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六页,我们看戊二的释名。(己一)这一科是解释三相名称安立的由来,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小科,庚一、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法,简单的说,就是由业力跟心中的思想所变现的一切法,也就是说,所有色心的果报诸法都叫依他起。依他起这个依他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依他而生,第二个依他而住;从这两个道理当中,说这个法是依他而起的。依他起的生起,在《唯识三十颂》,天亲菩萨有一个偈颂加以说明,他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唯识三十颂》: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就是说依他起的生起,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由诸业习气,这个习气就是种子,就是这些业力(善业、恶业)的种子;第二个二取,二取的种子,就是能取跟所取,简单的说就是心中的爱取。就是说我们在果报的变换当中,第一个是由善恶的业力,第二个是由心中爱取的和合,使前一个果报结束的时候,又创造一个果报,使令依他起的果报相续不断。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很多的弟子来听法,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大蟒蛇等等。为什么有些人不来听法?有些人可以来听法?第一个,这些人对三宝有强烈归依的心,就是有爱取,他心中对三宝曾经种下深厚的信心,曾经有礼拜、赞叹、供养的善根,所以能够遇到佛陀的出世、能够听闻佛法,这是他的缘起的第一个理由,跟佛陀相遇。同样跟佛陀相遇,为什么有些人现天人相、有些人现饿鬼相、有些人现蟒蛇相呢?这个跟他业力有关系。有些人学了佛法以后,遵循佛陀的教法、遵循佛陀的制教,去作断恶、修善,所以他善业强、果报庄严。有些人对三宝是有信心,他看到三宝的时候,礼拜、赞叹、供养,但是他离开三宝的时候,就开始放逸造业;有善根,可也有烦恼,所以他造了罪业,他就现出丑陋卑贱的相貌来听法。

这是解释宇宙万法,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跟三宝相遇,有些人现出尊贵相,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你的业力,第二个你心中的爱取。比如说,有些人他不到净土去,两个同参道友,他们相约在来生,希望来生再见面。这个宇宙万法,我们死了以后,心识随业力飘动,你怎么知道你们两个业力会飘在一起呢?有两个因素要记住:第一个,你们要有共同的业力,要能够相约在来生,两个人都要有做人的业力;你要是做三恶道的业力,怎么可能相约相见?相见的话,可能一个是人,一个是狗,对不对?所以两个人要同时做人、两个人要同时相遇,你要有共同的业力。第二个,要有一个坚定的爱取,彼此间有共同的希望,我也想见到你,你也想见到我,互相的忆念。由于业力跟心中爱取的和合,这个果报就会出现:[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理论是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开展出来。

《念佛圆通章》它的本意是说:有些人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世界、有些人就很难跟佛见面,这当然不是佛陀的偏心。在经典上的解释是说:佛陀的内心,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做母亲的是不断的去忆念儿子,希望跟儿子见面;但问题这不是单方面,就是儿子很少去忆念母亲: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生长在佛世,有些人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所以从《念佛圆通章》里面,开展出你来生要生到净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有两个因素:第一个,你今生见佛,现生见佛,现前;或者当来,临终的时候,往生净土:这当中,都必须要忆佛,你心中对佛陀有很大的意乐、归依的心情,就是信愿具足。第二个,你要创造一个念佛持名的业力。

所以依他起的法:第一个,你心中有强大的希望,你希望能够到净土去、你希望来生做大国王、你希望你来生做什么事情,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来引导你的业力,当希望跟业力和合的时候,这个依他起就出现了。因为它的出现,是依托你的业力跟心中的爱取,所以这个果报本身,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自己不能生起,所以依他起,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

庚二、遍计所执性(分二: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这当中的内容,也是一个问,问所解法及所释词,这个法是怎么生起的?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回答当中,也是回答一个……它名称的安立,就收摄这个法是怎么生起。我们看问的部分:

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我们是面对依他起这些色心的果报,产生一个[似义显现],在无所有的体性当中,产生一个相似的我相、法相的境相出现,就是似义显现,既然是遍计执,简单的说就是[似义显现]。它是怎么成立的?它又是什么理由而安立遍计执?提出两个问题。这当中,也是以一个问答,来总摄两个问题,就是答所释的词,这名称是怎么安立的?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分二:壬一由生颠倒;壬二由无自体)

