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如何修习四念住耶。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专心一趣。以自共相于身等境。一一别观修四念住。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有差别义。名观自相。分别此法与所余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且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察身诸处别相。观共相者。谓观诸处同是身相。成色相同。或观自相者。谓观身别相。观共相者。谓观察身与余有为皆非常等。受等念住准此应知。此四各三。谓自性等自性谓慧唯闻等三。相杂谓余此俱有法。所缘谓此三慧所缘。何故此三皆名念住。由念令慧得住所缘。念慧相资胜定等故。由此于慧立念住名。此相杂所缘。故亦名念住。何缘故说三种念住。为愚行相资粮所缘三种有情。故说三种。或根胜解分位各三机宜不同。故说三种。三中相杂能断烦恼。非二能断。太减增故。然相杂言亦摄慧体。慧与俱有互相杂故。若言自性应无所待。显有所待说相杂言。唯修所成法念住摄。能断烦恼要在定中。能断惑故缘四五蕴。或缘涅槃能断惑故。法念住中共相作意。能断烦恼自相作意。缘少分境故无此能。四念住内前之三种唯不杂缘。第四通二。然三谛智唯有杂缘能断烦恼。唯灭谛智虽不杂缘。亦断烦恼。身等念住各有三种。缘内外俱有差别故。且身念住有三种中。缘自相续说名为内。缘他身等说名为外。双缘二种说为内外。以有我爱而慢缓者。应观内身犹如外故。或内如前缘无执受。说名为外。缘他相续说为内外。待无执受及待自身。得二名故。或缘根境及俱名三。或缘有情及非情数。通缘二种差别为三。或缘有情外非情数及毛发等。差别为三。以彼皆从内身生故。离根住故具得二名。或缘有情现在名内。缘外非情三世名外。缘情去来说为内外。有情类故。堕法数故。又彼未来当堕情数正堕法数。彼过去时曾堕情数正堕法数。彼不生法是生类故。受等三种一一各三。随其所应准前应释。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生次如是相随顺故。有情多分于诸色中。好受用故不逮胜法。好受用色以何为缘。谓于受中情深欣乐。欣乐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诸烦恼。心由信等可令调伏。随观此理四念住生。或随所缘麁细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后观法中涅槃极微细故。彼想思等循观受时。准义已能了知其相。同依心起等安危故。有余师说。色可聚散可取可舍。相似相续不净苦等。易了知故。多分缘身生贪等故。男女展转起贪处故。不净观持息念及分别界三入修门一切多缘身为境故。修念住位应最初观。此观为因生轻安触。由轻安触引乐受生。经说身安便受乐故。如是乐受依心而生。净心为因得解脱果。由是受等随次而观。故念住生如是次第。此四念住不增不减。能治净等四颠倒故。观身不净治于不净谓净颠倒。虽净颠倒通缘五蕴。然但观身自性非净。便能总伏。如人已观粪体不净。亦不欣乐从粪所生。如是已观身体不净。亦不欣乐从身所生。由此观身为不净者。于五取蕴皆不欣乐。以有为身净想迷者。彼方欣乐依身所生。是故观身为不净者。于身所起亦不欣乐。如有安住不净观时。虽不亲观声等为境。而于歌等弃如粪秽。如是安住身念住时。虽不亲观受等为境。观身自体为不净故。终不欣乐受等三境。又虽不观色无色境以为不净。而于彼境非不引生不乐行相。是故净倒虽缘五蕴。身念住成便能总伏。后三念住虽各别观。例此应思能总伏理。观受是苦能治于苦。谓乐颠倒。谓若有法真可欣欲。是为乐义。于多过患所杂行中。见有可欣殊胜功德。是名于苦谓乐颠倒。此倒必用耽受为先。以于受中深耽着已。方于一切逼恼所依有漏行中妄生乐想。是故观受为苦性时。便能总伏计乐颠倒。观心非常能治非常谓常颠倒。谓观行者憎厌受故。于所依心见有众多品类差别。引非常观令现在前。便于有为不生常想。故能总伏计常颠倒。观法非我能治非我谓我颠倒。谓有一类。闻我非常心不生喜。遂作是念。谁令此心有多差别。彼即是我。为遮彼计复应谛观。除三所余亦唯是法。便于一切不起我想。故能总伏计我颠倒。或为对治段触识思食。如次建立身等四念住。数唯有四不增不减。如是熟修不净观持息念二加行已。能次第引所缘不杂身受心法念住现前。复于不杂缘法念住。无间引所缘杂法念住生。次应修总缘共相法念住。此法念住其相云何。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论曰。杂缘法念住总有四种。二三四五蕴为境别。故唯总缘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总观一切身受心法。所谓非常苦空非我。然于修习此念住时。有余善根能为加行。彼应次第修令现前。谓彼已熟修杂缘法念住。将欲修习此念住时。先应总缘修非我行。次观生灭。次观缘起。以观行者先观诸行从因生灭。便于因果相属观门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观缘起。此后引起缘三义观。此观无间修七处善。于七处善得善巧故。能于先来诸所见境。立因果谛次第观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现观谛。谓欲上界苦等各别。于如是八随次第观。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闻慧于八谛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观。如隔薄绢覩见众色。齐此名为闻慧圆满。思所成慧准此应说。次于生死深生厌患。欣乐涅槃寂静功德。此后多引厌观现前。方便勤修渐增渐胜。引起如是能顺决择。思所成摄最胜善根。即所修总缘共相法念住。从此无间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从顺决择胜思所成。总缘共相法念住后。有修所成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起是当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暖相生。法与暖同故名暖法。此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后当辩。然诸暖法虽缘四谛。而从多分说厌行俱。以起彼时蕴想多故行者修习此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进。于佛所说苦集灭道生随顺信观察诸有。恒为勐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为上首。有修所成顺决择分。次善根起名为顶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如吉祥事至成办时。世间说为此人至顶。谓色界摄四善根中。二是可动。二不可动。可动二中。下者名暖。上者名顶。