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何忏悔才能让罪业清净

耀行法师  2018/12/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何忏悔才能让罪业清净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也都犯过错。我们自身缺点很多,习气早已难以割舍。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愿改正。一旦做错了,将错就错,自暴自弃。

在《百喻经》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牛人有二百五十头牛。牛主人精心喂养着,每天驱赶牛到水草丰盈的地方。有一天,一头牛被老虎吃掉了。牛主心想,现在牛已经不足二百五十头了,我还要牛有何用?于是牛主便把牛驱赶到悬崖边,杀牛坠崖而死。

故事中二百五十头牛比喻比丘二百五十戒,愚蠢的牛主便是受持如来具足戒又破戒的人。

他犯一戒,不但不生惭愧心去清净忏悔,还心中念言:“我已经破一个戒了,既然戒已经破了,我持戒还有什么用?我以后就不必持戒了。”于是就破了所有的戒,好比愚人尽杀群牛一样的蠢。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凡夫与圣人最大的区别并不是所犯错误多寡,而是谁勇于面对自身的缺点,敢于洗心革面,忏悔恶业,知错能改。

佛都是人修成的,虽人人都犯过错,但人人皆可成佛。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要勇于面对自身缺点,改掉坏的习气毛病。

《圆觉经》云:“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佛说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

六祖说:“苦口的是灵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便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对于善友的劝谏,善知识的教导,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虚心接受。诚心诚意的忏悔自己的过错。

那么忏悔应当怎么做呢?

六祖说: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矫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矫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简单来说,忏悔就是:知错就改,绝不再犯。

忏悔,有发露忏悔和不发露忏悔两种。

发露,即当着众人来说自己的过错,公开的忏悔。发露忏悔的力度大,效果强。

众人如炎日。罪业如树根,越藏扎的泥土越深。把自己的罪业之根刨出土,抛到公众烈日下暴晒,便可以拔除根本业。

受戒之人破戒后,就要发露忏悔。

如果是居士破五戒,需要向持五戒不犯的人(只要符合条件,师父或者居士都可以)前忏悔自己的破戒罪行,这样破戒之罪就可以消除,但要重新受五戒。

《分别善恶报应经》云:“佛言:复云何业而不得果?所修恶业回心发露。省悟前非思惟嫌厌。心念口言作意专注重重忏悔。此业虽作而不受果。善业亦然。”

不发露,就是自己暗自下定决心来悔改,私下的忏悔。因为罪业覆藏于心,没有公众的监督,很容易受到习气的牵引继续犯错。

若实在不想让人知道,又真心悔改,可以对着佛菩萨圣像来忏悔。直到见光、见华、梦到佛摩顶授记等异相。

佛教中忏悔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诵经,念佛,礼佛,拜忏,行善等都可以用来忏悔。

最简单的是《华严经》四句经典忏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拜忏最常用的是《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还有《大悲忏》、《三昧水忏》、《地藏忏》、《梁皇宝忏》等等。

忏悔虽然形式多种,但总的来说,对于忏悔者而言,一定要有惭愧心。若无惭无愧,即使发露忏悔也是作秀罢了。

窥基大师说:“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挋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若无惭愧心,就不可能真心忏悔,一定还会继续造恶。

《增壹阿含经》中,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是故,诸比丘!当习有惭、有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可见,人若无惭无愧,便与畜生无异。做人一定要有惭愧心。

在《梁皇宝忏》中:灭苦之要唯有忏悔。故经称叹:世二健儿。一不作罪,二能忏悔。大众今日将欲忏悔。当洁其心整肃其容,内怀惭愧,悲畅于外,起二种心,则无罪不灭。何者二种心?一惭、二愧。惭者,惭天。愧者,愧人。惭者,自能忏悔灭诸怨对。愧者,能教他人解诸结缚。惭者,能作众善。愧者,能见随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以是二法,能令行人得无碍乐。

可见真心忏悔,便是要起惭愧心,有惭愧心,便能断除恶心,更不造罪。

正如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具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

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

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

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

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

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

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真诚忏悔 消除恶业(图)

一、贫家之子,勤劳孝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隆...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安住清净本性,破除自我设限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

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在政治哲学上,如果想立功创业,就要注意 其安易持 这...

淡泊宁静,安住道法

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

念佛就打瞌睡,一定要先修忏悔

有些人一提起佛号就容易昏沉,对不对?他不念佛还不会...

不小心踩死动物该怎么办

问: 请问师父,我走在路上无意踩到一只青蛙,不知是...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未阅有参话头...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没有你的份

你要追求珍宝,你要放弃果报,这是不两立的。你不可能...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

念佛摄心方便法

都摄六根 一句弥陀念诵听 专注力 净念相继 十句成片三...

【佛教词典】如法佛眼

(修法)向佛眼尊修祈祷之法也。如法二字,总名严仪之...

【佛教词典】阏伽花

指置于阏伽中之花。一般使用应时之鲜花或樒叶。后引申...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街巷亲族眷属,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这个逼心,就是说那个止观的...

为什么为人处事要诚实信誉

问: 为什么为人处事要诚实信誉? 方海权答: 经中说...

今生遭到果报,老本是还了,但利息又生了不少

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

尊重他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

驴的哲学

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

在凡圣同居的世间,还有这么一种感应

我们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这世间有圣人,但我们是凡...

西方莲台的「三辈九品」

观无量寿佛经说。西方莲台有九品。今略说之。 上品上生...

菩萨戒之说四众过戒

丙六、说四众过戒 这一条戒也是属于菩萨的重戒。也就是...

【推荐】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 本人...

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

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