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

宏海法师  2019/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二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实修群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如意。

这一次讲法隔了两周,因为我在五台山的因缘,上一次有所失约,向大家致歉。如果把今天讲的内容,能够做一个供养,让大家更加心开意解的话,也算个加行吧!有人说,时间久了,再一碰撞反而更能得力。所以也希望今天晚上的内容,对于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功课,有所感觉的人,有一点点增进,没有感觉的人也结个善缘吧!

为什么在实修群里面,没有先和大家一起来合掌、三称、求加持、念开经偈等等,并不是随意或者不恭敬。今天也跟大家交代一下,既然当初建了这个实修道场,确实在我的设想中,也许是一种妄想,总归是一个非常如法并且能足够引起大家殷重的,也念念把它作为最清净的一个靠山、平台的,这样的一个线上道场。

所以我想,不管三称不三称,不管完了以后念不念回向偈,都不从这方面去注重。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一入这个道场,你的正念就在,你忆念这个道场,每天的回向,时时刻刻这个道场是与你同在,是伴随着的,希望有这么一个殷重的发心。所以一直也没有从开始跟大家去念个“无上甚深微妙法”,也没有在完了以后非得要回向“同生西方净土中”,就是这个用意,这是不言而喻,明摆着的事。希望大家在这个上面能够提起正念,常在此观想中。一直也没有道破,今天晚上跟大家说一下。

今天要学习的这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是非常干练、痛快、直接的。但是有一点也要提前说明,是比较难懂。这个难懂又体现在两点,一个是看每个人天生的悟性,悟性也是累生累世积累来的,还是从修来的。

再一个就是看长久以来的修功,你是不是确实念念在道上,就跟两情相悦的人,相思久了突然见面一样,会有碰撞的感觉。那么不在道上的,可能觉得还是很教条,或者很术语化。当然,这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结个善缘,那我们的功德还是能够得到的。

因为蕅益大师一辈子曾经也有过大的誓愿,确实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性格是既柔又刚的,“柔”,表现在不忍众生苦圣教衰的慈悲情怀,“刚”就是绝不会妥协于流俗知见和流俗之行。蕅益大师刚到什么程度呢?发誓一辈子被人欺死也绝不会抱怨反击一句话,意思是修忍辱心。

后来大概成名以后,还有一个因缘,发誓一辈子不受人别请,赴宴应供斋饭等等。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辈子誓不登座讲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后来他在描述自己修证境界的时候说,仅开了“名字位中真佛眼”,承认确确实实是开悟了。而且他说,佛法兴盛不在乎能够弘通多少,怎么样做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大家都皆大欢喜的,而在乎能够固守一个精髓的、脊梁的、精神性的东西,所以他一直守着这几条。

只有一条他后来破了,就是不登高座讲法。那为什么后来登座讲法?有一个叫谦公的人去请他,他还是慈悲不舍,当时就开缘了,解除了这一条誓言,其他的都没有失言。一个开悟的人说法是不会误导众生的,所以他讲法的时候,既有禅门的干练,也有净土的感性,而且能把这两点相结合的非常好。

今天的开示全部来自于《灵峰宗论》卷七之四的“净然沙弥化佛念疏”,就是从这两点入手而走的合二为一的中道道路。希望我们听了这段开示以后,也在见解或者修行的感觉上能有所增上。

好,我们来看第一段: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修此三昧,凡有三种:一者唯念他佛,二者唯念自佛,三者自他俱念。修虽有三,成功则一。”

这段是一个纲领性的介绍,开示念佛径一定要从道理上明白念佛的前因后果、功德利益关系,再一个从念的正在进行时的时候,要把握好状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为念他、念自和自他俱念。虽然每一个念佛方法都会摄入到另外两种,但我们基本上都提倡念他佛,念他佛更能够让凡夫的口味尝得到法味。所以如果有一些悟性上的东西不足的时候,是可以用信心来弥补足的。所以这一段大概的介绍,给大家做一个知识性的贯解。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佛讲法里边最圆顿的《法华经》里面讲到一句,只要无意中到庙里面散乱心一称南无佛,都已经肯定必然能够成佛。这句话的知名度确实很高,后来为念佛的净土行人所常引,意思就是念佛的功德殊胜。

