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七之三

已辩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论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由先信敬力修集加行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先乐观察修集加行故。诸有情类种姓差别。法尔先来如是安住。于诸事业有不乐观。或有乐观能不能转。即二圣者。由于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于先来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如是随信随法行者。由先具缚断惑有殊。数别各成七十三种。谓于欲界具缚为初。至断九品以为第十。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地地各九为七十三。诸后具缚即前离九。故后七地无别具缚。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论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类智心。名为住果。不复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谓前预流向今住预流果。前一来向今住一来果。前不还向今住不还果。阿罗汉果。必无初得。异生无容。离有顶故。见道无容。断修惑故。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由信增上力胜解显故。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由慧增上力正见显故。何缘先时断修所断欲一至五。或七八品。初定一品。广说乃至。无所有处。第九品惑。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名预流一来不还果。非一来不还阿罗汉向。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论曰。依得圣道建立八圣。故初得果位未得胜果道。以得果心于胜果道所对治惑非对治故。非非彼治现在前时得彼治道。其理决定。又非得果时即有胜果道所断烦恼离系得生。道类忍不能断彼系得故。若道力能断彼系得。此道引彼离系得生。可说此道能证彼灭。以得前果时未得胜果道故。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虽先已断修所断惑欲一品等。但名住果不名后向。后于何时得先所断修惑离系无漏得耶。于胜果道现前时得为诸先断。后修断惑入离生位得前果已。此生定起胜果道耶。理必应然。以本论说圣生第四静虑以上无漏乐根定成就故。彼障已断必欣彼故。障已断道易现前故。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及全离欲入见谛者。十六心位立众圣别。当约修惑辩渐次生。能对治道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论曰。失谓过失。即所治障。德谓功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辩欲修断惑九品差别。上四静虑及四无色。应知亦然。生死无非九地摄故。如所治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诸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应知此中智虽胜惑。未增盛故道名下品。相续中惑虽极难断。细随行故障名下品。依如是理应立譬喻。如浣衣位麁垢先除。于后后时渐除细垢。又如麁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由此可言白胜黑劣。以刹那顷能治道生拔无始来诸惑根故。已辩失德差别九品。次当依彼立圣者别。且诸有学修道位中。总亦名为信解见至。随位复有多种差别。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论曰。诸住果者。于一切地修所断失。全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定七返。故契经说。极七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义。经说。与此义无差别。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预言为显最初至得彼预流故。说名预流。此预流名为目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则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应名预流。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不名预流。约修惑断立彼果故。预流必依遍得果者。初所得果以立名故。一来不还非定初得。唯有此果必初得故。何缘此名不目第八。未具得向果无漏道故。未具得见修无漏道故。未遍至得现观流故。八忍八智名现观流。道类智时皆具至得。是故第八不名预流。由此预流唯是初果。彼从此后欲人天中各受七生。应言十四。何故说彼极受七生。此责不然。七数等故。如七叶树及七处善圣道力故不过七有。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唯依佛出世有别解律仪故。彼第七有。若不遇佛法便在家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苾刍威仪法尔成就。虽不会遇前佛所说。而于余命生极厌心。不经久时便入圆寂若于人趣得预流果。人中满七。天准应知。非圣亦有极七返生。相续成熟得涅槃义。然非决定。是故不说。已辩修惑都未断者名预流果极七返生。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论曰。即预流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谓或于先异生位断。或今预流进修位断。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谓已成就彼能治道三品四品无漏诸根。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谓断三品更受三生。