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五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智品第八之一

如是已依诸道差别。建立贤圣补特伽罗。所依道中作如是说。正见正智名无学支。故于此中应审思择。为有慧见非智。及有慧智非见而别建立见智二支。亦有。云何。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论曰。慧有二种。有漏无漏。唯无漏慧立以圣名。此圣慧中八忍非智性。所以者何。非决断性故。唯决断义是智义故。如何八忍不能决断。自所断疑得随相续生故。或求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诸忍正起推度意乐。加行勐利故非智摄。而名见者。推度性故。尽及无生二智非见性。推度意乐一向止息故。所起加行极奢缓故。而名智者。决断性故。所余皆通智见二性。已断自疑推度性故。谓前八忍。尽无生余。有学八智无学正见。一一皆通见智性摄。岂不忍余诸无间道亦自所治惑得随生。无非正起。推度意乐加行勐利应非智摄。尽无生余解脱道等此相违故。皆应非见。此难不然。余无间道无自品疑得随相续生故。有漏无间不行谛理。与断疑得非亲违故。又彼唯见曾所见境。非如八忍。极违智故。余解脱等非全息求。所起加行非极奢缓。以皆于后有所作故。由此一切皆通二种。并具推度决断用故。诸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五染污见世正见为六。有余师说。能发身语五识所引。及命终时意识相应善有漏慧。亦非见性。外门转故。如能引故。势力劣故。此亦不然。不应许故。非决定故。契经说故。谓不应许。唯内门转。方是见性。勿圣慧中外身念住非见性摄。然契经说。于外身循身观是见性摄。亦非决定。如五识身所引意识。如是性转。以彼善等所引意识有时亦是不善等故。由此不应所引意识同能引五识是无分别性。如契经说。有命终时得正见俱。善心心所故说所有。意地善慧皆见性摄。于理为善。如是所说。圣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论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唯二种。有漏无漏性差别故。如是二智相别有三。谓世俗智法智类智。前有漏智总名世俗。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在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惑覆出世引发世间。得世俗名。体即无智。智随属彼。得彼智名。意显此名目有漏智。有说诸趣名为世俗。此智多是往诸趣因。从果为名名世俗智。有说此智无始时来。生死身中显现而转。由此故立世俗智名。或诸有中随流无绝。名世俗智。以一切时随顺诸有。相续转故。或复此智于一切境。能遍映发得世俗名。独能遍缘一切法故。后无漏智分为二种。法类二名所目别故。此二名义如前已释。是名二智相别成三。定心相应圣行相转。有漏无漏二智何别。无漏于境行相明利。彼有漏智与此相违。如朅地罗余木二炭。于所烧炼势用不同。及胜劣香能熏用别。炎铁草火热势有殊。二智相望差别亦尔。或俗智后起增上慢。无漏不然。故有差别。又世俗智与法类智。境有宽陕故有差别。谓世俗智遍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所缘境。以契经说有善俗智能遍知苦。广说乃至。遍知虚空非择灭故。亦有以非我行相总缘一切法为境。以契经说诸行非常一切法非我涅槃寂静故。法智但缘欲界四谛。类智能通缘上二界四谛。由此三智境有差别。即于如是三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论曰。法智类智由境差别。分为苦集灭道四智。何缘俗智亦缘苦等。作苦等行相。而非苦等智。由彼先以苦等行相观苦等已。后时复容观苦等境为乐等故。又得如是世俗智已。后缘谛疑容现行故。如是六智若无学摄。非见性者。名尽无生。此二初生唯苦集类以缘苦集六种行相。缘有顶蕴为境界故。金刚喻定若缘苦集。与此境同。缘灭道异。若尔岂不至教相违。如说于尽有初智生。从此无间能自了达。无违教失。此于尽言是有第七声。非境第七故。谓有烦恼无余尽故。有初智生非此智生。缘尽为境。何所违害。彼言意显。有惑身中无此智生。要有惑尽。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论曰。有法类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余则不然。岂不道智离法类无。应但言二成他心智。理实如是。为显他心智但知同类境。故作是言。谓为显成此法类智。知他无漏心心所法。