但是确凿的讲,这句话跟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广度上面是一样的,深度上面是有差别的。为什么呢?这个属于通途表达,意思大概就是只要你跟佛结缘了,那么就必然会成佛,已经铁定是打这个保票的。“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后来常引到净土法门里边,其实净土法门更痛快直接是什么呢?即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儿当下成佛。

所以蕅益大师就做了一个交代,“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必与正因同得究竟也。”这句话串起来给大家讲。这里面有三个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因佛性”,后面所讲的“称性所起缘、了二因”,是指的“缘因佛性”和“了因佛性”。名词很吓人,什么意思呢?“正因佛性”就是每个人都本有的佛性,那么本有的佛性怎么启动,怎么显发?就是要跟佛法结缘,开始用这个引子。

比如北方蒸馒头的时候都会用酵母,那个酵母放一点点,整个一团面都发了,就是这个原理。所以“了因佛性”,就等于说我们无意中到庙里边看到一本经书,念了个阿弥陀佛,听了一首佛曲等等这些,突然间把佛缘给结上了,一发不可收拾了,这就开始要让他明了,开始要启动了,所以叫做“了因佛性”。

那么明了、启动以后,不是说一下子就到了“正因佛性”,就全显现出来就成佛了,而是要你积功累德,从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等等所有这些路途中的,都称之为“缘因佛性”,就是不断的往里添柴、加火、扇风。这三个一体配套程序定位、启动以后,才能称之为修行,最后成佛,是这么一个体系。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体系呢?它跟下面的内容是有关的,在此先给大家说一下。不管修什么法门,学哪个教派,哪怕追随任何善知识,等等一切,只要你修着行就脱不了这个体系,永远都是这么一个路子、一个模范。

在这种情况下,又把念佛三昧给提出来了,“是以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普摄一切三昧”。就是用前面的整个理论框架来套,念佛也在其中。既然已在其中,我们从这样的理解,念佛离不开这个套路,说明这个套路就在念佛法门之中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家常听三昧这个词,也不晓得有没有尝到。如果依照理论上来讲,“三昧”叫做正受,又叫正定,又叫等持。“等持”就是相续的在一个状态中,始终这样平等的不动,如如不动的守在这个状态、住在这个状态里面,所以叫做三昧,也叫三摩地,三摩提。

这里要引出下面的文章,修这样三昧的人一共有三种状态:只念他佛、只念自佛和自他倶念。虽然修的状态有这三种,它得到的功德,最后得到那个成功的感觉是一样。

首先来看第一个,念他佛,讲到的这一段想必非常好理解,可以说是老调重谈了,大家一听非常相应,“一、念他佛者。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

我们常说净土法门是把佛的转果地觉为我们的因地心,这些语言大家要吃透,怎么吃透呢?从理解上,他说的是当时惯用的语言,而且又如此的专业,那么我们一定要把当时的语言,转成现在心里的一个下意识表达,然后再把这个表达先自己说服了,用心念去触摸一下他的语境,然后,你可能才能够转成自己向别人诉说这样的一个表达方法。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直接把阿弥陀佛修出来的所有成果,这个成果没有版权,也没有保密,他巴不得所有众生都能够跟他一样得到这个成果。这跟世间的自私法,所谓的版权也罢,申请专利也罢,没有这么一说。整个九法界来讲,他巴不得所有众生都能够早日得到这个成果,成佛的果。

所以只要我们跟阿弥陀佛结缘,托着他所修的成果为我所用就可以了。你相信他的果德,一旦用这个念头,就把他所有修行的成果给执持、摄受过来。我们往往觉得只有佛能摄受我们,殊不知凡夫心跟佛心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当你对佛的功德有足够的信心,就等于说把佛的功德摄受成我的功德。

所以在这里讲到“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就是这么个意思。人家已经到顶了,我现在还在开始迈步或者怎么样,那没办法,借个力吧,我先到你的肩膀上,一步一步的把最好的风光尽收眼底,我先这么走着,走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风光看明白了,跟你一样时候我就跟你一样高了。

