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要远离这五种相,才是「无分别智」

净界法师  2020/08/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要远离这五种相,才是「无分别智」

丁二、广释 分六:戊一、释名无分别智;戊二、释成立相;戊三、释成立因缘;戊四、会释契经;戊五、释简声闻;戊六、释妨难

我们看下面那一段,广释。广释当中分成六段:第一个,释名无分别智;第二个,说明成立之相;第三个,说明成立因缘;第四个,会释契经;第五个,拣别它跟声闻的空观;第六个,解释凡夫外道的妨难。

戊一、释名无分别智 分三:己一、略标自性;己二、释离五相;己三、结得此名

我们先看这个无分别智的名相。

己一、略标自性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这个无分别智,刚开始的自性,它的体性,你要远离五种相。

己二、释离五相

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这个无分别智,无着菩萨的解释是先否定的,先用否定的口气,它不是什么,然后后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先否定,破执。

第一个,它远离无作意。所有心念的作用,第一个是作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念从种子位变成现行位,一定要产生一个警觉的作用,这个警觉就是作意。

像天亲菩萨说的,要拣别熟睡跟闷绝。说你熟睡的时候不做梦,我不做梦,我也没有分别,那这样子是不是无分别智呢?说我前段时间昏倒过去了,昏倒的时候我也没有分别。

如果说这两个都是无作意,这是不可以的。无分别智是有明了性存在的。它是有知,知道的知。它虽然没有分别,它是有知,有知的功能,有明了的一个知的功能。所以,无作意的状态是要拣别的。它是有作意。

第二个,离过有寻有伺地,它不是四禅八定。这当中要远离两种:第一个,远离有寻有伺地,远离初禅;第二个,远离过。过就是超过,超过有寻有伺地,那当然指的“无寻无伺地”,从二禅乃至于四禅,乃至于四空。这些四禅八定都要远离。

因为在四禅八定当中,虽然能够止息一切的分别,但是不能够产生决断名言的力量;无量无边的那种名言的戏论是被禅定压住了,如石压草,但它没有决断名言的力量。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你以前喜欢打什么妄想,现在照样打这个妄想,它没有对治掉嘛。所以,远离禅定的这种无分别。这种无分别是暂时的。

第三,离想受灭寂静故。这个“想受灭”,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为了要暂时地止息心中的想,他这个想太劳累,把这个想跟受消灭掉,进入到灭尽定。灭尽定的状态虽然能够决断名言,因为他有我空智现前,它能够决断名言。

但是古德说,想受灭无为只有决断名言,却不能契会真如理,它是偏空的真理。所以它也要跟无分别智加以拣别,它不能契会真如。

第四个,离色自性故。你说这个石头,你说这个书桌,它也没有分别!但是这样的“没有分别”是顽钝无知的,是没有明了性的没有分别。这样子也应该拣别,这个色法是顽钝的。

第五个,离于真义异计度故。我们刚开始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对真实的道理、对真如的道理加以种种的差别的计度分别,这个也要拣别。古德说,行起解绝,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要种种的分别。哦,什么是无分别智?决断名言、契会真如!

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决断,一方面他要契会真如理。刚开始我们是这样分别,但是你这样分别这个道理的时候,不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的时候,功夫提起来,要离一切的分别,连你对真理的分别都不可以的,那是一念不生的。

己三、结得此名

“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你必须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五种相貌都要远离。这是否定的方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

生起观照力,减少遍计执

有人说你去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你把它读过几次,你...

把妄想的道路切断

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试着心中不要讲话,你发觉你...

真正跟外境接触,也就这么一念而已

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这个差别有两种...

处处不满意又很苦恼,如何改变刻薄的分别心

《唯识学》特别强调分别变的重要,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

净业行人应当远离这十种地方

学净土法门的人,他的本怀是要出离三界的轮回,远离五...

【推荐】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

修行为何要降伏憎爱二心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求福报的因与缘

求福报的因与缘 其实我们怎样求福报,大家要知道。 有...

宏海法师:净土宗概述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大家上午吉祥。今天因缘殊...

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器量狭小的人,就像...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佛教词典】一毛

楞严经卷四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即正报中现依报。因...

【佛教词典】七种贤圣

【七种贤圣】 p0057   显扬三卷十页云:论曰:补特伽...

先往生净土,再求阿鞞跋致

我们注意到,这十三代祖师有很多都是不可思议、从本垂...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这世间就再没有...

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

(一)举所观境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 ...

以身作则,反求诸己

人活在充满罪恶的世间,自身又有私欲偏情、妒忌占有等...

静虑能得三种功德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

欲爱的根源来自于这念心

过去,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精舍时,为所有的天人等四辈说...

圣严法师《学习观音菩萨》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听经只能听一位法师的吗

问: 您三年连续到秦皇岛讲法,我都亲临来听,可是心中...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障碍自己

佛教有一种「业」的观念,凡是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论经...

世间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开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烦恼、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

为何觉得净土很难去

问: 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说现在能够学佛,是过去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