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智者大师  2021/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述

故荆溪云:“胜兼两处,劣唯鹿园。”若其似位全不见者,《法华》四信何故见于实报土耶?有余那见圆满相海,通教按位受接之人为见何相?若非尊特,合身不成。今经明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与《大论》云色像无边,有何异耶?彼云无边,既称尊特,此何独非?况疏专引彼论此文,以证身量无边之义,验今佛身的是尊特,不须疑也。

问: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法华疏》中,判《观无量寿佛经》云,实有量而言无量?

答:此乃《刊正钞》中错引彼疏。彼疏并云:“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陀》与《金光疏》及此疏同。”盖以小大二《弥陀经》,不专尊特被于顿机,故彼佛现三十二相,通被众机。大机虽见尊特常身,其惯习小人,洎诸凡夫,虽因回向得生彼土,未宜尊特说常住理,故以应化说无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寿虽不可数,终归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机,以别圆似位,人难及故。三疏约此,故判弥陀在有量中。若《观无量寿佛经》,纯被圆人,明说佛身全法界起。应既有本,生即同法,的类《释论》法性尊特,正当无量之无量也。故《释签》云:“教分二身,为机劣故,暂现生身。”今机不劣,岂对生身?

问:大本中云:“生我国者,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国人民既具此相,佛身理合超胜于人,故知常身有八万相。《般舟经》云三十二相,盖借释迦为初心观境耳。

答:《般舟经》云:“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经指弥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释迦为境?况《止观》无文,《辅行》不说,岂得自言成于己见?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须八万者,其义不然。以同居土佛应同人,只由净土人皆有于三十二相,故佛常身须现此相,但于同中,相相皆胜。秽土佛身虽异凡鄙,亦同上人,故应此方所有相法,故三十二同轮王相,亦于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相既同彼人,验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万,别为大机现尊特相,更何所疑。

问:一等尊特,以何因缘,相分三品?

答:悉檀因缘故。盖一类机应以藏尘尊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称机而为现之;应以八万尊特之相、应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皆称机而为现之。仍须了知此之相海,别教则用别修缘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故名报身。圆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德无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已在此观开章中说。须知《华严》华藏尘数之相虽多,此以兼别,故犹带修成。此论八万,既唯圆顿,无非性具。故三圣观,疏皆示云:“观于法身。”行者当须以教定理、就理明观、于观显相,无得但以多数斥少,使胜成劣。实在精学,然后勤修。欲罢不能,故兹辩析。

(未)四、第十观音观,分二:(申)初、疏科略释;二、依科列经。今初

【疏】第十、观观音,中有三:初、结上;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下,正明观菩萨身也;第三、作此观者,观之邪正也。观菩萨法身中有三:初、观身相,冠中立化佛者,带果而行因也;第二、明与佛同异;第三、佛告阿难下,还举利劝修也。

【钞】带果行因者,《观音三昧经》云:“观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为菩萨修净土行。”斯乃带昔果德,行今因行。顶有化佛,表带果也。

(申)二、依科列经,分三:(酉)初、结上;二、正观菩萨身;三、结观邪正。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酉)二、正观菩萨身,分三:(戌)初、正观身相;二、与佛同异;三、举利劝修。初、子科十一:(亥)初、身量;乃至十一、足相。今初

【经】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钞】应云十八万亿,今云八十者,翻过佛身二十万亿,故知误也。

问:如释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十万亿,菩萨十八,菩萨之身何太卑耶?

答:净土胜应,不可以秽土劣应例也。亦如妙音身量但四万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万由旬,佛身之量,去菩萨更多。

(亥)二、身色

【经】身紫金色。

(亥)三、肉髻

【经】顶有肉髻。

(亥)四、项光

【经】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亥)五、身光

【经】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亥)六、天冠

【经】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疏】释迦毗楞伽,翻能圣。

(亥)七、面色

【经】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亥)八、毫相

【经】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亥)九、臂相

【经】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亥)十、手相

【经】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亥)十一、足相

【经】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戌)二、与佛同异

【经】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钞】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之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

(戌)三、举利劝修,子科二:(亥)初、举观利劝;二、示观次第。初又二:(壹)初、约修观明灭罪;二、约称名况获福。今初

【经】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壹)二、约称名况获福

【经】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亥)二、示观次第

【经】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身相既多,先观何相?故今示云: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今行人览经始末方修观故。大师得意,乃于释题总示三观,若也不于十六处用,则令大师虚说,亦见行者谩修。当遵佛言,勿背祖法。专用妙观,显乎胜相。以此妙观为见佛本,迥出余因;至彼土时,速证法忍。

(酉)三、结观邪正

【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未)五、第十一势至观,分二:(申)初、分科叙意;二、依科列经。初为二:(酉)初、分科;二、叙意。今初

【疏】第十一、势至,中有三:初、明因光神力制二种名;次、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下,明与观音同异;后、除无量劫罪下,劝修。

(酉)二、叙意,分二:(戌)初、约当门明阙真观;二、兼观音明无像想。今初

【疏】略无观法,当不异上,故不重明。

【钞】观佛真身,乃立观云正观佛身等,观音中云正明观菩萨身,今势至观,但云因光神力制二种名及云与观音辨同异,何不例上各立观法?故疏出意云:“略无观法,当不异上。”以大势至与观世音身量大小皆悉同等,此令行者辨异之后,用观音观观势至身,何须别立?