“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我们来考察这句话,“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其实就是前面讲的正因佛性,每个人都可以做,本来也是这样的。“专心注意而忆念之”,就等于是缘因佛性。“为我所念之境”是了因佛性,这个专心注意开始就是缘因了。其实我们真正要成佛,最关键在路途中要大量的修缘法功德,缘因佛性。

所以,“或忆名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想相好”,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庄严相。不断的依照经书里赞叹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以及其他的描绘,用自己的心念贴近他的庄严果报。

“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你想想阿弥陀佛当时发的这四十八愿,已经把我们所有解脱可能性给表达清楚了,也把解脱路上所存在的所有潜在障碍给扫荡清楚了,全在四十八愿给搞定了。所以你就忆念,把他摆平,说我相信四十八愿,那么必然四十八愿就能够摄受我,保证我将来往生等等这一切,把心安在他的愿力上。这也是一种念他佛。

“或思力无畏等现在胜德。”这里有两个专业词语,但是我不准备给大家细讲,今天晚上比较笼统的让我们具足这个宏观的悟性。思力、无畏,就是用你的心思、思想来忆念佛的果地功德,佛的果地功德有十力、四无所畏,连菩萨都没有这样圆满的威德,大家想了解的下去查一下就知道了。

阿弥陀佛也具足这样的十种力和四种无所畏的功德,就是让我们思他现在的胜德。

“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为念他佛。”一目了然,说的整体状况就是我们全身心的靠投、扑倒在西方圣境上,彻底把娑婆世界现前境界完全给转移到极乐世界,这种转移是非常忘我,不管不顾的。

下面讲,“贵在历历分明,一心不乱。”为什么观他境的时候要观得历历分明呢?我们现在也有历历分明的力量,就是使在咱们这个世界了。为什么说很精明、斤斤计较的人日子过的很安逸,就是在这个世界他很有把握,也可以称之为“历历分明,一心不乱”。

那么要转“历历分明,一心不乱”的这股劲,不要用在这儿,而要用在西方。因为将来所显的是我们要生西方,怎么生呢?就是由我们的心力所显,心力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西方就到。

所以,“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如东林诸上善人,即其证也。”

这其实就是让我们常规的念他佛,念极乐世界、西方三圣、清净海众,念那儿的依正庄严等等。只要你心死在那儿,念念不忘,那么将来必然由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夫,三昧功成以后,自在往生,横超净域。下面特别举例,就好像东林诸上善人,指的是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那时候号召了一百二十三个人一起结莲社,每天念佛,修念佛三昧,果不其然最后功成名就,依然往生。

这一段可能比较容易懂,可是这只是其中一段。第二段首先给大家念一下:

“二、念自佛者。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及南岳大师、天台智者,即其证也。”

我在看这段文的时候有一个顾虑,从消文给大家讲,我害怕还是落入到言诠,因为本来文已经很难消了,我们就那么一点点灵光和精力,现在把它所有都使在弄懂文理上,很可能心跟不上来。所以我们就粗略的把文贯一下,往义上会。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念他佛是刚才讲的,现在是念自佛。其实从境界上来讲,“念他佛”是把心往开了展,“念自佛”是把心往浓了缩,不管展到一定的地步还是缩到一定的地步,最后都会豁然开朗,亲见佛性。

所以这个念自佛,“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每个人现在生活都如此的真实,其实从来不知道这是假相。我们有时候说:“哎呀,你这个人现在在幻想什么呢?你在想啥呢?心里在盘算什么?”很可能我们都觉得,这个东西是人的一个本来常规的生理功能。

但是错了,不管认为是人的生理功能或者心理功能,你认为它是一个属于你的东西,那就错了。

就是这个现前一念,每个人的灵动心,不管怎么表达都行。认为说我存在也行,认为说所有世界都为我认识也行,认为说人有主观能动,我要思、我还会考、我还会想、我会思辨、我会辩证,等等这些都行。你只要能够反观得到这个是怎么作用的,只要你观到这个作用本身的当下,就是你的起心动念,在起心动念就可以了。

可能听起来人人都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们平常是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的。我们所有的心力都依附在起心动念上,所有的力量都是被它牵着走的,而不是盯紧它的,这个大家一定搞明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现前一念的状态。当我们贪着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心生欢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念头在郁闷,在欢喜,而是随着欢喜和郁闷走了。就跟游泳一样,观不到这整个是一潭水,就扑到水里面尽情地比划费力气去了。

