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诸位放掌。
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们还是每日闻思半小时,《八大人觉经》第四讲。昨天,我们讲到说“第二觉知,少欲无为”,然后身心能够自在。佛法是我们用来实操的,在生活中,说是说少欲无为,可是他管不住呀,他想要呀,你说这个心念发在那儿,你不去满足,那么他就始终跟五花大绑绑在那里,他不甘心一样。
所以今天的第三觉知,是既要修这个少欲,还要懂知足,双管齐下,内外夹攻。因为我们这个心,大家看今天讲到了一个心的,“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叫做知足守道觉。“心无厌足”,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心的这个力量之猛之大之强,或者说可怕,真的可怕。好像说“心无厌足,惟得多求”,那我们得在自己的过往中仔细地想想,哪一件事好像有这么回事儿,又有时候又觉得提炼不出来。
实际上跟大家讲,我们基本上常态就是这样的,你看其他的不说,像出家人,我们跟咱们居士接触的多,我给你们举两句话的例子。一个是,很多人他就讲到说,哎呀,师父,我知道佛法好,可是我现在怎么怎么样,家里还需要什么,小孩儿怎样,老人怎样。然后就说,哎呀,等我到了一定一定,等我怎么怎么样,等我怎么个时候,然后我就不再怎么继续进行。
诸位可能这种话耳熟能详,自己都说过。那大家作意一下,一直,一直,等到什么时候?那这个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啊?难道我们现在真的就是已经丢帮跌底的,日子过不了了,或者不够了,或者儿孙就我们一定要给他打点好,从儿到孙都得打点好吗?那我们的上一辈祖辈也是给我们这样的,都不是自己自然而然,儿孙自有儿孙福,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贪得无厌的心在作祟。
我们还常听到说,哎呀,等我将来什么时候,然后我再好好学佛。等到我退休的时候,然后再到庙里,总之是一定要到一定的时候,然后再怎么怎么样。可能大家会不经意,觉得这有什么关系,这个表的就是贪得无厌法。一直给自己找借口,一直往后推移,我们一直在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心不断地相续这个贪欲,不断地让它继续膨胀,再生这个想法。所以大家要知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就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惯坏了,一步一步惯坏了。
所以在佛陀时代,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阿含经》里面就有这样典故。就是一个国度里面的国王,那么他治国治得人的福报渐渐地损减。损减了以后,有一次,他的国土中有一个子民,实在穷得不行了,没办法,偷盗,偷人家的东西。偷了东西来了以后,这不是被官府抓了嘛,就去见王。
这个王一看,说你为什么要偷,他说我没吃的没喝的,再这样下去,我要饿死了。这国王很仁慈,可能是他暂时不善治理,他就说,那国库里面拿点宝贝,让他回去,给他点吃的喝的,够吃,这辈子就可以了,就这么处理了。结果这个事情传开以后,全国人民这些没吃没喝的,所有的人都去偷东西,他们就传开了,说为什么?说只要偷东西让大王捉到宫里面,他一定会给每个人都发。
结果就发着发着,最后没办法,止不住了,就把一个人给治罪了。治罪了以后,惩罚了,但是他们已经止不住这个贪欲了,就开始跑出去诈骗,招摇撞骗。开始恶法越来越炽盛,那么人的福报越来越损减。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人,他的心地入到这个惟得多求的时候,他多求的心有多猛烈,他的福报损得就有多快速,速度就有多快,量就滑落得有多快。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这些年国人,比如说随着生活条件变好,经济发展,但是我们现在的心比以前长了多少。比如就说这房子,又讲到房子,一开始的时候,小小的房子租一个也不嫌,租别人的住的,或者到了哪里创业,地下室也住着。慢慢有精力了,诶,这个收入也可以了,攒的买了一个。