(戌)二、兼观音明无像想

【疏】所以观佛先作像想,后观法身。菩萨直明法身者,但佛法身妙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作像想流利,后观法身则易。菩萨者,观佛既竟,次二大士是眷属庄严,如王来即有营从,有佛必有菩萨也。

【钞】观成见佛真法身后,观二侍者,岂须更修像想方便耶?

(申)依科列经,分三:(酉)初、因光神力制二名;二、明与观音同异;三、灭罪以劝修。初为二:(戌)初、遍示诸光;二、正立二名。今初

【经】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戌)二、正立二名

【经】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钞】光照十方,故立无边光为名,令三途人得佛十力,故立大势至为名也。行者应知,即举身光名智慧光,以是邻极,色心不二。若不尔者,焉得色相名为法身?

(酉)二、明与观音同异,分三:(戌)初、正明同异;二、更示行坐;三、结成观相。今初

【经】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戌)二、更示行坐

【经】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钞】观音行坐,岂不动地集佛等耶?但于势至观中说耳。若不然者,何得云除顶上宝瓶,余与观音等无有异?

(戌)三、结成观相

【经】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钞】经云色相,疏称法身,若非全色是心,色由心造,安令色相即名法身?此乃三谛一境之法身,发我三观一心之般若。相冥见相,则三脱圆彰,故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疏云念佛三昧,解入相应,非此相应,不发胜相。

(酉)三、灭罪以劝修

【经】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钞】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者,以二菩萨唯有顶上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

(未)六、第十二普往生观,分二:(申)初、疏科;二、经文。初为二:(酉)初、对杂辨异;二、就普分科。今初

【疏】第十二、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为别。

(酉)二、就普分科

【疏】普中有二:初、从见此事时当起自心下,作自身往想;次、无量寿佛化身下,佛及菩萨化身来现也。

(申)二、经文,分二:(酉)初、作自身往想;二、明三圣来现。今初

【经】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钞】上来诸观,先依次正,先主次徒,虽皆观成,未为普总。又未想身生彼亲见,故今令想身终生彼,一时普见。非独所观境界顿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可类前文依报之观,初地、树、池等别观,至楼观成,四事总见,名为总观。然但能总依报四事。今想生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观。

问:上品上生乘金刚台,上品中生乘紫金台,上品下生入金莲华。今三圣观成,方修普观,合是上品上生之者,何故同彼上品下生耶?

答:十六观人对九品位,义有多途。今且一往以三圣观及普观成当上中品,杂及三辈四观成者方是上上。故上中品终时虽见坐紫金台,此台到彼成大宝华,经宿则开。此文亦云生极乐界,于莲华座作开合想。莲华开时,见佛满空及说妙法,正合上品中生之相。若上品下生,华开七日乃得见佛,仍于众相心不明了。故知此文与上中品生相正齐。若其以品对别圆位,至三品观,方得委论。

(酉)二、明三圣来现

【经】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钞】上想终后,生于彼土,见佛菩萨。今想未终,三圣常来入我心想,良由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生之事;复由生佛体不别故,故令三圣不来而来。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往彼来此。故知观体,不可言思。

(未)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今评此观,略有二意:一为前观佛及菩萨胜相不成者,乃令舍大而观丈六;二为观前胜相已成之人,令其更观胜劣化用遍十方界,使品位增进。若谓不然,前观既成,修后诸观有何益耶?疏从前意,故作拂疑生重释。以观成者,自知经意,是故大师从初意示。释此为二:(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三、杂观,有二:第一、观丈六像;第二、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下,明弥陀变现自在。

(申)二、随释,分二:(酉)初、观丈六像;二、明弥陀变现。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钞】经若欲等者,行人于前依正诸观修虽不入,求生之意弥加敦督,名为至心,故令此人舍胜观劣。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于一丈六像。行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应知胜身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唯心,全具而变,全变是具,具变不二,故观佛相,胜劣皆然。

(酉)二、明弥陀变现,分二:(戌)初、示化主随物;二、明补处同生。初又二:(亥)初、劝常修观;二、拂去众疑。今初

【经】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疏】坚固行者常令习观,修行不倦。

(亥)二、拂去众疑

【经】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疏二:(壹)初、示相问疑;二、示疑明破。今初

【疏】所观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众云何疑?

