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2015/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禅堂有明神宗皇帝御书的匾额楹联: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匾曰:寡过未能。世人常常心火燃烧,所以佛陀教人"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佛教讲业火,所以要消灭业火;佛学讲空讲心,所以要点心中明灯。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对宗臬禅师说:"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禅师说:"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说:"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禅师说:"慢慢再说吧!"将军无法,只得离去。

有一天,将军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大德高僧说:"不是天气热,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师无热恼,只愿心静自然凉。"炎炎夏日,酷暑难当,炙热之中向何处取凉?

白居易有诗《消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此诗,感觉有一股凉风扑面之爽快。看来,散热由心静,心静则身凉,乃是古今一理的消暑之道。

心静,未必得如佛向禅,但须净心静气。物欲社会的诱惑,是一个个让人坐立不安心跳加快的念头,过多欲念牵引的身心是一个烦躁的身心。而百非皆由烦躁生,只有远离酒色财气,心才能进入一方静谧的世界。以静制欲,不仅能"自静其心延寿,与物无求长神",更可达到"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境。暑夏里所需的那一份凉意,自然也会从心底升起。

心静,便能进入一种"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妙境。以静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那鸟鸣蝉噪,也能令人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来。心之皎皎,性之悠悠,全身心地沉浸到朝霞夕晖或明月清风之中,不知不觉地就忘却"今夕是何宵"了。而在心静中读一些诸如《历代游记选》、《四季风景诗三百首》等妙文奇诗,便能读出一方净土、一派凉爽,心更纯,气更静,心纯气静中便有通体爽快之感。

心静是一种惬意的境界。心静而凉生,须有一个心境的营造,这便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有一颗平常心。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音乐最高境界是无词;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生活最高境界是理解;朋友最高境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人的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答案是:心静。

生活在喧闹的城市,享受宁静已成为一种奢侈。道家葛洪有句名言说:"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清静自在四个字,是多少人心仪的境界?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种思考,也是人生转折的必要过程,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

心静需要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需要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唐朝司马永桢说:"静则生辉,动则生昏。"人生的一切浮躁和欲望都是来自不清静、不安稳的心。人如果都能有心静的自然和谐,有修身养性的积极处事态度,远离悲观厌世的消极逃避,能控于己、制于心,方可万事不乱,世俗人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舍」这个字是很难的

舍这一个字是很难的,不管是善法,或者是什么东西,我...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

《法句经》中有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小...

日常所有的障碍,都当做临终模拟考

我觉得,一个人到了五十五岁,你日常生活就是一个战场...

圣严法师《用平常心应试》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升学考试、求职考试等最热门的季节...

大安法师: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和悔恨心

问: 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大安法师答:...

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

在达摩祖师《观心论》这部书里面(这个论,相传是达摩...

迷信咒语的人

有一个愚痴的人,每天都闷闷不乐!邻居看他这么不快乐...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咱们拜佛也好,礼忏、念经也好,一天当中上殿过堂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有些行为不能让它辗转相续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

别小看为动物畜牲念一句咒语的功德

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

素食营养入门必读

目前营养学家对于健康饮食的建议强调少摄入饱和脂肪,...

圆因法师《修行精华》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

【佛教词典】地

(杂语)梵语曰钵里体尾(P?thivi),又作托史么(Tal...

【佛教词典】十种信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

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桑葚是桑树的果实。桑葚又叫桑果、桑枣,成熟的鲜果味...

印光大师初出家的风波

印光法师来到南五台山出家不满三个月,大哥就找来,一...

四事之教

释迦牟尼佛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在古印度毗舍离城的祇园...

圣严法师:奉献越多,成就越大

有位居士来见我,因为他觉得老板给他太多工作,对他不...

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海山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会...

佛度众生喻

过去有一位名叫须弥罗的比丘,言谈诙谐幽默。有一次,...

星云大师:为信徒添油香

我经常在弘法途中顺道巡视佛光山各别分院。有一次,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

为什么一切法没有真实相

因为凡夫心念的不同的转动,这些相貌就有很多很多的差...

梦参老和尚: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 说我也不能讲经,不会说法,...

持诵《华严经》的感应,到底有多么不可思议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菩提树下...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