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圣严法师  2011/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篇 心灵环保─净心与净土

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人心

社会是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也是彼此进行交流和活动的场所,其中只要有一人发生异常的状况,他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或身体行为,就会影响到周遭的人。

目前社会的人心,都是努力于追求及争取,似乎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断的争取,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的想法,社会风气就会改变。

净化社会的工作,是不论地位高低、权势大小,每个人都有责任,只要人人都能先从自己的内心做起,社会上就减少了一些问题。

净化人心要认识自我

(一)自我是自私的我

什么是「人心」呢?人心是极为抽象的,凡是人的观念、人的想法、人的欲望或人的愿望,都叫作人心;而「自我」,就是自私的我。

人生而自私,这是事实;大家嘴上都会说是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如果扪心自问,恐怕就不是事实了。所以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扬」,究竟读书是为了谁?又是谁在闻名呢?出名后又是谁会衣锦荣归呢?说穿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通常,我们对别人的状况都能够分析得很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对他人的批评、指责、要求,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虽然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事实上,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困难。因为人的眼睛、耳朵都是向外看、向外听,很少有人会向内看、向内听;如同伸出手来,都是指着你、指着他,指东、指西,很少是指往自己的良心,或者是聆听自我内心审查的声音。

也因此,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成就夸大,对别人的贡献,虽然不一定会全部抹煞,但是心里常常不见得认同,有时候只是觉得不好意思,口头上勉强鼓励几句,也算是捧了场,至于是否真正能发自内心诚恳的赞叹,那就很难说了。

(二)自我的范围

所谓「我」,具体的说就是个人的身体,包括头、手、脚等都是我的,而身体又在那里呢?身体是生活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里,它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的环境。

身体只有短暂的存在,从出生开始,一天天成长,也一天天接近死亡。虽然身体是暂有的东西,但是在未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仍要爱惜这个身体,好好照顾它、运用它;即使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危险,即使某些宗教也说世界末日快到了,但毕竟末日尚未来到,仍要好好保护它。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么谁知道这是「我」呢?如果说,我的心知道这是我的;那么,我的心又是什么呢?

「心」是念头、思想、观念、信仰及精神的连贯和延续;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连接起来,就是心的活动,当念头停止时,心就不存在了。

「心」具有相当大的功能,它能创造世界和宇宙,也能毁灭世界和宇宙;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也能为我们带来灾难;世界上有许多的哲学理论及宗教信仰,就都是源于人类的「心念」。

近几年来,台湾的各级议会不但经常吵架,甚至打架,这就是因为观念的冲突、思想的不同与理念的不调和,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照理说,政治家是救国救民,宗教家是救世救人的,但是,为什么许多的政治家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不惜发动战争?而宗教徒为了宣扬爱人的信仰,也不惜杀人如麻呢?为了救世,反而对世界的和平造成破坏;为了救人,结果是杀人。可见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其范围,一旦与外界有冲突时,便会产生对抗的态度。

(三)自我的层次

「自我」的内容,从小至大可分几个层次来看:1.我的心,2.我的身体,3.我所生存的社会及环境,4.整个地球,5.整个宇宙就是我的身体。如果能将自我提升扩大到第五个层次,自私心就会减少,安全感自然增长。

有一次,有位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来向我推销寿险,我问他:「保寿险是否能保证我不会死呢?」他说:「那倒不能。」我又问:「那还保什么险呢?」他说:「死后能让家属得到经济上的保障啊!」我告诉他:「我的受益人是全部的众生,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受益人。」

事实上,保险的本身就已经说明我们的生命没有保险、财产没有保险、安全没有保险。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安全,既然知道如此,更要面对事实来解决问题,这样心里才会觉得安全;否则,为了追求安全,结果很可能会使得身心更不安全。

净化人心净化环境

人心净化之后,环境一定会净化;环境的净化是治标,而人心的净化才是治本。曾经有一些研究环保的专家告诉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时,才能真正落实环保的工作,并使之可久可大。」这是非常正确的观念。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是先从人心的纠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灵环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环保运动大师。