(壹)二、示疑明破

【疏】前闻广大无量,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故须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钞】胜身观法修虽不成,而且得知广大无量,今闻观小,顿违前说,宁免轻疑?为拂此疑,故说弥陀神通如意,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但以重心观令成就,勿疑身谢不生西方。

(戌)二、明补处同生,分二:(亥)初、明劣应同众生;二、仿胜身论观法。今初

【经】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钞】佛应既随万物,补处亦同众生。

(亥)二、仿胜身论观法

【经】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疏】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软,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接引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在也。

【钞】前明观音胜身观法,先想冠髻,则令众相次第皆明;势至观中,髻有宝瓶,其余身相不异观音。以此二种是二大士身之别相,令修观者但观别相,别相若显,同相则明。疏释首相,虽通两说,然头首之首、手足之手皆是别相,悉可以别而显于通。应知观佛丈六之身,先观白毫,方彰众相,备如前疏约释迦说。

(卯)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分四:(辰)初、立观所由;二、释会经论;三、依品定位;四、随文解释。今初

【疏】第十四、上品生观。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者,有二义:一为令识三品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品也。

【钞】此中二义:初即杂观观劣应者,位在中下,令识三品,进修胜观,登于上品;次义即是前观胜应及修杂想,了随机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三观分别九品即大本三辈,事理穷深,登第十信。既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有二义,乃是修前观法行者观于九品往生之相,非是凡小求生之者读今三辈经文,改转行业。纵通此义,亦是傍兼,非今增进观行意也。

(辰)二、释会经论,分二:(巳)初、会论;二、会经。今初,即《无量寿经论》,今云《往生论》是也。天亲所造,有十七成就。至第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离讥嫌也。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果报。故无二乘等,悉约彼土,非是此方二乘等不得生也。恐惑者不晓,故和会解释之。分二:(午)初、会二乘;二、会女人。初为二:(未)初、会不生;二、释证果。今初

【疏】释会经论者,问:依《往生论》,二乘不得生;此经中辈,小乘得生。答: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经说现今,论举本始。

【钞】且据彼论二乘种不生句,并于此经小戒得生,以具足戒及沙弥戒等是小乘种故,二说相违,而为诘问。今以住小回心以会释之。坚住小道,志趣无余,不求净土,故云正处。若回小向大,转小乘业作净土因,故云要由。经就现今向大时说,是以得生;论就本始住小时说,是故不生。然论说彼土无二乘人,由在此身因转故也。

(未)二、释证果

【疏】何故复证小果?释:虽复垂终发大心,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

【钞】云垂终回小向大方生彼国,何故中辈三品行人生彼复证小乘果耶?今释意者,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午)二、会女人

【疏】问:《论》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为言。生彼国者,净根离欲,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缺。经语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生。

【钞】复举《论偈》女人、根缺不生之文,并于此经韦提、侍女得生之说而为诘问。今约彼此会释二说。《论》就转报,是故彼土无有女人及根不具者若名若体;经就此土修净业者,故有善心,一切得往。故《大弥陀经》薜荔多、蠢动、蜎蜚皆得往生。故知经论,无少相违。

(巳)二、会经,分二:(午)初、对经双问;二、立义双释。今初

【疏】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钞】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

(午)二、立义双释,分二:(未)初、约悔有轻重;二、约行有定散。今初

【疏】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

【钞】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未)二、约行有定散

【疏】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钞】大本就此者,指上散善力微也;此经明观者,即观佛三昧。

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理应无别。

答: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所以华开见二大士说实相法。自非定善,孰至此乎?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当知作此解释,方合此中定善之义。若本不修三昧之者,则属前悔有轻义也。

(辰)三、依品定位,分二:(巳)初、通示九品;二、别明上三。初为二:(午)初、示三中具九;二、判九品属三。今初

【疏】就三品中,更为九。

【钞】经文显示三辈各三。

(午)二、判九品属三,分二:(未)初、约位判;二、以经验。今初

【疏】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

【钞】虽分九品,以义定之,不出三位,即内凡、外凡及悠悠者。然习种、解行及十信名,乃是别教地前凡位。以为今经往生位者,略有三意:一、别位次第对品显故;二、别具四观收机广故;三、九品多判所观人故。若以九品判今能观圆观位者,则以三贤对今十信,彼之十信对今五品,悠悠即对名字人也,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应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品人,其意深细,不可粗心。今试略言。

盖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九品,盖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

问:今十六观既是圆修,为一一观皆通九品,为须节节改观入品?