动中上故。不动二中。下者名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上者名为世第一法。世中胜故。犹如醍醐。闲居者言。修此善品其相至顶。故名顶法。此境行相与暖法同。谓观四谛境。修十六行相。如是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后增进位四皆现前。初安足言。显以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言。显从此后下中上品次第数习。诸先所得后不现前。于彼不生钦重心故。以胜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钦重。然此顶法虽缘四谛。缘三宝信多分现行。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修所成顺决择分。胜善根起名为忍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世第一法。虽于圣谛亦能忍可。无间必能入见道故。必无退堕而不具观四圣谛理。此具观故偏得忍名。故偏说此名顺谛忍。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此与见道渐相似故。以见道位中唯法念住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义准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忍下中上如何分别。且下品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一类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减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渐减渐略行相所缘。乃至极少。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齐此名为中品忍满。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忍无间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功德中胜。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顺决择分摄最上善根。生此即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此如上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如是减略行相所缘。如是如是渐近见谛。故世第一唯缘欲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谓无间入离生位故。此位决定无相续理。然色界系有九善根。下下下中下上名暖。中下中中中上名顶。上下上中名忍。上上名世第一。暖等四法以何为体。暖等自性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摄。定俱必有随转色故。然除彼得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然已见谛不许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此中暖法初安足时。于三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修同分非不同分。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非初观蕴灭能修缘蕴道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初安足唯修同分者。先未曾得如是种性故。于诸谛中行未广故。后增进位与此相违。故彼能修同分异分。顶初安足。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后增进。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依忍类总相而说。差别说者。略所缘时。随略彼所缘。不修彼行相。谓具缘四具修十六。若缘三二一。修十二八四。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同分修无缘余谛世第一法。是故唯修尔所行相。有余师说。近见道故。似见道故。唯修尔所。谓苦法忍。唯缘欲苦谛修四行相。世第一亦然。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彼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为四种。如前已说。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即是见道。是决择中一分摄故。暖等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远决择分故。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于三界中彼最麁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众同分故。极厌诸有欣圆寂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对法诸师不许彼说。非闻思所成。顺决择分故。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唯依欲九身容入离生故。除增上忍世第一法。余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天处亦续现前。所除亦依天处初起。有余师说。若于先时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于天处皆得初起。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勿后得男身。不成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圣转至余生。亦不为女故。暖顶忍位容有转形故。二依善根展转为因住。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为二因。女得圣已容有转得男身理故。依男身者。但为一因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圣身见道力所资故。此四善根无命终舍。宁知命终舍。唯异生非圣。以本论说卵胎中异生。唯成就身不成身业故。岂不异生先依下地起暖法等。后生上地亦必定舍。暖等善根无如是失。