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妄想创造出六道轮回

净界法师  2014/05/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妄想创造出六道轮回

妄想为什么会创造出六道轮回来呢?(这一段很重要)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关键在有无相倾,这一句话很重要!

我们一般不学佛的人─是一个不知道真如本性、整天向外攀缘的人,为什么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他遇到染污的因缘,起了恶念,造了杀盗淫就得果报了。那么一个人到三恶道的时候,他在苦中,会起惭愧心;惭愧心久了,累积到一个能量,他的惭愧心,又变成一种坚固妄想了;惭愧心表现出来,他就产生无杀盗淫的善念,变成他的一个强大的势力,就出现人天果报:人天果报久了以后,他那个惭愧的善念,又慢慢放松了,累积了一个放逸的坚固妄想;一个人一旦放逸了,就骄慢;骄慢之后,贪嗔痴慢又出来了,又累积一个恶念出来…所以他的生命,就永远在恶性循环,痛苦的时候起惭愧心;惭愧久了,得到快乐又开始放逸,然后就这样不断的轮回!

印光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跟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这句话相符的──他说: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这一句话是针对凡夫。说:凡夫在造善的时候,已经产生一个恶的因缘在里面,因为他贪爱果报,所以他造善之后,快乐果报现前的时候,他肯定会放逸的,结果就埋下三恶道的一个因种。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从事相上的觉悟是不算的。

你说:我现在很痛苦,我真的不敢造恶了。这个觉悟还不够!因为事相的觉悟,好了伤口,忘了疤。我们过去在三恶道多痛苦,却没有一个人记得了,所以真正的觉悟是从道理上的体会。

我们没有通达心性的人,怎么作,都不可能离开轮回:造善、快乐的时候,开始放逸;放逸久了,产生痛苦;痛苦了,又起惭愧心,惭愧心……又开始造善、放逸。就是这样─善中带动恶,恶中带动善,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我们三界的果报。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楞严经》…你才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原来我的本性是清净的!

所以读《楞严经》的人,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冤枉,无量劫来,白白的受苦,实在是很冤枉!

所以你会重新开始创造未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佛弟子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在《法华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释迦佛以一大事因缘出...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

怪兽的传说

在无边无际的森林里,有一棵树冠簇密的老树。也不知从...

佛法宇宙观之六道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

念佛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修福应要注意的两点

【原文】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

在欲望面前,人的智商会降低

财跟色这两种欲望当中,哪一种欲望最厉害?大家深有体...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副经中的副经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在讲净土法门的部类门,也就...

慈云忏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一 空为大乘深义 佛,是由于觉证空性而得自在解脱的。...

【佛教词典】见佛真身

(术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

【佛教词典】题目

(术语)经论之题号也。凡大乘之经典置重题号,题为一...

怎样发菩提心呢

昨天我们简单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和广大功德。那么,...

不杀生的十大利益

释迦牟尼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当知菩萨有一法,能...

你自己不想改变,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

《药师法门》修法仪轨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

五德品格缺失,身体就会产生疾病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

真有极乐世界吗?没有见过无法相信怎么办

世间上没有见过而真实存在的东西太多了。你见过孔子吗...

朝山的意义与功德

朝山活动的功德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但得闻佛名...

怎样念佛才算真正修净土之人

原文: 又近世之人,多务虚名,不修实行。口虽念佛,心...

要选择希望还是绝望

有兄弟俩,一起外出经商。然而,在半途遭遇了恶人,他...

念佛吃素转恶业大苦为小苦

汝何不明道理,一至于此。目疾发生,不知忏悔宿生此生...

《楞严经》的三个重点

《楞严经》前三卷半的经文当中,有三个主题是它的重点...

佛经中说:梦见这四种相最为吉祥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中说:若人梦中见四种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