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勿在虚假的物质生活中打转

惟觉法师  2015/0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勿在虚假的物质生活中打转

佛法说“人身难得”,既然得了人身,却不了解因果、心性的道理,起惑、造业,就枉费了这一生。儒家说:“罔念作狂,克念作圣。”强调这一念心的重要性,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善去恶 慧日朗然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作学问是累积而来的,是一个加号,如儒家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学海无涯,所以要博学多闻,活到老、学到老。修行则是一个减号,经常检讨反省心当中的无明烦恼,有了过失马上改过,烦恼化得干干净净,清净心、无为心现前了,就是净土。虽然是两条路,但不相冲突。

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智慧。知识是学来的,如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知识,不管学多少,这些都是后天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时间一久,不复习,就忘掉了,无论科学、哲学、医学,都是一样的,这是属于知识的层面。

一个人能判断、能觉悟,知道是非善恶,了解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就要靠智慧。打坐时,就是要反省检讨,把心当中的烦恼化掉,这就是智慧。有了过失,知道检讨、反省、改进的这一念觉悟的心、觉照的心,就称之为智慧。所以,知识是后天学来的,智慧的这一念心则是本具的。

昔王阳明贬至龙场驿,悟到格物之道,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的心有体、有用。以用来说,起善念就是功德,起恶念就是罪过。“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现在起的是善念还是恶念,这个心就是觉性,就是良知良能。“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中的杂念、妄念统统沉淀下来,这是用功的一种方法;心作用了以后,不作用想,归于菩提、涅槃,这就是体,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念心一念不生,心明如镜,这就是道。

背尘合觉 格物致知

一般人都是到外面找刺激,身心才感到快乐。佛法提到,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始终在物质的追求当中。眼睛要看好东西,不看好像没有依靠;耳朵要听好听的声音,唱歌、跳舞,歌星来了,造成轰动,万人空巷,为什么?不看、不听就很难过。鼻子喜欢闻香的东西,就在身上洒洒香水。舌根要求最好的味道,讲究酸甜苦辣。身体也要享受,坐要坐好的;睡要睡好的,睡弹簧床、盖蚕丝被;穿要穿好的,冬天要穿貂皮大衣,为什么?一是追求美感,一是触尘,要求穿得很舒服。意根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不想就感觉无聊,无所事事。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物质的追求当下好像很快乐,等到刺激过了以后,身心劳顿,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儒家所说的“格物”,就是把心当中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种种垃圾去掉。打坐时澄清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在“格物”。菩萨向五明处学习,第一个是内明。内明,就是要格物,要检讨反省,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就是用对治的方法,化掉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格物”。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就很枯燥,只在烦恼中过日子,认贼作父,在虚假的物质生活中打转。修行是以寂静为乐,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我们听闻佛法,打坐时一念不生,这就是我们的粮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做到了,就入于贤位、圣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不买点供品,佛菩萨就不加持你了吗

诸佛菩萨加持力,那得你自己发心,还有你得求他。有人...

剔除心中的杂草

小林觉得自己简直太倒霉了。大学毕业四五年了,眼瞅着...

如果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 而...

出家人,其实一点也不闲

《禅林宝训》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衲子守心城,奉戒律。...

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愚痴无知,实在苦恼

以前在印度有一间古寺,寺里住了一百多位修行者。邻近...

吾见散乱艳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

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诗字,吾见右军李杜,不出生死;用...

天下第一大傻瓜

有一首偈说: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推荐】九种「作观」戒淫法

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聪明人总是不敢侥幸。台湾妙...

佛法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

如果我们看过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尼僧团有一...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什么因缘才能够做天王

我们前面讲到欲界诸天,他们共同的修学是十善业,包括...

【佛教词典】灭摈羯磨

亦名:治灭摈法 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一、出过明举...

【佛教词典】帛尸梨蜜多罗

(人名)Srimitra,又作帛尸黎蜜多罗,西域三藏名,译...

在生死中得大自在

黄龙慧开禅师有一首诗偈,广为流传。偈云:春有百花秋...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人间。...

一代高僧印​光大师的传奇一生

印光法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过去,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法时,身患风疾,医王祇...

业力

社会上,由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经营运作,因此...

【推荐】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

在职场上,难免遇到因为行事风格不同、立场有异,而有...

肉食文化何其残忍

在当今世界肉食文化还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长期以来,...

因最初多闻之力而成就菩提

问: 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

在外道多的地方怎样修行

汝处外道多,汝既生正信,凡所言所行,当勿与彼同,则...

发愿为先——愿立则道业可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信、愿、行。信的内容:信...

身处逆境时,不要忘却的七个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恳切,制心一...

梦到底从哪里来呢

在说梦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下众生都具有的八种识:眼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