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净界法师  2024/03/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楞严经》的观点,我们前面讲过,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不变跟随缘的时候,先从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颠倒想,成就了一个不变的体,先悟入这个体;接下来,从这个体依体起用,产生一个随缘的作用,这个就是菩萨的誓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发起了一个菩萨的誓愿,而且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小段:

第一个,发大誓愿。

当阿难尊者消除了颠倒想以后,他说对于未来我有两个期望:第一个,“愿今得果成宝王”——我希望我赶快能够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第二个,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恒沙的众生——下化众生。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么样呢?“将此深心奉尘刹”。

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释这个“深心”,就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心,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地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是因为他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的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的。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下一段叫作别相的、增上的菩提心。

我们看下一段: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个菩提心,前面的是一个总相的、一般性的,这个地方是别相的。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度众生呢?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个地方就很特别了。蕅益大师说,这个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五浊恶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净的力量很小,诱惑很多。从内心的世界来说,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众生的烦恼很重,到五浊恶世大家都很重。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阿难尊者今天发下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而且他说假设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讲别相的菩提心时说,菩萨的誓愿是以心中的智慧作基础的。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么重的誓愿,说是“五浊恶世誓先入”,这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能够从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一个清净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进而从这个“家”当中,他产生一种同体的大悲,方能至此——才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种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他发不出来的。这表示他已经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真实地洗涤他的颠倒想,真实地找到他自己的家,所以他能够发这么一个深固的誓愿。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这一段是请佛加被。

阿难尊者只是悟得了一个清净的法身,他还没有证得,所以他这一次再请佛陀加被。“大雄”是赞叹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他能够破烦恼障,所以叫大力。“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这个时候他希望能够干什么呢?能够更进一步地消灭他的微细烦恼。

在蕅益大师的判教中,阿难尊者这个时候觉悟了清净法身,他的阶位是圆教的初信位,断了见惑,他的知见的烦恼破坏了,但是他还有爱取的思惑。就是在《楞严经》上,佛陀说:“阿难尊者你已经觉悟了清净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现在慢慢地能够不为烦恼所扰动,能够成就不动尊,但是你无量劫来在六根门头当中累积很多的习气,这个都要消除的。”

所以这个“微细惑”就是要经过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从这个六根门头当中,去洗刷我们过去残余的烦恼习气。所以这一段经文等于是承先启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个总结,又带动了下一段二十五圆通的修行。所以他说“希更审除微细惑”,等于是再一次的请法,使令我能够早一点把六根的烦恼洗干净,而成就无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广度众生。这个是请佛陀进一步的加被。

第三段说明“道心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他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这个“舜若多”就是虚空的意思。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看到这个树木被台风一吹,倒了;房子也被台风吹倒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虚空被破坏。这个意思就是说,即便虚空可以破坏,我的“烁迦罗心”(“烁迦罗”就是金刚,金刚是很坚固的)还是不动转。

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

第一个,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理体、它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它是不变跟随缘两种观念。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个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修德。这个修德(即修学)有什么好处呢?从自利的角度能够“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的颠倒想。从利他的角度,我们能够产生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殊胜在于它能够从这个地方来加深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这里我们对《楞严经》的法门先作一个纲要的了解,作一个总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吃五辛的五种过失

还有「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这部经是给谁谁谁...

净界法师:楞严经

《楞严经》修学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

幸毋相忘众生恩

了知六道众生都对我们有恩德,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所...

为什么要断离偷盗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

因《楞严经》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1、唐玄沙师备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

地狱的恶报从六根而出

讼习 讼,争讼,意思是说,我们自己有了过失,但是我们...

想学《楞严经》,要先放下这些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推荐】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一日,舍利弗与维摩诘辩论不二法门,辩论到最精彩处,...

【推荐】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

牛奶背后的苦难

想象一个生命,打从出生起直到死的那天,被对待像一台...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

【佛教词典】一切种诸冥灭

【一切种诸冥灭】 p0009   俱舍论一卷一页云:言一切...

【佛教词典】非法贪

【非法贪】 p0712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于诸恶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应劫而生的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

一位疯婆婆念佛痊愈的故事

佛号光明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通过念佛真的能治...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

慧远大师三十年迹不入俗

净土宗祖师在信愿行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上,给我们提...

牛腹蓄乳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

别跟情绪互动,否则人生没完没了

我们遇到事情的刺激,第一念一定有情绪。我告诉你,处...

克服烦恼

有位年青人,他初进山时要求出家,老师父和他谈过以后...

人的两大贵相和两大富相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这...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

经常这样去想,就不会怨天尤人

有时我们认为是冤枉的业,是法律不公,或者处理你这件...

切莫贪图享乐而浪费光阴

生命短促,切莫贪图一时享乐而浪费光阴。修行因缘难起...

当你摆平自己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不平

什么叫无量层次关系呢?比如说,这是一个zero,这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