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2015/09/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昨天,是一道风景,看见了,模糊了;

时间是一个过客,记住了,遗忘了;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

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

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对自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争不来,有些不争也会来;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云,耐得住寂寞才能升华自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什么是成功呢

什么是成功呢? 在古人看来,封侯拜相,加官晋爵,都...

临事对人时,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我们每天张开眼睛后,生活的二六时中,总会面临许多不...

人生的劫数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原文】 先曾祖润生公,尝于襄阳见一僧,本惠登相之幕...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我们花了太多的...

众苦煎迫的「娑婆世界」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娑婆意为堪忍,...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有许多聪明好学的人,有作为、有成就者,古今中外可谓...

在生活中修要能够「轻现世重后世」

在生活之中修,就是指生活要有重心。重心是什么?解脱...

用爬楼梯来比喻人生

现代的社会,医学发达,生活素质提升,在先进的国家里...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造佛像有什么功德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更以异方便,...

「心不在内、不在外」是什么含义

当我们谈到心的实相,世尊曾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

有障碍才能考验道心和信心

佛源老和尚在文-革时,坐了三年的监狱,在监狱里每天受...

不要被情爱所束缚

如果说死亡是这个世间人们最恐惧的事,那么最悦意不过...

【佛教词典】逆流行者

【逆流行者】 p0928   瑜伽八十六卷十六页云:与此顺...

【佛教词典】天台四教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四...

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亦十分讲究。而佛教的称谓...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这是拨正一种观点,...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在家居士净土早晚课的内容

一、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像如何开光才灵

你要礼佛前,一定先要发愿。第一个愿发菩提心,要成佛...

【推荐】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

李炳南老居士:报恩要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问: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智渡法师答: 现代科...

皈依的四个误区

今天我们的内容想跟大家说一说,有关皈依的误区。那么...

心怎么会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呢

问: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学佛的两种用心

佛学是一种心理学,最着重心理训练和修养。楞严经说:...

五时说法都有净土法门的施设

我们说末法众生有个特点,不知恩不报德,很多众生对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