买完了以后,嫌小,再换一个,又嫌地段不好,再换一个,然后就我们昨天讲的往城里买,往省会买,省会买完了,往大都市一线都市,北、上、广买,买完了全国各地都想有,风景好的地方,完了又往国外买。最后弄得全国各地都有房子,全球各地都有房子,各国都有好多房子,这样的人有。那我们一般人听到,一边觉得人家的福气大,一边还要把他嗤之以鼻。
实际上告诉大家,我们没有这个机会,也没到这个因缘中,他原来也是这样子的,但是为什么到这儿就身不由己,心不由己地惟得多求了,人人皆如此,诸位要晓得。我们到了这个地步,或许比人家更贪,所以你看为什么吃野味吃得是越吃越多,就什么都想吃,该吃的不该吃的,都要吃。
我们上一讲在《安士全书》里面讲到还说杀生的时候说,这个蛇、蝙蝠、鳖这一类的,说这些没人吃,现在什么东西没人吃?惟得多求。所以古来大德里边,这里讲到说:终日忙忙为饱饥,方得饱来又思衣,然后衣食俱足了,又觉得媳妇少了,古人一夫多妻,娇妻美妾嘛。有了媳妇多了,又觉得出门没轿子坐,有了轿子坐了,又觉得田地太少。田地太少,等成了地主、财主、员外,又觉得没个人当官,护不住,受人欺负。最后直至当了皇帝,又想长生不老。这就是人。所以菩萨早知道了,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你看我们总是说古代是古代的事,现代是这样,我们一直是这样。商人那么精明,为什么特别会掌握人的心理呢?你看他们,比如说衣食住行,做汽车吧,你说汽车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款式,价位不一样,一款一款的出来,从高到低,从贱到贵。为什么?就是让人心无厌足。就一个苹果手机,他不是先把所有的功能都给你摆出来,他是出一次加一个,出一次加一个。然后你就不断地,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就这样,这就是跟钓鱼一样,为什么钓呢,因为我们的心惟得多求。
不仅仅物质方面是这样的,包括精神层面同样也是如此,一颗心表达的各种层面。为什么我们坐在家里面,可能这段时间大家也看饱了吧,你看叫电视连续剧,为什么叫连续剧?就是你想知道这个剧情怎么发展,怎么进一步反转,跟你的心里不断地加码,不知足,看看下面会怎么样。就这个探奇,这个想知道、好奇的心理,实际上,也是心另外一种惟得多求的体现。所以我常说这么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国民的大餐,过年的时候,实际上现在你回想跟八几年第一场的,你比一下,就好得不知道多了多少倍,结果人们是一年骂得比一年多,就觉得不好看,就觉得不行,还不如去年的,就是这样,为什么?心无厌足。
种种方方面面,大家知道真的是,为什么民间的这种信贷一下子断了,那么多的人受牵连,这么多人怎么进去的嘛,高利贷,跟你借一万块钱,马上就给你两千利息,他只拿八千,然后这么辗转相告,就六亲眷属都倾家荡产地给他那儿放,最后一巴掌拍没了,为什么?也是人最本能的这个能掌握住,实际上他就把人控制住。“心无厌足,惟得多求”。
所以我们也前面讲到《欲海回狂》,男女关系也是这样的,一个不行,还要两个,两个不行,还要三个,越多越好,在一起吹牛还比,认为得意洋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都是这样子的。甚至父母让小孩去学东西,又想学钢琴,又想拉二胡,又想弄跆拳道,又想画画书法,就什么都想孩子学,就是由着自己要把他硬生生地往那儿塞,也是惟得多求。你看,所有的方方面面,就把我们这个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都在生活中,哪一样都缺不了。
甚至咱们是佛弟子,说起来,其他的不要说,就这个做功课吧。我们现在做功课,精进勇猛,量大,当然是好的,可是我们这个心就剥离不出来,就是这个心无厌足,很多时候,他就觉得,我要诵多少部,要各种都要诵一遍,然后弄多少声多少遍,今天然后一旦有事情,或者什么,就跟做买卖加码一样,马上说我今天再念几部几部。你说本来是很好的这样的一个净心的功德,结果我们都把它给摆布成一个乱心的法门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安贫守道,要守道,惟慧是业,这个智慧出不来。
最近我就遇到一个微信上的道友,可能他现在也在听法,我要把他的例子供养给大家,算给他增点福报。通过了以后就不断地问我,念观音菩萨行不行,《普门品》行不行,《地藏经》还怎么样,《金刚经》,就不断地问。问着问着就觉得,哎呀,小孩要好,媳妇要好,他要调到某某局,希望回向给他的这个局领导能把他调到局里边,什么都要好,什么都要好,就每天发几条。所以大家想想这就是我们,本来是安心之法,结果我们就因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成了乱心之道。
