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静波法师  2021/11/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当我们给人以好处,做有利于人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存在受人赞扬、得到回报的心理。

比如说:“我帮助了别人,我应该得到回报”,不必如此,不要这样。因为我们帮助别人本身就是成就了自己,无论是信仰、责任,还是锻炼,都是应该的。而我们是佛教徒,需要广结善缘。广结善缘的时候,我们不要求回报的结果,反而是有回报的。

反而我们越要求回报的时候,最后往往都是失望的。更何况,帮助别人时我们是自在的、快乐的。帮助别人的那种快乐,不就是一种回报吗?刻意要求回报,反而会失去帮助别人的快乐。

做好事图报答,贪着名闻利养,就会陷入扬名自喜的我执而不能自拔。我们往往陷入患得患失之中。其结果:别人回报了,会觉得高兴;别人不回报了,会觉得失落。如此患得患失的结果,必然会困扰在烦恼和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反而会受做好事之累。

我们做了好事,得到了好报,反而使我们不愿意坚持做下去了。如果我们知晓德行本来是虚妄的,都是由因缘业力所牵引的。

为什么佛陀在《金刚经》中讲三轮体空——能施、所施、中间物不住着布施?因为只有不执着外在的差别相,我们的心里才是真正自在的、解脱的,所以就是慈悲和智慧具足的功德无量。反之,如果住着在能施、所施、中间物上,那么只是善良的福报,而不是福慧双修。倘若没有一定的因缘,也就不会受到赞美,即使受到赞美,也不能说明你什么都好。

我们需要去欣赏、随喜和赞叹别人的善行。但是,如果我们本身确实并没有那么好,却又希望有人说我们好,或者故意昧着良心道德说人家好,除非是真正的度人需要,而不是借口,那么这不是又陷入打妄语的困扰了吗?同样也是有后遗症的。当然,如果需要广结善缘,那么我们也不会吝啬说别人好话。只是这个过程中,佛教徒不要有希望得到回报的心里才好。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这就是以布德为弃履。

如果有人说和行:“我帮助别人,我不要求回报”,那么这当然是最好的学佛。可见,真正的三轮体空的布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具体行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静波法师文章列表

凡夫自作多情,把它弄假成真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就能放下执着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里时,...

以身济子的母鹄

佛言: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位菩萨,身为鹄鸟,生有三只...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我身有无

有人旅行远方,独宿于空屋中。半夜里有个鬼,背着一具...

世间三种最胜香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

用情执的心攀缘阿弥陀佛对吗

问: 顶礼法师!轮回中的众生,都有一颗多情的心。我们...

布施是助成佛之胜缘

布施有甚深的功德,是助成成佛之胜缘;布施的功德随着...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佛门中这六条你能做到吗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已经很麻木了,已经不知道六和敬...

静波法师:浴佛法会开示

我们都害怕死。当我们吃饱的时候,将不思人生苦恼。所...

【推荐】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放下对死亡的担忧

面对现实,任何生命都怕死!但不死又不行,谁又不死呢...

【佛教词典】朝座

(行事)修法华八讲等时,一日中,设朝夕二座,谓之朝...

【佛教词典】代香

(仪式)谓代他烧香,或烧香之人也。...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原文: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

心定降魔

魔王波旬总是用尽心思,想找机会扰乱佛陀修行。这天夜...

谁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善生长者,他要将世界上...

智者大师辨析临终十念即得往生

问:众生从无始以来,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而今生一期...

世间上什么最强

有人问:世间上什么最强? 一、钢铁最强,但是烈火可以...

二六时中都不要忘记这句佛号

很多念佛人对于净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

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

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

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

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不可将心待悟

祖师们叫我们用功,常常说:不可将心待悟。就是说在用...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刚开辟时,一片刺竹荆棘,到处深壑崎岖...

好习惯是最好的仆人,坏习惯是最坏的主人

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些小问题,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