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六十七讲)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二六页,庚十、业。

这一大科是讲到法身的功德。我们从前面的学习,可以把法身的功德分两部分来作个总结:一个是从质,一个是从量。从本质上来说,法身的功德是具足了两种:第一个是解脱身,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他成就这样的一个法身,是解脱一切身心的障碍;第二个是安乐身,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依止大悲的愿力,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所以他成就的果报,有种种的庄严、种种安乐的受用。

所以从他的本质上来说,有解脱身跟安乐身两种的功德;如果从他的量来说,不管是解脱身跟安乐身,都是自在的,能够随心自在的。这样等于是简别阿罗汉跟菩萨,因为阿罗汉跟菩萨他们也有少分的解脱、少分的安乐;但是阿罗汉跟菩萨,不能够在时间上成就相续、不能够在空间上普及一切处;只有佛陀的安乐跟解脱,是能够随心自在,不受一切时空的障碍,所以我们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赞叹佛陀的解脱跟安乐这两种功德是随心自在的。好,我们看第十段业,就是最后一段:

庚十、业(分二:辛一标释五业;辛二释其平等)

辛一、标释五业(分二:壬一标数;壬二列释)

壬一、标数

这一段也有一点总结前面功德的意思,分成两段:一、标释五业;二、释其平等。先说明佛陀造业的种类,第二个说明他的平等相。我们看标释五业,看第一段的的标数:

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

佛陀的法身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成办五种的事业。前面的九段,讲到佛陀有种种解脱的功德、安乐的功德。这两种功德,到底对我们众生能够造作什么样的业呢?这以下说明,能够成办五种的业。这五种业,我们看壬二的列释:

壬二、列释(分五:癸一救济灾横;癸二救济恶趣;癸三救济 非方便;癸四救济萨迦耶;癸五救济乘)

癸一、救济灾横

一、救济灾横;二、救济恶趣;三、救济非方便;四、救济萨迦耶;五、救济乘。这五种业,我们分成两大部分:佛陀法身对我们众生所造的业,第一类是属于神通救拔之业,第二类是属于说法度脱之业,一个是暂时的救拔,一个是永恒的度脱。前面两个是暂时的救拔,我们看第一个: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佛陀的法身,一切时、一切处的在加持我们众生;当我们众生很至诚忆念佛陀功德的时候,佛陀对众生产生救拔有情灾难横祸之业。我们过去曾经造过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我们后来起了忏悔的心、归依的心,很真诚的忆念佛陀的名号、或者是忆念佛陀的相好,乃至于忆念佛陀的功德,等到真诚跟佛陀感应道交的时候,暂见,就是心心相应的时候,启动了法身的救拔,就能够使令我们盲者得见、聋者得听、狂者得正,种种的灾难横祸,使令我们解脱这样的一个业障。这是第一个佛陀神通救拔有情灾横的别报。

癸二、救济恶趣

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

前面的灾横是偏重在别报,这个地方是讲总报。就是我们已经堕入到三恶道、或者说在临命终的时候即将堕三恶道,这个时候我们真诚的忆念佛陀,佛陀法身就会启动他的救拔力量,使令我们离开三恶道,而安置在三善道。这个在《地藏经》有讲过:一个人堕三恶道以后,他能够很真诚的忆念佛菩萨的圣号,就能够出离三恶道。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佛陀的神通救拔,我们前面也说过,他神通救拔的功德是自在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所以有人说:我们念什么咒、持什么圣号,有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处所。这种说法,印光大师是反对的。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菩萨的圣号、念〈大悲咒〉,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够得到诸佛的救拔。只是在不恭敬的处所,我们不要出声,如此的差别而已,佛菩萨的救拔是没有时间跟空间上的差别。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佛菩萨对我们的救拔力量,是无时无刻的。前面两个的救拔,是偏重在我们一分的信心,众生的信心为能感,诸佛的大悲为能应,感应道交产生神通救拔。这以下的三四五,就是众生除了信心以外,要有智慧的善根,招感佛陀的说法:

癸三、救济非方便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

佛陀没有出世之前,种种的外道,安立了很多邪恶的方便,使令我们离苦得乐,比如说持牛戒、持狗戒,修行这种无益的苦行,来追求生命的解脱,这种都是错误的方便。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就制定了清净的戒法,使令外道们舍离了邪恶的方便,追求正确的解脱法门,使令他们能够安置在如来的圣教当中。这个就是说,佛陀在说法之前,一定要先制定戒法,来约束身口,知道什么是过失相、什么是功德相,让大家在身口二业当中,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个地方是救拔非方便。