所以真正的“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大家要学会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比如说,这会儿大家往远处望一望,那这个心到底在眼里边呢,还是在望到的物体上?这都是你的心的功能。又比如说,大家在听我讲法,那么这个声音到底是我现场的声音,还是手机上的声音?是我手机上声音,还是你手机上声音?还是你耳朵里的声音?到底在哪儿不知道。可是问题是,这个声音在我这儿,也在我的手机里,也在你的手机里,也在大家的耳朵里,哪儿都在。

所以这里讲,“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你没有办法形容,逮着它,甚至都没办法让它停住,所以说“无体无性”;“横遍竖穷”表达的它又是无处不在的;“离过绝非”就是你想形容表达的任何言词,乃至否定、肯定的手法,都不能够把它说出来;“不可思议”,用思想和语言不在这个层面,这叫做“不可思议”。

虽然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百界千如”也是一个佛学词汇,你想一下,其实就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世界而已。一切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思想世界,一切众生的世界,一切凡夫、圣者、佛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这个百界千如中。但凡有你想到的世界,包括想不到的世界,都离不开这个百界千如世界,就是这么一个法场,大世界。

这里面具足了“种种性相”等等这些一切,现象也罢,本质也罢,不要管它,你就守好肯定离不开这一念,这一念“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

上面讲理论的时候,“如此观察”,怎么观察呢?我相信刚才讲了半天我们也不会观察,因为守不死,心力太弱。就近来观察,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如果不学佛的时候,每天心都用到外面的滚滚红尘,财色名食睡上。

现在我们都学佛了,想了生死,还要往生西方,每时每刻要回向功课,回向功课数字多了,觉得很不错,这是个修行的;回向数字少了,今天觉得有点拿不出手;又有的人天天回向,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的人偶尔回向一次,他就觉得自卑根本不敢说话;等等这些。

那么我们就此裁住,自问一下所有的这些关于修行的感觉。我是一个佛弟子,就需要一个我是佛弟子的感觉,一定要住在这里面,才是一个好的状态,正的心念。或者说他不好好修行,我比他强,马上就住在这种享受自己优越性的感觉上。

乃至在闻思讲堂实修群,有一个宏海法师每周四都讲法,我一定要如约而至在那儿听,还是一个感觉。包括一定要今生了生死,要往生极乐世界,最后见阿弥陀佛,所有的念头一定要存在一个感觉。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这个感觉是没用的,是障道的,是本来要作废的。大家仔细将所有的感觉消融自性。当感觉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觉得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其实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才是根本价值的体现。但是现在我们不敢,觉得没感觉是一种泯灭的状态,而不是腾空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会观察。纵然观察,也不敢从根本上兜底,把它彻底掀翻的观察。大家想想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幻想、妄想、感觉?所有的都是错觉。如果我们消融了所有的感觉,不要说当体悟道、证道,你想一想,假想自己是一个完全不求,没有期望,没感觉的人的时候,才叫彻底解脱自在。

这时候大家仔细想想,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如此观察,功深力到”,久而久之,在把握好这个感觉的时候,明白这也是种感觉,不断地就这样反观,伴随着它,那么久而久之,“功深力到”,就开始“圆伏五住,净入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

这里的“五住烦恼”指的我们三界内的见惑、思惑以及三界外的无明惑。三界内的见惑算一住,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地方都有思惑算三住,三界之外还有无明烦恼,一共是五住,统归就是成佛路上的一切障碍。只要你久而久之,“圆伏五住”,首先伏住了,再慢慢“净入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见到这个明心见性的本来自性,正因佛性悟到了,这就叫念自佛,在净土法门叫做实相念佛。

后边蕅益大师讲到了“如西天四七,东土六祖。”“四七”指的是从释迦牟尼佛到迦叶尊者,一直直承下来的西天四七二十八位祖师。西天的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到中国以后,是“东土”的初祖,一直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祖师是第五祖,一直到第六祖,东土一共有六位祖师。这才是真正我们称之为的祖师,他们悟到了这个心法,就是念自佛成功。“南岳大师”指的是南岳慧思大师,“天台智者”指的是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即其证也”,这是取他们的修行路子是作证明的。

