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净界法师  2014/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我们讲到实相的义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佛陀出世以后,看到我们颠倒众生,我们没办法去改造自己,因为我们心中有盲点。

所以佛陀出世了以后,讲出了三种道法,佛陀先对于众生根机比较低的,先讲安乐道。所以一个人要快乐,你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够深刻的理解,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生命走上了安乐道,因为你已经具足一个正确的思考,慢慢的我们从业果的思想,提升到一种涅槃的思想。

我们再以无常、无我这两个光明,再来照世间。人生的确有一些美妙的快乐,比方说身体健康,身相庄严,财富广大,这个的确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再用无常、无我的光明,再深刻去观这个快乐果报的时候,我们发觉它里面含藏着毒药,这种快乐是有毒药的,因为你要付出代价,从今生来说你享受快乐,你就不得自在。

因为凡夫在享受快乐,一定会执着,你会认为这是我的,你会想要占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乐不是你说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业力在主导的,不是你主导的,这弄得我们伤痕累累。因为我们一直要掌控快乐,在你的掌控当中,万般皆是业,这是业力的释放。

所以你从无常、无我当中,你慢慢觉悟到,这个快乐你要去尝它,你就有心理准备,你就必须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来生的轮回,你要付出两种代价。所以无常、无我就慢慢慢慢知道,我造了善业,我不应该去得快乐的果报,我应该回向净土,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这无常、无我的智慧的档次,这个人的水平更高了,他从安乐道的跑道转成了解脱道,他的心慢慢寂静下来,他所有的善业,他再也不敢希求把这个善业转成来生的快乐,因为他怕到了,他赶紧把善业,趋向于净土,趋向菩提,这个是解脱道。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这个还不是最圆满的,如果我们想快速成佛,我们要把所有的有相的业果跟无相的涅槃,要把它贯穿起来,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一念心,贯穿了轮回跟贯穿了涅槃,其实生命只有一个东西,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其他什么都没有。当它是真实的时候,它显现出佛的功德庄严,当它是在颠倒的时候,你显现出六道轮回,如此而已。所以离开了一念心性,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实义,但这个道理很深。

所以佛陀的慈悲,把心本来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不得已啦,因为我们凡夫都说我这一念心性,为什么它迷的时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时候是涅槃寂静,这种不二法门,生死也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两块,分成体跟用。

他说,体是清净的,这个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过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过去生造了多少业,这个体是通十法界,清净本然,它是本然的,它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体,是大家都一样,你也清净我也清净佛陀也清净,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体而起的,叫称性起修,它显出的作用是万德庄严;如果它迷失了空体,用贪爱的执着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轮回。

所以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体相同,但是作用呢,我们迷失了自体,我们向外攀缘。所以我们自己把轮回创造出来,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创造出来。所以我们跟佛陀最大的差别,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7讲 第8讲 第...

印光大师嘉言录--分禅净界限

●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

【推荐】从空性的真如中启动佛号

一个念佛人必须要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

【推荐】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

我等现今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

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

被眼前的妄想误导

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

在这个五浊恶世,唯有念佛才能解脱

宗门教下,纯靠自力来解决生死问题。如果说在晋唐之际...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要懂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中国古诗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

坎坷命运如何才能得到改变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人都想平平安安...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

无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不要求...

【佛教词典】业系

谓业力系缚有情使不自在。又作业缚、业罥、业绳。身、...

【佛教词典】摩那斯

(异类)Manasvati,又曰摩那苏婆帝。龙王名。译言大身...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可以次第远离的? 一、远离外...

临终由于病痛不愿念佛求往生,该怎么办呢

问: 师父!亲人平时也念佛,但临终时由于病痛完全不愿...

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

很多事情会后悔,就是因为反应太快

当我们正念真如: 第一个安住力,把心带回家,不迷不取...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

【推荐】坚固的妄想一定会破坏你的佛号

我们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缘的,很少人会自我反省,这...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求地藏菩萨满愿的方法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

在睡眠之中获得光明之相

睡觉可以系念佛号、默念佛号,不要出声,随着呼吸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