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各位同修道友,大家晚上吉祥。今天依然如故,再做一段的闲岔吧,跟诸位分享。
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同修都会遇到的,至少会遇到其中的一条问题。我们在学修的道路上绝不可以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一帆风顺未必是最佳状态。所以从始到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都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这样在修行路上反而会乘胜追击,打好一次又一次的翻身仗。今天内容就以此围绕而展开。
蕅益大师的著作分很多类别,有序、赞、发愿文,还有小小的开示、回答人家的书信。今天的开示是在一篇文章后面的跋里面,什么叫跋呢?作品前面的叫前序,跋属于后序,也就是对这部作品或者一篇文章最后的总结赞叹。
在蕅益大师所有的跋里面有一篇,叫做《十大碍行》跋,出自《净土十要》里面的一个著作,《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等一下我们讲这篇跋的时候,还要连带着把“十大碍行”做一个介绍。这样的话,可能会让我们讲解和聆听的内容区域更加的圆满。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蕅益大师的这篇跋文,是怎么来对这十大碍行总结陈词的。这段文章比较长,但是内容比较简单。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路中,一定要有逆境和违缘作为主要的调料,才能让修行路走的有滋有味和成就的快。
所以这里讲到,“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
“鞲”就是古代鼓风吹火的器具,就是常说的在一个大熔炉里面炼。就像孙悟空怎么炼的火眼金睛呢,一定是最后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边炼出来的。所以首先开篇一句,就是我们不能害怕、拒绝、逃避逆境,而且如果没有逆境,很可能未必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今天分享这个,也是给大家一起来打打气,我们不要害怕学修路上的逆境和违缘,突发不称心如意的事,和遇到非常为难你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在佛的修行路上,“佛四圣谛,苦谛居初。”
“四圣谛”是根本法门,就是阿罗汉修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首先第一个撼动力,就是要知道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常态是苦的。如果逃避苦,就是逃避生活本身。所以,“苦谛居初”,就是我们不应该逃避逆境。
再一个,“又称八苦为八师”。就是诸佛都会在修行的路上,把“八苦”,也就是我们分段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这些,当作老师一样来对待,才能够得到一些成果。
“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如果只要顺着我就怎么都好说,不对我的事了马上就心存烦恼,我们哪怕有一点这样的心态,始终不能够修正,不能够接受逆境的话,就像蕅益大师比喻的,“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那就只能像夏天娇嫩的草,一到秋天,草木一生玩完了,永远也不可能有松柏长青于霜雪之间的这种傲骨,也就是比喻得不到这种长久的、最终的修行成果。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后面又加了两句:“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不煅不致精”,就是如果金子不炼也是成不了器的,得到熔炉里面去炼。
“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我们要在苦中去炼,没有逆境的话成就不了。所以最后讲到,“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哪里有顺顺快快、自自然然就成佛的呢?不可能。
下面语锋为之一转,“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
这都是祖师们真的经历的,像虚云老和尚那会儿经历了多少磨难,过来才知道,原来逆境才是真实的受用之处。如果想出人头地,世俗间都有“欲在千人顶上行,必在万人脚下踩。”的说法。“必受恶骂如饮甘露”,来了违缘,恶骂是一种考验的逆境呀。“遇横逆”,这可能是一种身业、意业的逆境,我们要像饮甘露、获至宝一样,以这样的心态反转这个逆境,反转这个烦恼。
“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才可以说你真正是在火炉里边、逆境之中炼出来的真金,磨出来的利刃。“方可于秽土植净土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这样才可以说,修行也许会有点成果,有点希望吧。
再话锋一转,“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般情况下,在没人打扰,也没有不顺心的事,也没有遇到烦恼的人,等等这些干扰没出来的时候,在顺水扬帆的时候,你说我要念佛求生净土。当然也不是骗人,可是这是在没事时候的自以为是。
“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只要稍微遇上一点不称心如意的事,就开始懊恼生气,长叹短吁,等等这样的话,说明你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是靠不住的。
“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蕅益大师说,在我的理解来讲,恐怕是你的三昧没有成,生西方这个愿望还是不太有保障。这个“三昧”不是我们说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这个“三昧”只说你的真信切愿,都没有入到这里头,没有填满。
所以,“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你自己验证一下,看你的心性是怎么样的,能不能过这重重的十种关口。
下面我们会引申出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边《十大碍行》的具体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觉得一直在讲开示,这段时间跟大家这样分享,会有一些作用。所以你看,这里蕅益大师给这篇文章写跋,讲到在此《十大碍行》里面自己去验证。
怎么验证呢?“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
大家看到了,这无非就是人生的三种境遇。一个是生病,你身体不好的时候;一个是落难,很可能是你家庭或者事业不顺,一切出现了不好的时候;再一个,被抑被压迫、伤怀失落的时候,很多时候居于职场,被上级或者同僚排挤也罢,诬陷也罢等等这些。
果于这样的情况下“唯增念佛心。”也就是说,越这样越能够把压力转为动力激出来,更加的念佛,那么这才算有点门。“明苦空观”,知道这是人生的常态。“不尤不怨”,即不怨天又不尤人。
“庶莲蕚日滋,称三昧宝王矣!”只有这样,那也许你的“莲萼”,就是在极乐世界的莲花,求往生的这个心有可能会长足的,每天在滋养成长一样,这才能称之为“三昧宝王”。为什么这里讲到“三昧宝王”,因为《十大碍行》就出自《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这篇论文。
其实一开始跟大家讲这一段蕅益大师的跋文,并不是有具体的多少内容,只是一个总结的赞叹和大概的评说。那么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面的原文,什么叫做《十大碍行》呢?
