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的空观与小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净界法师  2019/08/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乘的空观与小乘的空观有什么不同

这个地方,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空观。几乎所有的调伏烦恼都要修空观,但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空观的确是有所不同。他们在思考模式有所不同,造成不同的结果。

我们先讲小乘的空观。小乘的空观,古人的形容叫灭色取空,他是从无常无我切入的。就是,我的色身会变化、会死亡,所以总有一天我会消失,叫灭色;当色法消灭以后,它显现空的真理出来。灭色取空的道理,从无常切入有个问题,就是说,小乘的空观是从作用上来空,所以它空了以后它出不来。

小乘一旦是从假相的因缘回归到偏空涅槃以后,它就跑不出来,它是单向的思考。它可以从假相到空性,但是它不能从空性又回到假相。所以小乘的教法没有“从空出假”这四个字,没有,没有这四个字。它的思考是单向的。

所以你看《阿含经》,它的思考模式就是无常故苦。为什么是苦呢?因为我们身心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我没有安全感。

我没有安全感,我经常感到忧虑不安,所以这就是苦嘛。苦即无我。为什么苦呢?那表示我不能主宰我的身心。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痛苦,但是我的痛苦就是不断地出现,表示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自我来控制它,是业力控制的,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

他从这个地方切入空性。但是,这样的空切入以后有一个问题,他这样的思考是单向的,他出不来。

大乘佛法的空叫缘起性空,它是缘起无自性。因为“因缘所生法”,所以“我说即是空”。它是从体性上,不是空它的作用相状,而是空它的自体。所以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是不坏假相的,它把假相保存得非常好,从体性上空。它是从假入空以后又从空出假,这个假相出来还可以再用,还可以依止假相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依止假相积功累德、求生净土。

所以小乘佛法是破坏假相的,灭色取空,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这个身心世界,你看小乘的经典,是全盘否定,是没有价值的。小乘的观念,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一个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他的生命大概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涅槃的到来。就这个想法而已。

他不会主动说是“为诸众生不请友”,广泛地度众生,他没有这种思考。所以他基本上比较悲观主义,他对人生是认为这个人生是多余的,早一点离开早一点好。

大乘佛法对人生是双向思考。它认为说,我不能执着这个色身,但是我也不能没有这个色身。它是“从假入空”。这是一个思考:我要跟色身保持距离,身心世界靠太近,会被它因缘所生法所系缚。但是,你不能靠太近,你也不能没有它,没有它你用什么来拜佛念佛?你还得要借假修真。

所以,诸位要好好体会灭色取空跟缘起性空的差别。灭色取空是单向思考,缘起性空是双向思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位你看大乘经典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除非佛陀在对治你。“犹如莲华不着水”,下面一定有一句话,“亦如日月不住空”。佛陀基本上讲话是空有双照的。大乘佛法,你一翻开经典,基本上都是两句话两句话的,就是训练一个菩萨的思考模式是双向思考。你不能过分喜欢它,但是你也不能没有它。

当然,这个跟我们凡夫的思考不同。凡夫的思考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是单向思考。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要慢慢训练自己双向思考,不即又不离,不取又不舍。初学大乘佛法会觉得这个心理很矛盾,又不取,又能不舍!但是你习惯的时候你就知道,哦,原来佛陀的意思就是这样,中道。

所以说,“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这个身根当中会产生一种觉了的功能,当这个觉了的功能向外攀缘的时候,带动了根尘识的因缘和合;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就回归到一个清净本然的觉性。这个就是双向。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那只就是一分的觉。

同样一个东西,你用得好,你就是解脱,用得不好它就伤害你。所以问题不在色身,问题是你的观照力有没有现前。问题在这个地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娑婆是虚幻的,为何还要行孝关爱礼敬呢

问: 既然娑婆世界是虚幻的,那为什么还要认认真真对待...

观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

我们凡夫我们愿意离苦得乐是对的,苦恼来了我不高兴,...

为什么净土宗可以带业往生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如何理解「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问: 如何理解《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

大乘佛法「大」在哪儿

智悲光尊者说过:一个凡夫众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如何破除凡夫的执着

我们看癸二的 明随缘不变之体。 这个体当然是最重要的...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不说的10种话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口德好才能运势好,...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经典参考相应祖师论著。 2、不宣扬神通感...

戒律衰落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广化老和尚《人为什么应该素食》

前言 从前一提到素食,就会联想到佛教,由於多数人的...

【佛教词典】金刚宝戒

(一)谓戒法坚固不坏,因受持戒法可破除烦恼迷妄,功德...

【佛教词典】梵众

(杂名)修梵行之徒众,即僧侣也。刘轲大德玭律师碑曰...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法喜

什么是禅?禅是一种良好的状态,禅翻译成中文为正思维...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

慧律法师《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

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

人法圆融才能够行于中道

打七以来有不少人递了一些条子,提了一些问题,也谈了...

精彩的人生需要勇气和承受力

有个富二代的男孩儿,从上高中开始,就被父亲送到乡间...

应该喊苦还是喊快乐呢

曾经看过一则禅学典故,说的是云照禅师每天都教导弟子...

散乱称名,皆已成佛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

成就九法得道果

昔日,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迦毗罗国的闇婆梨果园弘法度...

什么样的考验才知道临终有把握

我们在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在一念的散乱心当中,要...

苦从何来

有一次,有人问隆波田禅师,怎么解释苦。隆波田禅师拿...

最轻松的方式还是诚实

鲁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处旁有个著名的仁和酒店,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