若断四品更受二生。此三二生由异生位。造作及增长。感三二生业。非诸圣者。于圣位中。更能新作。牵后有业。以背生死向涅槃故。由此契经说诸圣者唯受故业更不造新。若三缘中随阙一种阙二全阙不名家家。何故成根。颂中不说预流果后说进断惑成能治彼无漏诸根。义准已成。故不具说。若尔应不说三二生言说。断三四品义已成故。谓已进断三四品惑。决定余有三生二生。故说家家相不圆满。则应于颂更说等声。方可具收家家三相。或应不说三二生言。然颂中言三二生者。以有增进。于所受生。或少或无。或过此故。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若有七生。生不满七。非家家位。中间涅槃。何类所摄。摄属七生。七中极声。显极多故。由此已显生未满前得般涅槃。亦是彼摄。根最钝者。具经七生。非诸利根生定满七。宁无断五亦名家家。以断五时必断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犹如一间未越界故。即预流者。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应知转名一来果向。若断第六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名一来果。过此以后更无生故。即由此义证家家中。若天家家。受三生者。人间受二。天上受三受二生者。人一天二。如应例释人中家家。若谓不然。彼一来果有何异彼二生家家。彼贪瞋痴唯余下品。故即一来果名薄贪瞋痴。已辩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论曰。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界中修断七品或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间解脱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天或人中余一生故。若三缘中随阙一种阙二全阙不名一间。成无漏根。颂中不说及应复说。一生所因。准家家中如应当释。所言间者。是隙异名。谓彼位中由有一隙容一生故未得涅槃。或此间名目间隔义。谓于彼位有余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有一间者。说名一间。如何有余一品修惑能为障碍令受欲界生。名为一间。未得不还果。若断此品便为超越欲界所系诸业烦恼异熟等流二果地故。彼极为碍容更受生。断六品时未越彼地。故无断五中间受生。现身不能证一来果。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即名家家。及一间不。此未名曰家家一间。未得治彼无漏根故。初得果位果道现前。尔时未修胜果道故。要至后位起胜果道。方得名曰家家一间。治彼无漏根尔时方得故。即先成就一来果者。断欲界惑九品尽时。舍一来名得不还果。必不还受欲界生故。此或名为五下结断。此据集断密作是说。必无五结俱时断理。或二或三先已断故。依不还位。诸契经中以种种门建立差别。今次应辩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殁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论曰。此不还者。总说有七。且行色界差别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于中间般涅槃故。说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应知。此于生已。此由有行。此由无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为上流。言中般者。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已于生结得非择灭。起结不尔。彼于欲界遇逼恼缘之所逼恼。便能自勉修断余结殊胜加行。加行未满遇舍命缘。遂致命终。由起结力受色中有。厌多苦故。乘前起道进断余结。成阿罗汉得般涅槃。言生般者。谓有一类补特伽罗。由先具造顺起生业及增长故。欲界殁已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进道故。生已不久成阿罗汉。尽其寿量方般涅槃。约有余依说为生般。非才生已便般无余。彼舍寿中无自在故。言有行般无行般者。谓有一类补特伽罗。生已多时方成无学。于中有一勇勐精进。有一禀性慢缓懈怠。如次名为有行无行。谓若一类先欲界中依不息加行三摩地力。断五下分结成不还果。后生色界经于多时。还能进修前种类道成阿罗汉。名有行般。无行般者。与此相违。或色界生经多时已。依止苦行解脱余结名有行般。以彼修习依功用道般涅槃故。与此相违名无行般。岂不中般生般现般所依止行。亦有此故。应立有行无行般名。无如是失。此义虽等而彼各有差别位故。谓中般等虽亦定依苦行乐行解脱余结。而彼各有分位不同。对此名为不共差别。此无如是分位别故。约道不同显其差别。如何以此例彼令同。故于此中所辩无失。由此有说。二差别者。由缘有为无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应知亦无。余同此失。然有经说无行在先。亦有经中先说有行。时既无异随说无违。有行可尊故我先说。言上流者。谓有一类补特伽罗。上流有增。非初生处即证圆寂。谓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别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于静虑有杂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杂修能感净居果故。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遍殁异故。言全超者。谓色界中从一处殁往色究竟。由彼先在欲界身中。已具杂修四种静虑。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惯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以于色界十六处所最初处殁最后处生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谓色界中。从初天等渐次而殁。下至中间能越一处。方能往趣色究竟天。超而非全。是半超义。言遍殁者。谓于色界爱味多故。一切处生。由彼遍于四静虑地十六处所。一一皆有下等爱味为感生缘。从梵众天一一处所一生殁已。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殁。由此义准。初静虑中大梵所居非是别处。