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那邠祁长者投生天道缘

2017/06/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阿那邠祁长者投生天道缘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阿那邠祁长者身患重病,舍利弗尊者以天眼观见此事,随即跟阿难尊者说:“你和我一同前往问候阿那邠祁长者。”便和舍利弗尊者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走到了长者家,入内就座。舍利弗问长者:“你的病情有没有好些?”长者回答:“如今患病身心慵懒,我感到病苦有增无减。”

舍利弗尊者说:长者!当忆念佛,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也当忆念法,如来之法,甚深微妙,可尊可贵,无与等者,为贤圣者之所修行;也当忆念僧,如来弟子众,上下和顺无诤,故能成就一切善法。诸贤圣众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得成就。所谓僧者,证得四向四果、四双八辈,为如来的圣众弟子,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长者!若能念佛、念法、念僧,功德不可称计,能获解脱、寂静涅槃之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虔念佛、法、僧三尊,终不会堕于三涂恶道;修行念佛、法、僧三尊,命终必生天上、人中善处。长者!心应当不住于色尘,亦不依色尘而起意识分别;心不住于声尘,不依声尘而生分别;心不住于香尘,不依香尘而生分别;心不住于味尘,不依味尘而生分别;心不住于细滑触尘,不依细滑触尘而生分别;心不住于法尘,不依法尘而生分别;念头不住于现在或未来,不念念相续分别;心不起贪爱,不依贪爱而起分别。为什么呢?因为有爱就有受,因受而生有,因于有,就有生、死、愁、忧、苦、恼等烦恼,不可称计,所以有此五阴炽盛苦,无论是我、人、寿、命、士夫、百姓、有形之类等皆是如此。

若眼识生起时,亦不知来处;眼识不生分别时则灭,亦不知去处。不能说没有一个因缘产生而有眼识分别,也不能说有一因缘产生而使眼识不生分别,皆由诸多因缘和合而有生灭。所谓因缘法者,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无法称计。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无有而生,已有而灭,皆由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所谓的来处,也没有所谓的去处。长者!这是修行空观第一之法。

当时,长者听闻后悲泣涕零不能自已,舍利弗问长者:“以何因缘有此悲感?”长者回答:“尊者,我不是悲戚,是因为我从往昔多次承事佛陀以来,亦尊敬诸长老比丘,却从未听闻过像这样尊贵难得之法,如舍利弗尊者您现在所演说。”

阿难尊者说:“如来说世间有二种人,一者知乐,二者知苦。习乐之人,正是耶输提尊者;习苦之人,则是婆伽梨比丘。耶输提比丘解空第一;信解脱者,则是婆伽梨比丘。知苦之人、知乐之人,二者心皆解脱,二者皆是如来弟子,无与等者,善观诸法不生不灭,精勤修习佛法,无有懈怠,只是心有增减之差别。人有知者,有不知者;正如长者刚才所说:‘我从往昔承事佛陀以来,恭敬长老比丘,却从未听闻过如此尊重之法,如舍利弗现在所演说。’耶输提比丘观于地,而心得解脱;婆伽梨比丘观视于刀,即时心得解脱。所以,长者!应当效法婆伽梨比丘之修习,必能得解脱。”

接着,舍利弗尊者又为长者广说佛法,令长者心生欢喜,发起无上菩提心,然后从座而起与阿难尊者一同离去。

就在二位尊者离去不久,长者便命终投生三十三天,并有五事功德胜于诸天子,是哪五种功德呢?所谓天寿、天色、天乐、天威神、天光明。当时,阿那邠祁天子作如是想:“我今得为天子身,皆因如来之恩德。我不应耽溺于五欲而自娱乐,应先前往世尊之处,问讯顶礼。”

于是阿那邠祁天子带领诸天人,来到佛陀所在之处——祇树给孤独园,手持天花散在如来身上。阿那邠祁天子便在虚空中,合掌向世尊说偈:“此是祇洹界,仙人众娱戏,法王所治处,当发欢悦心。”世尊默然许可。阿那邠祁天子心想:“如来已然许可于我。”便舍神足通,来到世尊旁站立,向佛禀白:“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祁,为人所知晓,也曾受如来弟子之所尊教,现今已命终投生三十三天。”