答:虽俱圆观,而所托境,随其宜乐,有改不改,合有二途。若就现文,多从改观历于九品,以初心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观。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先观落日,于西定心。疏云除五逆罪,下辈自论,故知妙观想落日成,当下下品。次以三观想水结冰,合在下中。转想琉璃,粗见彼地,可对下上。若得三昧,见彼宝地及宝树宝池,虽五品初,而五住圆伏,名得三昧,品当中下。总见依报,五品中心,合当中中。华座观成,五品后心,即中上品。此之三品,虽成三昧,能伏五住,见惑未断,事识犹存,未可即观胜妙身相,故修三观观于宝像。像想现前,见思俱尽。所以尽者,以事定力深能伏思,见断即登圆第七信,即上下品。事识既尽,全依业识,可观三圣真法之身。及普观成,在八九信,即上中品,故难思相法界光明,十方佛事悉能洞见。后修杂观及三辈观成,当第十信,即上上品。内外尘沙,任运除尽,故随机应相及差别行业观察明了,宣示无穷。此约修者,从微至著。三圣观成,后修杂想及三辈观,故当如此。若观胜相不成就者,始依杂观观丈六身,此人或在下之三品,或沾中辈。今观九品,必能进功,从劣观胜,求预上流,是故疏云令识三辈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此从节节改观,次第入品,如是说也。有因改观超品位者,不可定判。此上皆从次第改境修观者说。其不改者,十六境中,宜乐何境,即用妙观修之不舍,乃从名字,修成观行,入相似位,历乎九品。然十六中,佛境最宜,从劣观胜,成于九品。故疏令观释迦毫相,以为初心入门之渐。杂观令观一丈六像,经虽不云从一相入,据理合然。若《般舟经》,则从足下千辐轮相,次第上观至顶肉髻。故知但解今家住前三位以判九品,于境于行,改与不改,次比自成也。非独今经九品如此,《法华》五品其义亦然。解一千从矣。

(未)二、以经验

【疏】何以得知?上品见佛闻法便悟无生,故是道种人;下品备造四重众罪,亦得往生,类此似尔。

【钞】以无生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非别十向、圆第十信,何能见佛便登此位?上上既尔,诸品例知。复以造罪验下三品,以别圆教内外凡位不造众恶。既约罪说,知是未入外凡人也。类此似尔者,经不明示,故以得悟及造罪等,比类验之。此乃大师尊经谦己,近人判解,不逊者多。

(巳)二、别明上三,分二:(午)初、约三位定;二、约二义求。今初

【疏】上品位当道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

【钞】上以三品判于九品,下至悠悠;今则别明上辈三品,故约种性以分三位。《璎珞经》明六种性:一、十住习种性;二、十行性种性;三、十向道种性;四、十地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

问:今此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秽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净土耶?

答:《大论》四十三正有此说,故彼问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国土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生者,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故知一等断惑菩萨,而好乐不同,故有二别。又《论》第四十五云:“菩萨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有先成就众生,然后自成就功德者。”故知今十向菩萨求生净土,乃是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论》明未得无生忍已还,要须常不离佛,故须求生。

(午)二、约二义求

【疏】一、得道有迟疾;二、所乘有异。初则金刚台,中紫金台,下金莲华。

【钞】上上生已即悟无生法忍,上中经七日得不退转,上下经三小劫住欢喜地。得无生忍、证念不退,即欢喜地也。

(辰)四、随文解释。即十六中后三观也。疏前标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若但读文,不名为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因缘果报,生佛咸然,三无差别。诸佛净土因果已满,能应众生;众生由具净土因果,能感诸佛。感应缘起,不一不异。一一融妙,相相宛然。随品随功,感佛感土。观之不已,则难思俗谛净土因缘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三:若相似明,当上三品;若观行了,即中三品;名字观解,属下三品。论断伏等,虽有高下,而皆了知一切善恶,回向忏悔,皆通九品。或共不共,或超不超,或改不改,或进或否,状类万差,难以言具。若不尔者,岂得名为观于三辈往生人耶?分三:(巳)初、第十四上品生观;二、第十五中品生观;三、第十六下品生观。初为三:(午)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就初中文为三:第一、标;第二、若有众生愿生彼国下,正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复四:初、明修因;第二、从生彼国时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已下,正明得生;第四、从生彼国下,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疏】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言:“入深广心。”《涅槃经》云:“根深难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钞】经有二段:初段既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知此三心是一人发;次段乃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据此合是三人各修成三种行。然修之在人,或别一行,或兼余行,或具足修,但能位至别教道种、圆第十信,即得名为上品上生。言至诚等三心者,此与《起信论》中三心义合。彼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今初至诚,疏以专实释之。非念真如,岂名专实?解于深心,疏虽三义而不相舍:求高深果,须契深理;欲契深理,须厚乐善根。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二经证成三种深义,不出彼论乐集一切诸善行也。经回向发愿心,疏虽不解,义当彼论大悲拔苦之义。盖以真如实念、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愿生净土,速证法忍,广拔一切众生苦恼。然此三心顺于三法。何者?初念真如平等一性,次二即是自行化他二种修义。既是修二性一,乃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今此三心一念中修,见、思、尘沙任运先去,入第十信,故当此品。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文在此中,义该下八。经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以无缘慈,不害物命,知性离非,心具诸戒。读诵方等者,随文成观也。修行六念者,《涅槃疏》云:“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远即第一义天也。安心下,释念义。谓念同体三宝、一心戒施、第一义理悉不为二边所动,故通名念。经回向发愿等者,总论不杀等,皆须善巧回向,愿生净土,证无生后,广度含识。经具此功德者,或全或分,皆得言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者,上一一行,修之成就,至道种位,长时弥善,下至七日,或唯一日,皆得预于上上品生也。此等悉须约于断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不尔者,岂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炽,便登极品耶?须知九品难将法定,只可随功。此去科节,经疏分明,钞不标也。(注:今本为便于阅读,仍标科判。)