这当中有两段:一、由生颠倒;二、由无自体。它的生起是由颠倒而生的,我们看论文:

壬一、由生颠倒

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有一个因跟果,它为什么会有遍计所执呢?就是他内心这个第六意识,我们先看意识这两个字,这个意识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能够生起无量行相的遍计,这个遍计就是普遍种种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它有所谓的计度分别,所以它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攀缘十法界,所以它的计度是无量行相的,没有障碍的,没有时空障碍的计度,这是遍计执之所以生起,就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要计度分别,一定要跟依他起的色心诸法接触,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颠倒生相,结果就产生一个颠倒。颠倒就是说,本来它是黑的,你看做是白的,这叫颠倒。就是一个错误的我相、法相的相貌生起,这个就叫遍计执。这个颠倒,比如说我们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盘绕在地上,我们的眼睛看到绳子的时候,竟然在内心产生一个蛇的影像。这蛇的影像是怎么回事呢?叫做颠倒,因为它本来是绳子,结果出现蛇的影像,这个就是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是由颠倒而生。

壬二、由无自体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执,它自己的体相是不存在的。不存在那怎么有呢?是由于心中遍计所执的妄想,才有影像的;就是说它这个相貌,是在遍计所执的妄想才可以得到,当妄想消失的时候,这个影像就消失了,这个情况叫做情有理无。当我们情执生起的时候,它影像是出现的;但是当这个情执消失了以后,这个影像就消失;它只存在我们心中的遍计执当中,这个影像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依他起跟遍计执分清楚。依他起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的,不管你是不是起情执,它就是会生起的;但遍计执不是。所以依他起叫因缘有,遍计执是颠倒有。你面对依他起的时候,加上你自己的名言分别,产生一个错误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才出现的。

我们佛学院,几年前有一个居士来挂单。很凑巧,他来挂单一个礼拜左右,有一个法师的贵重物品丢掉了。这个在僧团是件大事情,杀、盗、淫、妄是根本重戒。在僧团是这样,我们无事不惹事,但是有事也不能怕事,有事就要处理、就要面对,就召开执事会议。这到底怎么回事?后来有一个执事法师说:这个居士,我以前认识他,这个人有很多的偷窃前科。他就描述很多的过程。这当中,种种的证据,都显示这个贵重物品,很可能是那个新来的居士偷的,只差没有直接的证据而已。这个执事会议开完以后,你说奇不奇怪?我们以后看到这个居士,就看他像个贼的样子(众笑),看他的走路的姿势、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讲话,诶,这个人就是个贼相。后来,这个贵重物品找到了(诃──)。找到以后,我再去看他:诶,这个人很善良啊!(众笑)那你说当初那个贼的影像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你心中的妄想──那个影像,你那个妄想消失的时候,那个影像就没有了,那个影像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这个就是遍计执。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活在遍计执。

比如说你看这个花,你只有在第一剎那看到这个花的自相、看到它的依他起──第一剎那。等到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你说:诶,这个花很漂亮!我上次也看到一朵花跟这个花一样。你就开始攀缘这个花怎么样,它多少钱,这个花我可以拿来供佛,怎么样……,你就开始活在心中的妄想。所以依他起的法,它只是一时的刺激,就是前五识的自性分别,只有一剎那;后面的因缘,都是活在遍计执,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遍计执当中打转。这个遍计执,它是由颠倒所生,而且它是没有自性的,它没有自体的;依他起的法,你不能说它没有自体,它虽然剎那剎那生灭,但是有它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不能忽略的。因为你行菩萨道,你还是要靠依他起来摄受众生;但是遍计执是一文不值,是我们所要对治的,修止观所对治的就是遍计执。

庚三、圆成实性(分二: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这当中也是一个问跟答,我们先看问: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可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

圆成实就是在依他起当中,我们修学我空观、法空观,消灭心中的遍计执──心中由妄想所捏造的我相、法相,使令这个我相、法相,这个错谬的影像,永无有相,究竟消灭,这就是所谓的圆成实。圆成实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悟入圆成实。那这圆成实是怎么安立的呢?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分二:壬一由无变异性;壬二由最胜义)