可能大家知道,宏海法师以往不是常讲不要参禅,其实这不就是参禅吗?下面还有一段,就是交代给大家,如果你能够依着这个念,那么就比我们光念他、光念自要来的快,而且品位要高,第三种叫“自他俱念者”。

因为我们在念他佛的时候,道理虽然不能彻见,但是正在用的这个道理是确凿无疑的。所以只能守住念他佛的功德,其实念自佛和自他俱念已经具足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想锦上添花、如虎添翼,那肯定是这个理你明白,然后再依着事还是这么去做,那就更好。

为什么在三辈九品里面有品位呢,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见分晓的。所以今天晚上的开示,也可以说给诸位莲友将来的莲品增上做一个基础。

“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如永明寿、楚石琦所修法门,即其证也。”

大家不要被吓坏了。很简单,我们也不要依着贯文跟大家再调出来,把它化繁为简。

“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第一重要吃透,什么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然又会给大家讲老调,不就是所有的众生也有佛性吗?就跟黄金一样金性永不改吗?这个听多了就不起作用了,反正知道佛性就如黄金一样,我们现在用金子冤枉的做了马桶一类的器具,我已经无数次地用过这个比喻了。

大家现前设想一下,什么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个人扪心观察自己的心念中,或者耳朵听声音的功能,或者眼睛看东西的功能,等等这些。起心动念中你发现了没有,这个不一定能观得到,你试试,始终有一个凝聚的、不动的东西。任你手舞足蹈,口吐莲花,讲得引人入胜,乃至你的心念速度快,一个念头你比人家快了多少。但是你发现了吗,一定有一个凝固不动的东西,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在《楞严经》里面很巧妙的就用耳朵闻声音的来讲,响的时候声音他听见了,没有声音万籁寂静的时候,这个听声音的功能还跟有声音的时候没变,还在那儿,好像始终全天候在一样,这就是不动的那个东西。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指,我们的心其实本来就是这个东西,不动。佛虽然成了佛,如此华彩的乐章,他的国土显得那么净土,还是必须依照这种不动在显现。我们虽然现在流浪到六道,又做了人,或者曾经下过地狱等等,还是依这个不动的东西,始终就离不开它的掌控,而且就在它的范畴和场所中进行起伏。但是这个东西从来没有动过,记住这就是三无差别,就是讲的这个不动的层面。

既然是不动,大家看下面两句:“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如果这个心不动,那么想想佛是这个心发挥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心发挥的,我也是这个心发挥的,娑婆世界也是这个心发挥的。你说,娑婆跟极乐,我和佛,它没有相互交错的这个实质吗?它一定是用这个心作为平台,相互转换,相互交织的。

后面说“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回到头一种念佛中,我念极乐世界种种好,阿弥陀佛种种殊胜的时候,其实就等于说,我也成了那个殊胜。大家听明白,很难理解。

虽然佛已经在究竟圆满的净土中,可他念我的时候,还必须把这个法延续到娑婆染土中来进行称性发挥,弘扬立宗,这就是我们的交织处。交织是有一个平台,怎么交织的,还是前面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由于无差别上面现在有差别了,那我们修行就等于无差别是正因佛性,修行启动开始不断地利用这个交织的功能转化的时候,就是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

所以这句话听不懂不要紧,我打个比方大家就知道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极乐和娑婆离得太远了。比如一个小区里,你住在你家,我住在我家,他住在他家,好像是各住各家不一样,但是始终就在这个小区里边。这个小区没有动过,任你家、他家、我家,都在这个小区内,这个小区是平台。

那么当我想到你家去的时候,就会想你们家在几楼,怎么进门,客厅是怎样的?等等等等,反正不断地就想这个。然后我就启动了,出了我的家,进了你家的门,在你的沙发上坐一会,喝个茶等等不断的这些,这不就圆满了嘛!