可能大家觉得“十大碍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绕,指的我们修行人,甚至是每个人也许都会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虽然是不顺心,但是人人皆有遭遇的十种生活上的情形和状态。那么在这十种状态出现的时候,到底是让它对我们的修行道业产生障碍,顺其毁道、退心、减信呢?还是迎着这十种逆境,迎刃而上更加增进我们的道业和出离心?这是一样的境界,就看我们怎么用。
所以在表述的时候,他讲到,这十种碍行我们不要害怕,不要生逃避心。下面就把十大碍行的原文给大家贴出来分享一下。对于我们修行路上遇到这种境界的时候,特别有修行意义上的指导。
“是故我今依经,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人虽不故愿于碍。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
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诸碍,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若有得闻此十句义,于诸碍中,一一皆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我心先居碍中,彼碍岂能为碍。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
大家来看,对我们修行路上出现这种境界的时候,特别具有积极意义的指导。“依经”,就是依照经文里面的精神,“创立十种大碍之行,名十不求行。”就是依照经中所呈现的,我们修行路上怎么对待身心出现违缘、逆境的状况。那么我们不求一定没有这十种遭遇,“人虽不故愿于碍”,凭心而论,当然我们不愿意有逆境出现、障碍发生,这是人之常情,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是怎么样呢?
我们再往下看,“但于此间,或不得已,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
虽然我们不愿意有碍,“但于此间”,可是不要忘了,在五浊恶世,在娑婆世界这个杂染国土,“不得已”一定会出来障碍,出来违缘的。所以“有一切障碍现前之时”,最主要的是,我们不要一下子就通身扎进去被境界转了,要赶紧先树正知正见,调自己的正念。
“俾我身心先居碍中”。假使你所有的身心一下子被这个境界转了,你就住在里边真情实感配合去了,那么就“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那么它一定会成为这个“障碍之境”的。
“俾我身心先居碍中”,假如我身心先有这个思想准备,也不求躲避这十种碍,我心里非常有数,这十种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话。“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它会发生,我已经有准备了,我也知道怎么对付它。
“譬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你看祖师说的多好!假如我们先思想上有准备,知道这是人世间常态,就好像金子和火同在一个炉子里面,一直是火在烧金子,欺负金子一样。但是正好由于火不断在烧,不断在炼,所以才致使这个金子必然会成就法器,成就道业。这是理所必然,势所必成的。
那么他就讲了“其十种大碍之行今当说”。大家来看,“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这就是“十大碍行”,名“十不求行”。
就是前面的法义来讲,我们光这个“身不求无病”套进去说。在修行的路上首先不要说,我的身体绝对不会出现状况,只要色身有病,四大不调,那就说明过去的恶业在发挥,这时当作还债、消业想,消完了就还完了。当然我们不愿意有病,但是在这个世间,它就有生、老、病、死的“病”这个根本烦恼。你既然有病这个烦恼在,如果先前就知道,一定有可能会生病,来了病我有知见说,我就消业,还宿世恶业之债,杀业之债,我只要生一天病,好像是痛苦一天。那么痛苦一天,正好我就偿还一天,松快儿一天,减轻一天。一样的身,两样的情,这就是“一念身不求无病”。
“二处世不求无难”,大家知道人在世间都是在爱欲之中,我们所有的关系真的就是以欠和还这两个字来维系的。我以前常说,天地这么大,众生这么广,都是狭路相逢,不是欠就是还。既然曾经毫不客气的欠,那就必须心甘情愿的还。“无难”,但凡碰到难处了,都是冤亲债主相遇了,要还呀!
