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希阿荣博堪布  2015/04/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再的痛苦。恶业即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它们源于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误的认识可以纠正过来,因而错误的行为是有可能改变和停止的。既然改变了错误的行为,痛苦就有可能结束,不仅是单个的痛苦,还包括轮回中所有粗大、微细、各式各样的苦。轮回的苦消失了,限制不再,这种状态称为解脱、寂灭或涅槃。

痛苦由恶业而来,恶业由烦恼来

什么是烦恼?人常说“烦恼众生”,可见轮回众生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烦恼。烦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的意思,大家应该基本了解,这里不多解释。疑,指对佛陀开示的真理心存猜疑。身见,指执着这个身体为“我”。边见,指断见和常见:断见是认为“我”死后归于断灭,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了;常见是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或主宰。邪见,指拨无因果。见取见,指坚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这几种“见”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戒禁取见,指外道认为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当做的偏去做,凡事都反着来,这样才能获得解脱。比如认为杀生、自杀、不停地洗澡、极端的苦行等等可以证得涅槃解脱。

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无明,指对人和事物错误的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固有存在的“我”,继而对这个“我”生起执着,然后对“我的”生起执着。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不依认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和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无明不是单纯的无知、不知道,无明是指错误的认知。比如一个苹果,它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对它的存在是无知的;它若就在你眼前,你看见了,却以为是一个橘子,则是错误的认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这样: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别处,真实就在眼前,只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的见闻觉知造成假象,当体转过来就是实相。离此另向他处求实相,犹如离波求水。

“认识”不仅是智力层面的理解,懂得道理而已,还要把这道理拿到身心上实实在在去验证,真正见到才算数。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

佛教中讲“无我”,这个“我”是指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事件、现象。“无我”是说人、物等等没有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因为任何现象都是缘起的,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

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地指肌肉、骨骼、器官、毛发等;火指热量;水指水分、血液、体液等;风指呼吸、气脉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骼、器官或热量、体液、呼吸是“我”。当切除器官、截肢或者吐唾沫、理发、呼吸时,我们不会认为自己被切除了,或者被吐到了地上,被呼出去又吸进来——没人会这么想。当然,思想、意识也不是“我”,因为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我在哪里?

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和念头中,也不存在于四大和念头之外,而是指身心的组合体。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因为由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又都是变化运动的,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恒常性。四大和合而成的这个“我”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任何独立自在之物可指认为“我”。然而,人们的常识与之相反,坚信有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着,认为这是我的手、我的头发、我的财产等等,想方设法地呵护保全。

事物也是一样,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比如一个苹果,它当体可析分为果皮、果肉、果核、果仁,这些又可各个析分,无限析分下去,苹果消失了,果肉果仁消失了,微粒微尘也消失了。把世界放到显微镜下,随着显微倍数的增加,整体纷纷消失,宏观化成微观,微观到最后,了不可得。

这个苹果不是生来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它最初是一粒种子,种在土里,遇到适当的条件,土壤、温度、阳光、雨水等等都具足了,在适当的时机,它发芽,慢慢长成小树,开花结果,然后由工人摘下来,由司机运到城市,由商贩卖,我们买回来,洗干净,放到桌上,才有了面前这个苹果。而最初的那粒种子,也是由另一个苹果那里来,那个苹果也经历了一番奇妙的由种子到果实的旅行。如此不断往前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苹果,来历也可无穷追溯,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此刻面前这个苹果。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身相既离,心亦如幻,示疾者谁

示众:豁开正眼,千圣罔测其由;一句全提,万别千差路...

尊者阿姜曼治疗弟子们身心疾病的方法

当尊者阿姜曼住在清迈的时候,生了好几次病。如果依赖...

念念着相执情,故念念起烦恼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系含意识意色情感。而菩萨之伟大...

修行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我们修行也很痛苦,要减少休闲的时间来听课,减少休闲...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一、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 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

让心无所住,自然无有七情六欲的苦恼

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中,佛陀教导我们,第一觉悟:「...

宣化上人:受苦是了苦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

幸福烦恼都缘于心

做功夫,除妄想,其实也就是我们调节自己的身心,给自...

福德薄厚,入胎时显现的境象不同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

明海大和尚: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

人生的祸福来自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祸是福、是苦或是...

出家不是职业,而是生活方式

出家,真的是一种职业吗? 出家是一种职业,许多人都...

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

阿赖耶识浅说

一、阿赖耶定义 梵语阿赖耶,华译为藏,有能藏、所藏...

福田殊胜的祗树给孤独园

舍卫城中,有一大臣名为须达,因乐善好施,常帮助孤苦...

「悭惜财法戒」这个戒很重要

菩萨的律仪戒跟声闻戒也有所不同,我们说明一下。这个...

没有跟三宝结缘,你就失去了被救拔的机会

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修学皈依。 在菩萨戒,佛陀提醒所有...

顾源居士往生纪

明朝顾源居士,又称宝幢居士。少年时性格豪放,善于写...

如本法师:守口业的果报

口业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

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项美德

富兰克林,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年轻时他...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生西劝持观音圣号, 为什么《印光法师文钞》当中有这么...

自己的一座佛堂

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 自称是我的读者, 他说: 听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