(酉)二、明值缘

【经】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酉)四、生后利益

【经】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疏】无生忍,言登初地也。陀罗尼者,一能持善,二能遮恶,是总持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上生者。

(午)二、上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上品中生者有三:第一、标;第二、释;第三、结。释中有四:初、往生因;第二、行此下,明值缘;第三、行者自见下,得生;第四、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下,往生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上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往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往生利益。今初

【经】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钞】云不必受持方等经典、善解义趣等者,是义持人不乐读诵,但于经中取一句偈,深穷旨趣,于绝言思深广之理心不惊动,又复其心安住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虽不遍习,或闻大教赴机异说,知显一理,不生疑谤,此一种因,亦通九品。但今此观位至圆教八九信位,故当此品。若第一义解全未伏惑,只在下品三品摄也。如常不轻不专读诵,但以一句礼拜授人,深知义故,多年不懈,此以第一随喜品行,始从名字历于五品至六根净。故知读诵等四品行,皆可从于名字修之至六根净,若证分真,无偏修者也。

(酉)二、明值缘

【经】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酉)四、生后利益

【经】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疏】甚深第一义者,谓诸法实相,言语道绝,心行处灭,名之深妙精进,最称第一。阿耨不退转者,谓道种菩提,亦通是道种地不退位。现前受记者,四种受记一往现前也。

【钞】疏云名之深妙精进等者,以闻众声说第一义,能成趣理不思议观,既顿泯绝情尘微碍,是故进趣其疾如风,比余事行杂而且滞,故此精进最称第一。疏牒阿耨不退,释云道种菩提等,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无上正等觉,斯是行人心之本性、所求之果。于此不退,其位有三: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习种性也;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当性种性及道种性也;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圣种性也。上中生者,此土已得性种菩提,到彼一劫,始得无生圣种不退。今于七日所得菩提不退转者,义当道种菩提不退也。通名地者,凡圣所依皆名地故。四种授记一往现前者,《净名大疏》出四受记,谓未发心记、密记、现前记、无生记;言一往现前者,以现前记通于凡圣,今无生位,佛就一往通名现前耳。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中生者。

(午)三、上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上品下生中有三:初、标;第二、亦信因果下,释;第三、是名下,结。释中有四:第一、明往生之因;第二、行者命欲终时下,值缘;第三、见此事时下,得生;第四、一日一夜下,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上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钞】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同上中品,故名为亦。彼以解了第一义谛而为别行,此以但发无上道心而为别行。究理摄生,标心虽异,从凡入圣,历位无殊。谓依无作四谛妙境,发四誓愿,名为真正发菩提心。未度苦者,誓令得度,阴入皆如故;未解集者,誓令得解,尘劳本净故;未安道者,誓令得安,即惑成智故;未证灭者,誓令得证,即生成灭故。发此道心,亦通九品。名字中发,自有静散,即下三品;观行五位,即中三品;相似既分三般种性,即上三品。今习种发,故当此品。此心深运,分真可阶,岂不能至上上品耶?约位判之,无法非九。

(酉)二、明值缘

【经】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酉)四、生后利益

【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疏】得百法明门者,《地论》云:“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钞】经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者,以此品人位当习种,见思虽破,尘沙未除,故于众相心不明了。过三七日,进入性种,侵断尘沙,故八万相一一分明。自此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今于此法皆证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则了一切。是故《论》云:“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明此义故,心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巳)二、第十五中品生观,分三:(午)初、中品上生;二、中品中生;三、中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五、中品生观。中品上生者,有三:第一、标;第二、从若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下,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已下,得生;第四、从当华敷时下,明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疏】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语、饮酒也。八戒者,加不上高床、不著华鬘璎珞香涂身熏衣、不得歌舞作乐及往观听也。

【钞】但言众戒,斯乃略举三学之初也。若据生彼闻赞四谛,便成罗汉三明八解,以果验因,不专持戒。合修小乘理观事禅,但未证果,犹在贤位,于临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愿生净土。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已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若其小行已至忍位及世第一,但按位回,即当此品。若在暖、顶及外凡者,须猛利回,超入此品。大约小乘并世间善,从回向心深浅高下判于九品。

(酉)二、明值缘

【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酉)四、生后利益

【经】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疏为二:(戌)初、正释经文;二、释诸疑妨。今初

【疏】四谛者,苦、集、灭、道也。罗汉者,应供、不生、杀贼也。三明者,过、现、未来明也。六神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身得如意。此六悉皆无壅,故为通。八解脱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者内无色相外观色,三者净,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非想处,八灭尽解脱也。此八中,前三种微妙五欲无染无著;中四于下得离;后一能脱心虑,故名解脱,亦名背舍。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舍者,离是著心也。

【钞】四谛者,既是共二乘行,由宿习故,而闻生灭、无生二种四谛也。生灭者,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无生四者,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次三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此三名明,复得名通。余三但得名通者,《婆沙》云:“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非明。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正观断惑,是故此三称明。”《大论》:“问: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等名通,知过去等因缘行业名明。”

