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印光大师  2011/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一、敬惜佛经善书

1.尊敬佛经善书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印光文钞三编卷四·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2.善书送于恭敬者

所可憾者,虽有其书不看,则与无同。看而不能依之修持,则与不看同。善书贵于流通,然须其人稍有信心,通达文理,然后可以送彼。送时又须诫以恭敬,切勿亵渎。若或亵渎,必有罪咎。此种书,皆为入圣超凡之前导。不得与一切小说闲书一例看。则或稍有益彼处。(《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傅法霖居士书》)

3.敬惜字纸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可不哀哉!

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银、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无字,则金、银、珠、玉、爵位,亦无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极其敬惜字纸。后梦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当令曾参来汝家受生,显大门户。”后生子因名王曾,连中三元,为名宰相。没后谥文正公,封沂国公。后世凡科甲连绵,子孙贤善者,悉由先世敬惜书籍及与字纸中来。近世欧风东渐,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书籍字纸,即读书儒士,亦不恭敬书籍及与字纸。或置书于坐榻,或以书作枕头,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看诗书。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晨起读书,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纸揩拭器物,犹以敬惜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无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厕中、街头巷尾,无处不是字纸遍地。舟车行人,每以报纸铺坐处。出外妇女,率用报纸包鞋袜。种种亵渎,不堪枚举。以故天灾人祸,相继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间之至宝所致。不知此字纸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圣贤经书之文。以此种至极尊贵之物,视同粪土,能不折福寿而现受其殃,贻子孙以愚劣之报乎?吾师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犹恐举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择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辗转劝化,同皆敬惜书字。则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聪明睿智,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印光文钞续编卷下·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

二、残破经像处理

1.残破之经像应焚化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毁像焚经,罪极深重,此约可供、可存者说。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执此义,则成亵渎。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时,必须设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须设法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见人埋藏父母以为行孝,则将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尽孝。或见人供养父母以为孝,遂对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养之仪供养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则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旁,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印光文钞三编卷一·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2.残经应焚化

残经无可修补,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则不宜烧。有不知变通,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经收藏,反成亵渎。兼以亵渎之过,贻于后人也。岂可不知权变乎哉。(《增广印光文钞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七》)

三、诚敬修行

1.诚敬为修行之本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装,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当以此意普告同侪,俾修须真修,行须实行。则其利溥矣。(《增广印光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2.诫初发心学佛者

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若现生竭诚尽敬,则现生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印光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四、恭敬佛像

1.塑造佛像戒装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昔山东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谓我之藏,被人偷去。问是何人,言此人厉害得很,通身都是毛,头上长一只脚。言此人我们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后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见一小狗在旁,狗向粪门一咬,肠拉出来。其人言我偷藏时,恐神认得,反穿皮袄,头上戴一只棉袜子,方知通身是毛,头上一只脚之话。乡间小民无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装藏,若装后必被愚人所毁。(《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元亮居士书四》)

2.贴佛号应慎重

墙上贴佛号,亦有利益,亦有罪过。即贴亦必相宜而贴,庶可久存。若于露地,再不用好浆糊,则三二日即堕于泥涂中,或被他人之招贴盖矣。此事亦不可潦草为之。(《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3.佛像、圣号勿作信封及图画

阿弥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农以弘一师篆文钩印,光知之,力言其亵渎,古农因兹停印。宜将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则有益无过矣。若印佛号在上乱写,于理不当。六年应德闳与光书,笺上集晋帖字,至弥勒二字,便画一弥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异,若不知检点,将滥无范围矣。尤惜阴之子化一,极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弥陀佛,画作种种形式。惜阴已估价,将刊板。化三来山见光,光极斥其过,遂止。祈为详察。(《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4.慎戴护身符

凡身旁佩带《楞严咒》等,遇卧息、大小便时,须解去。唯临极危险时,可以不去。若平常无危险亦不去,则亵渎之罪,可胜言乎?室内既有经像,当格外敬重。(《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5.千佛衣辩

