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  2023/04/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庚三、总叹法门殊胜。

这个蕅益大师他开示我们说,我们一个修行者[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没有真实的大开圆解,或者说是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对我们内心世界是茫然无知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没有资格谈到修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够有资格做一些慈善事业,因为我们的心中处在颠倒想,一个颠倒妄想的心,是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真实的功德。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祖师常说[念佛是谁?拜佛是谁?]所有的佛号都是你那一念心性去抢劫的,所以[心是业主],你那个明了的心是造业的根本,你那个造业的根本是颠倒的,你一切法是颠倒的,所以在整个修行当中,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这一点是非常的重要啦。

本经把我们内心的世界,它把它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真妄合和,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真中的妄,妄中有真,这种情况就好象说一杯水很干净,但是我们丢进了泥土,再把它搅拌一下,那这个时候清水跟污泥就混在一起,这一杯水当中有清净的水也有染污的泥沙,这两个就在一起了很难分开了,我们凡夫的心亦复如是,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真实的一面,也有颠倒虚妄的一面,所以我们有时候学佛,我们用佛法经典的道理来检查自己,有时候我们发觉我们就像佛陀一样的慈悲,有时候像魔鬼一样的充满了烦恼,就是这样子,这个是正确的,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我们要先了解自己,我们要改变自己先了解我们自己。

本经花了很多时间去分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花了很多时间——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简单的讲,我们去判定真跟妄有两个方向,第一个从它的相状:

真实的心——离一切相的,它没有相状的,它去了别一切法的时候,它清楚分明但是它心中没有相状,它是不取一相,它没有住在一个固定的相状。

妄想——就不一样了,妄想它是一种感受,它先有感受,那么感受当中有很多的想像,你比方说喜欢喝茶的人,他就把这个茶产生很多美好的想像,喜欢喝咖啡的人,它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他把咖啡做很多很多的变化,很多的想像,然后心就住在这个想像当中。

只要是妄想在活动,它肯定是带有相状的,而且也一定是住在这个相状。

所以为什么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稳,因为相状是变化的,只要是相状,它就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住在一个生灭变化的东西,你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不安稳。内心本来是安稳的,其实我们本来是安稳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弄得不安稳,我们住在一个我们心中假想的影像当中,然后让自己不安稳,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何判定——我们现在是住在真实的心性?或者是住在颠倒的妄想?

首行,你看看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没有住在一相相状?那古人,你看那个善知识,看到他起烦恼,他就说你心中一定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一定有一个相状,你被这个相状缠缚了,那么第一个判定,就是从相状的有无来判断真妄,第一个从它的对立跟不对立的角度,所以即一切法真实的心是离一切相,但是又普遍的具足一切圆满诸法,妄想它一旦住在一个相状,它肯定是对立的,所以一个人他的对立心很重,你说有些人嫉恶如仇,这个人妄想心一定打得很重,当然你嫉恶如仇你肯定住在善法,但是你住在善法,你就跟恶法对立了,而恶法本身也是菩提性所显现,所以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小,为什么我们讲小乘呢?因为胸量狭小,对立嘛。

所以我们住在相状——

第一个、我们感到不安稳。

第二个、跟一切法产生对立,有我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我。

就使令我们生命当中,我们失去了广大的大海,而只拥有一个小小的水泡,就是我们对这个相状的执取,产生的两大过失:第一个把我们的生命弄得非常不安稳痛苦,第二个把我们的生命弄得非常的狭小。

当然我们是可以选择的,那我们会问妄想是什么地方来呢?当然这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我们过去不断打这个妄想,你前生很喜欢喝茶,看到茶就产生美好的想像,你今生看到茶叶,还是打这个妄想,阿赖耶识它是如实把你过去的想像,把它继承下来,这是我们今生为什么打这么这么多妄想,因为我们前生太多的生命累积下来太多妄想,习气如暴流,非常快速的水流。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即便妄想的势力是累积无量的生命,而又是如此强大,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

达妄本空——妄想不真实,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这是我们修行当中最重要的观念!

