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  2013/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有些人厌离娑婆有困难,为什么他对于厌离娑婆有困难?因为他前生积集的善业太大了,由于前生善业太强,所以今生事事如意,身体健康,人也长得庄严,眷属对他又很孝顺,福报广大!他对眼前的因缘产生迷惑颠倒,他以为他的生命永远如此,既然生命是追求离苦得乐,现在就很好了,我不想改变什么。

这时候,这种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死命无常,思惟无常的道理。无常的道理有两种思惟的方式,第一个属于粗分的无常,叫做败坏无常。败坏无常,第一个要思惟我今生一定要死,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有生就有死,死亡决定要到来的!乃至于佛陀乃,至于阿罗汉都要面临死亡的。第二要思惟死亡随时要到来的,不是年纪大才死,年轻死的多得是!

甚至可以思惟说今天或者明天就要死,所以宗喀巴大师建议我们思惟今天就要死,为什么要这样思惟?思惟今天就要死,就会产生一种警惕,就算今天没有死也很好,你还有明天,你还有更多时间积功累德。你思惟今生要死,而且死亡是随时要到来的。第三思惟死亡到来的时候,除了佛法功德以外,其余都没有帮助的,都会被无常所破坏。

本来我们对现前的果报,包括我们的色身、外在的因缘,我们都很满意,这时候你以无常智慧观察这些因缘,发现你现在的果报是如此的脆弱,你就会从现前执取当中跳脱出来,你会知道我该面临来生,我不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所以无常败坏对于福报非常好的人,他可以从今生果报的执取当中跳脱出来,这就是所谓败坏无常,思惟死亡的到来。

第二个思惟剎那无常,就是细分的无常,微细的!我们不用等到死亡到来,就知道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感觉很好,但是你讲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不是你所形容的相貌,生命就像水流,你所形容的是前一剎那的心情,下一剎那的心情就变化了,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严格来说,其实生命没有所谓的「现在」,你讲「现在」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生命不是停止的,它是活动的,这时候我们看到剎那剎那的无常,我们就知道要找一个归依处了,现前的因缘是如此的脆弱、不可靠,随时会变化。我们思惟死命无常,有助于福报大的人,对于今生因缘的执取,而因小失大,帮助我们厌离娑婆,这是对现生果报爱取的对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宏海法师:佛说无量寿经

(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

大安法师:心情浮躁时如何通过念佛求得安宁

问: 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心非常浮躁,怎么都静不下...

净土法门不仅利益身后且益生前

【净土起信一: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

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宏海法师...

净土往生者的宿命通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五愿】 生者皆得宿命愿: 【设...

十种往生法门

一者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

往生既得不退转

净土法门之所以异于通途法门而被称为特别法门或易行道...

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

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什么不足啊? 第一、我们...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始信参禅输懒惰

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禅师在没有成为一代宗师之前,跟随...

南亭和尚《地藏菩萨本迹因缘》

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佛教词典】如来死后为有为无等亦不应记

【如来死后为有为无等亦不应记】 p0585   俱舍论三十...

【佛教词典】思量识

【思量识】 p0851   成唯识论四卷八页云:论曰:次初...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

自己救自己

有一个叫通一的比丘,禅修多年,不得要领,就去请示心...

竿影见佛法

从前,印度有座寺院,里面住了四位神通广大的道人。城...

饮食为止饥渴,莫贪图美味佳肴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

修行有没有窍门和捷径

在打七当中,有不少的人问怎么做功夫,问自己究竟应该...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未成佛前先结人缘

【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

略释《四料简》要义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

南怀瑾老师谈睡眠

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

做大事业需要哪种精神

自利能让人走多远?市场边界的扩展应该有怎样的过程?...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这是和每一个出家人紧密相关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特...

种种的罪殃皆由造作此十恶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为比丘们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