“三究心不求无障”。不管学世间的学问,还是出世间的修心证果、断烦恼,你是不可能没有障碍的呀!没有障碍你怎么去跨越障碍呢?以前佛源老和尚在的那会儿,记得常去他那里请法,一块的师兄弟三四个。有一个法师就说:“哎呀,老和尚,我有业障,我有烦恼,求老和尚加持呀!”老和尚就回答:“烦恼,没有烦恼你怎么活呀?”你看,老和尚一给你反转说,没有烦恼你怎么活,什么意思?烦恼即菩提呀,知道有烦恼才知道有解脱,没有烦恼你就不知道要解脱。所以说到底是碍呢?还是助呢?
所以,“四立行不求无魔”,我们起步修行的时候,不求没有魔来磨你。这种魔要么是外在的魔境,财色名食睡。要么是自心的心魔,分几种,有的是信心退了,突然间贪婪世间的五欲六尘,修行修不下去;第二个就是对三宝失去信心,越看都是过失、不对、烦恼;第三个又觉得世间陋劣,整个染土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他接受不了,一下子就跟这个修行上有洁癖似的,马上就想死,要求生净土;这些等等都属于魔,有轻微的有严重的。
当然最麻烦的是什么呢?有些在心地上用功的,一下子不小心走错了,住到某一个不该住的境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怪事。要么是念念有词,好像在到处请法一样,殊不知已经陷入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窠臼中了。要么就是到处去宣讲自己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某一种法,等等这些花样百出,各式各样。所以“立行不求无魔”,为什么呢?我们常说“不疯魔不成活”,你还是得炼呀!
以前印光法师说,一个人的心性福德够的话,不着这些东西,魔来了也不执著,知道随它去,不会上它的当,那么等于说魔来了也被你修成佛了。就算你修的境界很好,但得少为足,天天感觉不错就想显摆,又以为自己是最高人,那么就等于说佛来了,也被你修成魔了。魔、佛还是一念间,所以有魔才有佛。我们修行路上不可能没有魔气的,这是从世间助道的身心和出世间的修行上来讲。
第五个,“谋事不求易成”,这世出世间都一样的。不管做什么事得艰辛跋涉,不可能即刻马上圆满成就,如果说马上圆满成就,一定是一个陷阱。所以说“谋事不求易成”,没有那么简单的呀。众生的共业、别业、知见,种种的这种你来我往,它不是那么容易协调的。我们的修行团队,共同学修的一个小组,一个地点等等这些,有时候很难一下成就。
一个就是我们的福报不具足,第二个就是因缘没拧住,第三个就是很多违缘,这都是不那么容易求成就的。特别是修行建一个道场,组一个大的团队呀,等等这些,同步去共修,这里面会有很多的违缘。都是慢慢磨的,把违缘给消了以后,每个人都是一个违缘。
你看,有的在团队中突然就掉链子,突然就生烦恼,这都没有好坏,就是控制不住的这个业力。所以说什么东西都是慢慢磨合才成就的,好事多磨。不是我想一下马上要现行,然后就依照自己的想法顺理成章的进行,不可能。有时候特别是修行人,总是非常天真的觉得只要有宗教激情就够了,不是那么回事。
第六个,“交情不求益我”。你跟人家打交道,不管是世间人情,还是同修的法情,都不要首先想着“益我”,这里“益我”就是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是有一种相互利用,利益交换的心,有付出一定要有回报,这是凡夫的下意识心。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来讲,最充斥着每个人身心的一种常态心情。
所以“交情不求益我”,我们现在跟人交往,包括佛门里面的同修道友,乃至师兄弟,都有这个弊病。就是想搞些一些人情世故,一块做点事,捞点世间的利益。我告诉诸位,太大错特错了,本来大家结的都是清净的法缘,那么你在这个法缘的人脉、人群堆里想搞些世间利益,那是八九不离十的成就不了,最后弄得不欢而散,是是非非的。所以,“交情不求益我”,如果你真的是发心为别人付出,最后就能舍得话,那你可以。否则的话,是会有障碍的。
再一个,“于人不求顺适”。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不可能事事都顺着我,有时候最后成就的人,都是以自己随顺别人居多。自己彻底随顺别人,没有一丝一毫自我主义中心思想的这个人呢,成就的快,所以说“于人不求顺适”。当然不是说在口头上唱高调,“于人不求顺适”,我这是为大伙。
一定要微细的思察内心的心迹,观察一下最后真正的世间利益上面,你有没有居心叵测,有一些深度的阴谋,等等这些,是不是最后你是最大的赢家,那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个世间没有人是傻子,所以说“于人不求顺适”呢,但凡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特别是要把内心深处无时不想要的那种利益,不要太放在心上,乃至能够完全把它放开。这样的话很可能更加的才能达到真正的“于人不求顺适”。
“施德不求望报”,就是在帮忙成就别人的时候不求回报,这我们都知道,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嘛!
