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净界法师  2023/03/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十四讲)

讲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八0页:

戊二、广能引发(分二:己一十难行;己二四作业)

己一、十难行(分二:庚一略释十难释;庚二重释随觉难行)

庚一、略释十难释(分二:辛一标数;辛二列释)

我们这一科讲到增上心学,这个增上心学是讲到大乘的三摩地,大乘的三摩地有因缘观、有真如观,但是本论所强调的是真如三昧,就是直接的观照真如理性。我们前面讲到,一个菩萨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从自利的角度──断恶、修善,或者是从利他的角度──产生种种的善巧方便,都有很大的加持力。

前面的引发,主要是讲神通有十四种的妙用;这个地方是广泛的说明引发,它不只是神通,其实真如三昧除了引发神通以外,它能够引发十种的难行,有四种的作业。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引发,更加的说明,除了神通以外,菩萨能够成就十种的苦行而四种的作业。首先我们看己一的十种难行,这当中有两科:一、略释十难释;二、重释随觉难行。先说明十难,这当中先标数再列释。先标出它的数目:

辛一、标数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

菩萨在真如三昧的时候,他能够摄受一切的难行。有哪些难行呢?有十种的难行。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的修习真如三昧,经常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经常随顺这样的观察,你就能够对这十种本来是很困难的行为,慢慢慢慢就会觉得不困难,就是你的行力跟忍力都增长。

辛二、列释(分十:壬一自誓难行;壬二不退难行;壬三不背 难行;壬四现前难行;壬五不染难行;壬六胜解难行;壬七通达难行;壬八随觉难行;壬九不离 不染难行;壬十加行难行)

壬一、自誓难行

我们把十种难行标题先念一遍:一、自誓难行;二、不退难行;三、不背难行;四、现前难行;五、不染难行;六、胜解难行;七、通达难行;八、随觉难行;九、不离不染难行;十、加行难行。你经常修真如三昧,你会成就十种不可思议的难行。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这十种难行的第一个总标。你经常修习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你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产生一个广大的誓愿。什么样的誓愿呢?希望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这个是不容易的。我们凡夫不经常修真如三昧,你的心一定是在因缘法里面活动,一个人内心不安住在真如的本体,而在因缘上活动,你会产生两种思考,只有两种思考:第一个,你会把所修的资粮,转成人天安乐的果报;第二个,你会把所修的福德、智慧资粮,转成二乘的偏空涅盘。这两个都是因缘法、都是极端的,一个是因缘的生起,一个是因缘的消失。

菩萨之所以能够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当你经常把心带回家,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因为诸佛所安住的理,跟你所安住的理是相同的。

这个时候你会发觉:既然诸佛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所以,如果你过去发菩提心,是看到佛菩萨有很多庄严的果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样的菩提心是容易退转的,因为你是从因缘上发菩提心;这个地方的菩提心,是依止不生灭心的理体,而发动你的菩提心,这个地方是第一个难行。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凡夫以前在因缘的作用上,就不断以有所得心分别、躁动。我们过去对苦行的认知:哦,这个人日中一食、这个人树下一宿,这个是苦行。当然这个也是苦行,但是从大乘来说,这个不能说是苦行,因为这个地方苦行是要有增上的力量,就是你这种苦行,对无上菩提有增上力量才叫苦行。对无上菩提的苦行就是说,一般人你要他成佛,这个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要非常有远见,才有办法发出菩提心,但是你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件事情是苦行,这是第一个。

壬二、不退难行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要面对很多很多障碍的考验,当然最重要就是──生、老、病、死的报障来障碍我。这个地方古德是说:一般的声闻人,它成就禅定以后──或者初禅、或者二禅,乃至于四禅,他就不愿意来到欲界了,他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去。所以在色界、无色界里面,他的色身,那个四大是精妙的四大,所以他这个老病死的障碍特别的轻微。

菩萨观察我空、法空以后,他发了菩提心来到人世间,他不往生到色界、无色界,他继续来到欲界,这个时候,要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他内心不退转,他有这种忍力。只要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就要坚持到底。

