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十五难,不说是非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人有二十难,不说是非十五难;

绮语两舌皆祸患,祥和人间畏言谗;

修行举止言谈间,莫随好恶论长短;

扬善隐恶弃偏见,不说是非并不难。

修行,就是期待达到平静无染的心境。但是谈何容易!佛陀说人生之恶,莫过于「十恶」,这都是出自于一个人的身、口、意。身有三恶——杀、盗、淫、心也有三恶——贪、瞋、痴,而口却有四恶,那就是恶口、妄言、绮语、两舌。

只不过是开口动舌,就占了十恶之中的四恶,可见口舌的造恶是多么大。所以,修行除了修身业及意业以外,更要注意口业,「佛说人有二十难,不说是非十五难,绮语两舌皆祸患,祥和人间畏言谗,修行举止言谈间,莫随好恶论长短,扬善隐恶弃偏见,不说是非并不难」。难与不难只在一念间,若不用心,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无不是恶。但是,如果能将心意照顾好,自然一般人容易犯的,我们就不会犯,这也就是修行。

人生,不说是非实在很困难。在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与己有缘的人,所说所做我们都认为是对的;无缘的人,所说所做的就都不合己意。

对与不对,若只凭自己的立场去做判断,彼此之间往往就会起冲突,甚至有了不好的传言,演变成搬弄是非,而恶口、妄言、绮语、两舌四者都是起于是非之间。学佛必定要学得真,对于人和事,我们要用心分析清楚,自然就不会是非不分,而造成口头上的四大恶业。

有人会觉得「那我就不要恶口,凡事都说好听一点。」这也不对!不想给对方谏言,「不对是你的事,我做好人,我说好话」,这也缺乏道德勇气,容易使人一错再错,而且变成他造恶,好像也有人支持他。

「绮语两舌皆祸患」,大家都知道恶口、妄言是不对的,传话、说坏话也都不对,这些大家都会比较警惕,但是绮语、两舌就容易疏忽了。绮语,就是装饰过的好话。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只是一味地说好听的话,事事奉承应酬,没有一句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好坏分明的话,这种人的内心肯定缺乏仁德。

两舌也不对。人的感情大多是靠语言沟通,有时这个人对那个人不满,难免会表达在口头上,对方没听到,不知道事情原委也就罢了。然而处于中间的人,却将这些埋怨的语言,再加油添醋说给对方听,对方听了也很不平衡,满腹的委屈,又会再吐露不满意另一方的言词,中间的人又再将这些话傅回去。

就这样「两个舌头」,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东西互相挑拨离间,让双方感情冲突,这就是造口业。这些口业都会造成祸端,所以真伪善恶要分明,开口动舌更要用心谨慎,不要弄假成真,轻轻一动舌,很容易就造成彼此的摧毁、伤害,所以我们要很注意。

「祥和人间畏言谗」,祥和的人间最怕是说些没有用的话,搬弄一些是是非非,或者暗箭伤人,这种口头中伤很难疗治,所以我们不要去伤害别人,当然也不要轻意接受别人的伤害。

下面是「修行举止言谈间,莫随好恶论长短」,修行同样也是在人群中,既然与人相处,就必定会和人谈话,或者是彼此之间传递法语,但是差毫厘而失千里,有时就算传好话也会传错,所以我们时时都要很用心。

不要随着自己的好恶去论长说短,我们认为是好的,不一定真的很好,因为我们还是凡夫,站在不同的立场,接触到不同的因缘,所以有时候认为好的,不一定是真好。

说不定与我们的缘比较不好的人,明明他说的是好事,我们却将它当成坏事,这也不对。应该要生起平常心,学佛要尽量结好缘,去除好恶的分别,所以,不要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论断别人,应该要时时自我警惕。

「扬善隐恶弃偏见」,我们要扬善、隐恶,这就是在培养对方的善根,成就菩提种子的因缘。所以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不断人善根,善根需要多培养。

行善的人,需要有人给予信心,若有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会帮助很多人,十分难得。」他做了之后,就会很有信心,并且会继续再发心;假如泼他冷水,这颗种子就容易流失。佛陀曾说见人善而随喜,也是一番功德。

别人在做善事,我们随喜成就他的善根,这也是一番功德,何乐而不为!适度地赞叹别人,其实就是美化自己,所以要多用心。佛陀曾打了个譬喻,如暗室中点燃一支蜡烛,再以此烛之火点燃另一支蜡烛,如此灯灯相传,不只不会减少原来那盏烛灯的光明,更能增加光亮的范围。我们绝对不会因赞叹一个好人,自己的光采就失去了,赞叹愈多,彼此的光采就能相互辉映。

但是,当我们看到恶的就要赶快提出劝导,劝不动时就保持默然,不要因为对方依旧我行我素,就四处向人宣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尽心劝导,他能改善当然最好,若不能改善,我们只好默然隐恶,不要一直传下去。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难免有自己的立场及偏见,所以要时时自我警惕,如果能这样,不说是非并不难。

想一想,万恶莫不由十恶开始,十恶之中,心、意才各占三分,而「口业」就占了四分,怎能不时时提高警觉。不说是非,包含戒除口的四恶业,也就是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总之,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依人的风险太大

为何而来 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这样一个普遍都向下沉沦的...

人生是业力说了算

你要我们这种一天到晚,在三界里面打滚的人直接内观真...

《古文观止》中的十大人生启迪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历...

忏云法师开示集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 法华经二十八卷,第二十五卷观世...

一位医生在长期行医中看到这样的无常观

掐指算来,我从九六年考上医学院至今已经十余年了,从...

【推荐】你的生命不因别人的喜欢而存在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为这个世间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

回光返照,不随妄转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

苦难的源头

鱼篮 捕鱼的人在河中设置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篮,旁边放...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要学做自己的主人

人生,迷迷糊糊地来,懵懵懂懂地离开。这辈子,我们到...

幸与不幸,完全由自己而定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

人人都有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问: 人人都本具与佛同等的佛性,为何还要学佛? 证严...

平安在哪里

一餐厅老板听人传言,台湾将面临大劫、大灾。自此日夜...

【佛教词典】邬波世罗

(人名)Upa?aila,劫初卵生之罗汉名。译曰小山。因住...

【佛教词典】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

不要以为有了这张纸,你就有资本了

今天下午,几个老沙弥、沙弥尼,来求戒。都六七十岁了...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用智慧水去灌溉这个愿

我讲一个《法句经》的小故事给大家参考。神通第一的目...

念佛是否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问: 有人说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

对众生要有仁爱慈悲之心

一个学佛行人,得要有一个助人的道德情操,在家里要孝...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问: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场中的直心? 大安法师答: 直...

心律法师: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不少人面临困境的时候,会对未来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

修平等心,去除贫富贵贱之分别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人,诸位吉祥。今...

有了爱欲,就不能见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

佛弟子最好每天都能诵经。好比一个道场,必须天天要有...

走遍天下寻知己,未识这个是知音

比丘可不是个简单的称呼,这修行人,要久住丛林,亲近...

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