是道智摄。非苦集智。以无漏智决定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故。他身无漏心心所法。细故胜故。非己有漏他心智境。其理可然。何缘己身无漏他心智。不能知他有漏心心所。于有漏境无漏智生。行相所缘异此智故。谓无漏智缘有漏时。必是总缘厌背行相。是故决定不能别缘他心心所成他心智。以诸圣智缘有漏时。必于所缘深生厌背。乐总弃舍不乐别观。缘无漏时生欣乐故。既总观已亦乐别观。如有见闻非所爱事。总缘便舍不乐别缘。于所爱中则不如是。总见闻已亦乐别缘。是故于他有漏心等。必无圣智一一别观。成缘有漏心无漏他心智。以他心智决定于他心心所法别别知故。岂不亦有。三念住摄。苦集忍智。虽有而非。但缘一法。缘多体故。又他心智有决定相。谓不知胜去来二世。并法类品不互相知。胜复有三。谓地根位。地谓下地。智不知上地心。义唯能知自地下地。根谓信解时。解脱根知。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位谓不还声闻应果独觉大觉。前前位智不知后后胜位者心。义唯能知自下根位。然他心智及所知境。根地既殊知亦有异。所知有漏心心所法。曾未曾得各有十五。谓欲四静虑各下中上根。能知但除欲界三品。曾未曾得各有十二。所知无漏及彼能知。皆除欲三各有十二。且诸有漏曾未曾得。下根所摄他心智生。随其所应能知下地三根心品自地下根。中品亦知自地中品。上品总了自下地三。无漏下根他心智起。唯知自地下地下根。中亦知中。上兼知上。何缘有漏无漏智生。知下地心多少有异。有漏三品可一身成。无漏随根立圣差别。尚无有一成二品根。况有成三。故有差别。如何说一补特伽罗成九品道断九品惑。此道差别非根有异。由因渐长后道转增。如次能令多品惑断或诸种性各有九品。成一九品。必不成余。故前后言无相违失。故依上地起下根心。有上根心依下地起。地根互胜必不相知。地位位根相对亦尔。此他心智不知去来。本为知能缘心心所法故。法类二品不互相知。此二如次以欲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故。此他心智见道中无。总观谛理极速转故。然皆容作他心智境。三乘圣者起此智时。中下二乘必须加行。声闻加行或上或中。麟喻但须下品加行。佛无加行随欲现前。若诸有情将入见道。声闻独觉预修加行。为欲知彼见道位心。彼诸有情入见道位。声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非知见道。是故说彼唯知二念。麟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知彼第八集类智心。有余师言。知第十五。有说麟喻知四刹那。谓初二心第八十四。此言应理。所以者何。许从知初二念心已。唯隔五念知第八心。若复更修法分加行。经五念顷加行应成。何不许知第十四念。有余亦说。知四刹那。谓初二心第十一二。佛于一切殊胜功德。随欲现前。心自在故。于十五念能次第知。以佛世尊三无数劫精勤修习无量资粮。故获难思殊胜妙智。具大势用随欲能知。虽此智生亦知心所。然修加行本为知心。如空处等名他心智。脇尊者曰。引此智生。要先知心后方知所。从初但立他心智名。引此智时修何加行。先应观察身之显形。所乐言音表心差别。谓彼行者初修业时。为欲审知他心差别。先审观察自身显形。所乐言音因何有别。遂知显等差别由心。次复审观他身显等。亦由心异有差别生。由此后时离欲身意。调柔清净引胜定生。依定发生有威德智。此智真实照见他心。如明珠中种种色缕。差别之相了然可得。是名修世俗他心智加行。若修无漏他心智时。以观非常等苦智为加行。此加行位通缘色心。至成满时缘心非色。又加行位缘自他心。至成满时缘他非自。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论曰。如本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由本意乐二智转时。力能引起如是解智。非于无漏二智转时。作如是解无分别故。谓出二智后得智中。方作如是二类分别。此二分别二智后生。是尽无生力所引故。此二俗智是彼士用果故。举二果表二智差别。理必应然。说由此故。依为此义。说由此声。即是为此所有智义。不尔应言。如是所有诸观行者。本修行时定起如斯要期意乐。谓我当证阿罗汉时。要应起此自审察智。故今出观此智必生。为令此生所起之智。随应建立尽无生名。即后智生所依止义。故言此释理必应然。如是十智互相摄者。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法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何缘二智建立为十。颂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办因圆  故建立十智