壬一、由无变异性

这当中有两科:一、由无变异性;二、由最胜义。这个科打错了,壬二的第二科是由最胜义,它是有最殊胜的义理。好,我们先看第一科由无变异性。这个圆成实的安立,第一个理由是:

壬一、由无变异性

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

这个法之所以能够称为圆满成就的真实法,是因为它没有变化性。就是说,依他起这个世俗谛的法是变化的,因为它是一个果报诸法。比如说,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个人,但是你来生不一定是个人、你前生也不一定是个人,我们的果报体,有时候是天人相、有时候是人相、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所以依他起是不断的剎那剎那变化,随顺业力跟思想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这个就是圆成实,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是[无变异性]。

壬二、由最胜义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 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这个圆成实,它是圣人的清净心,就是所谓的无分别智,它是由圣人无分别智所攀缘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所得的心所能够攀缘的。而且在一切的善法当中,是最为殊胜的,因为它最殊胜,所以称为圆满成就真实之法。我们一般所造的善法,叫做有为的善法;圆成实的法是无为的善法。有为的善法招感人天,无为的善法招感涅盘。

这个地方要注意──依他起,不管怎么样的庄严、怎么样的安乐,这个地方是不能当依止处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不管你一生当中度了多少众生,你广度众生如无相好佛、你盖了八万四千个大塔、你积集了无量无边的善法,这个都不能当作归依处,因为这都是迁流之法。那我们菩萨云何应住呢?就是圆成实性,我空、法空的真理。为什么依他起不能安住呢?因为依他起,它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你有快乐,你一定会有痛苦;你有得到,就一定会失掉。不要说佛法,你看中国的《易经》就是这个道理。《易经》在论断一个人的生命,以阴阳五行的生克来判定,就是这个大运跟流年,反正吉凶的神煞就这么多,你小时候命运好,你很可能中年晚运就不好;你小时候命运不好,你后面很容易苦尽甘来:就是你是先把福报享尽,还是享到后面去。所以,这个有为诸法,是兴久必衰,衰久必兴的。

这个地方,佛陀提醒菩萨:不管你一生造多大的功德,这个都不能当依靠的,你不能在这个地方打妄想,赶快回到圆成实,这是所有圣人大安乐的依止处;这个依他起,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利益众生的一个方便,不能安住在这种功德相;最胜义的三世诸佛所安住的,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好,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明三相名称的安立。

己二、广所执性(分二: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

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

前面是略说三相,这以下是广释所执相。菩萨所对治的是遍计所执,所以有须要把遍计所执的相貌,详细的开展。这当中有两段: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先说明遍计所执的相貌,再说明它生起的差别品类。看遍计所执的生起相貌,看总标:

辛一、总标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

这个遍计执的相貌有两个:第一个是能遍计的心,第二个是有所遍计的境。你能够产生妄想,一定有一个能打妄想的心,跟你所接触的境界,这两个要和合。看征释,先看征问:

辛二、征释(分二:壬一别征;壬二随释)

壬一、别征

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

什么是能遍计的心呢?什么是所遍计的境界呢?这两个合起来,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的自性?提出三个问,这以下回答:

壬二、随释(分三:癸一能遍计;癸二所遍计;癸三遍计所执自性)

癸一、能遍计(分二:子一出意识体;子二释有分别)

子一、出意识体

回答当中,我们先看能遍计。能遍计当中,先说明它的自体,出意识体: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妄想?这个妄想、执着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妄想就是因为我们有第六意识、有心识。你说这个花,它为什么不打妄想?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怎么就会遍计执呢?因为它有一种强烈的分别功能。前五识它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前五识虽然也有明了性,但是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只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不带名言。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能够回忆过去,产生随念分别;它可以忆想未来,产生计度分别;它有寻思,有种种的名言分别:所以它就产生一种遍计执。这个遍计执的主要功能,就是第六意识。不过这个地方,大家也要注意,第六意识的分别也不一定是错。二乘的学者,他是把第六意识消灭;但是大乘佛法,是认为第六意识要转变,你应该把第六意识的分别,用来分别佛法,是这个意思。

子二、释有分别(分二:丑一征;丑二释)

丑一、征

释有分别中,有征跟释。

所以者何?

