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六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三十六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智品第八之二

于何位中顿修几智且应思择。何谓为修。谓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非染无记者无胜爱果故。非善无为者。不在相续故。又无为无果故。已辩修义。本问应答。且于见道十五心中。颂曰。

 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论曰。见道位中随起忍智。皆即彼类于未来修。然具修自谛诸行相念住。何缘见道唯同类修。所作所缘俱定别故。有说此种性先未曾得故。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由此余位未能兼修。自谛所为未圆满故。有言若此于法智位修。应说名为现观中俗智。经不应立现观边名。三位所修何胜何劣。若据相续后胜于前。因增长身起彼得故。若就界说。上皆胜下。故前所修色界系者。界胜身劣。后位所修欲界系者。界劣身胜。此有四句。如理应思。道类智时何不修此。此智唯是见道眷属。彼修道摄。故不能修。此意说言。修七处善为种子故。见道得生。故见道生时说彼为眷属。或世俗智从无始来。于三谛中曾知断证。未曾修道。故今不修。或由今时见真道故。伪道羞避。故非所修。或现观边方修此智。道无边故此位不修。谓三谛中依事现观容一行者。总得其边必无有能。遍修道者。异根性道不能修故。于自根性虽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虽见道位未遍断集未遍证灭。而于当位断集证灭其事已周。道类智时迷道谛惑。诸对治道亦不遍修。以种性根有多品故。由此于三谛。世尊说边声。如契经中。说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曾无经说有身道边。无能修道至边际故。此世俗智是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此起依身定不生故。谓随信行随法行身。容有为依引此智起。在见道位此无容生。故此依身住不生法。依不生故此必不生。若尔依何说有修义。依得修故说名为修。谓于尔时起得自在。余缘障故体不现前。即由此因说名为得。以证彼得起自在故。以有诸法得即现前。如尽智等。或有诸法先得后现前。如无生智等。或有诸法得永不现前。如此智等。或有诸法不得而现前。如外色等。无有情数法不得而现前。故虽不生而有修义。随于何地见道现前。能修未来自地下地。谓此俗智七地为依。即未至中间四静虑欲界。若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一地见道。二地俗智至依第四见道现前。能修未来六地见道。七地俗智苦集边修四念住摄。灭边修者唯法念住。随于何谛现观边修。即以此行相缘此谛为境。谓若苦谛现观边修。即以缘苦四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苦。色界系者缘上苦谛。若于集谛现观边修。即以缘集四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集。色界系者缘上集谛。若于灭谛现观边修。即以缘灭四种行相。若欲界系缘欲界灭。色界系者缘上灭谛。此世俗智唯加行得。即由见道加行得故。欲界摄者是思所成。色界摄者是修所成。非闻所成。彼微劣故。智增故立智名。若并随行。以欲四蕴色界五蕴为其自性。次于修道离染位中。颂曰。

 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余道
 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余道  如次修六八

论曰。修道初念。谓第十六道类智时现修二智。谓道及类名异非体。未离欲者未来修六。谓法及类苦集灭道。离欲修七。谓加他心有顶治故。不修世俗。先已离欲入圣道者。何缘见道中不修他心智。以他心智游观德摄。依容豫道方有修义。见道位中为观谛理。加行极速。故不能修。无间道中义亦同此。今第十六道类智时。容豫道收。故修此智。断欲修断。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俗四法智。随应现修。断上七地。诸无间道。四类世俗。灭道法智。随应现修。断欲加行。有欲胜进。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七智。谓俗法类苦集灭道断有顶地。前八解脱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此于未来亦唯修七。然除世俗。加他心智。断有顶地九无间道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法类苦集灭道。六断欲修断。第九解脱俗四法智随应现修。断上七地诸解脱道四类世俗。灭道法智随应现修。断欲修断第九胜进。断上八地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断上七地。有顶八品诸胜进道。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先所修通容现前故。此上未来皆修八智。谓俗法类四谛他心。四类不能断欲界染。苦集二法非上对治。何缘起彼治。此智未来修。若许兼修非对治者。离有顶染等。应兼修世俗。此难非理。唯同对治。于未来修。非所许故。谓亦许有相属故修。如见道中修世俗智。或由因力相资故修。如断欲时。兼修四类。断上染位。修苦集法。若断欲染。不修类智。断上不修。苦集二法。则渐次得不还果者。应无容起类智现前。阿罗汉应无起苦集法智先所得者。皆已舍故。先未得者非所修故。由约种类。若先已得为同类因。力引等流智生。此智由先彼智引故。于彼智类复能为因。故此智生。因力资彼。虽非同治。亦未来修。次辩离染得无学位。颂曰。

