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照见五蕴皆空

林清玄  2011/04/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西游记》里有一段情节,是大家都熟知的。

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调皮捣蛋,三次大闹天宫,闹得无法无天,玉皇大帝只好把如来佛请出来收服他。

如来伸出手掌,叫孙悟空尽力舒展,看能不能飞出掌心,筋斗云一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当场腾云而去,翻了又翻,翻到五指山下洒了一泡尿,题字纪念。

结果并没有逃出如来的掌心,如来把孙悟空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成地水火风空五座联山,又名“五蕴山”,把惹事生非的孙悟空镇在五蕴山下,齐天大圣尽管本事齐天,也丝毫无法撼动五蕴山分毫。

小说虽是笑谈,却给我们一些启示和象征。

在佛法里,把人天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我们住的地方,还有一些情欲较重的、天人住的地方都叫“欲界”,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具足的;再精致一点的地方叫“色界”,这一界的天人和环境,佛经说是“殊妙精好”,是很细致清净的地方,但还是有五蕴。

到了“无色界”,是物质和形体都没有了,只剩下“识”。

我们把“孙悟空”的名字与形相打破,他是五蕴的象征,五蕴是不能自制的,因此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再来,我们把“天”的固定形相打破,天也是一种象征,在佛经里,天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之意。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完全顺着五蕴的推动,就会扰乱自在清净光明的“天性”,粗重的“五蕴山”,则是束缚、镇压,使我们不能解脱的背负呀!《华严经》里把世间分成“器世间”(容受众生为众生所用的山河大地)、“五阴世间”(又叫五蕴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超出三界轮回的世间),意思是我们居住的世界是五蕴和合的世间,众生受五蕴山的压制是自然的状况。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一切看得见的形象,叫“色”。

一切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感觉,叫“受”。

一切由这些感觉生起的思想,叫“想”。

一切思想所引起的心与意志的使用,叫“行”。

一切由感受、思想、意志得到的意识,叫“识”。

色、受、想、行、识并不难理解,例如:

我们在山里看见一朵花,是白色喇叭形的,这是“色”。

我们觉得这朵花很美,心里很喜欢,这是“受”。

我们想到这朵花如果能供在案上,或者送给情人一定很好,这是“想”。

我们认同了这朵花,真的采下来送给情人,这是“行”。

我们从此知道,这种花名字是“百合花”,是用来象征纯洁的,这是“识”。

本来,自由自在开在山上的百合花,只是一朵花、一个存在、一种自然,却由于我们自己色、受、想、行、识的经验,累积了许多心的投射和附加意义,使我们喜爱百合花胜过了荆棘。其实,在山上,百合与荆棘都是一种存在,是平等的,我们以知识的幻象,使它们变得不平等了。

人的一生被形象、感觉、思想、意志、意识所左右而产生了许多偏见,就失去真正的清净与包容。

我们珍贵钻石,轻贱木炭,不能了解钻石与木炭是一样有价值的。

我们喜爱莲花,不爱芋叶,不能体会莲花与芋叶都是很美的。

我们欣喜白天,恐惧黑夜,不能观见由于黑夜的沉寂才使白天灿烂。

我们喜欢秋蝉,却厌恶苍蝇,不能明了秋蝉与苍蝇都有生存世间的权利。

我们欣赏蝴蝶,鄙视毛虫,不能真实认识所有的蝴蝶都是毛虫的蜕变。

我们疼惜名种狗,厌恨街上流浪的狗,不能体贴它们同是有情的众生。

把这种观点放在人间,我们看到一个人往往看见人的长相、他给我们的感觉、他的学历、财富、地位,往往不能如实的看见一个人的本质。只有我们能放下一切偏见和预设的立场,才能清明的照见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在五蕴中浮沉的人,就不能照见。

不能照见,就不会有生命的空间。

没有生命的空间,就没有自由。

一个乐师,纵使找到一根千百年难见的木头,如果想把它做成乐器,只好把它挖空,内在全部舍弃,它才能容纳并放出音乐。这是为什么所有的乐器,都是由于中空,才能演奏美妙的音乐。

只有空杯才能倒水。

只有空屋才能跳舞。

只有空心,才会对人生宇宙有真爱。

一条蛇要蜕变长大,必须留下它的旧皮。

一只蝶要飞翔,必须放下它的蛹。

要达到心灵的完整,要先进入空无。

惟有打破五蕴之后的自由,才是全然的。

以全然的天真来过起伏不定的生活,以全然的单纯来经验苦乐无端的生命,以全然的洞见来观照波涛汹涌的人生历程。

那样全然的出入自在,就能不住色、香、味、触、法生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全然的空性与自由里,还有什么可以执著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林清玄文章列表

宣化上人:真正的布施

布施而不着到布施之相,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着相的布施...

观想念佛要消除躁妄魔境

念佛的方法,总的来说有四种。也就是持名,观像,观想...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佛曰: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 凡无执著心,亦无所...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问: 如果对世间的妻子儿女、财产、事业等等还有留恋之...

「诸法因缘生」与「诸法本​自无生」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

怎样才能留住你的护法神

依《阿含经》表示,每个人一出生时,就有鬼神随侍左右...

要真为生死,而发菩提心念佛

念佛道理讲起来很多,现在说一总纲乃:真为生死,发菩...

多欲为苦--警惕欲望的祸患

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欲望贪求无...

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

【佛教词典】香丸

(物名)混合种种之香为丸者。用于密轨。...

【佛教词典】一揣食

(饭食)又曰一搏食。作丸而食也。比丘唯一度受一揣之...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契理契机,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想给...

地藏菩萨的第一大愿

地藏经的第一品《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品就是第一大...

途中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

虚云老和尚的勤奋和严谨

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

有六种情况,必须把这个罪忏掉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

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

佛出世的因缘为的什么?因为佛是觉的,人是迷的。人既...

证严法师:孝的真谛

做人要饮水思源: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能知恩报...

圣严法师《回到自己身上》

佛陀曾经对骂人者有两个比喻:一个象是仰面对天吐唾,...

无知和愚痴的杀生者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诚不知,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