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只要你的生命还在、你的明了性还在,你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因为你的心有无量的潜能、无量的功德,等待你去开发,我们不应该有这种挫折的念头。这是什么?不退难行,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但是菩萨有真如三昧的资持,他能够做到。

壬三、不背难行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这个也是不容易。前面是讲到菩萨本身果报体的障碍,这个地方是菩萨所摄受的众生产生了障碍。说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菩萨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来教化有情众生,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来摄受他、教化他,让他慢慢慢慢的成长;但是众生并没有接受菩萨的教化,还是一样生起邪恶的行为。这个时候,一般人就想:这样的教化实在是白白浪费体力,就放弃了。但是菩萨不能放弃对众生的摄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经验,你曾经度化你的家人、眷属、信徒,你花很多的精神体力,给他作很多的规划,但是几年过后,你看他烦恼依旧、障碍依旧,有时候我们就会放弃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说,如果你不修真如三昧,当然你的心就在得失的因缘当中,不断的生灭变化流转;如果你修真如三昧的时候,你要注意一件事情,如果你有志于修真如三昧,你要成为一个金刚菩萨、不退转的菩萨,就是什么事情?

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我们讲菩萨是先发愿,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比如说你今天,诶,你发愿:我要用念佛法门来摄受众生。这是一个好愿。但是你在因地发愿的时候,你的心不能向外追求。就是说你不能发愿说:诶,我要度化一百个人往生。你不能发这个愿。因为外在的人事,不是你能够决定的。你因地发愿的时候,不能够牵涉到外境的变化,你只能够约你的内心发愿。这个地方会影响一个菩萨的退转,就是你刚开始发愿发错了,这个时候你就种下一个定时炸弹,因为你的发愿是安住在外境,外境不是你能够控制的,它一变化,你的心跟着变化,你的愿就破坏了。

所以这个地方,菩萨发很多精神体力教化众生,当然众生善根会增长,但是烦恼也会活动,菩萨还是不放弃,继续的教化众生。就是菩萨的愿,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约内心安立的,但求尽心尽力,不求事事圆满。就是你一开始发愿的时候,就要发对,你那个愿必须向内发愿,不要向外发愿,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菩萨能够不退转。

你看我们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个愿是摄受一些还没有上路的菩萨,从外在的因缘来说,众生要度、烦恼要断、佛道要成;但是真正一个上路的菩萨,他是发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他完全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时候,菩萨从修习因缘观的菩萨,而提升到修真如观菩萨,那就不同了,你不容易退转了。当你从众生无边誓愿度而转成自性众生誓愿度,你的生命就开始产生变化了,你的无上菩提,外面的风吹雨打,不容易干扰你。这个地方讲不背难行,这个是难行,这是真正的难行。

壬四、现前难行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什么叫现前难行?就是说菩萨遇到了怨家,彼此间有怨恨的有情众生,菩萨能够放下内心的这种对立心,而对这个怨家众生做一些饶益的事情,当然这个人一定要对立心很淡薄。他为什么对立心淡薄?他经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经常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相、法相不可得,他就能够包容一切众生。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困难做到,而菩萨因为修真如三昧的关系,他却做到了。

壬五、不染难行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菩萨要建立佛法、要摄受众生,一定要来到人世间,他不能只是考虑自己的安乐,安住涅盘的。来到世间,他就要经得起世间法的考验。什么叫世间法呢?就是

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这个称、讥是当面的称赞跟毁谤;毁、誉是背面的称赞跟毁谤;利、衰是指外在的资具,外在可爱的果报得到了或者失掉了;苦、乐是指菩萨本身的色身,有种种苦乐的感受。总而言之,一个菩萨行菩萨道,你对于别人的赞叹毁谤、对自己苦乐的感受,你要能够不受染污,这个地方也是在考验菩萨的真如三昧。