第九是“见利不求沾分”,看到这其中有好处,赶紧退开,巴不得好处都给别人了,我自己一点都不要。因为你一旦有这个心的话,这个东西是人人都管不住的。
最后一个总结点,“十被抑不求申明”,被人诬陷了,受了冤枉了,一句话都不说。上次给大家讲过,蕅益大师发愿,哪怕被人欺死,给说死等等,他绝不会开口辩一句的。遇事以不辩为究竟,我就不求申明,不去表达自己是被冤枉了,你们说错了,我的发心是怎样的,我要表白一下我的内心深处,不要去说这些,让人家爱怎样怎样吧。
这样的话才叫“十种大碍之行”。为什么叫十种大碍呢?按照通常来讲这是障碍,可是正因为在这个障碍之中,我们才能够上好的修行。所以,“此十种大碍之行摄一切诸碍”,修行上的所有违缘都在这其中了,都已经说到位了,不离开这十种情形。
但是后面还有,“唯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
只有上上智慧的人才能承担这种见解,这种境界,才能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和感同身受。中下的人肯定受不了。在平常生活中也是,你跟他说“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他会反驳,我们为什么非得苦凄凄自己去没事儿找事儿,这不是神经病吗?这就是“中下之人不敢希冀”,他害怕,他受不了,他觉得不吉利,所以“唯上智者堪任”。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还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
“若有得闻此十句义”。这指的是上根人如果可以堪受,能够理解这种境界,有这种知见的话,那么“于诸碍中,一一皆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一一皆能照察觉悟”就是说始终念念不空过,有觉照、观照,知道在这个层面,面对这些,心提到正念,面对这些境界。
那么在境界里面反省自己的身心,体察在逆境中,修出来迎刃而上洒脱自在的道法。久而久之还能相续不断、持之不失的话,能够有什么好处?
“则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大家想想,这不就是前面讲到印光法师说的,魔来了被我们修成佛了。“能入诸魔界,不为群魔退转其心。循诸色声,不为色声惑乱其志。”那就说明,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照察觉悟,省身体道,持之不失”的话,那你就绝不会为这些魔境、乱境所转。
既然不会转了,“乃至憎爱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场。”都永远不会散失掉的,不会退失,不会打失。退失的就是自己的信心,打失的就是自己的正念。
如果“我心先居碍中。”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不是讲到“俾我身心先居碍中,而众魔诸恶障碍之境,不能侵我”,那么后面是一个回应。说“我心先居碍中”,就是我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怎么面对它,怎么跟它斗争,怎么把它降服的话,那么“彼碍岂能为碍”,这十种障碍都不能称之为碍,为什么?成了助道因缘了。
“碍若无碍,则于道行尚可直进。”大家听到“尚可直进”这个词了吗?“直进”就是长驱直入,都不是绕着弯进的,是直接进的。等于说走的是最短的路,直线。可以说由于出现这种障碍,恰好成了我们走后门的因缘,快速的进步。所以我们修行人不求远离这十种境界,而在其中发生的时候继续去修。
后面还补足一句,更是给我们增进了。“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
如果你在这种障碍境界中还能修出来,那么在没有障碍的境界中,道业进得就更快了呀!身经百战出来的,跟在太平盛世粉饰出来的士兵战斗力能一样吗?如果你是在乱世打出来的,那么你在顺势的时候,修行就更快了。
就好比在悬崖上种的草木,又经干旱,又被雷劈火烧,如果它还没有改变生命力,还有绿叶出来的话,何况在下雨、有霜降潮湿的滋润,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难道它会生长的更坏吗?只能更好,绝不会更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讲到说,“何况得于自然无碍之境,道岂不可进哉。”
这是从正面讲,我们要明白这“十不求行”是怎么一个情形,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在逆境中修行。另外还有一段文章给大家贴出来。
“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脱生,可以超凡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所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事易成,则志成轻慢。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德望报,则意有所图。利沾分,则痴心必动。抑申明,则人我未忘。
以是义故,则知十无碍道,能生是过。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为障道因缘。何以故?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骄奢起,必欺压一切。学躐等,必未得谓得。愿不坚,必未证谓证。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意有图,必华名欲扬。痴心动,必恶利毁己。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是十种过,从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遍虚空界。必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敬慎。”
第一句话,“当知此碍,即是一切众生大善知识。”这十种境界是我们修道者人人都面对的大善知识。“亦是一切众生良佑福田”,是保佑我们的,让我们“可以了生脱死,可以超凡入圣,于诸世间所有美味上服,金刚珠玉,一切众宝,所不能及。”反而不但没有碍,还生起了助道的因缘,像一个大护法,作为善知识引领和良佑福田一样让我们长驱直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为什么呢?
