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元音老人  2016/09/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西来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未阅有参话头之说。盖禅乃涅槃妙心,正法眼藏,系人人本具的天真佛性,不因修得,不用求成。只因迷于声色,忘失本真,造业受报方才沉沦六道。苟能醒悟一切声色货利皆如空花水月,无可追求,毅然放舍,毫无粘着,则不需修法,当下即可回复本真而归家稳坐。因之,以上诸祖皆直接指示学人,令于言下悟去,不用钝置学人绕路参话头,唐丧光阴。

如问:“如何是佛?”则答曰:“即心是佛。”或问:“清谈对面,非佛而何?”或曰:“我与汝道,恐汝不信。”俟学人诚惶诚恐地道:“和尚诚语,学人焉敢不信!”则答曰:“即汝便是。”更或召唤学人,俟伊应诺,则指示曰:“即此是,别无他物。”或反下一问:“是什么?”使学人反省而悟。

宗门诸祖上自释迦文佛拈花,迦叶微笑印心,开斯雄迈古今独树一帜的教外别传宗派后,下至唐宋以前的列圣先贤所有开示学人的语句、偈颂,莫不赤裸裸地直示学人以真心,从不教人做参话头功夫。如宝志公道:“斯道本来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只当下一息便是。”又于《十二时歌》中末二句道:“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说得多少亲切明白。

善慧大士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另又直指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大士《心王铭》,更是千古箴铭,其中道:“决定是有,不见其形;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形,非去来今。”说得多少坦率、真切、痛快,大士真可谓老婆心切矣。

南岳慧思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通灵现真相;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又曰:“天不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古人直指传心,可谓婆心切矣,而人不会,良可哀也。

布袋和尚云:“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又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此谚说得如此爽快明白,使人一见了然无疑,还用参什么话头呢?

祖师禅就这么直截了当,使人于言下大悟去,不用迂回曲折地绕路做功夫。但这直下开示人见性,无修无证亦无得的法门,不仅禅宗如此,即密宗的高深密法——阿底约嘎,也不例外。他们开示学人:“应知佛与传承诸上师及我心无别”;“见、定、行一切行持皆摄于心”;“一切染净诸法统统在现前离垢、空明、豁朗的内证智——本觉或本性中完全具矣”;“不需用界智为入门而勤修,只悟此当前种种显现皆我真心所化之相,无取无求,即超越勤修与因果。”这种种开示与禅师的说法无二无别,也是教人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但他们不能一下手就习此法,须从四加行修起,慢慢地进入生起次第,修有相密,再渐渐地过渡到圆满次第,将有相化空,才能缓缓地与此法相应。其间不知要耽搁多少岁月,哪能和禅宗一样的直截了当,痛快径捷?!所以在一切修行的法门中,以禅宗为最简便、最迅速、最圆顿的法门。吾人得之,真不知从何世修来这么大的福根!

但到唐宋以后,人心渐劣,根性渐薄,不珍视直指之真理至言而崇尚玄奇之悄语僻词,以为纯正之语无甚奇特,不予谨奉遵守,以之绵密保任,长养圣胎从而圆证菩提正果,反致因鄙视而流落六道无有出期。就如纨绔子弟以祖传家业非由自己艰苦经营得来,不知珍惜,挥霍无度,最终沦为饿殍一样。祖师们于哀愍之余,乃随机一变直指为参话头。将一则无义味、无理路的说话置于学人心头,如吞栗棘蓬相似,令其吐不出,咽不下,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地生起大疑情。经一番苦参精研,于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时,忽然碰着磕着,如于十字街头觌见亲阿爹相似,亲证本来。方知佛本现成,勤苦追求,皆是骑驴觅驴,白费辛苦,曷胜冤屈!然非经此一番艰辛参究,本真何由得见?祖师用心亦良苦矣。

参话头固须起大疑情,方能隔断妄想、妄念,打破无明,从而亲见本真。否则,即不起作用,参到驴年,亦无由开悟。此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但伶俐汉,实不需费多少手脚,吃多少辛苦,用若干年来参究。只于祖师们一句无理路话头劈面摔来而自己无理可申,无言可答,无心可心时,回光一瞥:这诸念皆空,而有一明明不空者知诸念之空,这是什么?即可以大悟矣。

祖师们的无义味无理路话头,不是硬要你答出个道理来,而是要你于无言可说,一念不生时反省这“不会”的是谁?如问师:“如何是佛?”答曰:“东山水上行。”或曰:“灯笼缘壁上天台。”使你摸不着头脑,逼你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你此时虽然无念可生,但非如木石无知,只于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回光一瞥:“这是谁阿?”则参禅事毕矣。

不能于斯悟者,参话头起疑情,经多年的苦心孤诣,确能大彻大悟。但这还要明眼师家适当的钳槌锻炼,相机随宜的提示和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点拨方能圆成。如一个人闭门造车般的盲参瞎练,就很难开悟了。如果疑情提不起,而在念话头,那就更无望了。

降及近代,参禅同仁大都起不起疑情。如参“念佛是谁”,他们不在“谁”上着力参究,而在口里念“念佛是谁”,这就失却“参”的作用了。今日禅宗之所以衰微若此者,不皆由人才寥落,缺少真悟之士传承弘扬,沦为“法卷传法”之故欤?

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因为念阿弥陀佛,有佛力加持,将来可藉以往生西方净土;念“念佛是谁”,既不能起疑情而开悟,也不得佛力加持而生西,除种一点善因外,恐怕别无收获了。

现代参禅同仁既不能起疑情,又因工作关系,无法花二、三十年的时间来辛勤参究,倒不如仿效古法直接指示学人见性的方法,为来参者开发自性。让他们悟后绵密保任,勤除习气,以臻圆满,而造就广大人才,振兴圣教,或较为得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工夫现前,到底是个什么境界

工夫的程式大概有三种:第一极生,第二极熟,第三非凡...

虚云老和尚《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的...

如何对盲聋哑说禅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

你贪求冥感,魔就来了

开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别什么叫魔事、什么叫魔相,修...

为什么古代禅师一句话就能令人开悟

问: 修行要长期熏修,可是为什么古代禅师往往只是一句...

达摩大师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宗门下言心意识,就是心知起念、分别一切

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圣、...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曾国藩的人生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尚...

句句消归自心

祖师们常常教诲我们,要做到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

为什么说饮食的滋味是不真实的

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

临终助念家属须知

一、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

【佛教词典】药师护摩

又作七坛御修法、七佛药师法。即日本台密以七佛药师为...

【佛教词典】六妄

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

学佛的失独老人很痛苦,应该如何面对

问: 弟子跟您学佛十年,并皈依,已60岁。最近独子不幸...

食素与食肉之辩

中国汉地佛教徒茹素的传统 当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

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可以染发吗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可以将白发染成黑发...

醉翁受五戒得解脱

佛陀时代,距只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讲记

这篇重要的开示我们分成三个段落来学习:一、家庭母教...

《法华经》开示面对事情的三个态度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怎么才能摆脱生死业力的恶性循环

佛陀他是一层一层的摄事入理。其实这个摄事入理不但是...

牛为求生流泪下跪 屠夫绝情惨遭恶报

原籍山东临清的李名儒,说了这么一件事。 在他的家乡有...

职场的战争

职场可谓众相俱全:有人积极奋进,有人打小报告,有人...

佛陀说愚痴有六苦,唯有念佛得大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说到,愚痴的苦,有六种之多: 一、...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

1最先根本文: 求生净土,信为最先。从始至终,信为根...

悭贪的烦恼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