大乘的正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你今天不能够把妄想这个观念达妄本空这个观念参透,你的修行你就障碍重重,你这一条路很难走的,非常难走,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始劫的留下来残余的习气,而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你等于是用短短几十年跟你过去无量生命当中抗拒,这就为什么古人说,一个人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修道多辛苦。

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

你今生用功的时间才花多少时间?你过去打妄想花了多少时间,你想想看。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提起理观是很重要的。就是观察它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妄想它只是一个没头没尾的假相嘛,我们的心跟境接触了因缘和合,它就虚妄显现很多的相状出来,妄想显现相状到这个地方都还没有构成过失,这个唯识学叫依他起性,依托众缘所显现的假相。但是你心中住在妄想,糟糕了,你的烦恼产生了,你的痛苦产生了,你未来无量无边生死业力,也产生了。

《楞严经》告诉我们:当遇到妄想的时候,不是马上对治——是脱离妄想。

你看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在讲一个水里面有污泥,你怎么让它沉淀下来,让这个污泥沉淀下来,我们很多人在修行,花了很多时间一直没有效果,方法错误。我们看到烦恼马上念佛跟它对治,你跟烦恼对治,烦恼一定给你压力的反作用力嘛,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你不是它的对手问题啊,它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佛号才念了几年,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你每一次的熏习都是一种妄想的力量。

所以本经告诉我们,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安住真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妄想来的时候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看到妄想无起处探本求源,所以《楞严经》它的思想就是要观照妄想的源头——达妄本空。妄想的根源是毕竟空的,妄想要有源头。那糟糕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所以你这个理观生起的时候,你看到妄想是缘生缘灭的,这时候第一件事情——先脱离妄想。

《楞严经》的方法——是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非常重要!

一旦脱离妄想你就很好对治它,因为它没有根的东西,但是你住在妄想,你就跟它纠缠不清,所以我们有些修行的观念,你要掌握得住,诸法因缘生嘛,你掌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你产生清净的功德嘛,你陷入一个染污的因缘,你当然产生染污的果报嘛。

什么叫诸法因缘生?什么叫因缘?诸位你可以道一句我听听看,你的心一动,就是一个因缘,因为是你心念的造作,你住在妄想,这个就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你脱离妄想,你的生命开始逆生死流回光返照,这也是一个清净的因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过去的生命我们作不了主,我们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一部分只有认命,但是未来是你在掌握当中的啊,你要住在妄想,你就跟过去,你就被过去牵着走,你过去怎么样,你今生还怎么样,所以我们首先脱离妄想,不是对治妄想,先脱离妄想——无住。这时候,你再提事修,本经佛陀在讲修行方法,也是先讲二十五圆通的理观,再讲持咒跟持戒的事修。

这个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先脱离妄想,再对治妄想——这个方法叫做首楞严王三昧。

当然脱离妄想就是不取——不取心中妄想的相状。那么这个不取法门,它的殊胜在哪里呢?它的功德相,我们看佛陀的说明:

名称尊贵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力用超胜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功德究竟

【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个不取心中的妄想,佛陀用两个譬喻来说明:

第一个、它是[妙莲华]——佛法常用莲花来比喻这个菩萨的智慧,莲花的特色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指:菩萨在三界的杂染因缘当中,他不为染污的因缘所染污,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我们一个菩萨,我们面对阿赖耶识不断的释放很多的感受妄想,但是我们又不会受它所伤害,这个就是妙莲花啊,不是说没有妄想,而是有妄想,但是它伤害不到你,这个就是妙莲花。

第二个、[金刚王宝觉]——这种觉悟的力量呢,就像金刚王一样的坚固,它能够破一切烦恼,你用《楞严经》的方法,没有一个烦恼不能破的,不可能!不管你的烦恼多重,其实《楞严经》不怕你烦恼重,但是你方法要懂,就是——[脱离妄想、对治妄想]这两个思想。当然这里,它强调的是脱离妄想——不取。你从不取当中,所有的烦恼变成没有根,那你就很好对治了,达妄本空嘛!

这样子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什么叫如幻三摩提呢?三摩提当然是三昧,就是说当你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你观察你无始劫所累积的贪瞋痴的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所以说你怎么办呢?你就用如梦如幻的佛号,或者说用如梦如幻的咒语,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用如梦如幻的法门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它的思想叫如幻三摩提,

这个好处呢弹指超无学,你只要一个短暂的时间,就超越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他还是有所住嘛,凡夫住在有为,二乘住在无为,偏空真理嘛。一个人有所住他的胸量就狭小了,他就很难生起广大的波罗蜜,所以说这个菩萨他能够随时的从空出假,就是因为他修如幻三摩提,他从假相里面出来,他随时又能够回到假相当中,而擅用这个假相来积功累德,而不为假相所伤害,所以他的这种方式功德,很快能够超越二乘的无学,这个偏空涅槃。