论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以世俗智为自性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境俱有别故。五加行故立他心智。非此不知他心所法。本修加行为知他心。虽成满时亦知心所。而约加行故立他心智名。加行如前已具分别。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定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谓有尽智非无生智为因故生。无无生智不以尽智为因故起。如上既言法智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法。为有少分治上欲耶。颂曰。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论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望欲界法四谛法智全能对治。于欲见断法智亦为持对治故。能治所治皆得全名。望上俱缺俱名少分。何缘唯有灭道法智。兼治上界。非苦集耶。所缘寂静出离同故。谓欲上灭及能治道。展转相望相无别故。以诸择灭皆善皆常一切圣道皆能出离。所缘苦集欲上不同。少多细麁上下别故。又苦集智。缘所厌境。无容厌彼。于此离贪。理厌此地时。断此地烦恼。若许异厌异离贪。应异离贪异解脱。若许不厌色无色界而能离彼界贪。习厌离贪。理则应坏。灭道二智。不缘厌境。缘下治上。亦无过失。又如不净观及欣涅槃欲。谓不净观缘欲界境。唯能令心厌背欲界。欣涅槃欲现在前时。普能令心厌背三界。如是缘欲苦集智生。唯能令心离欲界染。缘欲界法灭道智生。普能令心离三界染。故许灭道法智品增。乃至得成金刚喻定。由此大圣妙善了知。依全治门立法类智。法智少分有治上能。类智必无。能治欲界。要于自界所作已周。方可兼为他界所作。非诸类智。己事成时。他事未成。有须助义。故无类智。治欲界法。岂不第十六道类智生。乘此便则能治欲界惑将断欲惑。类智不行。设许现行。由自界障所拘碍故。必无势力。能助成他。法智所作。由此类智无能治欲。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颂曰。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俗智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谓世俗智。或有具作十六行相。如于煖顶忍等位中。或有不具。如世第一重三摩地及现观边世俗智等。或有别作非圣行相。如不净观息念慈等。诸世俗智行相无边。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此即道智一分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如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时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如何他心智有行相所缘。而说不观所缘行相。以不观他心所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无漏。他心智应缘苦等境。是则亦应许空无相相应。既不许然。知不观二。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由与出观心转相违。故在观中无二行相。谓从二智出观后时。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中意说尽无生智。虽是胜义而涉世俗。我生尽等是世俗故。空非我是胜义必涉胜义。此观后决了知空非我故。由此二智。离空非我。为有无漏。越此十六更是所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论曰。对法诸师有一类说。无越十六无漏行相。离此所余不可得故。岂不有说尽无生智。必自了知我生尽等。此不相违。前已说故。谓前已说无漏观后世俗智中。作此行相非无漏智。此行相转由尽无生。引起俗智推功于本。言彼了知。故许此智离空非我。本意乐力令此二智后必引生我生尽等。非由观内此行相转。令于后时起此行相。我等行相观内虽无。而由不遇自证解脱。义言此位必已应有。我生尽等行相势分。由先世俗行相引生。能引后时世俗行相。故离十四无尽无生。若谓此应言离十六无者。此不应理。除十四余有尽无生。非极成故。谓离十四。有依密说。计我生尽等。为尽无生智。遮彼故说离十四无。余不极成。宁对遮此。若尔既有无漏他心智。应越十六有无漏行相谓他心智皆以一实自相为境。道等行相皆以聚集共相为境。彼此既殊。知离十六决定别有。无漏行相。非定许故。所难不然。谓我所宗非决定许。共相行相但缘聚集。许有受心二念住故。如观一受体是非常。此智生时以共相行相。观一实自相为境极成。如是宁不许无漏他心智。以共相行相缘一实自相。谓知他心是真道等。即缘一实是道等相。若谓应如受心念住总缘三世所有受心为非常等共相行相。无漏他心智亦总缘三世他无漏心等为道等行相。便违自宗。他心智起。唯缘现在一实自相。此亦不然。加行异故。此智加行。为欲知他。现能缘心。有贪等别。修非常等。念住加行。为总厌背。诸有漏法。由前加行势力有殊。至成满时现总缘别。是故无有应相例过。若谓非常非受自体。故应观受为非常时。非缘一实自相为境。宁可引此喻他心智。则彼应许受非非常。不应于受起非常观。如受与心其体各别。必定无有观受为心。虽即观受以为非常。而无一物有多体过。领纳非常体无别故。如损益等非离领纳。所余行相。余法亦然。若尔应与至教相违。如说于身住循身观。应言法智。乃至广说。又说观老死。应言是四智。俱不相违。且初所说非显法智等。离十六行相住循身观。观身为身。但如实观为非常等。我先已许共相行相。亦以一实自相为境。故彼所说于我无违。后老死声总目取蕴。观五取蕴为非常等。是四智摄。何所相违。