这个地方,我们从前面的不退难行、不背难行、现前难行、不染难行,都告诉我们一个消息:一个菩萨你要能不退转、不受伤害,你的心不能住在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云何应住?当然我们色身住在道场,但是你心中所住的家,这个地方你要想一想,你住在什么地方?这会影响到你这个菩萨道是不是会受到破坏,这个地方你要注意。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这个菩提心是依什么而住?如果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因缘法,你才发菩提心的,那你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了,你这个菩提心是建立在地震带,随时会发生地震的;所以你这个菩提心,要盖在不生不灭的理体上,它特别的安全。

所以这个地方,佛菩萨开示我们,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时候,你这个有所得心,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而坚固的依止处,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找到。找到一个安住处,你安住下去,你才够经得起这么多的众生对你的刺激、怨家的面对,乃至于八风的吹动,这都是一个难行之道。到这个地方,二、三、四、五都是菩萨依止真如三昧,调伏我爱执;这以下六、七、八、九是调伏法执。

壬六、胜解难行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

菩萨经常修我空观、法空观,对于佛法,虽然还没有完全通达真如的道理,但是起码对于广大甚深的真如理,能够生起信解,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疑惑、调伏心中的执取,直下承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这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壬七、通达难行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这个地方讲对治观,一个人能够修真如观,你也要修对治观。补特伽罗是我执,就是人我执,法无我是法执。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是清净本然,后来因为这个清净本然的心──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它不想安住在清净本然,它总是想要对因缘所生法,看看有什么事情可以去了解,就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好了,一念的妄动以后,这个清净本然的心,就出现两个污点:一个是自我意识,有常一主宰的我;第二个产生法执,一种对立性──善恶的对立、生灭的对立、垢净的对立。使令我们本来清净本然的心,本来可以生起很多很多的功德、生起很多很多妙用的功能,全部丧失掉。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相信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们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用这个我空观、法空观,分别的来对治人我执跟法我执,这样的一个因缘对治观,也不可以缺少。

壬八、随觉难行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菩萨能够生起我空、法空的真理,佛陀于大乘佛法当中讲出一些秘密的言词,就是深妙而不容易了知的道理,他也可以了知。这一段后面会详细的说明,什么叫做秘密不可知的言词。

壬九、不离不染难行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凡夫当然是爱着生死;二乘人是爱着涅盘;菩萨能够一方面不舍生死,一方面又不染污生死,就是从中道的角度来行动,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盘,这件事情也是很困难。我们一般人不是走左边、就是走右边,要嘛生死、要嘛涅盘;菩萨走的是中间的路线,这条路是不容易走的,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是一个难行之道。

壬十、加行难行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这个二到九都是九种差别的苦行;这个十是总结,菩萨要不断的做加行来突破自己。怎么突破呢?第一个,成就自利的功德:菩萨要经常修诸佛安住,要修习三世诸佛所共同安住的解脱一切障碍的真如三昧,要不断的加功用行修习,就能够产生解脱一切障碍的真如三昧的道理。第二个,菩萨能够从真如三昧当中,成办利他的事业,穷生死际。穷生死际是指乃至众生界尽,众生的生死没有穷尽之前,菩萨都要能够任运的生起对一切有情产生种种的利益。当然这十种难行,都要有真如三昧作基础的,就是你面对这十种难行,你心中云何应住?你要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处所安住,你才能够把这十种难行,安全的通过去。我们看庚二的重释随觉难行,把诸佛秘密言词这一段开展出来:

庚二、重释随觉难行(分二:辛一牒前起问;辛二举经答释)

辛一、牒前起问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牒前起问,第二个举经答释。先提出一个问: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说是随觉难行,三世诸佛到底对这些善根成熟的菩萨,有哪些秘密的言词?我们讲修习秘法,这些秘密的言词到底有哪些我们必须去了解的?