癸四、救济萨迦耶

四者,救济萨迦耶见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

弟子们能够遵守佛陀的制教,身口二业能够减少过失,佛陀开始说明我空的法门,说明萨迦耶来救拔,说明五蕴无我的道理,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我,其实是我们众生依止现前的五蕴,捏造一个自我出来,所谓的随所生所系。你现在是一个女众的身心,你就依止你现在身心世界,捏造一个自我;你前生是一个男众,就用男众的身心世界,来捏造为自我:所以这个我是每一生每一生变化的,所以这个我既然是变化,自然是虚妄相。佛陀以五蕴无我的道理,来破除我们对于自我的执取,这样子就能够超越三界的正道。因为有一个自我,就会累积业力,无明缘行;自我消灭以后,那个业力就不能够累积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开显了三乘的正道,所谓我空的正见。

癸五、救济乘

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

当这个弟子们能够修习我空观,产生对三界果报的出离,佛陀进一步的开显大乘法门。这个大乘法门是针对什么根机呢?第一个,救拔欲趣余乘菩萨,有的菩萨他前生有大乘的善根,但他今生想要退转、想要退大取小,佛陀开显大乘法门的殊胜,来救拔这些想要退转的菩萨。第二个,不定种性的声闻,这个声闻人他虽然是今生修习小乘法、修出离心,但是他前生曾经有大乘的善根,这个时候佛陀为他们说法空观的道理,所谓的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的,从万法唯识的道理,破除小乘那种坚固的法执,他对于生死涅盘──杂染法、清净法那种坚固的执取,由执取产生对立,由对立造成他们修善跟度众生的一个障碍,就把这个破除掉。这种成就有大乘善根的声闻人、这种不定种性的声闻,佛陀开显大乘法门,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使令他们回小向大,这个就是佛陀的说法度脱之业,就是众生以智慧的善根为能感,诸佛的大悲为能应,招感佛陀的说法。我们看最后的释其平等:

辛二、释其平等(分二:壬一长行略标;壬二颂释因缘)

壬一、长行略标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长行略标,第二个颂释因缘。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结: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

前面的五种业,包括了神通救拔、包括了说法度脱,三世诸佛所造的业,是平等无差别的。我们前面也说过,三世诸佛造业,他的相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在三世诸佛当中,只要你能够见到一尊佛,这一尊佛对你的度脱、对你的救拔,就等于是十方诸佛对你的救拔、对你的度脱一样,没有差别,你见一尊佛跟见二尊佛的效果是一样。为什么呢?诸佛业用平等故,每一尊佛他们救拔的能力,都完全相同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因为诸佛的业,他的发动点是出自于我空、法空的真如,每一个佛都是从我空真如、法空真如所发动出来,所以是平等。我们看众生的因缘:

壬二、颂释因缘

此中有颂:

因依事性行,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无故非导师。

前面我们说的是诸佛的业用平等,但是众生那个明了的心识,有我执跟法执的差别,就造成了五种的差别。第一个因有差别: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有他过去造作的业力,你看他今生很喜欢布施、他很喜欢持戒、他很喜欢静坐、这个人很喜欢诵经,他那个明了的心识,为什么有这样的倾向呢?就是他过去有这样的业因,产生一种等流的力量,所以每一个人造业不同。你看一到了放香时间,每一个人要造的业都不同,当然共修的时候,那不得已,大家都要参加;只要有选择余地的时候,每一个人是个人造个人的业。为什么呢?这个就牵涉到过去业因的差别,他习惯性的业。

第二个依:他今生有这个果报体,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你做一个女众,你造的业也会有所不同的;你前生是一个男众,你造的业也不同;你变成一个天人、变成一只蚂蚁,造的业也不同:所以我们造业,是深受现前果报的影响。这个依,就是五蕴的果报有所不同。

第三个事:这个事就是讲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比如说你在家、或者你出家,这样的职业,就影响你所造的业。

第四性:这个性就是心中的喜好,你今生当中有很多见闻觉知的经验,累积很多很多的喜好,也会影响到你的造业。

行:加行,这个地方的加行,包括有些人是精进的、有些人是懈怠的,也会影响到你所造的业。

因为众生五种的因缘不同,造成了众生所造的业有差异。世间此力别,在这个世间上,众生有五种的功能差别,所以造成他的业是差别。无故非导师,三世诸佛内心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真如,没有过去的业因、没有现前的果报、没有现前的事业、也没有心中的喜好、也没有种种的加行,完全是一种我空、法空的清净心情,因为佛陀没有这五种差别,所以这种造业的差别,非导师所有,作一个总结。