若尔如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如何是法类世俗道智摄。此应思择受现在时。必不了知不自缘故。亦不可说了知去来。去来不名受乐时故而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故知此说别有密意。释此密意。如尽无生。谓出观后时。方起此行相。故无漏行相越十六外。无有一类言有越十六。本论说故。如本论言。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此证不成。迷论意故。论显不系行相众多。于中有缘欲界系者。依容有说。有是处言。有是事言。显无颠倒。即由此故。余无此言。谓彼论中。复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豫故。贪故。瞋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除此无容有余行相。由此不说有是处言。由皆颠倒转。不言有是事。故净行相无越十六。理教无违。不可倾动。所言行相有十六者。为但名别实亦有异。何谓行相能行所行。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论曰。有说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缘苦谛境治四倒故。名实俱四。缘三谛境。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所治所行相有别故。言所对治相有别者。为治常见故修非常行相。为治乐诸行故修苦行相。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为治无因论故修因行相。为治自在等一因论故修集行相。为治转变因常因论故修生行相。为治知为先能生论故修缘行相。为治归自在为涅槃论显诸蕴永灭是涅槃故修灭行相。为治执自体所有解脱是杂染惑苦不正见故修静行相。为治执涅槃如被咒诅遂致殄灭是弊坏论故修妙行相。为治执解脱还退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执无解脱道故修道行相。为治苦行是真道见及谤真道是邪论故修如行相。为治不修道生死自净及世间离染是真道故修行行相。为治甞遭不永离染道所诳惑于真圣道亦不敬故修出行相。言所行境相有别者。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有生灭故非常。逼迫性故违圣心故苦。无主宰故空。违我相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能生法故因。有多种故集。恒孳产故生。各别助故缘。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息众苦故灭。三有为相三火灭故静。有余师说。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槃最为寂静。善故常故妙。一切灾患永解脱故。极安隐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能通寻求诸法性相至解脱故道。无倒转故如。如实趣故行。有余师说。定能趣故行。如说此道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一向趣故。决能至故出。如是所治及所行境。相有别故实有十六。如是行相以慧为体。谓唯诸慧。于境相中简择而转名为行相。岂不心心所皆名有行相。如是无慧与慧相应。如何可言慧有行相。非有行相。唯慧相应心等。皆名有行相者。是心心所等。于所缘品类相中有能取义。若依唯慧得行相名。则慧之余心心所法。与行相等名有行相。如等漏故得有漏名。是与漏体同对治义。如是所余心心所法等与行相。行于所缘。是俱时行。无前后义。或心心所有行相者。多如已知根。总名有行相。或依无间。亦说有声。如有所依故无有过。谓如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意识相应诸心所法。与所依识亦俱时生。识之所依唯无间灭。有行相理应知亦然。无间灭慧于现何能。此于现有能如无间灭意。若尔应受等得有受等名。许亦无违。然非所辩。慧及诸余心心所法。有所缘故。皆是能行。此能行名。应唯目慧。行相体故。余心心所。既非行相。宁是能行。若谓所余名能行者。以与行相相应起故。是则慧等与受相应。应名能受。虽有此语而理不然。谓慧异门称为行相。能行即是取境别名。非能行言偏为诠慧。宁以受等体非行相。便作是难。应非能行。如于境中慧能简择。便许说慧名为能行。既于境中想能取像。识能了等。宁非能行。故能行名。通目取境。故应受等亦是能行。所行名通一切有法。若实若假皆所行故。由此三门体有宽陿。慧通行相能行所行。余心心所唯能所行。诸余有法唯是所行。其理善成不可倾动。已辩十智行相差别。当辩性摄依身依地。颂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论曰。如是十智三性摄者。谓世俗通三性。余九智唯是善。依地别者。谓世俗智通依欲界乃至有顶。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不依近分静虑中间。此智所缘极微细故。彼地道力微劣不能了达他相续中现在微细心心所法。亦不依无色无此加行故。又通性故。余地非依五。通所依止观等故。法智通以六地为依。谓未至中间四根本静虑。不依余近分。彼唯有漏故。亦不依无色。此缘欲界故。所余七智九地为依。谓下三无色及前说六地。总说如是。然有差别。谓此所说七种智中类智决定依九地起。苦集灭道尽无生智。苦法智摄。六地为依。类智摄者。通依九地。依身别者。谓他心智。依欲色界俱可现前。不依无色。彼自无故。不起下地他心智者。此智随转色。彼无容起故。法智但依欲界身起。非上二界入出此智。诸有漏心唯欲有故。又法智随转色所。依大种唯欲系故。又此能治起破戒惑。破戒唯欲非上界故。余八智现起通依三界身。已辩性地身。当辩念住摄。颂曰。