“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则于非碍,反成为碍。何以故?”
假如没有这样的障碍出来,我们通常会以为,这多顺溜呀,一帆风顺,我好好修行。大家试着扪心一下,几人能在顺境中修好呀?几人能在顺境中奋发而起?几人能在顺境中立大志、发大心?都是被顺境淹死了,煮烂了,发不起来了。为什么?泛泛悠悠的蹉跎岁月,浪费年华,享受去了。
所以这里讲到,“是故,若非以碍为通。”假如你不善于将障碍的境界调为修道之善知识,和增上缘的话,那么“则于非碍,反成为碍。”平常你以为的一帆风顺的境界倒成了障碍了,因为日子过得太顺溜了,你修不了道。
下面每一条都一一具体指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身体没有病,贪欲必然会生,大家扪心自问,如果处事没有难,好像什么时候都是春风得意,青云直上,那么这时候奢淫骄纵必然会生起来,你当个官,赚点钱。我记得大家的日子刚刚开始好转以后,歌舞厅、餐厅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都来了。为什么?奢淫骄纵必起。道德沦丧了,真诚心变了,背叛心多了,这都是一样的。“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为什么这里讲到“所学躐等”?“躐等”是什么意思呢?等于说你学习没有次第,不成体统,没有一点一点慢慢的积功累德。好像是在大幅度的跨越什么,但是其实是不扎实。为什么呢?你没经历过事情,没受过磨难,心里没有障碍,没有炼过这个心力,所以你的心不够坚,不够稳。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由于有磨难、有心魔,才导致你更要使这个心力来战胜魔。那么没有魔的时候没办法啦,你这个誓愿就没有机会让它更加坚挺,更加不败。
“事宜成”,事情成就的快了,“则志成轻慢”,谁都看不起了。跟人家有交情的时候,有益我之心,那么就“亏失道义”,一定会暗藏奸心,不会是真诚的,不会是分享的。
如果“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就是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大家都是一种染着的俗气状态,就自己是最清高,最高人一等的,等等这些都会障道。由于我们没有障碍,生活顺适生起来的反而成障碍。
后面的,“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现在有些同修们确实也能做功德,我们一开始都是比较舍得,愿意去奉献的,这时候就比较纯粹。由于人的这种陋劣心,现在不都是讲投资回报吗,那么大家有时候在佛门盖道场,成就弘法事,也下意识的有一种企图心。一但有一念企图心伴着以后,整个佛事或者这个道场最后一定会搞砸,一定会不纯粹,会乱了因果。
所以导致如果你做点功德望回报,一定会养成一种意有所图的障道因缘。如果你见了利益马上想沾点,与我有份,给我分点,这种愚痴贪心必然会搅乱动起来,愈演愈烈。
“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如果你受了委屈,被人家欺负了,一定要辩个清楚,跟别人见个高低,那就是人我见没有忘,还在人我计较中,越想越气。这个是修行人最容易犯的,很可能平常不动他的时候呢,还貌似很平静。
稍微触到内心深处的时候,突然间爆发了,哎呀,好像还不如一个不修行的世俗人。世俗的人有时候觉得算了算了,不就几句话嘛,就争一口气嘛。他不行,我今天要是不见个高低就不能活了。这些都是种种障道因缘。这种障碍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你平常生活中没有障碍,反而养成这种最大的障道因缘。
所以,“以是义故,则知十无碍道,能生是过,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为障道因缘。”
这是第二个,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的说法?那就反而由于无碍而有碍了,那以后它会产生一些连锁反应。后面祖师又讲到它会怎么来体现我们的障道因缘,大家一条一条的对照一下,看看心念在那样的状态中,是不是最后会发展成这样的一种情形。
为什么说最后成为障道因缘,何以故呢?又分十条一一的辩解。
如果说“贪欲生,必破戒退道”,一定会导致破戒体,退道心。因为贪欲心、世间心重了,那么出世间法就守不住了。