辛二、举经答释(分二:壬一总答;壬二别释)

壬一、总答

谓如经言:

壬二、别释(分三:癸一约六度释;癸二约十不善业道释;癸三约甚深佛法释)

癸一、约六度释(分二:子一问答施;子二例余度)

子一、问答施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

这以下是回答,回答当中有总答跟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约着六度,就是约着善法,佛陀讲出他的秘密义;第二个约十不善业,约着恶法:这善法、恶法,佛陀都有一些秘密的消息要告诉我们。我们首先约着善法,这善法当中有哪些秘密言词呢?我们先用布施做代表,然后再把这个道理,扩展到其他的五度。先看布施:云何菩萨能行惠施?什么样的菩萨能够行布施?从秘密义来说,若诸菩萨无少所施,这个菩萨表面上没有布施,他坐在那个地方念佛、持咒、修止观;但事实上他的功德,就等于在十方世界行广大布施,这个是秘密的言词。

我们先说明一下,这以下的秘密言词,是佛陀对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说的,这个秘法是不能公开的说。一个初学者,佛陀对我们公开的说明什么是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所有的善法都是从因缘的造作上安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要从因缘法安立的,这个是叫做显露义,佛陀可以公开的宣布。

但是这个秘密义,那是讲心念的问题,只能够针对善根成熟的菩萨开示。这一段话是说:菩萨表面上没有布施、从因缘上没有布施,但是事实上已经成就了布施的功德。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引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来加以说明,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说你在这个地方念佛,你也没有去布施;但是你念佛的时候生起观照──观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你现在的果报只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时候,你对于现前果报的执取松脱了,放下身心世界,这样子就是大布施了。为什么呢?所有的布施都是要对治悭贪,而最大的悭贪、爱着,就是你的果报体,所以一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无所求,这样的布施,就是广大的布施。这以下的秘密言词,都是约着心念安立。第二个: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说他是乐行惠施?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喜欢布施的菩萨,什么样的菩萨叫做喜欢布施的菩萨呢?佛陀讲出一个标准:这个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愿望、没有任何的所求。我们刚开始在修因缘观的时候,前面的布施,那你一定要思惟它的可乐果报,哦,布施成就财物的果报、持戒成就尊贵的色身、忍辱成就广大的眷属、精进成就广大事业、禅定成就烦恼轻薄、智慧成就善巧方便,我们是从因缘的功德当中,来启发我们的好乐。但是这个地方是说:当一个菩萨对于世间的安乐果报,都没有追求、没有希求的时候,只是以无住为住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称为喜欢布施的人、喜欢持戒的人,是这个意思。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说是什么样的菩萨,有资格说他对布施、持戒、忍辱生起坚定的信解呢?他说:一个菩萨他不信如来的方便言词而行布施,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刚开始布施、持戒是尊重佛语,我们归依了佛陀,佛陀叫我们这样做,我们因为相信佛的缘故,就去这样做。刚开始是信行人,依止信心来修学佛法;但是你慢慢慢慢的要依止法,就算佛陀改口说叫我们不布施、不持戒,我们照样布施。就是我们对于这个法产生胜解,我们的行动,已经不是因为人的关系而去行动,就是不必仰信如来就能够布施,这样的布施、这样的持戒,叫做对这个法生起信解。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

什么样的菩萨他是一种策励,就是加行,什么样是一种加行的布施?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是任运的布施,这个地方的于施策励就是任运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能够调伏悭贪的烦恼。我们心中有悭贪的人,布施是不自在的,不能任运的。所以一个人布施的时候,你觉得心中没有阻力,那你这个人是策励布施。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

说这个菩萨是什么样的资格,可以说是深深的好乐布施、深深的好乐持戒、深深的好乐忍辱呢?说这个人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是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他不是短时间的、也不是少量的,是时空无尽的布施、时空无尽的持戒。说你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你内心有一个设限,我布施到什么时候、我持戒到什么时候就要停止了。那你不是一个好乐布施、持戒的人。你要想说:我今生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我来生还要持比丘、比丘尼戒,我再来生、尽无量际,都要受持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你心中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发愿,哦!你这个人是乐行布施、乐行持戒,你不是短时间的布局而已。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前面是讲菩萨的一种相续加持,这个地方讲广大。说是什么样的布施,成就广大的功德呢?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远离娑洛之想,这个娑洛就是流散,流是流动的流,散是散乱心的散,流散就是心中有所住。就是说什么样的布施功德最大呢?就是不住相布施,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住,这个时候的布施、持戒是最大的功德。因为你无所住,你的心跟真如相应,世间上没有一个功德可以跟真如相比的,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三世诸佛之所以有万德庄严的功德,只有一个原因:他的心安住在真如。我们安住在无明,所以我们障碍重重。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先产生胜解。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