成了乱心之道,大家想这个罪恶是怎么生起来的?就在这过程中,我们的这个目标,一旦这个功利起来了,人就跟赌徒一样,赌徒一样。你看,惟得多求,增长罪恶,眼睛红了嘛,赌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的道德标准,法律约束,他都会跨过去,都会心存侥幸地一直视而不见。殊不知,很多时候祸根已经就埋在那儿,在这个多求的过程中埋下来的。
有时候讲讲,你看现在为什么人都相互欺瞒欺诈,没有诚信。我也遇到人总说,法师,我被人算计,或者又被人在经济上算了一笔,给欺骗了一笔,或者怎么样,也有这样的情况遭遇。
反正总是有时候我们实际上替自己想的是自己的一面,或者说的是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词,那么他们很多时候就还就感觉到说为什么观音菩萨不管不救。有一次,也有一个善知识善友也算是提醒吧,他说现在的人为什么遭那么多骗,我们感觉到这些人太坏了,心无厌足,多求,骗我,增长他们的罪恶。我们从来没有反过来说,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拥有的这些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有时候就得怎么去。大家扪心一下,古人讲,人无横财不富,真的是实打实的。
所以增长罪恶,举几个例子,又讲到《红楼梦》。《红楼梦》这个王熙凤就机关算尽,最后把自己给算死。她还说,我是不相信什么阴司报应,结果最后就一张破席子卷走了。
还有大贪官和珅,和珅那会儿受宠受到什么程度,太骄纵。一样的大臣,两个人去朝里边见乾隆皇帝,那么这个大臣可能在地方上为官,好不容易可能是哪里进贡来的一个宝贝,那么他说想去进贡给皇帝,一块儿跟和珅往宫里走。
和珅看见了,就是这个东西好,哪里来的,就这个贪婪心就贪出来了,想要。想要呢,这个同僚很正直,他本身就看不惯和珅,就是今天给皇帝去进贡的,给皇上去进贡。结果把这个东西送到皇上那儿,皇上看了以后玩了玩,等两个人又一起出宫出来的时候,已经这个东西就到了和珅手上。他就这么得宠,越贪越贪越贪,贪得最后富可敌国。那么大家想想,惟得多求,福报多损,增长罪恶,罪恶多增。最后因缘一到,没有福报了,好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所以有时候,对治这种心无厌足。你看,为什么秦始皇他想的倒是美来着,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成了千古的笑柄了。而且还美滋滋地觉得自己秦朝说,这个秦始皇,秦二世,就想着秦三世、秦四世,就这么一直下去了,这不就是心无厌足嘛。结果太造孽造得多了,把圣贤之书给焚了,烧掉,活埋知识分子。那你想想,这样的大业造下去,连二世都没出,那就被起义军给覆灭了。
所以,大家想想我们现在,你看说王熙凤这是小说里面的事情,实际上我们世间有多少王熙凤,正在算计,正在弄权。现在的世人,很多时候真的是现这个贪婪相,几乎是只信自己,不信因果,不信因缘,不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不要强求。那我们讲讲世间你太去贪了,心无厌足,去求这个,欲无止境太多了,增长罪恶,还算是旗鼓相当,因果相当的。
在这个出世间道场里边你依然还这样,那可就没得商量了,这个罪过是成立次方的增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想在三宝道场中谋利,我跟大家讲,因为我在佛门,那么听说的也不少,见闻的也很多。就是这样来的,这个心太贪了,那么世间你做什么产业,你去辛辛苦苦赚,你去运作,对吧,你去发心去创业,都好。他非要到佛门里边来,非要立次方的增长这个罪恶。
多少开始,他一开始本来在道场里面,庙里边,诶呦,弄点项目,弄个家具,建寺院,或者说佛像,等等可能会做这些。总归庙里边十方来十方去,但是还需要具体的这一些日常运作呀,那好,他这个生意因缘做到这里来。慢慢慢慢就是这个利欲熏心,就心术不正了。怎么不正了呢,就开始觉得这个庙里师父们好说话,很慈悲,也是外行,他们说什么是什么,就开始偷工减料。大家要知道,你欺骗佛菩萨,明着欺骗,佛菩萨还大慈大悲,护法就要收拾你的呀,他看不过去啊,护法最恨的就是这种人。