此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是一个阿毗达磨就无比殊胜,阿毗达磨就是无比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诸佛在整个趋向大般涅槃当中的一个必经之门,就一路涅槃门,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大般涅槃只有一个门,你这个门不走,你就没有别的门,就是不取,就是我们说的脱离妄想,只要你跟妄想在一起,你就不可以成佛了,你不可能成佛。

你看后文五十阴魔,《楞严经》是认为阿罗汉也是活在妄想,因为它住偏空,也是打妄想,也是没有回到真实的心性,心性是无住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今天不修这个不取的脱离妄想的法门,那么你就很难成佛,因为它是通往涅槃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脱离妄想,这个是我们要趋向佛道必修的课程,必经之道。好,我们把这个思想看今天附表,作一个总结: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附表六,我们讲到称性起修,全修在性,称性这个性当然指的是真如佛性,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一种离相的真如,这个称性什么意思呢?称性就是随顺的意思,我们随顺于无相的真如,而生起修德,因地上叫做随顺真如,在果地上叫做全修在性,所有的修德是在开显真如佛性,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思想,它的根本的依止处就是真如,因地叫做随顺真如,果地叫做开显真如,所以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你明心见性的人修学——

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因地安住真如、随顺真如,果地还是在开显真如的功德啊。

你干嘛修布施呢?你是假借布施的法门来开显你内心当中本具的布施的功德,你是假借持戒的相状,借假修真嘛,假借持戒的相状来开显你持戒的功德。所以它法法是销归你内心的一念心性。当然我们重点在因地,菩萨重视因地的,因为你有因一定有果。所以整个修学《楞严经》叫正念真如,其实这个正念就是随顺的意思,随顺真如,那么随顺真如当中,有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安住力首先要安住,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

一、安住力

[行根本方便]——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根本方便这就是说,你没有这个根本,所有的枝末统统没有效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安住。

什么叫安住呢?就是要起智慧的观照,它有两层观照:

第一个你观察这一切的有为诸法是自性无生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是自性空寂的,远离凡夫的我相法相的执取,而不住于生死的杂染因缘的相状当中,这个是不住的,不住生死的有为诸法,这是第一个观照。

第二个再观照这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什么叫业果不失呢?我们造作布施的确有富贵的果报,我们持戒也顛的有庄严的功德,这个持戒有尊贵的功德,那么忍辱有庄严的功德,业果是不失的。这个时候菩萨观察业果不失生起大悲心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么广修福德,那么善巧方便摄化众生,而不住于偏空涅槃,这个地方指的是菩萨,因为观察业果不失的关系,而不住无为的空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随顺,所有都是随顺。因为法性本来就是无住的。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系统相抗拒,这个电脑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了,你没有顺从它原来的整个机器的操作,你就是障碍重重,所以在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无住,不住有为,不住无为。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雪峰禅师,他这个意思走了很多天的路,好不容易才爬到雪峰禅师的道场去,雪峰禅师看了以后就鼓励他几句说,“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殚辛劳”,我是仰慕你的道德,这一点辛苦不算什么。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禅师就向雪峰禅师请法,说“请和尚开示修学法门”,雪峰禅师讲一句话而已,他说“出去”,讲完就走了。

这个[出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法门,这个雪峰禅师慈悲,他把他最重要的法门显露出来,就是你不要老是住在你心中的这个妄想嘛。你看有些人他这一天到晚住在财富,打财富的妄想,那么你就被这个财富抓住了,你一辈子就为财富,所以:

一个人有所住——你就被它所转,就被它所系缚!

有些人追求的是名声,有些人追求眷属。所以它这个地方的雪峰禅师——出去!

你要从妄想当中出来,你生命才有希望啊!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讲到一个类似的公案,这跟无住有一点类似,他说有一个人,他特别讨厌他身上的影子跟脚步,他看到他的影子,看到他的脚步就很生气,就很痛苦,那怎么办呢?他采取的方法就是一直跑,越跑脚步越多,这个影子跟着越紧,结果最后的结果,力竭身亡,身体没有力量就死掉了。庄子说你不要这样做嘛,你跑到一个很大的树下,在树荫底下,一个石头安安静静的坐着,舒舒服服的躺着,脚步消失了,影子没有了嘛。

这个脚步跟影子表示说,我们心中阿赖耶识它不断把我们过去的感受不断的妄想丢出来,有好的感受、不好的…,我们内心当中很痛苦,结果我们又追求另外一个感受、另外一个妄想,追到最后…你还是没有办法脱离妄想跟感受,就是住在妄想住在感受,就把我们生命弄得非常的狭隘,把我们的生命弄得非常的不安稳。