如果“骄奢起,必欺压一切”,唯我独尊。现在有时候做的功德,谁是大斋主,他就看不起小斋主,就想说话算话,盛气凌人。我们说的钱好语壮,力大欺人,就开始生了这种骄奢心。
如果说“学躐等”,就是你本身对于教法没有一个明白的脉络,真实、扎实的次第的修证,次第上没有一个证到哪儿了,证到什么果位,断什么烦恼等等这些,你没有学到位,不会勘验的话,“必未得谓得”。就一定会说,你没有证到果位就错证到果位了。
我有时候也听到有人说谁谁谁老早就开悟了,他的开悟偈我听过,谁谁谁已经证到什么地步了,什么登地了,等等这些,让人听了实在是无可奈何。你反驳他一下,他说你坏他信心。你告诉他一下,他就觉得你在瞎说。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佛法的教法里面,如果说你证到这个果位,一定会体现出来你的身心世界是怎么个展现方法。一看你没有那样展现,那你没有证到这个果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圆这个呢?必然要说谎,大妄语呀,未得谓得。没有证得,你说证得了,或者暗示让别人说你证得了,必未得谓得。
“愿不坚,必未证谓证”大家看到了,如果你的愿力不坚,那么你又想有这个修证上的功夫,自然而然久而久之自欺欺人,不但欺自己,更想欺别人,就开始打妄语。没有得道的说得道了,没有证到的说证到了。
那么“志轻慢,必称我有能”,你慢慢的有了轻慢心的话,一定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最大,我慢心生起来了。“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好说人家的不是,因为有自私心、嫉妒、排挤。既然说人家的不是,“内自矜,必执我之是”,就一定会说我是,我才是对的。
“意有图,必华名欲扬”,一旦你内心有意图了,一定会注重名利,特别想扬自己的名。为什么?因为有利呀!一有利,这个痴心动了,“痴心动,必恶利毁己”。有了利益了就不管不顾了,任何代价都不在话下,只要有利益,人绝不会想着其他的。
今天看了一个新闻,说四川那边挖南红玛瑙的,只知道玛瑙能卖很多钱,最后不正确的挖,挖了很多塌陷,挖下去十米以后又横着挖,不知道这极其危险,一压就压死了十来个人。这个时候痴心已经动了,控制不住了。
“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心里暗藏这种愤愤不平。
“是十种过”,由于这十种过,“从凡妄生,皆名邪见。展转生起无量恶法,遍虚空界。必令众生,堕于地狱。岂可于此,不生敬慎。”
大家看,所有的这一切,就是由于前面的十不求行我们有求。如果你求这样的话,就导致中间这样,会导致后边这样。如果你不求,这十种境界让它来,我们就身处其中去炼,貌似成碍了,反而成助道因缘。如果你求没有这十种违缘现前,就要一帆风顺,貌似没有障碍了,反而成了障碍,还导致你最后生起无量的恶法,堕到地狱里面去了。哪个得哪个失呢?
今天晚上我们从蕅益大师《十大碍行》的跋文里边,引申出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面的所谓“十不求行”。其实祖师们说的是非常到位,一目了然的。给大家列出来,就这么贯一遍,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有这样的情形出现的时候,想想这些话,闻一闻,思一思,然后再继续修。
自然而然好的风景,就在翻过这个山头以后。不要为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那就真的是成了碍了,生了大障碍。
生活中每个人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形的。那么在遇到这种碍的时候,希望我们把它转成无碍,转成助道因缘。而不是以此碍生更大的碍,或者为了追求无碍,反而成了大碍。
希望大家各自领会,各自学习,各自从生活中对照,然后再依此而发身心的正知正见和修行中的正念正行。这是很大的善知识,讲这个可以当善知识的法。所以希望今天跟大家学习一下,我们有个了解。
今天的具体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愿以今日闻法、讲法功德,同生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大家,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