但是还不要忘了,虽然我去了你家,还没有离开我家和你家在的这个小区,你来我家亦复如是,还在这个小区内。虽然在这个小区内,你家必然是你家,如果你家富有,那么咱们两家的摆设,所用的资具,装修的档次,享受的一切整体环境等等,那肯定就不一样。

这是就近而相似的比喻,显发我们什么叫做自他倶念,其实就是这个理。

那具体怎么行呢?大家都在摸索阶段,我现在也不可能像佛一样给大家讲明白,我们相似的这样做个比喻。比如说,在念佛的时候大家生起一种心,什么样的观照呢?前面讲了念他佛、念自佛,你自他俱用。

自他俱用是怎么用呢?这个就要靠其中的一个诀窍,就是你观自己的心,首先把这个不动的心守死,既然一切法如幻如化,整个娑婆、极乐全是如幻如化,我的凡夫的肉身,佛的圆满报身如幻如化,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你确信无疑,为什么?因为我们依着本来平等的心,这个心我和佛是一样的。

虽然是一样的,可是现在的对立面又生出来,为什么?我在染土,他在净土。我依着染念造了一个染土,我现在就享受到染土;佛依着净念造了一个净土,他就已然生在净土。

但是虽然我在染土,我现在要念净土的佛,始终廓然自他不二的整个遍法界是在一个平台,娑婆也在,极乐也在,那么现在误区是什么呢?我把本来遍法界的心念依托在染土和我的凡夫身上了,那这时候就依附不到净土和佛身上了。

尽管如此,可是佛和净土还在我依附在染土和凡夫身上这个念的念中,也就是这个心的心中。我只要具足的一转念,我只管念佛、念净土,我就可以成功的依附在佛身上和净土上,就离开“我”。

这就是后面讲的如《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的心想什么,心在哪里,那么你的心就是什么,呈现的什么,呈现在哪里。

把这个道理明白以后,每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这样作观,如果心系在观想西方,你就同时观照东、西并在,你现在在娑婆世界,坐着的这样一个如幻如化的色身,这个遍法界的念头一启动的时候呢,你就观想自己的念飞奔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前,你的念头不断地从这儿剥离,往那儿依附。但是始终就在这个心中,不离开这个心,娑婆也是心,净土也是心。就依着这个念头,从依附我改成依附他,从依附娑婆改成依附极乐,从依附凡夫改成依附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只要这样就足够了,就必然能解脱,一定会往生。

一个是把整个遍法界的心用活了,全体提起来了,观照在;另一个,把念头不断地往那儿输送了,造的就是依附那儿,成就那儿,显现那儿的业,那么自然这边就转成那边了。尽管这边转成那边了,你还始终知道就在这一个边,就是一个遍法界心。那么你发愿去了以后,乘愿再来的时候还是离不开这个。

这就叫做“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跟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一样的,都是这个心。“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阿弥陀佛已经把这个心给用到极致,显现发挥到最佳状态,那么我就照着他的这个,自然而然我也相应的到不可思议的最佳状态,故而称之为感应道交。凭什么感和应呢,因为是三无差别一个心。凭什么道和交呢,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分开,就在一体。

那既然如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

这些道理不能讲了,大家慢慢悟去。如果你的修功始终不落下、坚持的话,这些话将来自然不言自明了。刚才讲半天“自他不隔,极果圆因。”就是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极庄严的果,我们现在依照这个,自他同时并起的念佛,这个理论明白了,然后拼命的去依附在阿弥陀佛身上,那不就是圆因。一开始从因地就是圆满的,果地当然就更加圆满的快呀!所以这里他讲到的永明延寿禅师,还有一位叫楚石梵琦的所修法门就是这样来修的,可以称之为“禅净双修”吧。

讲这么多,大家不要又被搅混了,本来是想上提,结果又给搅乱了,那功德就不在了。什么意思呢?假如你的心力提不到自他都能运用的时候,那么至少自他这个理是通的,知道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这个心念是贯彻无碍的一体心,感召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在这心中,我也在。理明了以后,你再忘我的依着光念他佛,只管去念,就是一样的水平,一样的境界。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理听了半天,你说的自他俱念,念自佛者,我根本听都听不懂我怎么观呢?那这样,你信他就行,你信念他佛,跟后面念自佛,自他俱念,跟前面讲的,“修虽有三,成功则一。”就是最后彻底成就了,到手了以后一模一样。这其实也是属于自他俱念的功德,其实你已经在自他俱念了。就是只念他佛,但是你相信这都在其中,这也是一套。