千佛衣,即贤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无知之人绣佛像于衣上,则罪该万死矣。愚人不知罪过,反以为荣。又复绣龙、绣花,以堂堂比丘,而学女人派调。其人之资格,已半文不值。莲池大师《正讹集》第一条已说之。(《印光文钞三编卷四·答慕西和尚问》)

6.相片不可挂于佛旁

相片不可挂于佛旁,当挂于去佛远处,以免获罪而折福。(《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智孚居士书》)

7.病房慎供佛像

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增广印光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五、表法指要

1.燃臂香

臂香者,于臂上燃香也。灵峰老人,日持《楞严》、《梵网》二经,故于燃香一事,颇为频数。良以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身,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食其肉,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便难忍受矣。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燃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燃香燃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言自他者,虽实为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故云自他。)绝无一毫为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其或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燃臂香,即将全身通燃,亦是无益苦行。以执著心,求名誉念。既无三轮体空之解,又无四弘普摄之心。以如来破除身见之法,转增坚固身见。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故《华严》谓“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者”,此也。(《增广印光文钞卷一·复丁福保居士论臂香书》)

2.燃戒疤 (即顶香)

汝既受过戒,开示苦行,令燃身臂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燃香而已。此语,《楞严》卷六末《四种清净明诲》中已说。《梵网》、《法华》皆有其说。汝不在燃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即成舍本逐末。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别受戒与否。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问其所表。但知此燃香供佛,乃燃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传戒,燃臂香不燃顶香。有南来参学者,则补燃顶香。今则唯燃臂香,断断不可,以俗人悉光头故。未闻北京已改其燃香章程与否。(《印光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二》)

3.刺血写经

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书经。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座下与尤居士书,彼数日前亦来信。意谓光之为人,唯欲人恭敬。故于开首即称师尊,而印光法师四字亦不用。光已详示所以。座下信首,亦当仍用印光二字。不得过为谦虚,反成俗套。至于古人于同辈有一言之启迪者,皆以作礼伸谢。此常仪也,无间僧俗。今礼教陵替,故多多皆习成我慢自大之派头。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此光尽他山石之愚诚也。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圆备矣。(《增广印光文钞卷一·复弘一大师书二》)

六、护持法道

1.不可令外道混入佛门

凡皈依者,必须至诚恳切,修持净土法门。若仍用外道炼丹运气等工夫,则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此种人千万不可令彼混入。若先曾学外道法,后知非正道,完全丢脱彼之修法则可,否则不可。又有相信扶乩者,此种亦不可令皈依。以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之名。上等灵鬼,虽不知深理,尚不至误事。下等灵鬼,或至误人大事。念佛之人,千万不可结交此等人。今为各皈依者,各取法名,祈为抄而交之。祈为彼等说,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生真信,发切愿,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方不负皈依二字。否则有名无实,了无利益之可得。且有轻法慢法之罪过矣。(《印光文钞三编卷一·复王海泉居士书》)

2.假善人是佛门中贼

每见学佛者亦有伪为,其实则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务,依旧是瞒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种假善人,实为佛门之贼,当深以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动念,亦当以诚为事。果能真诚不欺,久而久之,必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则天地鬼神当常护佑,令其常得吉祥也。况佛菩萨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印光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

3.学道应正直

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则如秤之定盘不准,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辗转淆讹,莫之能止。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增广印光文钞卷三·<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4.传授皈依应慎重

汝既知非,应力改过,能事事力改,则可至无过之地。若只暂时发愧悔,仍然因循不自修持,则仍旧在罪业海中漂泊沉沦,莫之能出也。祈详读各书,当步步入胜,庶不至虚生浪死,与木石禽兽同生于天地之间,生无益于人,又有害于人也。至云皈依,且从缓议。倘汝仍然不移故步,则皈依反为罪咎。何以故。不皈依造业,无坏法之咎。皈依后造业,人必以其既皈依而犹造业,反由此以谤佛法为滥污也。又汝欲皈依,绝不肯自屈,何可满汝之愿。行路者,向人问路,尚须拱手,以示敬意。今欲皈依三宝,尚无拱手之敬,则其自大自高之习气,一毫也未折伏,何能令汝受皈依。若亲身求皈依者,升座说皈依,须磕三四十头,跪一小时之久。即方便说,亦须磕十余头。谁敢自招轻法之罪,而为汝授皈依乎。皈依,与世间拜师相同,岂世间拜师者,亦不用拱手之礼仪乎?若据本而论,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礼拜供养之不暇,何敢责人之缺礼乎?若依住持法道之迹论,凡不肯自屈者,为彼皈依,自己亦甚有罪过。(《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汤文煊居士书二》,其一)