以彼异生尔时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谓住死有无圣道资。舍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诸圣者住死有中。由圣道资不舍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时虽同而所由别。是故异生无失地舍。圣者必无由命终舍。异生命终虽舍忍法。而定无有堕诸恶趣。得恶趣生非择灭故。身是忍法曾所居故。能感恶趣诸业烦恼。不复能在身中行故。如师子窟杂兽不居。初二善根亦由退舍。如是退舍异生非圣。后二异生亦无退舍。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以根利故。厌有深故。依未至中间起暖等者。于此生不必得入见谛。有余师言。依根本定起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槃。厌有深故。若先舍已后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由先舍已后重得时。亦大劬劳方得起故。于先所舍不钦敬故。如先已舍别解脱戒。后重受时得未曾得。暖等亦尔。后得非先。若先已得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舍。必因起过而得失舍。或有由德增进。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是等引摄胜善根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顶已不断善根。如何经说。天授退顶。由彼曾起近顶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说。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得忍不堕诸恶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得恶趣生非择灭故。由下忍力已得一切恶趣无生。由上忍力复得少分生等无生。少分生者。谓卵湿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等言为显处身有惑。处谓无想大梵北洲无想大梵僻见处故。北俱卢洲无现观故。身谓扇搋等。多诸烦恼故。有谓第八等圣必不受故。惑谓见断惑。必不复起故。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喻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未殖佛乘顺解脱分。依声闻种性。起暖顶善根。容可转生佛乘暖顶。是经长时方能起义。若起彼忍无向佛乘。以声闻乘加行最久。经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萨专求利他事故。为欲拔济无边有情。弘誓庄严经无量劫。故往恶趣如游园苑。若不尔者。无成佛义。起忍得一切恶趣非择灭。故起彼忍无向佛乘。断绝众多利他事故。若时菩萨已殖佛乘。顺解脱分为遮恶趣。展转坚摄施戒慧三。尔时无劳起余乘忍。故声闻暖顶可转向佛乘。起忍则无转成佛义。依声闻种性起暖顶忍。三皆可转生独觉乘道。非声闻种性忍法已生于独觉菩提有能障义。故起彼忍亦成独觉。此在佛外。故颂言余。起独觉乘种性暖顶。为有转向余乘理不然。独觉乘总有二种一。麟角喻二。先声闻。若先声闻如声闻说。麟喻及佛俱不可转。以俱一坐成菩提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喻大觉所依。故彼俱依第四静虑。从身念住至尽无生。唯于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种性。暖等善根皆不可转。颇有初殖顺解脱分。此生即能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前生必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殖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谓第二生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彼于现生必入圣道得解脱故。顺解脱分闻思所成。非修所成。诸有未殖顺解脱分者。彼不能殖故。顺解脱分三业为体。最胜唯是意地意业。此思愿力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由少分施戒闻等。便能种殖顺解脱分。谓胜意乐至诚相续。厌背生死欣乐涅槃。与此相违。虽多修善而不能殖顺解脱分。由意业胜殖此善根故。唯人中三方能殖。厌离般若余处劣故有佛出世。若无佛时。俱能种殖顺解脱分。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于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后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宁知此忍是无漏摄。从世第一无间而生。以契经中言世第一无间入正性决定。或正性离生。尔时名超异生地故。此忍既是决定离生一分所摄。定是无漏。从世第一无间而生。说无漏言。为欲简别世第一法。所从世忍此无漏忍。以欲苦法为其所缘。名苦法忍。谓于苦法无始时来。身见所迷执我我所。今创见彼唯苦法性。忍可现前名苦法忍。此能引后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之对治。故复名曰苦法智忍。即此名入正性决定。亦复名入正性离生。由此是初入正性决定。亦如初入正性离生故。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目诸圣道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得决定说名为入。若尔何缘于无漏慧。唯初见谛得决定名。以于尔时于诸谛理初得难毁决定见故。或于尔时望余位道有非一种决定相故。烦恼名生。如契经说。何谓生臭。谓诸烦恼见位初越。故名离生。有说。生言目根未熟。见位初越。故名离生。至得离生。说名为入。舍异生性诸说不同。有言。世第一有言。苦法忍。有言。共舍。由此二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于唯是苦法得决断慧故。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遍流后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是后随前而证境义。或从前生故。后得前类名。如世间言子是父类。即是从欲界苦决定觉所生。余界苦决定觉义。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即缘一一有四心义。