这是根本——以无住为住,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第一件事情,我们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念而无念,先求无念就是把心带回家,不要住在你心中的任何的妄想。即便这个妄想是合乎道理的,都不可以住,严格来说不住恶也不能住善,我们可以应用善法,但是不能住在善法,因为你住在善法,你的生命就狭隘了,你就很难成佛了。我们能够善修一切的方便的善法,来开显自性的功德,但是不能住在善法,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叫根本方便。

二、调伏力

其次,就是它的枝末了——调伏力。前面讲到无念,念而无念,或者我们说按天台智者大师的思想,叫从假入空,从一切的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清净的空性,那么这个调伏力呢?就是无念而念,从空出假又产生一个念头,当然这个念头是善念,前面叫做正念,从正念当中呢,又依止我们的假观的智慧来又产生一个善念,这叫调伏力。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止,第二个是增长:能止方便与善根增长,一个是灭恶,一个是生善。

[能止方便]——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我们在止息一切的恶法,因为我们过去生当中,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气也是有,善的习气也是有。但是我们面对不好的习气怎么办呢?惭愧悔过。产生一种菩萨戒常说,菩萨要有一种增上惭愧的心,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思惟业果决定,就是说我们当来的生命当中,是由业力决定的,我们要深信当我们造作了善业,它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当我们造作恶业,它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对于未来呢,是种怖畏当来的三途果报——怖畏,菩萨对三途果报,深感怖畏。

我们说不住,不是叫你否定,而是说你要用超然的角度,来观察因缘。所以说菩萨在观察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在面对恶法的时候,你要思惟这个恶法肯定会带我们到三恶道去,菩萨对这个恶法产生怖畏,为什么怖畏恶法呢?因为怖畏它的结果,菩萨看到因他是随时看到果报的,那么因为产生一种怖畏,当来的果报而产生增上惭愧,以惭愧心的缘故来止息,一切身口意的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失故。因为法性本来就没有过失嘛,所以我断恶的整个行为也是随顺真如嘛。这是第二个思考。从一种顺从真如的角度,从无住的角度来生惭愧心。

[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勤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前面是止恶,这个地方是讲修善,修善当中其实分成两段:一个是因地,一个是果地。先看因地。我们应该要怎么修善会比较圆满呢?要广修供养,什么叫广修供养呢?这个地方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第一个身业的礼拜,菩萨每天一定要礼拜诸佛,这个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你就知道,你一天不礼拜佛,你就犯菩萨轻垢罪。第二个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第三个内心的随喜,这个随喜是很重要。

菩萨为什么要有随喜心呢?

因为我们生命有限,所以我们所修的法门只是无量的善法当中其中一个小块,所以当我们去随喜别人善法的时候,对我们来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比如说,有些人他参加佛七,他报名了,假也请好了,他打佛七的时候生病了,他要来听经,他时间到的时候障碍重重,这个就是过去生对这个法没有结善缘,妒忌嘛毁谤嘛…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总有一天我们是一定要成佛的,总有一天,也就是说总有一天我们要具足一切的佛法的功德,所有的法门你都要去修的,没有一个法门你可以不修的,不可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来生做障碍嘛,你迟早要碰到它的,所以一个菩萨他的眼光是比较远的,看得比较远,我今生的生命有限,我先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但是对很多很多的法门,一切的功德皆随喜。先结善缘,先把未来的路铺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随喜赞叹别人的一切的善法。那么菩萨通过身口意三业的供养,这个是修福德资粮。

第二段勤请诸佛——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来转法轮,这个是修智慧的善根,那么菩萨因为这样以一种爱敬三宝之心,他有一种真诚的心,那么使令大乘的善根辗转的增长,乃能够志求无上之道。所以菩萨在整个前进的动力当中,除了随顺真如无住以外,他前进的动力,你还得要不断的培养福德智慧两种的善念,来推动你自己进步,这个是因地。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菩萨不断的在三宝当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随喜功德,那么这个时候一方面消菩萨的业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善根不退团,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法性本来就是没有愚痴嘛。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看比较高级的经典,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这种,只要是你一入圆教的思想,你会发觉一个菩萨,你看圆教思想的所缘境,跟一般方等时那个《地藏经》方等时的所缘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经》那种方等时所面对的都是无量的苦恼众生起大悲,但是你一看《法华经》《华严经》,只要入圆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观境肯定是三宝,《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前面九个,除了恒顺众生以外,全部所缘境都是三宝的境界,礼敬礼拜什么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为什么我们要礼拜诸佛呢?要称赞如来呢?要广修供养呢?