所以有时候以次充好,佛像的质量甚至都不行,这还算是可以的。慢慢慢慢变本加厉到什么程度,把道场当做投资,他要分功德箱里面的钱,你说这个钱拿去,不但害自己,还害死家人,谁花这个钱谁麻烦。那么功德箱的钱完了以后还不满足,最后要自己动脑筋,自己盖庙,自己投资,自己弄功德箱,雇一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剃成光头,当职工在庙里充和尚收钱。你说这个一念心,从开始本来是结的三宝缘,应该是生恭敬心、供养心,培福增慧的,结果他反其道而行之,最后把自己彻底是,株连六亲眷属,全部埋的下地狱种子。所以这种罪过呀,更是麻烦,切莫去动三宝常住的物,真的是把自己给往绝路上逼。
所以说,这就是说增长罪恶,在这个过程中,人家叫积德积德,我们叫造罪造罪,造得没完没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满足这颗贪得无厌的心。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到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要知足。
我们今天实际上这个主题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真的是:本无外贼唯防我,我们这个心,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到这个世间来,他都有自己的福量,你是多少就是多少,你真的是,别人的你眼红也眼红不来,你就哪怕就是想个法子用点计策给弄过来,我告诉你,不是你的,你还拿不住,不是你的拿不住。
所以为什么这讲的是“常念知足”,知足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该来的一定会来,一点也少不了,那么正正好就好了,你不要在上面再去动那个心思。你看说到这里,真的有时候为什么这里讲到叫安贫,这个安,守道这个守,就是安守在自己随缘的这个因缘中。
我给大家讲两则,这个是我亲身亲眼亲自参与的事情。在白华庵这边道场里边,十方来的师父们不是来挂单嘛,我记得两个师父特别有意思。一个师父是在这里挂单房挂了单,他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是另一种风格,应该在其他庙里面具体的做一些事情,或者说发心。我们这儿是阅藏,他跟这个气场就格格不入有点儿。
当时我还跟另外一个师父说,哎呀这个师父,可能咱们这儿,可能没因缘。结果果不其然,我头一天动了一念,因为挂单房叫外寮,那我们住到那边的叫内寮,就是说已经常住下来了,准备让常住了。我头一天动了一念,说希望他常住的话,就问知客师父说,要常住就给搬过去也可以,就动了这么一念。第二天他就跟知客师说,他要走,他不住了,不方便住了。
那么,有意思到什么程度呢?他在我们这住了,刚好那一天有斋主供斋,好像给一个月的下来发了五百块钱,他在这个庙里边一共就是领到五百块钱的单资,住了一段时间。可是这个五百块钱真是他拿不住,不是该他的。他拿了这五百块钱了,结果就遇到一件事,另外有一个同修道友,从佛顶山拜山下来以后,路过这儿很累坐在那儿,那么就到这个挂单房了,借着歇了一会儿,走的时候,落下一件T恤,夏天,这个T恤第二天走了以后落在那儿了,他认为走了就走了没用了,就把这T恤,穿过的旧的,那就这么给处理了,就扔了。
结果过了一天,人家又来要,说这个T恤还是什么弟子给的,很好,是洋品牌外国货,很值钱。结果最后讨来讨去,讨来讨去,没有办法,说怎么办?说你给我赔五百块钱,一共领了五百块钱,一巴掌拍过去。就是什么东西都是恰恰好,正正好,不多不少,你仔细观察去。如果您能把这个观察清楚了,自然而然心就安了,就守道了,就守得住。
还有一个法师,现在还在我们这儿住着,今天有意思的事儿,给大家说说道场里面的趣闻。因为师父们都特别的慈悲,也很纯真,实际上这里讲到的安贫守道,除了我们说在物质上知足,生活过的去,而且心地最好要单纯,守着我们的信仰心行,不要滋生那么多杂念,直心直口。这样的人是最有福报的,因为你一点儿都不要去操那个闲心。
我们这里有一个法师,他就是一个老参吧,这么多年特别精进,很有修行,现在还在我们庙里住着。他进单的时候,我们佛协进单,就是等于说给你进编制了,那每个月也要给发一点单资,他要买买生活用品、牙膏啊什么,这些。发一点单资,他有差别,因为还有一个保险,现在你看确实是,给僧人也上个保险,菩萨慈悲,道场。