前面讲广大,这个地方讲布施清净。说是什么样的因缘叫清净布施呢?一个菩萨能够殟波陀悭,殟波陀悭是拔足,把这个脚拔起来,这个足就是悭贪的意思,悭贪之足,你要对治悭贪,这样子才是布施清净。我们刚开始布施的时候,是把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样当然没有对治悭贪;但是慢慢你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施舍给别人,这个就是清净的布施。就是你怎么知道你布施、持戒的时候有对治?如果你觉得你在布施的时候,诶,一次比一次自在,一次比一次轻松,那你的布施有对治。如果你每一次布施的时候,都很困难,你没有对治,你心中的那个阻力都还在的。所以你要能够对治悭贪,这个布施才是清净的。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

什么样的布施是究竟圆满呢?

若诸菩萨不住究竟。

你不生起究竟之想,不要自我设限,布施是没有穷尽的。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

什么是菩萨布施的时候得大自在呢?当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他内心的悭贪已经不自在转,悭贪被调伏了。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

什么样的布施是无穷尽的?当一个菩萨内心当中不住无尽,那就不住涅盘,你安住在这种大悲心当中,才能够无穷尽的布施。

这个地方,都是佛陀对善根成熟的菩萨所说的秘密语。就是从怎么样能够对布施生起好乐、信解、广大、清净,乃至于究竟圆满,你的心念法门要怎么去用功?这个地方佛陀有详细的开示。

子二、例余度

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布施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道理,也是如前面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

癸二、约十不善业道释

前面是约着善法,佛陀开出秘密语;这以下约着恶法,佛陀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菩萨,也有一些秘密的交代,他不能公开的,秘密的交代。

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

我们以前对杀生的认识,叫做断有情命,当然这是恶法,我们在作因缘观的时候,断有情命是招感痛苦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佛陀说什么叫杀生?有另外一个思考,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来断除众生的生死流转,他本来在三界当中有一个生命,结果他生命消失掉,这个叫做断除众生的生死流转。

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

什么叫偷盗呢?不与取,主人没有给我们,我们自动的夺取,说是有情众生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众生并没有说我把我交给你,你来度化我,众生没有把自己交给菩萨,菩萨看到众生善根成熟,主动的去度化他,就把他抢过来度化,为诸众生不请友(诃──),这样子就是不与取了。因为他没有把他的生命交给你,你就主动把他度化了。

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什么是欲邪行呢?菩萨也是观察五欲的境界,但是菩萨心中,他不迷惑颠倒,知道它是邪恶的,修戒定慧加以对治;虽然心中也是现出五欲境,但是菩萨是生起一个正念、正知的对治,这样子叫做欲邪行。

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

什么叫虚妄语呢?菩萨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人天果报也是虚妄的,但是菩萨告诉众生:你的善根没有成熟,你要布施、持戒、忍辱,保住人天的果报,就是施设方便,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但是又不舍方便。

云何贝戌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

贝戌尼就是离间语,他们两个本来感情很好不想舍离,你把他们两个硬邦邦的拆开来。那是什么意思呢?菩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也是离间。因为你安住的真如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你跟有为法就断除了,也是离间有为法,你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开来。

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波鲁师就是粗恶语,就是诃责暴恶的言词。菩萨能够善巧的安住彼岸(在佛法当中,此岸就是烦恼相、障碍相,彼岸是解脱相。),就是我们本来是在贪的此岸、瞋的此岸,我们能够透过诃责烦恼、对治烦恼,安住在无贪、无瞋的彼岸,这样子叫做粗恶语,当然这个粗恶的所缘境是烦恼。

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

绮间语就是讲一些华丽的言词,引生众生的放逸,本来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菩萨依止华丽美妙的言词,来宣说种种的佛法,这样子也是属于菩萨的绮间语。