次释八解脱。一内有等者,内色即内身骨人也。为修八色流光,故存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以不净心观外色也。位在初禅,能脱自地及下欲界。二者下,位在二禅。二禅内净,故坏灭内身骨人。欲惑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三者下,除外不净相。但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故名净也。位在三禅。四空处者,若灭根本四禅及三背舍等色,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故有无常苦空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五识处者,若舍空缘识入定,即观此定虚诳不实,而不受著。六无所有处者,若舍识缘无所有入定时,乃至而不受著。七非非想处者,若舍无所有处缘非非想入定时,乃至而不受著。八灭尽等者,背灭受想诸心数法也。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前三等者,位在色界,能离自地五欲也。中四等者,位在无色界,皆展转离下地。然前三亦离下,中四亦离自地,互现说耳。后一可知,亦名下,背舍因称,解脱果名。

(戌)二、释诸疑妨,分三:(亥)初、会小乘不生疑;二、释中不及下妨;三、通中不出家难。今初

【疏】释会者,《论》明小乘不生者,决定不生;此中明生,退菩提心得生,至彼处无漏道熟,即证第四果。《大论》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实无。

【钞】疏与《释论》取《法华》意,会于今经及《往生论》。论云不生,据决定性入无余者;今经云生,是退菩提取小乘者。疏前会云: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心故生。若无宿种,岂能垂终回小向大?故知与前义不相反。仍释伏疑,既因回心向大得生,何故至彼却证小果?故释云无漏道熟等,以退大既久,习小功深,是故彼佛称习说小,且令证果。或接下,再出经论引小之意。今经释论说,至彼土证小果者,意欲别接小乘求生。其若生已,咸慕大乘,必不证小。然虽出此意,前义为正。

(亥)二、释中不及下妨

【疏】中品应时即得罗汉,何以不及九品?解云:是退菩提声闻往生彼国,无漏道熟,便证小果。不守小位而住,还起大心,进行弥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其胜。

【钞】以下下品生彼闻法,应时即发菩提之心;中上生彼,何故只证无学果耶?以大小故,难第四品不及九品。解云下,以登地速而为答也。中上顺习,虽证小果,不逾十劫,必入初地。九品恶重,十二大劫方得出胎,虽发大心,更经多劫,方阶法忍,故以速证比彼为胜。

(亥)三、通中不出家难

【疏】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则中品。若其不出家,经云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据长时始终为语;今言出家者,就短时而论。

【钞】彼明中品云虽不能行作沙门,故云不明出家。长时始终者,谓尽形出家者;就短时者,谓一日一夜也。是知若据短时,大本约义亦有;若论长时,此经约说亦无。此乃二经事同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上生者。

(午)二、中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中品中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众生下,释;第三、是名下,结。就释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从如此行者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自见下,明得生;第四、在宝池中下,明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中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疏】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银生像及不过中食,为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钞】疏云十戒者,释经持沙弥戒也。金银生像者,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此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若尔,生像此方之言,何谓胡语耶?答:谓五竺之北,胡地言音有涉汉者,故谓生像。胡人重译又却入汉,故存胡音。

(酉)二、明值缘

【经】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疏】须陀洹者,翻修习无漏或逆流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中生者。

(午)三、中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中品下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下,释;第三、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此人命终时下,明缘;第三、从闻此事下,得生;第四、从经七日下,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中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钞】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凡夫善,不能伏惑,岂预中辈?疏前判位,中辈人当别教十信,即圆五品。斯由垂终,善友广说阿弥陀佛,随顺本性,取极乐国,及谈法藏称理发愿,行者闻已,解悟大乘,发回向心,求生净土。经虽不云发回向心,既闻广说,岂不回心,特是影略。临终发心,心猛利故,能入别圆外凡初位,通惑顿伏,故令世善当此品位。大师唯就大乘三位对于九品,深有其致。

(酉)二、明值缘

【经】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酉)三、明得生

【经】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钞】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问:到彼证小,皆顺本习。今此行人本习世善,是人天因,非声闻行,至彼那得阿罗汉耶?

答:孝养仁慈,大小基址,何教不谈?而其《阿含》偏论此善。以果验因,是依三藏行孝顺等,虽行世善,心在无常。既久标心,无漏道熟,故证小果。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巳)三、第十六下品生观。下三品人造罪轻重,值缘得灭为往生因。须知经意为易解故,以三业等恶灭为下三品因,回向凡小为中三品因,以大乘诸善为上三品因,此乃上下互相显映为观法境。若称实观,依义而说,大小善恶,逐回向心,随灭罪力,浅深阶位,各论九品。今之三人,闻法称佛,虽业障灭,全未伏惑,位在名字,故属下三。若灭罪心利,入别圆外凡,即中三品。能至内凡,即上三品,阇王悔逆,得无根信,是其类也。分三:(午)初、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上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或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尔时彼佛下,明缘;第三、从作是语下,明得生;第四、经七七日下,明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钞】经云虽不诽方等经典者,此品不谤,显罪犹轻。至下下品云:“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则谤经等一切恶业无不造作,故言具也。圆顿教说,罪无轻重,悔则皆灭。如仙预杀诸婆罗门,地狱三念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