这个业的意思就是说,比如说我们今天是修人天乘的法门、或者你修二乘的法门,这个人天乘有自我、二乘人是有法执,你在修人天乘跟二乘的时候,你不断不断的积功累德,你发觉你跟别人差别愈来愈明显。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跟他还没什么差别;但是出家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看他觉得很奇怪,他看你也很奇怪。你修声闻法就是有这种问题,到最后我也不承认你,你也不承认我。但是大乘法门,你愈修行的时候,你觉得人跟人之间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平等,就是他这个立足点有不同。因为小乘的学者他的修行、他的根本思想,依止业力来安立的;大乘的思想依止我们一念心性,我空、法空的心性,所以他到最后的目标是愈来愈平等。

戊二、释诸妨难(分八:己一释说一乘;己二释同时有多佛;己三释佛毕竟涅盘及不涅盘;己四释受用身非自性身;己五释变化身非自性身;己六释二身常;己七释佛化身非毕竟住;己八释求佛果应作功用)

己一、释说一乘(分二:庚一长行问起;庚二以颂答释)

庚一、长行问起

首先我们把这一科说一下,我们看二○三页丁二、广释,广释法身的功德,有十门分别跟释诸妨难。十门分别我们讲过了,现在是讲第二段释诸妨难。好,我们把这八个妨难念一遍:一、释说一乘;二、释同时有多佛;三、释佛毕竟涅盘及不涅盘;四、释受用身非自性身;五、释变化身非自性身;六、释二身常;七、释佛化身非毕竟住;八、释求佛果应作功用。这八段,我们分成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释说一乘,是约着所说的法来开权显实;第二到第七,是约着能说的人来开迹显本,一个约法开权显实,第二个约人开迹显本;第三个是结示劝修,把前面两个作个总结。我们看第一个释说一乘,我们先看长行问起: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

假设具足无量功德圆满相应的诸佛法身,他不跟声闻、缘觉是共的:声闻、缘觉他发了出离心修我空观,他的果报是不能成就法身的,他只能够成就一种偏空的涅盘;换句话说,佛陀的法身是不共声闻人跟独觉的。这意思就是说,的确这个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的;既然三乘因果是有差别的,佛陀为什么要说一佛乘呢?你看佛陀在圆顿的经典当中,《华严经》,特别是《法华经》,佛陀说: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佛陀到法华会上,普遍的告诉声闻人说:其实佛陀的教法只有一个,就是使令一切众生成佛;我告诉你成就阿罗汉,那个阿罗汉的果位是一个虚妄的化城,没有真实的阿罗汉可得,你成就阿罗汉以后,你还是要继续往前走的,那只是为了摄受你的一个暂时方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普遍的为阿罗汉,一一的受成佛的记,这个时候等于把整个三乘的差别全部融通了。这样讲就有矛盾了──佛陀有时候说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的,有时候说三乘是共同趋向于佛道的?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把三乘跟一乘这两个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看论主的回答:

庚二、以颂答释(分二:辛一略辨所为;辛二广别意趣)

辛一、略辨所为

回答当中有两段:一、略辨所为;二、广别意趣。这个略辨所为,是说明佛陀宣说一佛乘的目的,为什么要说一佛乘?第二个广别意趣,是说明一佛乘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先看略辨所为:

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

佛陀刚开始出世的时候,是广泛的宣说三乘的教法,为声闻人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因缘、为菩萨说六波罗蜜,这个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但是佛陀到晚年即将涅盘的时候,他为了两种人来宣说一佛乘的道理:第一种人为引摄一类不定种性,佛陀为引导摄受一类不定种性的声闻人,就是说他刚开始发出离心、修四圣谛,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了,这个时候佛陀观察他在我空真理的心中,有大乘大悲心的善根在里面,佛陀开显了这个一佛乘的道理,原来佛陀要你们成就阿罗汉果,是一个暂时的方便,这个时候使令他回小向大,也就是说反正你迟早要成佛的,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阿罗汉的,这是一个假名字而已,引导这种不定声闻人,继续的回小向大,继续的往前走。

第二个摄受一类任持所余的不定种性的菩萨,佛陀为了要摄受这种所余,就是说他已经修学大乘佛法,但是准备要退大取小,这种菩萨大部分都是因为资粮不足,可能是福报不够、也可能智慧不足,面对这么刚强的众生准备要退转了,看到众生难度,干脆做一个自了汉罢了。这个时候佛陀告诉你:你不要退,你退了以后,你迟早还是要回来的。因为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你没有选择余地的,你一定要成佛的;你现在不过去,你以后还是乖乖的回来走这条路的,所以你既然要面对,就早一点面对。这个时候佛陀开显一佛乘,使令这种准备退大取小的菩萨,继续的坚持下去。这意思就是说,一佛乘的开演是有对象的,譬如说你这种人根性坚固,他三乘的声闻、缘觉的种性是非常坚固的,佛陀是不开显一佛乘的道理让他了解。