 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

论曰。灭智摄在法念住中。他心智后三摄。所余八皆通四。如是十智展转相望。一一当言几智为境。颂曰。

 诸智互相缘  法类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灭非

论曰。法智能缘九智为境。除类智。类智能缘九智为境。除法智。道智能缘九智为境。除世俗智。非道摄故。苦集二智。一一能缘二智为境。谓世俗智及有漏他心智。世俗他心尽无生智。此四皆缘十智为境。灭智不缘诸智为境。唯以择灭为所缘故。十智所缘总有几法。何智几法为所缘境。颂曰。

 所缘总有十  谓三界无漏
 无为各有二  俗缘十法五
 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
 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论曰。十智所缘总有十法。谓有为法分为八种。三界所系无漏有为。各有相应不相应故。无为分二种。善无记别故。俗智总缘十法为境。法智缘五。谓欲界二无漏道二及善无为。类智缘七。谓色无色无漏道六及善无为。苦集智各缘三界所系六。灭智缘一。谓善无为。道智缘二。谓无漏道。他心智缘欲色无漏三相应法。尽无生智缘有为八及善无为。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不尔。岂不非我观智知一切法皆非我耶。此亦不能缘一切法。不缘何法此体是何。颂曰。

 俗智除自品  总缘一切法
 为非我行相  闻思修所成

论曰。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时。犹除自品。自品谓自体相应俱有法。何故不缘自体为境。诸对法者立此因言。诸法必无待自体故。即由此理不缘相应。以与相应一境转故。许缘相应者。便应许自缘。亦不能缘俱有法者。以俱有法极相近故。如眼不见扶眼根色。契经亦说。一刹那智不能顿知一切法境。如契经说。无有沙门婆罗门等。于一切法顿见顿知。义准唯渐此智唯是欲色界摄。无色界中虽有此类。而缘法少。非此所明。此通闻思修所成慧。皆能除自品缘一切法故。已辩所缘。复应思择。谁成就几智耶。颂曰。

 异生圣见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利根  定成九成十

论曰。诸异生位及圣见道。第一刹那定成一智。谓世俗智。第二刹那定成三智。谓加法苦。第四六十十四刹那。如次后后增类集灭道智。诸未增位成数如前。故修位中亦定成七。如是诸位。若已离欲。各各增一。谓他心智。唯除异生生无色者。然异生位及见道中。唯可成就俗他心智道类智时具成二种。尔时初得不还果故。兼得无漏以成果体。余修位中皆具成二。生无色者便舍世俗。诸时解脱定成九智。谓加尽智。不时解脱定成就十。谓增无生。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五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中阴经

中阴经卷上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如来五弘誓入中阴教...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佛说四谛经

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说出家缘经

佛说出家缘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闻: 一...

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炖煌出 S. 700]...

佛说治意经

佛说治意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佛说五大施经

佛说五大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注音版】佛说九横经

佛说九横经...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何含义

原文: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

保持一颗「不动心」

一位朋友,研究生毕业时,先主动地选择留校做学问。周...

科学研究:善念能延长人的寿命

说起因果律,人们都会点头认同,因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

诵普贤行愿就能不堕地狱,那因果怎么体现呢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

【推荐】恶要原谅,善要引导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

大安法师:断气之后助念还有用吗

问: 有人说,往生只是在人断气前,若断气后顶多生人...

修行想快速、超近、想超过别人,这一念魔障就来了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班大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

人生三论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

千万不要向阿弥陀佛请假

我们在人世间的成就不是有多大的产业,名下有几栋房子...

重僧宝之名义,防世人之讥嫌

尝闻:骊龙颔下有珠焉,雨一切财物,凡有求者,悉皆如...

理观让你清净,事修让你庄严

问: 师父!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怎么面对如灰尘的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