如果实在听的云里雾里,更加乱了。那你可不要被乱,还是老老实实“愿生西方净土中”,你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实还是暗与道和,跟这个妙道完全也是吻合的,不必挂念,不必多此一举。

所以今天晚上讲这个如果大家悟性跟不上,有可能就成了多此一举,甚至害事。但是长久以来大家一直在念,每天都在修功课。那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机械性的死的做功课,有没有会有反观的时候?因为确实积功累德久了以后,修行增上的时候,也是需要这样的一种开示和点拨的。能够开一点就算一点,开不了的你就结个缘,也不要心急,总归后面讲了一句,“方便多门,归元无二。随行一辙,俱得到家。切勿疑虑,自隔要津。”

你不要听了以后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听过,不是说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吗,怎么又出来这么多的行行道道呢?不要这样去“自隔要津”,又把它割裂开来自己生疑情了。“随行一辙,俱得到家。”相信这个就可以了,当然从理上今天能把心扩展开来,那就更好了,事理圆融。

另外再说一下,我们这个群现在人是越来越多了,三百一十九个了。其实用功的越来越少了,那我也不想这样厚着脸皮老是催促大家,因为毕竟个人生死个人了。能够催促动的,一次就行,催促不动的呢,十次、百次、百千万次也无济于事。

那也不必大家为此而招烦恼了,觉得说不完美,因为我们这儿本来就是个有漏的世界。

我想,在群里能够精进,能够真正得力的,如果说罪过的话,一个法场也罢,一个生活场、工作场也罢,都是一样的,总会有主角和配角,不可能都平等的。那么真正的主角,始终能够次次跟进开示,得到真实利益,念念不忘向道,然后每天老老实实念、回向、忏悔,这样的一个“二百五”的老实人,才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实修道场真正的宝。

一旦花开见佛的时候,就像被评为整个一部电影的最佳女主角、男主角,那时星光大道一走,人家是整个声光电的核心,是真正的王者,真正的成就者,所有的目光只能聚焦他,但是谁都学不了他,也不能像他。

我希望人人都有当主角的发心和立愿,不要自甘当配角,甚至配角当着当着都不晓得怎么配了,就在这儿挂了个名,那确实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发长远心,立相续愿,不要自暴自弃。每天思维一点点,进步一点点,这样才不枉在闻思讲堂实修群这个道场凑了一份子的因缘,希望大家能够以此共勉。

并愿今日的讲法功德,同生西方净土中!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大家,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格言联璧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

特蕾莎修女的感人箴言

01、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

【推荐】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僧无为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一赞净土超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

历代戒杀放生诗

唐 佛印禅师 贪他一脔脔还他,古今留言终不伪。 戒杀念...

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1、不要评价别人德行,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2、不要评价...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图】

净界法师法语名言解释...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人生如果是场梦,那么它又有何意义

人生如梦,通常是经历了大半人生的人,从内心发出的感...

佛法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

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

略谈禅的理论与实践

一、禅定在佛教中的地位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要成佛...

将欲望转化为修行的助缘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人...

【佛教词典】承远

(712~802)唐代僧,为净土宗第三祖。汉州(四川广汉...

【佛教词典】无上大果

(术语)对于等觉而谓为无上果,对于二乘小果而谓为大...

为什么我们会莫名喜欢或讨厌一个人

如果有一个人,我们没有惹过他,但他一直给我们出难题...

卖酒肉的人为何能往生

古德有一本书,叫《念佛法要》,近现代的居士编的,他...

当鸣不鸣

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念佛之功德殊胜

《印光法师文钞》原文: 十五一函接到,知徐老太病已大...

最没有智慧的高僧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在外国...

现代人很多是寿终医院,不是寿终正寝

人道中有许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属于横死。人的生命...

净界法师:精进的释迦牟尼佛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

曾为浪子偏怜客

在我们教内每一位信众可能对《安士全书》都不陌生了,...

看看您的六根是如何被欺骗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为什么要超度历代宗亲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

善导大师答往生念佛文

知归子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

【推荐】佛法看身体健康的原因

昨天有人问:请问师父个问题,我一个同事也学佛,说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