这是什么理由?为什么第六意识有分别,就产生遍计执呢?这以下回答:

丑二、释(分二:寅一显二因生;寅二显名遍计)

寅一、显二因生

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第六意识怎么会产生遍计执呢?这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它的妄想执着是根据独头意识,就是根据自己的名言、根据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识有独头意识:假设第六意识没有依止前五识的帮忙,它不能攀缘现在;但是他可以坐在那个地方,眼睛一闭,回想过去、预测未来。这种对于过去跟未来的境界,它能够用自己的思想活动,把它变现出来,这个就是它能够产生遍计执的第一个理由,它有独头意识。第二个,它也可以用五俱意识来攀缘现在的境界,就是及用一切识,这个一切识就是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可以跟眼睛、耳朵合作,攀缘现在的色尘、听现在的音声;依止现在五尘落谢的影像,再加以种种的妄想,产生遍计执。所以这个遍计执,它有独头意识的遍计执,也有五俱意识的遍计执,独头意识攀缘过去、未来,五俱意识攀缘现在。我们看总结:

寅二、显名遍计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在心理学,习惯作一个测试,拿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一半的咖啡,让你来看,说出你的感受怎么样?有些人是比较知足、比较乐观的,他过去熏习这样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欢喜。有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思想,他看到这半杯咖啡,是看到上面空的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这一部分,得到的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这是悲观主义者。就是说,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较容易产生快乐,你快乐的时间会多一点;假设你是悲观主义者,你经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点、生命的遗憾处,你的所缘境都是在这个地方打转,你就容易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因缘会多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有关系,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业力受果报只有直觉,就是前五识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后面第六意识接手以后,那就看你怎么想。所以前五识的业力,除非你的业力真的太差了,你那个饥饿的感受,会一次一次的刺激;因为前五识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假设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缺乏的话,那这个遍计执、这个名言分别,在你生命当中,是很大的主导作用。有时候我们逆境现前,那是一个果报,我们不能改变;那个果报刺激以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挥之不去,在心中不断的缠绕,会跟着我们几十年,乃至跟到来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这个遍计执,就是那个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而且它影响你的时间最持久。

其实前五识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感受,只是一个直觉,一剎那就过去,一剎那一剎那的过去,因为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但是到第六意识,把前五识的影像收集起来以后,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你的快乐、痛苦,第六意识这个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是主导的作用。所以不是说你善业强,你就快乐,这不一定!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癸二、所遍计

前面的能遍计,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跟五俱意识的名言分别,那它所遍计的是什么呢?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我们之所以打妄想,一定是根据这些因缘所生的色心果报诸法,才能打妄想。有人就问: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为什么不是所遍计呢?因为圆成实性,非所缘故。我们攀缘不到圆成实性,你攀缘不到它,你当然不可能对它打妄想,所以圆成实性是非所缘故。第二个,遍计执是非存在故,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你也不能对它打妄想,所以所有的妄想,都是依止依他起的。这是说明所遍计。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癸三、遍计所执自性(分二:子一成所执性;子二释由此相)

子一、成所执性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 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

由于此相,这个此相,包括能遍计的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也包括我们这些外在依他起的和合,内因、外缘的和合,使令这个依他起相,转成遍计所执相,这个就是遍计所执的自性。我们再看第二个,什么叫此相呢?

子二、释由此相

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就是包括能遍计的第六意识、所遍计的依他起,这两个合起来叫做如此,就叫此相。

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分二:壬一总问;壬二别问)

壬一、总问

前面的一段,是说明遍计执,它的能遍计跟所遍计的相貌;这以下说明遍计执它生起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差别的种类?这当中有问跟答,先看问: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

这是作一个总问。能遍计度的第六意识,它是怎么生起遍计的?这个能遍计度的第六意识,是如何生起遍计的?它的过程如何呢?提出总问,这以下别问:

壬二、别问

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着?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

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它是取着什么相貌?它是依什么而生起执着?依什么而造作种种身语的业力?根据什么而言说?最后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总共有六项的差别。就是这个遍计执,它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是怎么变化的?最后产生什么结果?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别答;壬二总答)