 无学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
 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

论曰。无学初念。谓断有顶第九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缘有顶故胜进九十随应现修。未来随应修九修十。谓钝根者唯除无生。利根亦修无生智故。次辩余位修智多少。颂曰。

 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
 余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
 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
 余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
 圣起余功德  及异生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

论曰。学位练根诸无间道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未来修六。四谛法类似见道故不修。世俗能断障故不修。他心诸解脱道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未离欲者未来修六四谛法类。已离欲者。未来修七。谓加他心。有余师言。解脱道位亦修世俗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未离欲者未来修七。已离欲八。谓加他心诸胜进道。若未离欲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未来亦七。若已离欲。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未来亦八。无学练根诸无间道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七。四谛法类尽。不修世俗。如治有顶。故五前八解脱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八。四谛法类。他心及尽四第九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九。最后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十。诸加行道。现修如学未来修九。诸胜进道。钝者九智。随应现修。未来亦九。利者十智。随应现修。未来亦十。学位杂修诸无间道四法类俗。随应现修。未来修七。诸解脱道唯四法类。加行增俗诸胜进道。又加他心随应现修。未来皆八。无学杂修诸无间道。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八利九。诸解脱道唯四法类。加行增俗。随应现修。未来所修。钝九利十。诸胜进道。与练根同。学位修通五无间道。现修俗智。未来修七。宿住神境。二解脱道。五加行道。现修俗智。他心解脱。法类道俗。及他心智。一切胜进。并苦集灭。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八智。无学修通五无间道。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八利九。解脱加行。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九利十。诸胜进道与练根同。天眼天耳二解脱道无记性故。不名为修。圣起所余四无量等。修所成摄。有漏德时。现在皆修一世俗智。有学未来。未离欲七。已离欲八。无学未来。钝九利十。除微微心。此于未来唯修俗故。若起所余无漏功德静虑摄者。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无色摄者。唯四类智随应现修。未来所修同前有漏。异生离染现修俗智。断欲三定。第九解脱。及依根本。四静虑定。起胜进道。离染加行。未来修二。谓加他心。所余未来。唯修世俗。修五通时。诸加行道。二解脱道。现修俗智。一解脱道。现俗他心。诸胜进道。二随应现。未来一切皆修二种。五无间道。现未唯俗。依本静虑。修余功德。皆现修俗。未来修二。唯顺决择分。必不修他心。以是见道近眷属故。依余地定修余功德。皆唯世俗现未来修。诸未来修为修几地。诸所起得皆是修耶。颂曰。