你看法华会上,佛陀要讲《法华经》之前,舍利弗尊者三次启请,佛陀都保持默然。这个时候,五千的比丘、比丘尼,看情况退席了,退席以后佛陀再开始开讲。佛陀说:这五千人不能听到一佛乘的道理,听到以后内心产生轻慢毁谤,没有好处。所以这个一佛乘,是针对这种不定种性的声闻跟不定种性的菩萨。这个是说明,它的对象是要简别的。第二个,什么是一佛乘呢?到底它的内涵是什么?

辛二、广别意趣

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第一个所成就的功德,第二个能修行的心。就着三乘所成就的功德,是没有差别的。第一个法,这个法身,就是二空平等之理,这个是没有差别的。无我,这个无我指的是般若德,我空、法空的智慧,也是没有差别。第三个解脱,这种解脱三界的生死,成就出世的涅盘,这种解脱德也是没有差别的。三乘的法身、般若、解脱,是趋向于同一个目标的。这样子讲,三乘的差别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约着能修行人的根机有浅深的不同,而安立了三乘的差别,所成就的法是没有差别的,能修行的人有差别。

我们根据《涅盘经》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三兽过河,大海是没有差别,但是三只野兽在大海当中,走过的时候浅深有不同。你看兔子在大海里面走,它的深度是很浅,它入法性是很浅;马在河里面游走,它的深度就稍微深了一点;这个大象,双脚就踩在这个实际理地,直接的踩到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踩在大地上:虽然三兽都过河了,但是浅深有不同;虽然浅深不同,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个目标一致很重要,比如说你刚开始修小乘的人,成就偏空涅盘,好,你要回小向大;既然目标是一致,表示你之前所成就的涅盘是肯定的,不是说你前面修的完全白费,而是说你只要照着你前面的基础,再往上的发菩提心,前面所成就的我空真理是可以肯定的,所谓的三百由旬跟五百由旬,是同一条路的。所以三乘的教法,是约着根机而安立浅深,但是法是没有差别。

[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佛陀刚开始为了众生的根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到什么情况佛陀究竟说一乘呢?为了成就两种平等的意乐教化:第一个,法性平等的意乐教化,佛陀看众生的根机成熟了,开显众生平等的现前一念心性,告诉众生:每一个众生所依止的本来面目是没有差别,依止一念清净平等的心性,所以开显一佛乘的道理。第二个,从佛陀摄取平等的意乐,佛陀的大悲心,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佛,佛陀这样的心是没有偏私的,为了从平等大悲的角度,佛陀也开显一佛乘的道理。

这个地方是说明所谓的一佛乘,是约着众生平等跟佛陀的大悲平等而安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后在度化众生,施设教法也是这个意思,众生的根性没有成熟,我们应该要为实施权,要安立方便;众生的根机成熟了,我们应该开权显实,开显真实的道理:这个法门的安立是这样子安立的。前面这一段是约着法来开权显实,这以下就探讨到底佛陀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己二、释同时有多佛(分二:庚一长行问起;庚二以颂答释)

庚一、长行问起

先看第一个长行问起: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

说三世诸佛既然都是依止同一个清净法身,但是在示现变化身的时候,就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你看有的是示现释迦牟尼佛、有的是示现阿弥陀佛、有的是示现药师佛,他们的身相、名号都不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也就是说,这个成就法身跟成就变化身之间的差别因缘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回答:

庚二、以颂答释

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

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成就应化身的佛。因为成就应化身,在同一个世界,在同一个四大部洲,是不可以有两尊佛出现。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现在的法还没有断,虽然是末法,但末法还是法,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允许有另外一尊佛出现,不可以,一定要等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在人世间全部断灭,另外一尊佛才能出现,要一世无二佛。这个意思就是说,成就应化身的佛是要等待因缘的。但是成就法身佛呢?同时无量圆,次第转非理,成就法身佛是不须要等待因缘的。比如说你这个菩萨,你的福德智慧圆满了,你今天可以成佛,他明天可以成佛。所以当一个菩萨的福慧两种资粮圆满以后,却要等待而转生,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所以说,成就应化身是要等待因缘;成就法身佛,是不须要等待因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法身,能够有多佛的理由。你看我们戒律里面的大妄语,你说你是观世音菩萨示现,那是犯大妄语戒;你说你是佛陀出世,犯方便罪,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一世无二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还没有断,怎么可能会有佛出世呢?这个就是说,你有能力是一回事,你说你是法身,你有能力来示现成应化身;但是你的时间没有到,你不能够现八相成道,你只能够示现菩萨身来护持别人。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成就应化身的因缘是要等待的。我们看第三段释佛毕竟涅盘及不涅盘,涅盘跟不涅盘的道理:

己三、释佛毕竟涅盘及不涅盘(分二:庚一长行问起;庚二以颂答释)

庚一、长行问起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盘,亦非毕竟不入涅盘?