壬一、别答

回答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别答:

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这个遍计执,当然一定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第一个接触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缘名为境]之前有一个相,一定有一个相,但是这个相,是不带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当我们跟这个相接触以后,第一个对这个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说,你看到这个花,你对这个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现花的共相,因为当你没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这个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动。当你生起花的共相,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脱离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为花是共于一切的,这个讲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当你对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时候,其实你对外境已经脱钩,你开始注意心中的名言。

所以我们面对依他起,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个安立名言。当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时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开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时间而已;第二个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后,你开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么回事了,你开始对所缘的依他起安立名言。第二个,在依他起当中产生相貌,你根据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变现出很多很多差别的相貌。如果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知足的,他会变现出比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比较不知足、比较悲观的,他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因为他名言是安立比较不好的名言,他就容易变现比较丑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让自己受用。总之,因为名言的作用,他心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丑陋的相貌出现,让自己受用,而这个相貌,已经跟外在的相貌,产生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由见执着,这个相貌生起以后,我们开始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有这个见。这个见,就是由于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错误的智慧、一种判断力,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些人他过去生可能对水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他看到水的时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现丑陋的相貌,总是假设水要伤害你,而且你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能改变了,就是产生见。由这个见,就产生语,带动了寻思,这个寻思就开始造业,当然这个业应该也包括了身业,这个地方只是以语业来做代表。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这个相貌,就会采取行动。这个地方是把遍计执,从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后变现影像、产生执着、最后推动你去造业,其实这个过程是结束了。后面的两段是补充说明,把它的前因跟后果,再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名言出现呢?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生命经验当中,我们有种种的见,我们亲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尘的影像;或者闻,我们曾经听过什么音声;或者觉,这个觉包括了鼻、舌、身,我们的鼻、舌、身有种种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个知,是指第六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经验当中,产生很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从生命的见、闻、觉、知当中,去安立了名言,这个名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就从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当中,产生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现。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当中,就变现一个我相、法相的真实相,让自己来受用,这个就是它的结果。

这个遍计执,我们如果回忆一下,你应该对遍计执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肚子很饿,我们会观想一些美好的食物:这个东西吃起来多么的美味!但是你实际去吃的时候,你感觉没那么好吃;所以回忆有时候比真实更好。(哈──)就是说,其实我们心中想的跟实际的情况,的确是有距离,而这些距离就是遍计执。我们靠直觉安立名言,由这个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开始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个是一个造业的起因。最后总答:

壬二、总答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了遍计所执的整个过程。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说:没有错!我们应该要断恶,我们应该断除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业是怎么产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来断恶:佛陀叫我不能做这件事情,我就勉强自己不做。你这样的一个持戒,是一个压抑性的持戒。就是说你没办法让烦恼停下来,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为什么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资持着你,你这样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为你来生的时候,当你的烦恼释放出来,有时候比今生更严重,因为压抑的结果,它会产生反弹的力量。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刚开始靠信心,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你要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呢?造业心理学,他为什么会造业呢?一切法因缘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为我们心中产生妄想,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快乐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判断。我们心中对外境,产生一个不真实的想象,然后诱惑自己去造业;你心中不真实的想象,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容易控制你的心念,这就是我们讲的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象错误,你一直认为心中的想象是对的,你很难修行,非常难修行,你就是心随妄转。就是你有什么想法,你就做什么事,一点克制力都没有。特别是净土宗的学者,很多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憨山大师说: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调伏心中的妄想,结果变成佛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他心中不断的打妄想,当然他的妄想都是靠这个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恨,这个心中的结,都是缠绕。虽然他心中有佛号,变成佛号跟妄想并存,到临终的时候,佛号现前、妄想也现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习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结果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

就是说,你平常就应该用止观跟佛号,破坏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归念佛,打妄想归打妄想,这样是不对的。所以祖师强调:你一定要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试着用你的佛号,去动摇、去破坏这个妄想。遍计执它是一个造业的根源,你不动摇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你要扭转生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会造业?就是缘名为境,先产生一个名言思想,然后从思想当中,变现很多虚妄的相貌,然后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产生执着,最后,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造业,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错误的,刚开始先否定自己、先否定自己。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我回答两个问题:

【学员提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虽然六七因中转,在一生当中,不一定能够完成;但在修行中,除了求生西方以外,身口意要如何实践,才能够往此方向进行?