 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
 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论曰。诸道依此地。及得此地时。能修未来此地有漏谓。依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唯修此地有漏。以有漏法系地坚牢难修余故。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亦修未来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离下地缚必得上故。圣为离此地。及得此地时。并此地中诸道现起。皆能修此及下无漏。谓随何地有漏无漏。加行等道正现在前。为欲断除此地烦恼。未来修此及下无漏。下于上染同能治故。虽下圣道断烦恼时。诸上地边有能同治。然由有漏系地坚牢。未离下时未能修彼。有说亦修彼起彼断得故。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亦修未来所得上地及诸下地无漏功德。随起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皆修此及下地无漏功德。唯初尽智现在前时。力能遍修九地有漏意地所摄闻思修所成不净观等无量胜功德。谓随何地尽智现前。通修未来自上下地。何缘唯此初尽智时。力能遍修诸有漏德。创能殄灭无始时来一切善根烦恼怨故。如有摧伏国所共怨。一切俱来庆赖称善。又烦恼缚断无余故。如能缚断所缚气通。又彼心王登自在位。一切善法起得来朝。譬如大王登祚灌顶。一切境土皆来朝贡。然此生上必不修下。谓身在欲得阿罗汉。通修三界九地善根。至生有顶唯修一地。初尽智言。显离有顶及五练根位第九解脱道。皆舍前道创得果故。于见道位三类智边。虽亦能修自下俗智。先已说故此不复论。诸所言修。唯先未得。今起今得。是能所修。谓若先时未得今得。用功得者方是所修。若法先时曾得弃舍。今虽还得而非所修。非设劬劳而证得故。若于先时未得而起。极用功起势力胜故。此方能修未来功德。若先已得今起现前。彼不能修未来功德。非多功起势力劣故。修用止息故。不能修未来。若曾得现前。能修未来者。则薄伽梵得尽智时。应未具修一切功德。为具证得应更进修。便同二乘功德不满。为唯约得说名为修。不尔云何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修依何法立。颂曰。