在小乘的教法当中,佛陀是毕竟入于涅盘,是灰身泯智的;但是在大乘清净法身的观念当中,佛陀非真实的入于涅盘,但是佛陀也已经入于涅盘。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看这个偈颂:

庚二、以颂答释

此中有颂:

一切障脱故,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盘,毕竟不涅盘。

我们说佛陀已经涅盘,是约着佛陀自受用的角度,佛陀的内心,一切的烦恼障、所知障完全解脱了,所以佛陀完全跟涅盘寂静的安乐相应,所以我们说佛陀入涅盘,那是约着自受用的角度来说;但是约着佛陀利他他受用的角度,所作无竟故,毕竟不涅盘,佛陀的清净法身内心当中,他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的愿力并没有完全实践,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当中流转,佛所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所以我们说佛陀还没有入涅盘,因为他还会再出现。所以这个是从自利跟利他两种的角度差别,来安立涅盘跟不涅盘的差别。

己四、释受用身非自性身(分三:庚一征;庚二释;庚三结)

庚一、征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

这个地方就真实的开迹显本。这个受用身就是佛陀的报身,度化十地菩萨所现的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报身。怎么知道报身不是法身呢?因为这个报身是无量的寿命,法身也是无量寿命,这两个就很容易混滥,所以这个地方有须要加以说明:

庚二、释(分二:辛一标由六因;辛二一一别列)

辛一、标由六因

由六因故:

辛二、一一别列

一、色身可见故;

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

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

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

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

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

这个地方有六种的原因,来说明报身不是法性身,前面的五个是约事相来说明,第六个是约理论。我们先看第一个,色身可见故,因为受用身是可以见闻觉知的,这个初地菩萨可以看得到报身;但是佛的清净法身那个法性身,是不可以见的,只有佛佛之间,以智慧来互相感应的。所以佛的法性身,是不能见闻觉知的,这一点是有差别的,因为受用身可见,所以他不是法性身。

第二个,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这个报身在佛陀无量的差别法会当中,他所示现的相状不同,他会变化。譬如说观世音菩萨,他有时候现出千手千眼、有时候现出送子观音,在不同的法会,他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现出不同的相状,这表示说报身是变化。诶,我上次看到弥勒菩萨,是一个大肚子的布袋和尚;有时候我们看弥勒菩萨,是现出毗卢,戴着毗卢帽的:所以这个报身,他是随顺不同的法会有不同的相貌,所以这一点不同。

第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同一尊受用身内心的胜解不同,他所见不同,譬如初地看到的受用身跟二地看到的受用身不同。

第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同一个人他的受用身,他见受用身的时候,随其修行不同,所见就有所不同。譬如同一个人,你昨天看到的受用身,跟今天看到的受用身不同。

第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在整个菩萨、声闻跟诸天的法会当中,间杂可见故,每一个人个个看的不同,有人看到是佛陀的丈六比丘相,有的看到是年轻相、童子相,各各不同。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产生的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

为人处事,如何不让自己伤痕累累

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问: 弟子无意中破了五戒的酒戒和食鸡蛋。如果受持不住...

忏云老和尚自述吃素经历

(一) 我最初受打倒孔家店、打倒迷信、打倒偶像的影响...

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缘

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当中说道:吾人临命终时,乃...

妙莲老和尚:念佛就是消业障

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

【佛教词典】得眼林

【得眼林】 p0994 西域记六卷七页云: 伽蓝西北三四里...

【佛教词典】三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

信仰是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问: 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

开示一 一、欢迎学僧莅本山 诸位师父、各位同学、各位...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佛说持八支净戒的功德果报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大众说法,一千两百五...

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

发起往生的愿力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岁以后,你最好都摄六根,不敢说做...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

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

大安法师:现代人心里空虚迷茫的原因

问: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这是什么原因...

若有病苦缠身者,当持念药师咒

药师咒是《佛教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来自《药师琉璃...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