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大安法师  2016/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菩萨戒的受体之机,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所以在正授戒体时,禀戒三师要下座拈香,为所有的菩萨戒戒子,对现在十方诸佛菩萨顶礼启白,感发大众的圆宗戒体。

佛法是心法,戒法也是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戒法讲“十无尽戒藏”,如《璎珞经》经中说:“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戒体是由当下这颗心来感得的,所以在正授戒体时,一定要有至诚恭敬心,一心善听,并通过三次观想,最后揽戒法于心。

三师三次启白时,要这样认真地去思惟:

第一番观想,由戒和尚启白。戒和尚初番白竟之时,观想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声闻教系缘最广的,是释迦牟尼佛所住持的一个刹土——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戒弟子系缘的,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世界。十方世界,这是从空间来说,时间则贯穿三世,包括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

从心地上来说,戒法也蕴藏在我们的内心,但一定要借助一个强缘激活它。这个佛性种子一旦被震动,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佛性种子能激活出来,是由于你当下发的菩提心、至诚心、慈悲心的心业力。

第二番观想,由羯磨和尚启白。羯磨和尚第二番白竟之时,要观想十方无量世界的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在你的头顶上。

“妙善”是形容菩萨戒戒法的,指不可思议的至善的。菩萨大戒是千佛大戒,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说的。

菩萨戒跟声闻戒不同的是,声闻戒是有犯才有制;菩萨戒是一时称性而说的,尤其《梵网经菩萨戒》是顿立戒,无论是什么样的众生,如国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乃至淫男淫女,都以大平等心观照,只要解法师语,尽得受戒。

只要受菩萨戒就能够入到佛的法位,就能够成为佛的真子,最终这个戒体令我们圆成佛果。这个百福庄严、五分法身的佛果,就是由妙善戒法作为初始发动的。

这个摄持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种愿力的妙善戒法,在第二番的时候,就像祥云一样从地面升至虚空,结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宝盖,覆盖在你的头顶上。

第三番观想,由教授和尚启白。教授和尚第三番启白之时,观想十方无量世界奇妙的、至善的菩萨戒法像甘露一样,从你的头顶上(百会穴),流入你的身心,充满正报(你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也叫业报身,只有一期的生命。业报身心都很陋劣,照理说是纳受不了这样奇特的戒法的,所以你得要观想。

这个戒法幸好是非色非心,如果它有体积的话,我们的业报身也装不下。

这个心性上的问题惟有佛菩萨才能了知,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言,我们造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这个恶业有体积的话,尽虚空都装不下。

由此来看,恶业尽虚空装不下,如果是善业、功德,那尽虚空也是装不下的。

无作戒体非色非心,是由心来运作的,所以当下这一念心不可思议。第三次作观时,就是将十方无量世界的无量妙善戒法,揽于我们的身心,充满正报。

当下,我们的生命就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本质上的提升,就不是一般没有受戒的世俗人的生命了,而是初发心菩萨,是具菩萨种性的人,是具有般若智慧的人,是具有同体大慈悲心的人,是要把三聚净戒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并付诸实践的人。

 

正授菩萨戒仪轨(三番羯磨)

戒和尚鸣尺云:“诸佛子等,既能发此十四种深弘誓愿,我当与二师起座拈香,为汝等顶礼启白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感发汝等圆宗戒体。汝等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我初番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第二番羯磨和尚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第三番教授和尚白竟之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

戒和尚再次鸣尺云: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戒子齐答:依教奉行。

戒子起立,合掌。三师下座,至香案前拈香,随后三拜,戒子随拜。拜已,戒子长跪合掌。

戒和尚进行初番羯磨:“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一四天南瞻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此中现有初发心菩萨(戒子各称法名),于我某某、某某、某某(三师)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弟子(戒子各称法名)受菩萨戒亦为作证,慈愍故。”

随后,羯磨师、教授师分别进行第二番、第三番羯磨。羯磨完毕,三师再次升座。戒子起立,顶礼三拜,问讯,长跪合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杀生偷盗及邪淫,会导致哪些共业

等流果是约着个人的个别的业力。增上果是大众的共业,...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真身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

大安法师:破戒后如何补救

问: 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

受持八关斋戒时间短,但功德利益非常大

受八分斋戒,你可以不受五戒,但是应该还是要先受三皈...

菩萨戒的核心精神

《梵网经菩萨戒》谈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萨戒的核...

五戒犯了三戒失去戒体了吗

问: 五戒犯了三戒失去戒体了吗?该怎么办?明知这样做...

持戒跟智慧是缺一不可的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是讲到声闻跟菩...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当你感知念佛妄念纷飞,这就是一个进步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到它是一个过程,如果到了以念佛心入...

《阿弥陀经》的三大注疏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

不生净土,身后便是地狱

有些人自力的禅得不到利益,同时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慈悲...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佛教词典】两脚捎空

禅林用语。原谓两脚离地而立;于禅林中,用以指责学人...

【佛教词典】火里莲

火中生莲华,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萨之妙用,虽受五欲...

昌臻法师《地藏经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 今天下午想讲的问题是《地...

为善不欲人知,布施不求回报

有僧人问石霜庆诸:「如何是和尚本份事?」石霜答:「...

生老病死时如何放下心身

问: 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我们应如何放下心身。 答:...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世间诸事,尚有因像,况无上佛法...

暴露的服饰对女性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盛夏季节,街头巷尾不时会有穿着吊带裙、露脐装、露背...

华开花落水流无声|纪念妙湛老法师往生一周年

恩师上妙下湛老和尚,生于一九四四年四月九日,俗姓叶...

西兰花和胡萝卜比猪肝更护眼

很多人为了明目而经常摄入猪肝,还有不少幼儿园规定每...

把厌离婆娑,欣求极乐的心发起来

今天我们讨论愿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上次我们谈...

星云大师《为自然生态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诉说内心不平的现象:我们...

各个月最该吃的12种水果

一月:柿子、猕猴桃 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成熟的柿子...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差别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是...

人情世故耽误了道业

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