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

菩萨内心当中,一次一次的希望要成就无上的三昧、成就真如三昧,这个是菩萨的贪欲。

云何能瞋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

什么叫瞋恚呢?菩萨的内心当中,是憎恶、伤害一切贪瞋痴的烦恼,这个是菩萨的瞋恚。

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什么叫邪见?就是菩萨在一切处,这个一切处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当中,就是依他起性,在一切依他起当中,众生生起遍行,生起遍计执;菩萨对于因缘法所生的遍计执的这种邪恶体性,都能够如实了知它是毕竟空寂的,这样子叫做菩萨的邪见。

这个是菩萨对十不善业的秘密语。这个地方,当然这个十恶法是我们要断的。我们看这个意思,佛陀他是要破菩萨的法执。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了知善法、恶法的时候,是从因缘所生法去了知的,从对立的思考,杂染法招感痛苦的果报、清净法招感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地方佛陀讲这个秘法,是完全约心念安立的,这种法是不能公开宣说的,私底下传授给那些善根成熟的菩萨。

我们可以这样子了解,这个法门是说:菩萨修习六度,有两种的修法:一种是属于业力的修学、行为的修学,一种是属于心念的修学。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今天僧团出现了非法的事情,这个非法的事情如果不处理,会影响正法久住。好,你身为执事者,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挺身而出,但是挺身而出你会得罪很多人,搞不好你自己都会起烦恼。假设你选择挺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做我该做的事情。当然可能你的福报也不够、摄受力也不够、你的智慧也不够,结果你挺身处理这个非法事情的时候,遭到很多的讥嫌。这样就是说,你的行为有错误,但是心念是正确的,这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你身为执事,反正我可以不采取行动,我可以做一个烂好人,这样子大家都相安无事,这样子你行为是对的,但是心念有问题。当然我们希望行为是对、心念也对,那当然是最好。业力的问题,会招感果报;心念的问题,会影响你的种性,这个大家要知道。也就是说,你的心念影响到你整个未来生命格局的大小:你是一个人天乘的格局、你是一个二乘的格局、你是一个大乘的格局,就跟你的心念有关系了。我们前面的六度,是偏重在业力的造作、因缘法的造作,你因为布施招感富贵的果报、因为持戒招感尊贵身、因为忍辱招感广大的眷属,这个地方都不谈无上菩提,都不谈这件事情。到增上心学的时候,它不讲果报了,它讲说你的心要怎么跟无上菩提靠近?你那一念心跟无上菩提、那个真如,要怎么样一步一步的靠近,它是讲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秘密语是这个意思──心念的提升。你不能老是只想到:我要得到富贵、我要得到尊贵身,当然这个都很重要,因为菩萨必须以富贵庄严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要忘记你的理想是要成就无上菩提。那你的心念就要注意这个问题:你布施的时候,什么样是欢喜的布施?什么样是广大的布施?什么样是无穷尽的布施?什么样是圆满的布施?这个地方,它的心念都有一定的标准的。你说:诶,我的布施跟他的布施行为是一样的,但是心念是不一样:你们两个人的果报会一样;但是他得这个果报的时候,跟你得这个果报的时候不一样──他心中有菩提,他不会放逸、不会产生迷惑,你会产生迷惑。

所以我们不能老是活在因缘当中修学,你要考虑心念的问题,如果你想成佛的话,心念的问题是要考虑。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为什么讲秘密语?就是你已经准备要成佛了,你有这样决心的时候,佛陀为你说秘密语。我们有时候对这个秘法(哈──),抱着一个神秘的观念,其实六祖大师说:秘法就在你的心中,密在汝中。我听说:密宗很多大仁波切跑到台湾来,他不是传法,他是为人家卜卦。因为众生要的都不是心念的东西,他要的是现在的安乐。如果你慢慢去了解众生的心态,如果你开始在行菩萨道,你会发觉:众生对心念的问题是不在乎的;他比较重视果报的问题,而且他那个果报还不是来生的果报,他要现在的果报,现在的趋吉避凶。所以你去问大仁波切,问他卜卦,这是大才小用啊(诃──)。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陪着你,为实施权。他重要的秘法,在布施的时候,心念怎么运作?跟你讲也没用嘛。

