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净界法师  2025/03/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这个地方讲宽急相,先讲急。这个急,就是你用功太过急切。

在坐中摄心用念,这个是正确的方法。我们要能够摄心,主要就是念,用念摄心,用你的念力,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用明记不忘的念力来摄持这一念攀缘心,这个时候是很正常。但是他下面出了毛病: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就是上面的胸口痛。

有些人他念佛越念会越快,刚开始坐的时候,速度很正常,调和他的气息,但是他坐一段时间以后越念越快,这个人多数个性比较急躁。或者他个性不急躁,但是他求好心切,要赶快有所成就,这个时候用功过猛,胸口就痛。

那怎么办呢?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这种急躁的人,你看打佛七的时候,他一开始坐得很正常,念个十分钟以后,他肩膀就耸起来了。这肩膀一耸起来,表示他开始紧张了,他的心开始急躁了,他心中越念越快,这种情况就容易胸痛,再严重的话就头痛。这个时候,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如果是修行引生的病痛,如果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是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同参道友因为修行产生了病痛,只要你暂时不修行几天,它就好了。因为本来佛法的专注它是要你在放松的状态、寂静的状态专注,但是有些人他一专注,肌肉就绷紧,就紧张,肌肉一绷紧就容易有问题。所以你这个时候让他放松,你放松个几天不修行了,它就好了,它自然就过去了。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这个是宽,就是这个身体太宽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这个急病相,大部分都是初学容易发生;这个老参,老修行,他就容易有宽相。修行久了,他也提不起劲了,心志散慢,身好逶迤,内心对于这个佛号,你说,他有没有念佛?他可还是在念佛,嘴巴也在念佛,但是嘴巴念佛,他也没打妄想。你说他打妄想,他心中也没有其它妄想,但是心志散漫,他就是那个能念的心,那个念力薄弱,他对佛号那个明记不忘的念力,没有那个念力,很薄弱,他心中有佛号也没有妄想,但是念力也薄弱,就是这样,心志散漫,执持佛号那个执持的力量非常薄弱。

身体萎靡不振,身体坐得也不正直了,看起来坐在那个地方没什么气势。严重一点,口中涎流,嘴巴流口水。嘴巴流口水非常不好,你打坐的时候嘴巴流口水,你的身体太寒冷,温度不够,这个都是有问题了。

或时暗晦,明了性不够。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

这个时候把身体再振作起来,把念力再生起,专一地、相续地在所缘境当中去忆念你的佛号。这个是宽相的对治。

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这个涩相,就是心中有一些挂碍。有些人他念佛念久了,他有挂碍,或者是很沉闷,这个时候你要想一些让你欢喜的事情。

所以这个七觉支——喜,喜除涩,就是你想想你现在的辛苦,将来能够到极乐世界,受用种种的正报、依报的功德庄严,想一些欢喜的事情,来对治这个涩,这个涩就是阻碍跟沉闷。

这个滑,就是心中妄想太多了,收摄不住了,这个刚好相反,要用收摄的法门来摄取。

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三事也。

入定的时候,是从粗到细,他先调身,把身体调好,再用吐纳法把气息调到深长而微细,这是调息。然后再调心,调到内心当中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个是我们在初入禅的调三事的方法。

我们菩萨的修学法门有六度法门,这个六度法门,一般把它分成两类:

一个是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法一般是讲到凡夫的法门,就是说,你要去修布施持戒忍辱,不需要什么调不调,身息心都不需要调,你要做,就去做了。身体粗重,内心散乱都无所谓,只要有一念的善心,有一念的意乐就可以去做了。

这个禅定跟智慧这两个法门,那是一个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的法门。就是说,这个止观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你内心那个有漏的无明的心中,要栽培一个无漏的功德,这种修行的方式是逆生死流。布施、持戒、忍辱还不能够逆生死流,虽然你布施,虽然你持戒,虽然你忍辱,你内心能够生起善法,但是这个方向还是随顺于生死流,只是说,在一个生死当中成就一个善业,成就一个可乐果报,如此而已。

这个止观就不是这种境界了,那是逆生死流,那是要解脱生死的一种功德。所以它的过程,它特别的复杂,身体要注意,气息要注意,内心的状态随时要注意。因为它这个地方是一个大事,这是一个大事业,生死的大事业。

所以我们在前面说到: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你用这个布施波罗蜜满设恒沙界,用恒河沙的珍宝来供养佛,这种功德比不上你在一天当中修习止、修习观。因为你的满设恒沙界的布施,它不能成就解脱分,你用这个一日修寂静,它能够成就解脱分,它对于解脱生死,它有一分的功德力。你这个布施、持戒、忍辱对于解脱生死是没有功德力的,它只能是说是修止观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个地方不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降伏自心的秘决

当今时代,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能方便、及时地接...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每日积阴德的方法

怎样积阴德?人生要得幸福善报,就一定要积德行善;善...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

圣严法师《怎样修持解脱道》

一、什么叫作解脱? 解脱的意义,可以很广,也可以很...

修行人二十种病气

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

「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

身心安乐之行

昔日,佛陀曾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佛教词典】永害习气

【永害习气】 p0495 瑜伽五十卷十二页云:云何如来永害...

【佛教词典】尸毗王墓

(杂名)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延州天山之颠,有奉国佛寺...

星云大师《从阿弥陀经说到净土思想的建立》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从阿...

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

佛教中的「五行」有哪些含义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

念佛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问: 师父,念佛或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暑期百万佛号闭关经历及感悟

闭关经历 去年暑期,因缘和合,我参加了庐山东林寺八月...

往生不是把佛号念好,而是要心不颠倒

我们学佛,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学佛,有所谓黄金十年,成...

这样的学佛思路对不对,能真的幸福吗?

问: 我的母亲接触佛法后,大事小事忙不停,把自己搞...

凡夫的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

父母不赞成学佛怎么办

其实,在父母眼里,子女就算到了六十岁,仍是一个孩子...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

修行是注重形式还是不注重形式呢

问: 师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还是不注重形式重要...

圣严法师《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