 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遣修治修

论曰。诸未曾得功德现前。及得未来所余功德。杂修得故皆名得修。曾得未曾功德现起。现修习故皆名习修。此二但依善有为立。未来唯得现具二修。于身等法得能治故。所治身等名对治修。故于身等得对治时。即说名为修于身等。余有漏法类亦应然。缘身等境烦恼断故。说身等法名除遣修。故缘身等烦恼断时。亦说名为修于身等。余有漏法例亦应然。此二但依有漏法立。故有漏善具足四修。无漏有为余有漏法。如次各具前后二修。有于此中约当修义。分别诸法具修多少。有法具四。名为当修。有法具三。有法具二。有法具一。有法全无。谓善有漏未永断时。可得可生具足四种。此未永断故。当具治遣修。以可得故当具得修。是可生故当具习修。已得可生具三。除得可得。不生具三。除习已得。不生及不可得已生具二。谓治遣修染及无记。未断亦尔。若善有漏已永断时。可得可生具得习二。可得不生具一。谓得已得可生具一。谓习有为无漏应知亦尔。除前所说皆是全无。谓无漏法中已得不生等。若不生法不住身中。但由得故即名修者。应许择灭亦名为修。无差别故。此难非理。彼同类法住身中故。谓不生法虽不住身。同类住身名修无失。又彼由得为果住故。谓未来世不生善法。由令得生表为果住。义言我等阙缘不生。非谓今时不蒙招引。择灭异此。不可为例。又未来世不生善法。亦有因力摄益现身。择灭不然。故无修义。又由择灭唯是果故。谓修本为获得胜果。灭非有果。故不应修。又由择灭无增减故。谓可修法依下至中依中至上。择灭不尔。于修无用。故不可修。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差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为处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处智。此智通缘情非情境。与一切智皆不相违。恐于略说少功难悟。故复此中析出余九。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除灭道智谓善分别如是类业感如是类诸异熟果。无罣碍智。名业异熟智力。或说名为自业智力。谓善分别如是类果是自所造业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与夺。如是类业必招自果。不可贸易。无罣碍智。名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唯除灭智。谓如实知诸静虑等自性名得方便摄持味净无漏顺退住进决择分等。无罣碍智。名静虑等智力。静虑等相。定品当辩。若如实知诸有情类。能逮胜德根品差别。无罣碍智。名根上下智力。虽有中根而待胜劣。是劣胜摄。故不别显。此中根名为目何法。谓目信等断善根者。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或目意等。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胜解智力。喜乐胜解名差别故。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罣碍智。名种种界智力。应知此中界与志性随眠法性。名之差别。如是四力并缘有为。故十智中惟摄九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诸能趣道九智除灭。若谓兼缘道所趣果十智为性。谓如实知生死因果。及知尽道。无罣碍智。名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此二力相有差别故。谓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差别。无罣碍智。名第八力。若如实知诸有情类于未来世诸有续生。无罣碍智。名第九力。广辩此二如六通中。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兼缘漏尽方便十智为性。理应如是。以辩相中言于尽及为尽。无罣碍智。二种俱名漏尽智力。此后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胜。在无学位立为三明。在如来身亦名为力。神境天耳设在佛身亦无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见有情善恶趣中异熟差别。由此能引殊胜智生。亦正了知能感彼业。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无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为力。然不别说他心力者。义已摄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于工论等亦得自在。而于佛事齐此已成。余智于中无别胜用。是故虽有亦不别说。唯依遍觉十种所知。佛所应为皆圆满故。何等名曰十种所知。谓诸法中因非因义。多分散地业果差别。定地功德品类不同。所化有情根解界异。所治能治因果差别。前际后际经历不同。离染不续方便有异。但由觉此佛事已成。余设有无。不致益损。故唯十种得名为力。又佛观察所化有情。设教应机唯须十智。谓由初智观所化生。于诸乘中堪无堪异。由第二智观所化生。于相续中业障差别。由第三智观所化生。于静虑等有味无味。烦恼为障。轻重差别。由知此二因。亦知异熟障。由第四智观所化生。趣清净品功能差别。由第五智观所化生。于证净品加行差别。由第六智观所化生。于证净品禀志性别。由第七智观所化生。诸所施为有益无益。种种差别正观修止。由弟八智观所化生。过去世中所集差别。由弟九智观所化生。当来世中结生差别。由弟十智观所化生。所证解脱方便有异。于此十智若随阙一。便不具足化有情事。多复无用。故不增减。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诸胜德地总有尔所。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唯此堪为力所依故。如是十智二乘亦有。何故在佛方受力名。夫受力名。谓无碍转。佛智于境。无碍转故得名为力。余则不然。以诸二乘尚不能见诸有情相续顺解脱分善。况复能知所余深细。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大目乾连不能观见业风所引诸鬼差别。是故二乘天眼通等。观界远近与佛有殊。非无碍故。不名为力。二乘与佛漏尽既同。彼智何缘唯佛名力。唯世尊有遍达有情一切漏尽别相智故。谓薄伽梵于诸有情一切漏尽品类差别智无罣碍。二乘不然。是故力名唯属于佛。又唯诸佛智勐利故。如何勐利佛智力能。速断烦恼并习气故。如强弱力补特伽罗执利钝刀斩截草等。诸有情类蕴相无别。佛如何观有种种界。诸有情类蕴相虽同。而于其中非无差别。谓彼诸蕴体虽无异。而有无量品类不同。佛如量知都无罣碍。故世尊得有种种界智力。或诸如来名称高远。希有智慧妙用无边。唯佛能知非余所测。于余所了无别相中。何怪如来能知别相。已辩诸佛心力方隅。当辩菩萨时亦所成身力。颂曰。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余师言。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理实诸佛身力无边犹如心力能持无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大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幡结连锁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千倍成那罗延。有余师说。此量如千蔼罗伐拏天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将游戏苑。象王知已化作诸头。种种庄严往天宫所。诸天眷属数有多千。乘已腾空如持桦叶。速至戏苑随意欢娱。天大象王力势如是。此力千倍等那罗延。于诸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为性。此应总是诸触差别。有说唯是大种差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有有说力是重劣者是轻。