因为你必须跟三宝结缘,你的未来生当中,你才能够跟三宝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宝的救拨,其实布施的因缘,慈善的因缘很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三宝有关系呢?你看外道,有些人问我说,哎,外道也修慈善事业,佛教也修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外道修的,譬如说基督教一贯道修慈善事业,他这个善业到天上去,受完以后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善业的所缘境,我们所缘的善业是三宝,所以我们到天上去受完以后来到人世间,我们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识僧宝的住世,我们就有因缘再听闻佛法,再引申再去增长我们的善根。

凡位的菩萨,你生长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够增上嘛,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没有一种增上缘来刺激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整个广修供养的所观境,以三宝为主,为什么呢?因为使令我们大乘的善根不退转,你能够遇到三宝的救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那么前面的安住力是强调一种无念的正念,这个地方是强调一种断恶修善的善念,从正念而引生善念。第三个坚持力——菩萨在整个自利利他当中,他的整个动力那一份的坚持,就是一种大愿平等:

三、坚持力

[大愿平等方便]——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这个坚持,就是菩萨在整个断恶修善,前面讲断恶修善,这个地方是偏重在度众生,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应该怎么去度化怎么做呢?你要发愿

一、尽于未来,时间无尽。因为菩萨不能说,我这几十年度众生,以后就不度众生了,不可以,你可以适当的休息,但是你的愿力不能这样发。你的愿力一定是尽未来际,不能有一个中断的时间,不可以,因为你这样子的有限量,你就跟法性真如法性不相应了,所以的修学都必须要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是什么相状呢?时间是无尽的,所以你也要发[时间无尽]的愿力。

二、空间无尽,你要化度一切众生,不管这个众生跟你有缘没缘,善缘恶缘,你都要去度化他,使令他到达无余依涅槃,不再招感三界生死的果报。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相的对立的彼此,这样子菩萨才能究竟大般涅槃愿力。

菩萨为什么发愿呢?有三种理由:

第一个、引生修学动力——我们看二乘人,他证得空性以后他就不动了,二乘人是这样,他从假入空这一块做完以后,他就很难从空出假,从空出假这一块不容易啊,很不容易,这个唯一的力量就是靠愿力了,你看一个禅师,他到一个很偏僻的山上去闭关,闭关了几年以后他就走下来,走下来就找他同参道友,同参道友说,哎你闭关这几年,你到顶了没有,到了顶了没有,山顶当然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你悟到真如本性没有,他说:“我到顶了”,他说:“你到顶了,你看到什么”?他说里面什么人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禅师就问这闭关的法师说,那这么好的环境没有人干扰你,本来无一物,你要住下来才对啊,这个闭关的禅师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西方有人不肯啊,禅师讲西方不是一个方向它是表法,你一个人怎么自利叫东方,西方就是大悲愿,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我的愿力不肯啊。它就会推动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利他。

我们从有相到无相,是因为苦恼的力量来推动我们,那是一种动力嘛,因为我们要离苦得乐嘛。因为有相的力量有相的因缘是躁动的嘛,是生死是痛苦,所以没有人逼近我们很自然的想要到空性去,但问题是你从假入空以后,这个空性是寂静安乐的,这个菩萨怎么会舍离寂静安乐,又来到杂染的因缘呢?这是靠菩萨的愿,发愿。所以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所发的愿,你今生可能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别,但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证得空性以后,你马上从空性出来,为什么?因为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受过菩萨戒,那个愿力会产生一种动力,从空出假的动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确认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知道我们要先有一个短程目标,长程目标,究竟目标,你能够集中你所有的修学来完成你的第一个目标。比方说求生净土,然后再广学诸法,然后亲近诸佛,最后成就佛道。你要有一个确认一个目标。

第三个、突破自我设限——我们过去生所留下来的烦恼习气,你有愿力你就能够突破,菩萨为什么面对烦恼的时候无所畏惧?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重新站起来,那一份的坚持,就来自于菩萨的愿力——坚持!