(酉)二、明值缘

【经】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上生者。

(午)二、下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下品中生者,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吹诸天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下,明得生;第四、从经六劫下,明生后获利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钞】经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者,所盗之物,不出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故;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三者、现前现前,谓僧得之物;四、十方现前,如亡五众轻物。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若已羯磨,望现前僧得罪,则属第三现前现前。盗前二种,名偷僧祇物,盗后二种名现前僧物。不净说法者,但求名利,非益物也。无有惭愧者,屏处为恶,不惭于天;显露为恶,不愧于人。惭愧,犹羞耻也。

(酉)二、明值缘

【经】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酉)三、明得生

【经】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中生者。

(午)三、下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下品下生有三:初、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见金莲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下,明得生;第四、从于莲华中下,明获利。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疏释修因中二:(戌)初、明念佛灭罪;二、引《大论》问答。今初

【疏】称无量寿佛至于十念者,善心相续,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

(戌)二、引《大论》问答

【疏】问:云何行者以少时心力,而能胜于终身造恶耶?《大论》有此责:“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钞】初、问云下,约少时责;二、是心下,约猛心答。此猛利心,从二缘发:一值善友,二为苦逼。心怖恶道,耳听佛名,是故牢强至诚称念。既境胜心猛,故时少功多,能超百年悠悠愿力。若此二缘猛心不发,此人乃是合堕地狱也。

(酉)二、明值缘

【经】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酉)三、明得生

【经】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己)二、明利益,分二:(庚)初、疏科;二、释经。今初

【疏】第三、利益,中有二:初、明夫人道悟无生;二、明侍女发心也。

(庚)二、释经,分二:(辛)初、夫人悟道;二、明侍女发心。今初

【经】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钞】经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者,以凡夫心闻十六观,即闻即修,顿入圆住。盖由了知依正应色,即报即法,非纵非横,三一融妙,全心作佛,全心是佛。能所既忘,思议泯绝,三德秘藏当念顿开,是故名为豁然大悟。悟通观行及相似位,是故特云逮无生忍,显此大悟的在分真。若十六观非妙宗者,岂令当机顿入圆位?经文结益,显此观门非偏非渐,信不可用事相销文。

(辛)二、明侍女发心

【经】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钞】经文但云发无上正等觉心,是何位耶?经示夫人无生忍后,别云发心,验非真发。《净名疏》云:“菩萨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相似明发心位。名字、观行亦有发义,去无生远,故不得论。

(丙)三、流通分。《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教筌罤,不壅于来世。”是故此下,举名举益,劝人修习。若不尔者,安令法水下澍不壅?分二:(丁)初、总别分科;二、随科解释。今初

【疏】第三、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宫流通;第二、尔时世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此下,明修有益,劝人奉信;三、告阿难下,付嘱令持;四、说此下,目连等闻欢喜。

(丁)二、随科解释。今经两处流通观道。(戊)初、于王宫佛自嘱劝;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初文自四:(己)初、列名教持;二、举益劝修;三、结名付嘱;四、众闻欢喜。初为二:(庚)初、阿难问;二、如来答。初又二:(辛)初、问经名;二、问持法。今初

【经】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疏】初中,阿难先发问。当何名下,问经名字。上来所说言义非一,当于何义而名此经?

【钞】疏云言义非一等者,经文别示三种净业、十六妙观,未审以何而为总目?

(辛)二、问持法

【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问受持法。

(庚)二、如来答,分二:(辛)初、佛答前问;二、答后问。今初

【经】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疏】佛答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生诸佛前,对其初问。

【钞】观之一字,心观妙宗也。极乐三圣,实相圆体也。此从宗体而立此名。净除业障,极至五逆;生诸佛前,该于九品。此名从用。总此三义,即是释名。此四既圆,即当教相。故示二名,五章意足。信今释题,冥符佛旨。

(辛)二、答后问

【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

【钞】无令忘失,即是念心。念心能成欲等四法,良以欲、进、巧慧、一心,若其忘失,皆不成就。佛令不忘,则具五法,受持之功,于兹尽矣。

(己)二、举益劝修,分三:(庚)初、明生善灭恶;二、明身胜友胜;三、明得果起行。初为二:(辛)初、直明生见佛善;二、况显灭生死罪。今初

【经】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疏】次明有益,行前十六观门,得大利益,现身得见彼佛菩萨。

【钞】能见弥陀及二菩萨真法之身,生善极也。以深比浅,何善不生?

