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告诉你为何心静后智慧就来了

道源法师  2016/12/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告诉你为何心静后智慧就来了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圆觉经》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众生的心念,本来浑浊不清,要把它静下来、澄清。众生这一盆水,本来有泥沙,叫做浑水,你把它静下来就澄清了,取静为行,就是为澄清诸念。我们众生的苦恼在哪里?苦恼本是一盆浑水,天天用手搅,当然浑浊不清;你天天动新的贪嗔痴,等于用手搅浑水,越搅越浑。这个时候,他用功修行,把一切妄念都停止下来,用这个静功。

“觉识烦动”,人念念生灭,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都是妄想心,我们坐下来回光返照,一刹那九百个生灭,观照不出来;一念九十刹那,也观照不出来,就是念念生灭的粗念头还观照不到。为什么观照不到呢?我们的妄想心,攀缘外面的六尘境界习惯了!你坐那儿打坐,闭着眼睛,没有看到外面的境,耳朵也没听到声音,还是要打妄想,想的不是法尘吗?你得用功,把听到的法相都对上,你说没有对着五尘境界,你的分别妄想却是法尘,妄想心缘的法尘还是外境,没有观照到自己的心。这个时候观照到了,“由澄诸念”,把妄念降伏下去,“觉识烦动”,觉到自己的妄想心,就是第六识在那儿“烦动”,一觉到它,它就没有了。

“静慧发生”,佛法学的是心法,般若智慧不是佛给我们,是本来具有的,这时因为修静功,所以静慧就发生出来了,学佛法能学到这里,才得到真正的法乐,才晓得佛说的法,都是我们的心法,般若智慧本来现成。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前面讲过了,四大假合的身体,把它执着是自己的身相;六尘缘影,把它执着是自己的心相,不晓得四大种以及六尘都是客尘,客,不是主人、不是我,是我圆觉自性以外的东西,客是从外面来的。你不“静慧发生”,灭它不掉,因为它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所以我们学佛法,不脚踏实地用功,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尽在那里说,打你一巴掌,你就受不了,还没有拿刀子刺你一下呢!你说身相是假的,打你一下,就假不了,没有打你,人家骂你两句就受不了,心里面就起了分别,虽然知道心是六尘缘影,心还是我的心。他说你的坏话,你听见还是起烦恼,因为客尘没有灭。

你要是用功修行,把身心客尘都灭掉,“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轻安”,身心得一种自在的法乐,你不用功,不晓得身体之重,不晓得心里之烦。等到你用功,才知道身体这个臭皮囊一百多斤,你天天背着它走路,是多么苦恼!心里面你越叫它安,它越不安;你越不叫它打妄想,它越打妄想;身不轻,则心不安。

到这个时候,心里不动,身体轻飘飘的,好像腾云驾雾到天空那样的境界,叫做“寂静轻安”。从哪儿来的呢?这是内发的智慧,不是佛给我们的,这是一种定功,定功的前方便,叫做轻安,是内发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慧和勇气战胜污点

读初中时,美术老师请来市里的一位老画家,在课堂上为...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慧律法师《佛教心理学》

诸位同学: 九月十七号郭士范同学要我来跟大家谈一谈...

一切外境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

当情绪的波浪生起时,学会做一个观察者,不分别、不评...

母鸡的爱心与智慧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负责研究鸡,...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灵环保

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

马祖道一勘验大梅法常禅师的故事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古人有成就啊,就是...

一定要让学佛成为快乐的事

实际我个人24岁出家到现在60岁,我们师父们也可以见证...

不是佛经不灵,而是你理解错了

我们经常会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看《地藏经》上...

了然不生——了了分明,当下就是无生

子二、别明破阴 分五:丑一、圆破色阴超劫浊;丑二、圆...

人生有些苦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

【佛教词典】空慧

(术语)观空理之智慧。嘉祥法华经疏二曰:经论之中多...

【佛教词典】止观行者

(杂名)修天台止观法之行者也。止观之行法有四种,称...

学佛者的发心误区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

出世间法的成功

世间的祝福都是吉祥、大喜、恭喜发财等。今年是马年,...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七佛译经师,凡情难测度——鸠摩罗什大师

说起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有故事了,故事很多,也很精...

千金买名,万金买誉

凯琳在逛纽约最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时,在入口处有一...

五种可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几种随时随地可行的办法。每个人因为...

诵地藏经与念佛

你让我看看你的修学日记,我浏览了一下。从字里行间流...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

1最先根本文: 求生净土,信为最先。从始至终,信为根...

打坐的姿势与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