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楞严经》的理念,等于是作一个总结。《楞严经》的思想只有两句话:回光返照,正念真如。那么这个正念就是随顺真如的意思,随顺。随顺当中包括了安住力、调伏力跟坚持力三种。这三个都是随顺真如。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山——

我们回忆我们刚学佛的时候,我们缘的是三宝的清净的境界而修学,但是我们的心是住在一个有相的妄想,做一些慈善事业嘛,护持三宝嘛,结结缘。什么叫真心?古人说连梦都没有梦到,不知道什么叫真心?所以这个时候是叫做善念,有所得的善念。

第二个、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地方很重要——开始脱离妄想,脱离外境,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以后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变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他不太喜欢讲话,也不太喜欢外出了,他开始在怎么样,他开始在从有念而入于无念了,所以从假入空这一段时间,他菩萨会暂时的远离人群,这个阶段是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有时间等待菩萨,因为这是必经过程。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说你学佛的时候很快乐,中间也很快乐,后来也很快乐,不正常!不正常…怎么会这样子呢?除非你是再来人嘛,你怎么没有经过这个大死一番的过程不可能嘛,你都没有经过脱离妄想的过程,那你跟妄想是在一起嘛。所以大凡是修行当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个不正常期,他开始不喜欢跟人家连络了,也不喜欢讲话了,但是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五年,或者是十年,因为他开始再面对心中妄想,开始见相离相,开始在跟它脱离。

第三个、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他又重新出来面对因缘所生法,这个时候又培养一个善念,但是这个善念,跟第一个善念可是不一样了,青山依旧在,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他来到人世间,他利用因缘的假相广修福德,但是他是无住,他不会被因缘法所伤害。

所以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安住。先成就正念,你才能够生起善念,这个善念才能够跟解脱道相应。我们要先脱离妄想,然后再重新依止自己的妄想,来断恶修善,当然你说拜佛是谁,当然也是一种妄念嘛。因为你要缘这个有相的因缘,但是当你成就无念的时候,再生起善念,这个善念也是一种顺从真如,是这个意思。

修行——你一定要很清楚的认清路头,方向是很重要的!

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道的因缘,它一定会有解脱道的结果出来,我们可能刚开始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你的路头一定要走对,我要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你不能走错,你走错你还要回头,你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所以修行——

宁可千年不悟,绝不一日着魔!

它的方向就是先从假入空,先从有念入无念,然后再从空出假,再从无念当中再生起一个善念,先求正念,再求善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0:00 / 0:00
楞严经修学法要1
楞严经修学法要2
楞严经修学法要3
楞严经修学法要4
楞严经修学法要5
楞严经修学法要6
楞严经修学法要7
楞严经修学法要8
楞严经修学法要9
楞严经修学法要10
楞严经修学法要11
楞严经修学法要12
楞严经修学法要13
楞严经修学法要14
楞严经修学法要15
楞严经修学法要16
楞严经修学法要17
楞严经修学法要18
楞严经修学法要19
楞严经修学法要20
楞严经修学法要21
楞严经修学法要22
楞严经修学法要23
楞严经修学法要24
楞严经修学法要25
楞严经修学法要26
楞严经修学法要27
楞严经修学法要28
楞严经修学法要29
楞严经修学法要3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

回光返照,不随妄转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

【推荐】调整心态有三个方向

从大乘的角度呢,心主要的调整啊,有三个方向: 第一个...

圣严法师《不要以感性来修行》

害人的感性就是有心欺骗他人,蓄意使人上当,或者自己...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念佛方法与具体行持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

戒律在修行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

莫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不要把事物看成你可以永远拥有的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

戒杀为救灾之本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今天是本寺地藏法会的第三天,我...

人生相报十大恩

1、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冒险分娩,精心喂养,呕心...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

【佛教词典】二贫

(名数)财贫法贫也。财贫谓乏资生之财物也。法贫,谓...

【佛教词典】业起之源

亦名:起业之源 行事钞·篇聚名报篇:“起业要托三毒而...

最不称职的御医

这个故事说的是悔悟,取自《杂譬喻经》。 古时候,有...

净业行人的遗嘱样本

XXX、XXX、XXX,我的亲人们、孩子们: 今天我趁着身体...

星云法师《生命升华的世界》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一连三天的讲座,第一...

「戒」的三种名称与四种意义

(道海律师这一篇讲解戒律的文章,初学佛者读起来可能...

「八风」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们想大家比我...

不要去追求那些怪里怪气的事情

问: 我是一位初学佛者,有很多事情都还不懂。现在有很...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供养正法法师等于供养十方诸佛吗

问: 请问师父,有人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这个功...

李木源居士的学佛心路历程

一、入佛因缘 我出身于一个乡村大家庭,有九个兄弟,一...

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

坦诚地面对一切人,才不会心有挂碍

很多人不能安心修道,根本原因在于对解脱的信念不够强...

【推荐】把无常败坏的资财,转成恒常受用的功德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