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蒙佛护念,所以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省庵大师  2024/04/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蒙佛护念,所以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有人问省庵大师:“参禅全靠己力,所以多易着魔。念佛则仗他力,所以蒙佛护念,不会着魔,有这么回事吗?”

省庵大师答道:“不是这样的。参禅与念佛,论其难易,固然有自力、他力之分。但如果论魔事,二者都不可避免。”

又问:“请问着魔是什么原因?”

省庵大师说:着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没有弄通教理,二是没有遇到善友,三是自己没有回观觉察。现在人们要去千里之路,如果不按照地图,又没人引导,又不知道前面的道路哪里畅通无阻,哪里是死胡同,冒然而进,我可断言他难免误入歧途。参禅与念佛,就好比行路。经教好比地图,善友好比导游,觉察之心如知道路之通塞。禅净虽然是两条修行之路,夷险不同,但行人都难免会走错路。

暂且不说参禅,仅以念佛为例。有的人讨厌修平常心而喜欢追求神通,有的人不走直路而喜欢走弯路,有的人既喜欢追求神通,又喜欢走弯路,在两条道路上都会摔跤。有的人才走到路的中途,却以为已经到家了;才走到山脚下,却以为攀上了高山。像这样的错误,数不胜数。其中的原因,都是没有弄通教理啊。

念佛法门,极圆极顿,最易最难。仅以《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四字为例,浅言之,愚夫愚妇皆可为;深言之,大圣大贤终不能过。现在初发心的人,有的暂得轻安,便说自己已念至‘事一心不乱’。有的初开浅解,又说自己已经念到了‘理一心不乱’。有的念佛时粗念虽不生,但细念尚存。有的念佛勇猛过分,精进倍常。不知心外无佛,速求取证。不知道善巧方便,急欲舍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魔鬼因此得其便利,于是进入此人身体,使念佛者发疯发狂而毫无觉察。这些都是没有遇到善知识所造成的过错。

众生生死,以我见为本,我见不除,修行无益。然而我见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发干,无处不有。所以,见地高则我见也高,工夫进则我见也进。如果不时时检点,刻刻注意,则念念发生,心心增长,随逐行人,虽死不离。所以学人如果心不谦虚,则自不觉察。因不觉察,则我见增长。少有所得,便生骄慢。讥嫌同学,诽谤行人。虽有修行,终成魔事。这些都是自己不回观觉察的过错啊。

又问:参禅须近明师,如无明师,须看经教。念佛只贵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则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念佛还有依靠善友与经教呢?

省庵大师答道:这是什么人说的?世人学习雕虫小技,尚且不可无师,何况念佛是出离生死的要门,如果没有善友与经教,从何开发,谁为引导?《观无量寿佛经》中的下三品,都是临终时得到了善知识的开导,所以行人才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上、中品则不必说了。须知从凡至圣,由易至难,莫不以善友、经教为根本。你不看经教,怎么知道净土法门而产生念佛的信心呢?

又问:如果因看经教而知念佛,则《阿弥陀经》一经就足够了,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经典呢?

省庵大师答道:上根之人可以只看一部《阿弥陀经》,中、下根人,则须遍阅净土诸书,充分认识信、行、愿三资粮的重要性。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这样就差不多可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以日益增进。否则即使不着魔,最终也会成为增上慢人,一念不觉,便成沦坠,其(不看经教的)弊端岂可言说!

又问:修行人心既然念佛,佛岂有不护念修行人的道理?如蒙佛护念,怎会着魔?

省庵大师说:念佛人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乱,则诸佛护念,真实不虚。如果没有念到一心不乱,却错把轻安视为禅定,把浅解误认为是深悟,随有所得,生增上慢,这就是咎由自取,而不能怪罪于佛不护念。所以我说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最为重要,一刻也不可暂离。如果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则生。毕生工夫,一朝丧失,这难道不可怕吗!

《净土文》中说:‘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在于我者,怎可不自勉呢?如果临终一念颠倒,不但三辈九品不生,反而难免堕入三恶道。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所以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也不可一念生颠倒心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省庵大师文章列表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二观:普观

【经文】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小净土文为宋朝慈云忏主遵式法师所作。遵式法师字知白...

烦恼如沙石,弥陀是巨航

你既然相信佛的光明,就应当依照佛的教导去做,才会有...

三辈往生与九品往生有对应关系吗

问: 《佛说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娑婆求空空愈远,往生极乐入有得空

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

四十八大愿——(第21愿)各具三十二相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

信愿持名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一个人生前自己肯念佛,肯定就有信心在里面,有愿力在...

让皇帝感动的永明大师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到底要不要受戒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说:诶,我不受戒,我也可以...

善事都是为自己做,不须别人赞叹

因为个人的时节因缘,零星地参加过几次佛教组织的慈善...

【推荐】佛说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就可得大福报

一者,眼施: 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恶眼...

不要透支明天的烦恼

现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

【佛教词典】能人

(术语)能化之人也,即佛。观经玄义分曰:安乐能人,...

【佛教词典】如净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如何防止名利的伤害

在前面的历事练心、积集资粮以后,菩萨经过几年执事的...

让心灵创造幸福

第一,知道如何面对逆境。 逆境带来的痛苦包括两方面,...

不食肉戒的由来

佛陀在印度波罗奈国的时候,有一病比丘害了肚痛腹泻之...

禅不在文字上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个学生,这个人就是在唐宣宗时做过宰...

吃肉让体味难闻易患癌

到底饮食有怎样的力量,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如...

这心在到底在哪里

阿难祈教《楞严经》的缘起就是食和色,一是要吃东西,...

工作要赶,而不要急

积极这两个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和乐观、开朗、进取连...

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

身为一个法师,我知道诸位不容易,你们在生活当中,你...

世间之人情执牢结坚固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

你不贪了,苦就没有了

一切众生在怖畏当中、衰恼当中、忧患无明的暗蔽当中,...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

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