七、佛号功德

1.乞丐为骗钱,念佛也种善根

乞丐为骗钱,肯念佛,也种莫大的善根。光绪十八年,光在北京阜城门外圆广寺住。一日,与一僧在西直外,向圆广寺走。一十五六岁乞儿,不见有饥饿相,跟着要钱。光云念一句佛,与汝一钱,不念。光云念十句佛,与汝十钱,还不念。光将钱袋取出来令看,约有四百多钱,为彼说,汝念一句,与汝一钱,尽管念,我尽此一袋钱给完为止,还不念。遂哭起来,因丢一文钱而去。此乞儿太无善根,为骗钱,也不肯念。乞儿果发善心念,则得大利益。即为骗钱念佛,也种大善根。(《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2.事故多发区,立佛号可息祸

然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崔德振居士书五》,其四)

附录二则

1.祖师德行

所以古德大悟后,有三次七次阅大藏经者(汾州无业,三终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门人,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七终大藏。见《育王山志》)。有以坐看为不恭,跪读行披立诵者(栖贤湜三终大藏皆如此)。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永明寿、首山念)。有看经唯恐打差(差音叉,去声,异也),贴帖子于方丈门首,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仰山寂)。有持观音圣号者(明教嵩,日诵十万观音,世出世间经书,不读而知。又华林觉常念观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准提神咒》者(金华俱胝和尚)。有日课百八佛事者(永明寿,一部《法华》,亦在百八之数)。有对立像不敢坐,对坐像不敢卧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鱼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于念佛求生西方,则多不胜数也。良以百丈乃马祖传道嫡子,其开示有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又所立清规,凡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归净土。故五宗诸师,多事密修也。多有久历年所,躬行苦行(如沩山作典座,雪峰作饭头之类)。无非欲圆满六度,自利利他。类皆重法如宝,轻身似尘。绝不似今人之轻慢古今,亵黩经论也。(《增广印光文钞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2.儒门道范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增广印光文钞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网络学佛人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当今时代网络发达,佛学方面的信息很丰富,现在的佛子...

至心到这种程度,就能获得善相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礼,德之范也。即礼是指规范,尊卑有序。《曲礼》曰:...

谦卑的力量

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

诚敬二字在念佛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问: 诚与敬在念佛法门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大安法师...

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样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问: 因为家里人反对,所以总是要打妄语才能去学佛,这...

当代学佛人的困惑

问: 怎样让我手下的员工学佛? 悟光法师: 欲改变别人...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印光大师论药师法门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心之相用则天渊悬殊,由相用悬殊...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

【佛教词典】烦恼所知二障(二)

烦恼所知二障:   一、烦恼障者, 谓执遍计所执实我...

【佛教词典】金刚童子

(天名)Vajrakumāra,西方无量寿佛化身,现忿怒之童...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第一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念佛有大光明,护念行人不遭魔事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

放生巨龟得善报

二十世纪初在台湾一个叫金包里的地方,有个慈善家林老...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病来哪得心无苦,梦里焉知身在床 进一步用生病来看,病...

禅修中的四个「拐杖」

很多人想禅修又怕禅修,有的人甚至怕在禅修中走火入魔...

慧律法师《修自宗,且莫毁谤他宗》

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

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

泥问佛祖

泥土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

灵山只在汝心头

忆念三宝的修行非常重要。我们时刻忆念什么,心就会和...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一诚长老一期报...

【推荐】一切都顺利,其实祸根就种下了

我们归依佛、归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