即是第二梵辅天摄。若异此者。大梵所居僻见处故。一导师故。必无圣者。于中受生。遍殁半超应无差别。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槃。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定爱味为缘。此殁遍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命终于三无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亦不违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依极处说。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唯欲界殁往色界生。有中有中般涅槃者。非色界殁生色界者。以色界中无灾害故。若本有位有余障缘不得涅槃。中有亦尔。中有薄劣非本有故。又彼若有应属上流。中般上流应无差别。谓定无有差别因缘。可作是言。唯欲界殁受色中有便般涅槃。得中般名。非色界殁。何缘有学未离欲贪。无中有中般涅槃者。欲界中有依身微劣。于多事业无堪能故。住本有位于欲界法尚难越度。况中有中能越欲界。至得应果。多事业者。谓越三界。及永断除二种烦恼。并得二三沙门果证。住中有位无如是能。又此有前未曾数习。九品差别烦恼治故。又不还果等。非中有身得。断增上惑所证得故。离三界染极为难故。无欲中有能般涅槃。色界中有与此皆异。故有于中得涅槃者。又此地中有得般涅槃。唯起此地中所有圣道。初静虑地中有位中般涅槃者。唯起自地根本静虑圣道现前。非未至中间。难令现前故。在中有位依身微劣。要易起者。方能现前。此五名为行色界者。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此中差别唯有四种。谓生般等有差别故。此并前五成六不还。复有不行色无色界即住于此能般涅槃。名现般涅槃。并前六为七。或应总立九种不还。谓现涅槃分为二种。一于先位善辩圣旨。二临终时方能善辩。于上流内亦分二种。一行色界。二行无色。并前四为八。足转生成九。言转生者。谓于前生已得预流。或一来果。于今生内方得不还。前现般言。唯目现世。初得入圣至涅槃者。或不还者。由根差别。随其所应分成九种。或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分成九种。颂曰。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论曰。即行色界五种不还。总立为三。各分三种。故成九种。何等为三。中生上流有差别故。云何三种。各分为三。中般涅槃分为三者。初起至远近当生处。得般涅槃有差别故。生般涅槃分为三者。才生有行无行异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应名为生般。于上流中分为三者。全超半超遍殁异故。然诸三种一切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分为九种。不相杂乱。如是三种九种不还。由业惑根有差别故。有速非速经久差别。且总成三。由先所集顺起生后业有异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烦恼现行有差别故。及上中下根有异故。此三一一如其所应。亦业惑根有差别故。各有三别。故成九种。谓初二三由惑根别各成三种。非由业异。后三亦由顺后受业有差别故分成三种。故说如是行色不还。业惑根殊成三九别。若尔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颂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论曰。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何故前二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唯立为一。以上行故名为上流。由此义同但立为一。前之二种虽亦义同。然为其中别相难了。欲令易了故各分三。上流有三相别易了。无烦于彼更别建立。又前二别唯有示所。易显示故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别义多种。卒难显示。故总立一。谓初中般唯在将生。根惑品殊故分三种。第二生般唯在已生。亦根惑殊故分三种。上流通有将生已生。将生上流复有二种。谓于静虑杂不杂修。已生上流分二亦尔。复于如是二上流中。若无杂修容生二界。若有杂修唯生一界。生一界者复分为三。全超半超遍没异故。于半超内差别有多。由此上流别相烦广。若一一辩难可周悉。故依等义总立上流。中生位中差别义少。易显了故分之为六。虽彼一一亦有同义。而等第三。于上流中虽有异义。而等前二。为相影显故唯立七。唯此已断欲贪瞋等。非善士法及与无学。大善士果极相近故。经唯说此名善士趣。非谓预流及一来者都不可说名善士趣。佛亦说彼名善士故。如契经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成就有学正定往上名趣。谓趣上果及趣上生。故唯说七。或唯此七皆能行善不行不善。余则不然。又唯此七往上界生不复还来。余则不尔。故但依此立善士趣。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论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由彼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然天帝释作如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我后退落当生彼者。由彼不了对治相故。即此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及退。以曾经生于自相续蕴积圣道极坚牢故。及得殊胜所依身故。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由何等位知杂修成。复为何缘杂修静虑。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论曰。诸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诸乐行中彼最胜故。谁于静虑能杂熏修。唯诸圣者通学无学。学位唯通信解见至。于无学位通时非时。必先三洲杂修静虑。退生色界亦能杂修。退已练根成见至姓。从欲界没生色界中乘前复能杂修静虑。故六种姓皆有上流。于杂修时作何方便。