(辛)二、况显灭生死罪

【经】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疏】但得闻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明念佛菩萨有大利益,举劣况胜。

【钞】闻名是闻慧,忆念是修慧,举闻之劣,况其修胜。行者应知,前无忘失,亦是忆念,然属方便;今之忆念,乃是正修。名同义异,善须分别。

(庚)二、明身胜友胜,分二:(辛)初、喻白莲,明身胜;二、类补处,明友胜。今初

【经】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疏】念佛者人中分陀利华,明其身胜。

【钞】分陀利者,此云白莲华。《涅槃》云:“水生华中,分陀利最为第一。”显修圆观,超余一切修道之人,即七方便也。

(辛)二、类补处,明友胜

【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疏】观音、势至为胜友,伴胜。

【钞】二圣本修圆念佛定,今为补处。行者今修,亦是此定。位虽高下,所修法同,故可为友。其犹世人道术之交,岂分贵贱?

(庚)三、明得果起行

【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疏】当坐道场,得道之场名曰道场;菩提树下得道,故名为坐。依之得果,义说为坐;依之起行,名生佛家也。

【钞】事相解释,菩提树下坐金刚台,此处成佛,名为道场。事本表理,今观本性弥陀觉体,此体即是所坐道场、所生佛家。理一义异,名场名家。此理为场,坐必得果;此理为家,生必起行。果即分果,行即真修。此观本期分证之果,无功用行。欲以病行及婴儿行度众生故,修念佛观,求生净土。生彼速获,故云当坐。

(己)三、结名付嘱

【经】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疏】亦名观无量寿佛,亦名灭除业障也。

【钞】经好持者,好即妙也。以不纵横绝思议心,方能受持此经章句。别文既妙,是故能持经之总名。上以三一融妙释者,意在于此。此寄阿难,嘱今人也。

(己)四、众闻欢喜

【经】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疏】欢喜者,三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佛无碍智无有错谬,名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能令众生得证三昧;三、依法所得果清净,依法修行满足,身证清净果也。

【钞】言三义者,一、遇人;二、闻法;三、得果。文出《大论》,义归此经。人既是佛,佛必具足四无碍智,谓法、义、词及以乐说。说观佛法,离于错谬,故名清净。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法是观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离虚设故,名为清净。闻如是法,岂不欢喜?果即修观克获之果。韦提希等闻法即修,登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似果。目连、阿难同佛化机,或能增道,莫测浅深。各以离惑,名为清净。得如是果,岂不欢喜?此三相由,得果由法,法由人说。彼众欢喜,具兹三义。我于今日,虽面不睹金容,而为妙智所被,又得闻此微妙观法,但未获果,是故阙于第三喜耳。

(戊)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分二:(己)初、佛步空还;二、阿难重述。今初

【经】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疏】阇山流通中,初、佛步空还耆阇崛山,为增物敬,奉顺其言,故现此变。

【钞】前赴请时,从崛山没,于王宫出;今步虚空,还于崛山。二俱神通,前隐后显者,前欲施化,化法未成,故但密往;今宣妙观,当机已益,欲使同遵此法,是故现变,彰灼而还。

(己)二、阿难重述

【经】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疏】次、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也。

【钞】王宫机悟,崛山未知,故遣重宣,普令信受。阿难所述,即是佛言,是以文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理合同前三义,故喜。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智者大师文章列表

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

这里我举一个公案,大家看看。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

临终十声能往生,不能抱侥幸的心态

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

只要往生到极乐,都能获得不退转

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进退未...

很多大菩萨为何还要求生极乐世界呢

问: 法师,经典里面讲,有很多都已经是大菩萨了,他们...

念佛功德能消一切恶业

凡皈依佛法之人,无论男女,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念佛戒烟的感悟

2012年,我开始接触佛法,次年正式皈依三宝,由于那时...

梁桂英老居士往生记

一、母亲的苦难人生 我的母亲梁桂英居士,1936年7月出...

用佛号来取代你过去的念头

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亿声,有十百...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珍惜这一生,让善根在这里增

大磬响起,开悟在即。看我们当下能不能息灭妄想分别之...

净界法师:净土宗学人如何对待器官捐赠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励大家器官捐赠,因为...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

执我与离我

修法从身求者,犹如泥里淘金,煮黄沙求浆粥,无一法可...

【佛教词典】贤首

1、比丘的尊称,与贤者、尊者同义。   2、人名,为华...

【佛教词典】僧法羯磨一百三十四

子题:三羯磨摄一切羯磨、单白羯磨三十九法、白二羯磨...

永明延寿大师垂诫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

修了多劫的福报善根,才能得人身闻佛法

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在...

【推荐】追求神通的种种弊端

出家人专心用功修行,一定多少有成就,有些也必定有些...

小鸟与阿育王

某个安适的午后,人们正在树下乘凉、聊天时,突然听到...

从极乐归来的菩萨是非同小可的

极乐世界的解脱功德,我们简单提出三点: 第一、随愿闻...

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

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

母鸡的爱心与智慧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负责研究鸡,...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学佛可以解脱众生之苦

帝王中信佛的不少,其中尤其以梁武帝、顺治帝为最,舍...

怎样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

问: 法师您好!弟子三十多岁的儿子由于工作及家庭矛...

【推荐】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

【推荐】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

这以下我们就从这个地方去追究这个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