因为人生是无常的,那出家人说实在的,出家这么多年了,没儿没女,如果有时候在道场还行,出去云游或者什么,没有这个打个保票的话,也是很苦,太苦了,一下子退了道心,就很可惜了,都有保险。那么这个师父他有福报,他的弟子给他做过这个保险了。按山上的规定,那么你如果没有投保了要在我们这儿保,如果投了保了就不保了,在山上不保了,他还给你补偿一点点钱,不知道百分之多少,就是补偿一小部分。结果,这个师父进单的时候,这个补偿要到五十岁,但是他差一个月到五十岁,那没有办法。法师很豁达,说,哎呀这就是因缘,没有这个福报因缘,说算了算了就不补偿了,说差一个月,进单就进单。
结果,你看这个事情,该是他的就是他的。刚好这老和尚因为他住禅堂住了好久,在我们道场里面,现在负责禅堂领众,就是带着大家一起坐坐禅,那么我们要给他挂个职叫公务,也就是等于说执事的意思。这个执事在待遇上还有点差别相,就跟比如说辛苦,更对于发心的一种,从这个俗物钱上面的一种表达,就把他正好缺的那份钱给补回来了,就不在东头就在西头补回来了。补完了以后,那我自己现在暂时当家师,我还觉得说,哎,我说真的修行人现在啊,真的修行的师父反而更不容易。因为他要用功办道,有时候脱俗,甚至不会来事儿,这个人情世故不是很通,他反而走到哪里都碰壁,都不受欢迎。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说,这里讲到的安贫守道,就是我们说的要常念知足,但是多多少少有一点点备用金,算是,以防万一,特别越是修行的师父,我现在有时候,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我这个是个人的意见。诶,那我想想,想照顾一下,给他再争取一下这个事情,看能不能争取回来,因为已经过了一个月了,我就问一下看我们佛协的相关制度。但是人家说不行了,那我想一个办法,有一个什么办法,除非他从我们庙里面再出单,完了再进单,诶,这就够五十岁了,能够达到那个标准。
可是后来我这个脑子进进出出一想,只要他一出单,这个公务执事又拿不到了。也就是说只要那边一补,这边又得扣,反正就这么一模一样的这么量的钱,你只能拿到一份,就不行,就这个因缘,谁都没有刻意去卡,或者是人为的为难,没有,就因缘中一切都是人算不如天算,算得刚刚好。
所以大家看,为什么叫常念知足,我们有句话说,你把这些事情,稍微你放下一些东西,就是放下这个对它的执念,实际上并不会真正的少什么,少的就是烦恼,少的就是烦恼。所以所谓的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慢慢慢慢,大家要知道,能够守出来一个什么呢,守出来一个“惟慧是业”,智慧就会出来了。你的心知足了,那么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安分的状态,慢慢心安分的状态,久了以后,心就干净了,心干净了,心就会清净,清净了,智慧就现前。
所以,大家仔细琢磨琢磨,你还不要说还跟菩萨辈说,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就算一个凡夫俗子,你正当这段时间以为说,哎呀,运势来了,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时候,猛烈得你的心都停不下来,一天都是躁动的。那么你稍微自己这么停下来想一下,琢磨一下,心往这儿会一下,就这么去作意思惟一下,你都马上会觉得是很坦然很安分的,心是一种安宁的状态,不是那种躁动的,把自己逼着好像一股力量推着就身不由己一样的。所以这就是说,世间的这种智慧清凉的感觉都会生起来,出世间更是如此,更是如此。
实际上呢,安贫守道,真的是这样。我们说有时候除了,为什么我们说物资物资,佛门里面叫道粮,道粮就是够你吃住,衣食住行够用的,或者哪怕说以防万一的有一点,剩下的不要太多。为什么,因为钱还好处理,说实在的,钱哪天一发心了,因为它可以等价代换,所以说布施就布施了。有时候你像我自己的东西,诶呦,过去我说这也是贪心招感的吧,这个东西,现在有时候是隔几天再收拾一次,能舍的就集在箱里面,跟师父们谁要结缘吧,反正也不敢说供众,因为有的是用过的,有的是不要的,谁需要,就像我们叫平心藏,有一个地方,现在没了,就是箱子放在那儿吧。
你把那个东西围在你周边,你都觉得压得不行,难受,这真正人清净一点,修道的人都有这个共感,难受。那么你清除一点,再清除一次,越来越屋里边堆积的少,你的智慧,你的这种心地上的清凉就会出来的多。它一定是成一个,像连通器一样,天平一样,这边上去了,那边就下来了,那边下来了,这边就上去了。这是必然的一个“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智慧就会现前。