如是名为佛生身力。佛四无畏相别云何。颂曰。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何缘诸佛无畏唯四。但由此量显佛世尊自他圆德俱究竟故。谓初无畏显佛世尊自智圆德。第二无畏显佛世尊自断圆德。此二显佛自利德满。为显世尊利他圆德。是故复说后二无畏。第三无畏遮行邪道。第四无畏令趣正道。谓佛处处为诸弟子说障法令断除。即是令修断德方便。又于处处为诸弟子说出道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便。此二显佛利他德满。但由此四随其所应显佛自他智断圆德。至究竟故。唯立四种。如何可说无畏即智应言无畏。是智所成。理实应然。但为显示无畏。以智为亲近因。是故就智出无畏体。夫无畏者。谓不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智得为无畏因性。唯佛四妙智。是四无畏因。谓诸如来于一切法一切相妙智。是初无畏因。若诸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气断妙智。是第二无畏因。若诸如来知弟子众有损有益妙智。是后无畏因。或无畏体即四妙智。怯惧名畏。此即于法无所了达。怀恐怖义。智于此畏有近治能。与畏相违。故名无畏。岂不非无智即是畏体。如何说智体即是无畏。此责不然。智与多法为近治故。如即无疑。谓智如能近治无智。亦于怖畏有近治能。故得智名。亦名无畏。如治无智亦能治疑。故得智名。亦名决定。所治无智虽不即疑。而智无疑。名二体一。如是无智虽与畏殊。而无畏名即目智体。一善能断多恶法故。有说无智亦摄畏体。故于此中不应为难。力与无畏有何差别。此无差别体俱智故。然于智体别义名力。复依别义立无畏名。谓不屈因说名为力。不怯惧因说名无畏。或初安立说名为力。立已不动说名无畏。或非他伏说名为力。能摧伏他说名无畏。有余师说。譬如良医遍达医方。说名为力。善疗众疾说名无畏。有说骁健说名为力。勇悍不怯说名无畏。如是二种义亦有别。谓成办事义是力义。不怯惮义是无畏义。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慼。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虽有所化不敬受行。而佛世尊亦雨法雨。由此方便彼于余时。或余有情入正法故。非前说四。今复说三。可总说言念住有七。今三摄在前四中故。谓在缘外法念住摄。然此三种体通念慧。谓由安住正念正知。于三境中不生欢慼。不可见有诸大声闻。于三境中不生欢慼。便谓此三种非佛不共法。唯佛于此并习断故。善达有情种性别故。或弟子众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欢慼。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相别。颂曰。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普缘一切有情为境。作苦苦等三行相故。非无漏智。有如是理。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于一切有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有余师说。由大加行所证得故。唯大士身所成就故。入大功德珍宝数故。能拔有情大苦恼故。立大悲名。悲与大悲有何差别。此二差别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瞋无痴自性异故。二由依身。通余唯佛依身异故。三由行相。一苦三苦行相异故。四由所缘。一界三界所缘异故。五由依地。通余第四静虑异故。六由证得。离欲有顶证得异故。又悲为先。离染时得。唯离染得。有差别故。七由救济希望事成。救济异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异故。有余师说。诸佛大悲远细遍随。能普饶益。声闻等类。所起悲心。不能悲愍色无色界。佛于上界起极悲愍。心过于二乘。悲愍无间狱。已辩佛德异余有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性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寿种性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勐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后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企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言。

 若于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获胜善趣  后必得涅槃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三十六

 

上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下篇:中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问法身经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咲。虽云默...

佛说园生树经

佛说园生树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亦名摄诸善根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注音版】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大唐三藏沙门释义净译...

【注音版】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笈多译本)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笈多译本)...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宋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 缘起第一...

佛说随勇尊者经

佛说随勇尊者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堂有明神宗皇帝御书的匾额楹联:...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或作变...

生气真傻

头顶天,脚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气; 切记气上有三记:...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开元年间,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马祖大师答老友问

马祖大师未出家前有几位老朋友。听到马祖开了大悟,到...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

散心念佛与至心念佛,两者功德大相悬殊

听说居士您念佛已久, 不知是否曾经注意深信, 切愿, 求...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

我们看到文殊菩萨的塑像,他右手拿着宝剑,很多佛像也...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

培养不孝儿女的六招

看看自己作为父母是不是已经在培养不孝子女: 1.百依...

散念佛号要做回向吗

问: 对平时的散念佛要做回向吗?应如何正确回向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