世尊问:“你由何种恩德而得生为天子身?”天子答:“承蒙世尊之力,得受天子身。”说完,阿那邠祁天子再度以天花散于如来身上,也散于阿难尊者及舍利弗尊者身上,然后,环绕祇洹精舍七匝后,隐没不见。

隔日,世尊告诉阿难:“昨夜有天子来,并说此偈:‘此是祇洹界,仙人众娱戏,法王所治处,当发欢悦心。’说偈后,那位天子绕精舍七匝后离去。阿难!你可知道那位天子是谁?”阿难禀白:“必当是阿那邠祁长者。”“如你所说,他正是长者投生。”阿难又言:“请问世尊,阿那邠祁长者生到天上叫做什么名字?”

世尊答:“他在天上还是叫阿那邠祁,因为他出生在天上时,诸天子都说:‘这位天子在人间,是如来的弟子,常以平等心广行布施,救济一切穷苦困乏之人,以此功德,生于三十三天,所以续名为阿那邠祁。’”

世尊接着对诸比丘说:“阿难比丘有大功德智慧成就,虽然他尚未证得阿罗汉,但是他的智慧无人能与他相比,因为阿罗汉所应知的,阿难都知道;过去诸佛世尊所应学的,阿难也都明了;过去也有这样的人,一听就能了知道理,如我弟子阿难比丘,观察、观看就知道如来须是、不须是。过去诸佛弟子入三昧正定,才能知道自己还不能了解之事,而今阿难比丘只要观察、观看便能知晓。”

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弟子中博学有智慧,又能勇猛精进修行,心念清明,多闻第一,堪任执事者,正是阿难比丘。”当时,诸比丘听闻佛的开示后,个个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九·非常品第五十一(八)》

省思:

修行学佛,若能亲近三宝,听闻正法,依之而行,断恶修善,必能生人天善处;进而修善不执着善,以般若智慧,观诸法缘起性空,如《金刚经》所云:“菩萨应生如是无住着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精进修行,净化三业,日久功深,终能契悟本具的清净心,成就无上菩提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善业和善念哪个重要

你们觉得善念比较重要还是善业比较重要?对你来生的影...

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缘

兜率天宫中,一生补处菩萨──护明菩萨,即将降生娑婆...

坐胎的过程宛如地狱非常痛苦

我们往昔的业力,由于一念阿赖耶识都有贪爱的种子,所...

投生到施主家

宗门下常常有些公案。比如宋代的草堂青禅师。草堂青禅...

生死关头不迷惑

在觉的能力处于选择新的使用工具的关口的时候,完全要...

智者归命得正道

从前,有位婆迦利人来到古印度中部,当时中印度国王任...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

人趣之因与果报

一、人趣之因 (1)负债者互相追债 就是生了不肖子,要...

打坐中险些投胎成猪的故事

在他年轻的时候,在成都五担山有个文殊院大丛林,后面...

康熙与普陀山结缘的故事

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

【推荐】九十岁老母亲往生纪实

一九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母亲出生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卜...

贫妪施豆

佛陀啊,这是我仅有的食物,请您接受我的供养!一位贫...

【佛教词典】因陀罗窟

梵名 Indra?ailaguhā。又作帝释窟、帝释岩、因陀罗势...

【佛教词典】文守

(1608~1646)日本临济宗僧。为山城灵源院之开山。俗...

鱼篮观音的故事

《旧唐书》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陕西有个金沙河。河...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著名...

业力是如何形成果报的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

极乐众生如何做到同时去多处佛那里供养

问: 法师讲过,极乐世界一人去供养佛,可以同时到多处...

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思议净土

此前六讲给大家介绍了一共有九种的净土视野,种类。若...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会相信吗?也许年老的人或者面...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安乐死并不安乐

问: 世间很多人都认为安乐死没有痛苦,只是在伦理上...

净土易往而无人,病根在于缺乏厌离心

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