所以很多时候,安贫守道,我们从外相上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是一个守道的人,他的气场,诸位特别是居士们你们去亲近三宝,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假如果他不杀生,常行不杀生,心慈悲,那么他的气场就是让你们特别想亲近,特别觉得在跟前,可以无猜地讲话,不会有提防感。
假如果一个道人他不贪,不贪财不贪东西的话,那么他散发出来的一个,就是说你很信赖他,或者有一些拜托他做的功德,你就会无怨无悔的,一点都不会生怀疑,或者提防地说,觉得他行不行,值不值得?是自然而然,就是顺势而为,还很欢喜很放心。甚至有时候你去供养一点什么的这些,都会觉得法喜充满,这就是说一定是他从心地上真的有这个功德。不是说东西刚拿出来眼睛就活灵活现地转,就盯着不放,这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大家也会辨别,修道人。
这就是为什么说“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因为多欲不知足的人,最障的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所谓的道,佛法里面讲的道,戒定慧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也是讲的般若波罗蜜。
所以我们要常这样去训练,因为说实在的,我们常讲,说法师讲好像我们出家人,实际上大家都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是云水生涯,我们常说走哪儿算哪儿,死哪儿埋哪儿,反正就天下的寺院丛林你就去住。我们每个人到娑婆世界来,也是来挂单来了,也是来云游来了,所以要常做这样的训练,慢慢地安贫守道。比如说,守出来一种什么效果,就是慢慢地你的心清净的无为的,我离了一切人一切事都行,你不会有空落落的感觉到没靠了,很紧张,害怕失去,在这上面没有执念。
那么一切的人或者事,不要我,我也行,离开我了,我也行,我离开也行,离开我也行,既没有期望也没有失望,一切随缘自在,这就叫“身心自在,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真正的安贫守道,一方面是从相上来讲,就是对于物资或者这些不要太贪着。二一方面,就是你的心是坦白的,是平静的,是无为的,不要有那么多的想法,应缘应景就可以了,这个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那好,今天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有同修提出来的,昨天不是说到少欲无为,前天还讲到说五阴无我,那么这位同修就问了说,既然五阴无我的话,那么,让我们跳出自我,这个世界上可是我们仍然在说我吃好了,我上班去,我做好了,我睡觉了,说如果无我的话,怎么说这个上面的话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什么每一部经典之前都有“如是我闻”,实际上阿难他也是证了阿罗汉了,人家才证的无我。但是他不是随着佛的境界,就彻底把这一切否定了一样,好像空了,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对佛境的错解。就算佛证到佛的境界,他依然还会随着世间法世间相,随着这个相,假说有我,依随情说我,随着众生的情见说有我。但是实际上在圣人的证量中,不管你说有我也罢,无我也罢,他都是实际性的无我的。我们现在在凡夫的烦恼中,不管你说有我也罢,或者思惟什么是无我,实际上我们都是有我的,你要把这个搞清楚。
我想这位同修,虽然问题好像提得很密集,但是我断定你没有好好听法。因为这些话已经讲过好多次了,每部经典开始都讲,所以我们提问题有一点,就是说大家真的是发自内心坦诚的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打妄想,为了提问题矫揉造作出来一个问题,没有必要。
那谢谢这位同修提的问题,正好让我以点带面地说一下,大家要听法,要多闻。因为后面我们就会讲到多闻很重要。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闻法,我们明天再见。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