【师父答疑】:六七因中转,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意识不能修观,第七意识的转,它自己也不能作主,其实是第六意识的转。问题是,第六意识是变化多端,它能够攀缘过去、攀缘现在、攀缘未来。所以我们一般来说,[六七因中转]的转变,就是刚开始先持戒,先成就善业力;第二个就修止观。持戒,当然大家知道,佛陀的戒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心里面要有一个底线,你心中要画一个标准出来,持戒的精神──有所坚持,有所让步。不管是自利也好、利益众生也好,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底线的,踩到这个底线,那大家就是依法办理,一定要有一个底线的。持戒之余,你要修止观,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观察妄想无性,去修空观。

空观的意思,不是要你空掉外境,这个外境,依他起你不要空,你要空掉的是心中的遍计执、你心中的妄想。所以,刚开始它是一个内观,就是你打什么妄想,你告诉你自己:事情不是这样子。你先观察达妄本空,这个妄想是虚妄的,然后你再念佛,那这个念佛就有力量了。所以修止观,就是破坏你心中的妄想,就是做这件事情。那妄想一次一次被你破坏以后,你心中的正念就强,你自己就可以作主,而不是妄想作主,这个时候就是六七因中转。当然这个都必须以持戒作基础,因为你犯了戒,你就很难修止观,你心里的恐惧不安,你止观就修不起来。所以持戒,它会让你的身心安定,有助于止观,虽然它不是究竟,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学员提问】:有法师说:净密双修的功德最大,单修净土念佛法门功德小;但是又有另外一个法师说:一心念佛,成就最快:二位法师都是有德行的修行者,究竟哪一种说法最为正确?

【师父答疑】:蕅益大师说:法门很多,有些人适合专修,有些人适合兼修,这是不决定的。有些人他专修念佛法门,他很得力,他喜欢越简单越好;有些人他法门修得越多,他对净土越容易归依,你劝他专修念佛,他修不进去,他必须要兼修。这两个法师说的都对。喜欢简单的人,他就会喜欢修总持,一句佛号,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但是有些人他喜欢广泛的修学,他读《华严经》《法华经》,他愈广,他对净土愈越容易产生归依,这个因人而异。

不过,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不管专修也好、不管兼修也好,禅密双修、或者净密双修都好,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所谓的兼修,一定有一个主修,还有这个副,有一个正行跟助行。兼修,你要看谁兼谁?(哈哈)你看禅宗也说禅净双修,但是禅宗的禅净双修,他是念佛以后,参念佛是谁?他重点不在对佛号的归依,他是念完佛以后,观想为什么我能够念佛?他是去找出那个佛性。

我们禅净双修,我们是以佛号为主,以观照力来破除佛号前面的妄想,它是用般若的智能来扫掉妄想、来帮助佛号的相续。所以你的动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非常赞成所有的兼修,禅净双修也好、净密双修也好、广修八宗都好,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正行是什么?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来生的归依处在哪里?这是重点。就是什么是你的主行?那其他是眷属。你掌握这个重点,你怎么修都可以。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产生的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

为人处事,如何不让自己伤痕累累

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问: 弟子无意中破了五戒的酒戒和食鸡蛋。如果受持不住...

忏云老和尚自述吃素经历

(一) 我最初受打倒孔家店、打倒迷信、打倒偶像的影响...

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缘

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当中说道:吾人临命终时,乃...

妙莲老和尚:念佛就是消业障

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

【佛教词典】得眼林

【得眼林】 p0994 西域记六卷七页云: 伽蓝西北三四里...

【佛教词典】三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

信仰是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问: 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

开示一 一、欢迎学僧莅本山 诸位师父、各位同学、各位...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佛说持八支净戒的功德果报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大众说法,一千两百五...

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

发起往生的愿力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岁以后,你最好都摄六根,不敢说做...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

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

大安法师:现代人心里空虚迷茫的原因

问: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这是什么原因...

若有病苦缠身者,当持念药师咒

药师咒是《佛教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来自《药师琉璃...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