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

净慧长老  2014/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

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这一段话来修。或者说,按照这一十六字来修“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门。

那我们怎么修呢?首先,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融入到菩萨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我自己。每个人自己就是观自在菩萨。能观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的要求,修行就容易进步。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妄想很多,杂念很多,自己对自己在修养这一块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希望,那就很难。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进入境界。我们拿三分钟的时间来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够暂时有一分钟,或者半分钟,进入到观自在菩萨的状态。

观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内外自在。怎么样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记得平常讲的六字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的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但是一百个人讲,可能就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为什么说一百个人讲会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呢?因为有的人讲得太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这六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观自在菩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后所得到的结果;或者说,要想成为观自在菩萨,你就必须时时刻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从果说到因,也可以从因说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一、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的要领,就是要做到身在何处,心也在何处。

我们每一个人很客观地观察一下:我们现在坐在双峰山下,四祖禅寺的藏经楼上,身体在此,心在哪里?很客观地反省自己,看我们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个地方?这是修行很关键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做一切事情很关键的一点。这个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统一。

不管怎么讲,安住当下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一个高难度的法门。但是,又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门,找到了使我们身心健康、身心净化的法门。

这个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这个法门,不是因为你具备什么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备什么信仰就不可以用。这是一个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它抛开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听过《六祖坛经》,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广东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觉得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一定要了解这句话是从哪里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有谁在传授这个法门。他当时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当下一念,他就心开意解了。你说他当时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归依三宝,他又没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门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响,时节因缘成熟了,当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谓四圣,其中有一圣叫做独觉,又叫缘觉,他出在无佛之世,没有听到佛说法,就是偶尔听到一句经文,他就能够悟道,他没有别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烦恼,解决人生的种种不安定,一定要从安住当下着手。

安住当下有什么要求?就是要放下,放松。《心经》上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毕竟是菩萨修的法门,难度很大,要求很高,我们这些平时完全没有受过心理训练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那确实很难。所以根据我们修生活禅的要求,是由息道观,来进入生活禅。那么我现在所讲的安住当下,是要你把当下的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别的东西都离得我们很遥远,好像都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只有呼吸,我们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现实。我们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这一呼一吸上。大家试试看,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个过程。在修止观的专业书上,这个方法是叫做“随息”。我们平常是说“呼吸”两个字,止观书是说“息”这一个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谓随息,就是随着息的入和出,让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现在在吸气;当出息的时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气。所谓随,就是意念随着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观书上的专业术语是:“知息出入,知息长短。”这是属于六妙门中的一个法门:随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处。翻译佛经的大德们,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把制心一处的内容表述出来,就是“守一”。这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文字的表述,都是由来已久。

守一是一个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类要修练,就一定要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经过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复试验以后,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让这个心能够专一了,一切妄想杂念才能慢慢停止下来,内心的智慧才能逐步开发出来。

不管讲什么么法门,都离不开怎么样使心能够专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为心猿意马难以调伏。社会有种种问题,人生有种种迷茫,原因是什么?心不专一,东想西想。比如:年轻小伙子谈恋爱,心不专一,今天想着这个,明天想着那个,就会走很多弯路,造成很多误区,产生很多苦恼。所以专一,是调整我们这个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师就说,要让“心田不长无明草,意地常开智慧花”。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一了,我们的这块心地就干干净净。

要安住当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让我们当下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

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个要求。首先要放下一切妄想和杂念;第二,专注;第三,清明;第四,绵密。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

四、灵光独耀

突破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阶段灵光独耀,开悟了。心地朗然,灵光独耀,那就是开悟了。

今天特别把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来,贡献给大家。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憨山大师:念佛与参禅

学佛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生处要熟,熟...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

圣严法师《生活就是修行》

禅的修行,目的是要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身心平安、少烦...

参禅如何起疑情看话头

参禅用功这一法,首先要明白道理,这个道理呢,就是路...

两个泥牛斗入海

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

中峰大师禅诗百首欣赏

01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因情未撇...

达摩大师传授入禅门的四句口诀

菩提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仅仅是建立...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

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

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

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 五戒十善,才是实...

【佛教词典】业有五种决定

【业有五种决定】 p1220 显扬十九卷四页云:又如是业、...

【佛教词典】恒随转

【恒随转】 种子六义的第三义。种子起现行,刹那即灭,...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推荐】何妨大肚包容

镇江定慧寺的弥勒殿有这样一副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

铁窗下的忏悔

再度入狱,虽近不惑之年,却开始对自己生命产生疑问:...

信愿具足者,则万修万人去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

特蕾莎修女的感人箴言

01、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鉴空和尚顿悟前身的故事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

转劫浊成净土,莫过于放生

一方面,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众生平等,我们不...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

平时「不要」,最后「要」回来得更多

目前在一群买菜的大爷大妈眼里,我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