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环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从此以后不由功力。任运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如是杂修第四定已。乘此势力随其所应。亦能杂修下三静虑。杂修静虑五蕴为体。然于此中诸世俗智。是四法四类八智所杂修。略有三缘杂修静虑。一为受生。二为现乐。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诸不还中。若见至姓为前二缘。若信解性具为三缘。阿罗汉中。不时解脱但为现乐。时解脱者为后二缘。若杂修静虑为生五净居。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五品。谓下中上上胜上极。品差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第二中品。六心现前方得成满。谓二有漏。为四无漏之所杂修。如是所余随其次第有九十二十五念心。如应现前方得成满。如是五品杂修为因。如次能招五净居果。如是十五有漏无漏心。皆是先来未曾得今得。有余师说。初五无漏是从先来未得今得。余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现前时已未来修故。有不起定。杂修成满。有要数起。方得圆成。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诸感净居由杂修力。亦由业力相资助故。然唯有漏感彼异熟。非无漏力弃背有故。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而立此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论曰。有灭定得。名得灭定。即不还者。若于身中有灭定得。转名身证。谓不还者。由身证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证。如何说彼但名身证。以无心故。依身生故。以身俱生得势力故。彼已灭位犹名得彼。何缘佛说有学福田。身证不还不预其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无学唯九。何等名为十八有学。谓预流向果。一来向果。不还向果。阿罗汉向。随信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思护安住堪达不动不退慧俱解脱。是名为九。理亦应说。而不说者。以佛观见有学无学。由断及根有殊胜故。能生胜果名为福田。然诸不还所得灭定。是有漏故。不可说言。自性解脱。故名清净。彼所依身。犹有烦恼。未永断故。不可说言。相续解脱。故名清净。故不约成彼立有学福田。无学位中有漏功德。虽非自性解脱所收。相续解脱故名清净。由此亦能生殊胜果。是故约定及根差别。说九应果皆名福田。已辩不还麁相差别。若细分析数成多千。此中且依行色界五。约诸地等五门分别。谓五约地数成二十。四定地中各五种故。五约种姓数成三十。六种姓中各五种故。五约生处数成八十。十六处中各五种故。五约种姓根数成九十。谓退法种姓下中上根有差别故。数成十五。乃至不动种姓亦然。五约地种姓数成百二十。谓四地中各三十故。五约地种姓根数成三百六十。谓四地中各九十故。五约生处种姓数成四百八十。谓十六处各三十故。五约生处种姓及根数成一千四百四十。谓十六处各九十故。五约离染处种姓根。积数总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不还差别。谓以离染九品不同。乘前一千四百四十。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一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注音版】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夫礼忏法世...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如是我闻: 一...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佛说身毛喜竖经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上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

佛说医喻经

佛说医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亦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 姚秦罽宾...

美国五位素食者的心路历程

去年年底,美国人道对待动物组织(PETA)举办了一次我为...

研读经教时,需要注意什么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

修净土的人不要忽略发愿

我想我们修净土的人,我看到很多很多的居士念佛,对发...

五台山故事:掉队的罗汉哪去了

明朝,五台山万寿寺方丈志诚法师与三宝弟子经过千辛万...

【推荐】昼执火炬的人

佛经中有一则典故。佛世时有一位修行者,他觉得修行是...

凡所有心皆称迷心,心本无生始称悟心

参禅人,守住一门做工夫。何以专办此事,尽此一生,尚...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

很多营养学家都说过一句饮食金句,少吃人造的,多吃天...

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记

过去,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

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未来

在非洲的戈壁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的花期很短,...

佛陀降伏毗沙恶鬼

世尊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在拔祇国的国界处...

净土行人信愿不真切的表现

信愿不真切具体表现在有五个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

末法最后住世一百年的佛经

佛教的法运分三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