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故。初习业地于诸谛境多返旋环已淳熟故。今于此位能如是观。余部有言。唯顿现观。彼言既总。理或无违。以谛现观总有三种。其三者何。谓见缘事唯无漏慧于诸谛境如实觉了。名见现观。是即由见分明现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即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是即由见等心心所法同。能取所缘四谛境义。即诸能缘并余俱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是即由见等心心所法并余俱有戒及生相等。于诸谛中同所作义。戒生相等是现观因。于现观中彼有事用。故亦于彼立现观名。如是应知不相应法唯一现观。除慧所余心心所法。有二现观。唯无漏慧具足有三。诸说名为顿现观者。谓于一谛得现观时。于余谛中亦得现观。故于前说顿现观宗。应审推徵依何现观。若言依事应赞言善。以于苦谛得现观时。于苦具三。于余唯事。谓初观见苦圣谛时。尽烦恼故即名断集。得择灭故即名证灭。起对治故即名修道。以见苦位于集等三有断证修事现观故。约事现观名顿无失。若言依见应拨言非。此现观必渐诸谛相别故。一见理无多行相故。随彼自相一一谛中。世尊说言。各别见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前已说。谓四静虑未至中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相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四法类忍名无间道。四法类智。名解脱道。名如前说。能忍可先来未见欲苦初念无漏慧。名苦法忍。以契经中世尊自说。若于此法以下劣慧或增上慧审察忍可。名随信行。随法行故。应知此忍即无间道。何处说此无间道名。经说。一法难可通达。名为无间。心等持故。又世尊说。有苦法智有苦类智乃至广说。非此二智同缘三界苦等境起。如顺理辩。故于苦法忍所见欲苦中决断解生。名苦法智。前忍能断十烦恼得。后智能与彼离系得俱生。经说。智生随于前忍。故知后智名解脱道。从此无间忍色无色。未曾见苦第三刹那。无漏慧生。名苦类忍。是见欲苦忍种类故。次于苦类忍所观上苦中决断解生。名苦类智。忍智如次断烦恼得。名无间道。离系得俱。名解脱道。准前应说。于余三谛准苦应知。故前八忍名无间道。后之八智名解脱道。复以何缘说断对治。名无间道。说离系得俱时起智。名解脱道。无间隔故名为无间。无间即道名无间道。是无同类道能为间隔令于解脱道不为缘义。诸无间道唯一刹那。诸解脱道或相续故。于自所治诸烦恼得已得解脱。与彼断得俱时起道。名解脱道。自所治言欲显何义。苦类忍等诸无间道。亦与他所治离系得俱生。勿彼亦名解脱道故。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皆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见未曾见四圣谛理。名为见道。故于现观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摄。道类忍位于诸谛中见圆满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虽亦有一先未知谛。而无一谛先未见者。以一切忍皆见性故。由此尔时不名见道。岂不亦见曾未见谛。谓道类智见道类忍。相应俱有一念道故。诸有唯见曾未见者。名为见道。尔时通见曾未曾见。故无此失。或此约谛不约刹那。非尔时观未曾见谛。非于一谛多刹那中未见一刹那可名未见谛。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故见未见名为见道。是见道相义善成立。故我宗说现观后边道类智品是修道摄。兼修异境智行相故。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萨婆多宗五事论

萨婆多宗五事论 大番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于甘州修...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佛说法印经

佛说法印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 比丘善导集记  依...

旧杂譬喻经

旧杂譬喻经卷上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一) 昔无数世...

佛说摩达国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诵经结诵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大乘四法经

大乘四法经 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 制译  归命大...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曹山大师语录序 本寂禅师之于洞山。盖泻瓶而已。自一...

佛说人本欲生经

佛说人本欲生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

不幸的命运

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他具有神通,不但可以看到快乐...

明朝郑兴儿:不贪人财积德改命的故事

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他在一个姓王的部郎...

到山下做水牯牛

南泉普愿禅师辞世前,门下问:和尚去世之后将往何处?...

【推荐】梦参老和尚:修行的方法

1、如何拜佛? 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

未成佛前先结人缘

【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

眼明心却盲

数年前,我在为佛学班上课时,学生中有一位弱视青年。...

蕅益大师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

喻解无生四句

宇宙间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今试依《瑜伽师地论有寻有...

可以同时修多个法门吗

问: 师父,一个修行人可否同时修几个法门?其实,很...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

遇到事要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

自己快乐,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