所以说这个秘法,大家要从内心当中去体验。当然我们因缘法一定要随顺善法,你也不能忽略业力的问题,因为业力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业力跟心念这两个同等重要。你要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佛陀在经典当中警告菩萨:你不能堕落在卑贱的果报,你不可以,你不能只是说我心念正确,不可以,菩萨不能够堕落到卑贱的果报,不可以的。所以你刚始先重视业力的问题,然后在这个业力当中,要提升你心念的观照,这样你的果报就会变成无上菩提的格局。所以你看无着菩萨前面讲六度的时候,他不讲这个秘密语,他完全从因缘法安立六度;但是他讲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的时候,他有更高深的开示、更高深的开示。希望大家能好好体会,这个秘密语的真实义。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这学期的进度,我想把增上慧学讲完,就是讲到一九八页的第一行: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就是讲到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这样子讲的话,整个菩萨道,因地的甚深见、广大行、菩萨的誓愿力、观照力、行动力都讲完了;我们下学期再开始讲菩萨的果地功德:彼果断、彼果智。可能的情况,还有两次,我们这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0:00 / 0:00
摄大乘论1
摄大乘论2
摄大乘论3
摄大乘论4
摄大乘论5
摄大乘论6
摄大乘论7
摄大乘论8
摄大乘论9
摄大乘论10
摄大乘论11
摄大乘论12
摄大乘论13
摄大乘论14
摄大乘论15
摄大乘论16
摄大乘论17
摄大乘论18
摄大乘论19
摄大乘论20
摄大乘论21
摄大乘论22
摄大乘论23
摄大乘论24
摄大乘论25
摄大乘论26
摄大乘论27
摄大乘论28
摄大乘论29
摄大乘论30
摄大乘论31
摄大乘论32
摄大乘论33
摄大乘论34
摄大乘论35
摄大乘论36
摄大乘论37
摄大乘论38
摄大乘论39
摄大乘论40
摄大乘论41
摄大乘论42
摄大乘论43
摄大乘论44
摄大乘论45
摄大乘论46
摄大乘论47
摄大乘论48
摄大乘论49
摄大乘论50
摄大乘论51
摄大乘论52
摄大乘论53
摄大乘论54
摄大乘论55
摄大乘论56
摄大乘论57
摄大乘论58
摄大乘论59
摄大乘论60
摄大乘论61
摄大乘论62
摄大乘论63
摄大乘论64
摄大乘论65
摄大乘论66
摄大乘论67
摄大乘论6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在世那叫业力的释放

一个人,落入因缘法的时候,会产生我、法二执。我、法...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

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

有了阿赖耶识,才能够建立十法界染净因果的相续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

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

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

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产生的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

为人处事,如何不让自己伤痕累累

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五戒受持不住能舍戒吗

问: 弟子无意中破了五戒的酒戒和食鸡蛋。如果受持不住...

忏云老和尚自述吃素经历

(一) 我最初受打倒孔家店、打倒迷信、打倒偶像的影响...

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缘

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当中说道:吾人临命终时,乃...

妙莲老和尚:念佛就是消业障

念佛就是消业障。大智度论上有记载:一位菩萨深惧自己...

【佛教词典】得眼林

【得眼林】 p0994 西域记六卷七页云: 伽蓝西北三四里...

【佛教词典】三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

信仰是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问: 佛作为众生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佛说世上有七种妻子: 一、 象杀士夫那样,不尊重爱护...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示》

开示一 一、欢迎学僧莅本山 诸位师父、各位同学、各位...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佛说持八支净戒的功德果报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大众说法,一千两百五...

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

发起往生的愿力

到了晚年,尤其五十岁以后,你最好都摄六根,不敢说做...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

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

大安法师:现代人心里空虚迷茫的原因

问: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心里都很空虚,这是什么原因...

若有病苦缠身者,当持念药师咒

药师咒是《佛教念诵集》中十小咒之一,来自《药师琉璃...

往生极乐世界九品莲位图文详解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