佛教中讲的「修行」,便是修正我们身心行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为的净化,因为心理净化后,其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自然就会修正。如果心理行为未修正,仅仅是外表守规矩,可能只是为了畏惧法律的制裁或舆论的指责,那么当他独自一人,或与观念行为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原形毕露,甚至说服自己:「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都是一些歪理,当这种歪理形成风气之后,就会为社会带来灾殃。

因此,人心的纠正必须从内心的观念上做起,往往只要念头一转,观念也会随之纠正过来。虽然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发展出的思想观念,一时间要想扭转过来是很困难的。但是人有可塑性,透过教育可以转变人心,只要付出爱心、耐心,处处体谅,充分了解,沟通商量,久而久之对方是会接受的。

但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偏重科技和经济,忽视人格的教育;因此,希望今后的教育,能多关心人格教育,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发展,以净化社会的人心。在此我提出以下几个观念:

(一)用奉献来代替争取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期待着长大能够「出人头地」,于是我们必须做种种的争取,争荣誉、声望、财物、权力、地位,争同情、支持等。当然,争取成功的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过程中如果因为自己想要出头而打压他人、抹煞他人,那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如改变观念,以奉献来取代争取,奉献得越多就越能显出自己的成就;若有许多人因我们的奉献而得到帮助,解决困难,那才是荣誉。

(二)以惜福来代替享福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自己有福报时,就会运用各式各样的资源来享受生活、享受权力、享受成果,总认为既然得到而不去享受,那不是很愚蠢吗?

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一个人的福报是极为有限的,就像任何人在银行里都不可能有无限量的存款,即使是大资本家,他的存款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存股票、存黄金、存美金,都不一定稳当,只要世界局势丕变、政治制度改革、社会环境混乱,所有的存款都很可能在一夕之间随风而去;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财产为五家共有──恶政、盗贼、水、火、不肖子。

可是没有惜福观念的人会说:「管他呢!至少我这一生,地球的资源还不会全部用光吧?我儿子、孙子那一辈,地球也应该没有问题,还不致于到毁灭的程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时间是无尽的,众生也是无穷的、无尽的、无量的,只要地球存在一天,众生就能在这个地球多活一天。

而地球本身的资源有限,如果我们挥霍无度,自己认为是享福,实际是糟蹋,是损福;糟蹋的越多,损福就越多。这不仅是物质的糟蹋,也是对众生心灵的损害,所造成的恶果,到头来仍然必须由我们自己承担。

(三)以因果的观念来面对现实,以因缘的观念来努力以赴

「因果」是从时间的关系来看,我们现在所做的,未来一定会有结果出现;而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因而得到的结果。「因果」又可分两大类,第一是共业:例如全地球、全人类共同的因果;第二是别业: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从无量世的过去到无量世的未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所应负的因果责任。

一般人只能看到、承认和了解历史的因果,因为,过去人的种种行为,不论是好是坏,对人类是有贡献或破坏,我们都在受其余荫或余殃,也就是承受前人的成果。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如果祖上有德,子孙自然繁荣;祖上无德,做了许多坏事,必定殃及子孙。这样的因果观念,有时正确,有时又似乎不符事实,因为有的家庭很努力,却绝了后代;诸如此类遗憾又无奈的事,在这世界上很多,于是有人会说老天瞎了眼,这么好的家庭,都没有得到好的果报。

佛教徒相信,一个人此生几十年生命,只不过是无穷生命之流中的一个小小段落;过去生之前又有无量的过去,此生之后仍有无尽的未来。但这个「三世」的观念,是许多非佛教徒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曾有人告诉我:「如果你能证明给我看,我就相信三世因果。」我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事实,透过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因果就能讲得通,就很合理了。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为目前的现实,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的,同时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且接受这样的责任、这样的结果。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种瓜的未必有瓜吃,种豆的未必有豆吃;未种瓜的吃到瓜,未种豆的吃到豆;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坎坷一生。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因果必须还有因缘的配合。「因缘」就是在由因到果的过程之中,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有许多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掌控的,而是环境的关系。

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因缘的观念,尽心尽力戮力以赴,这就是面对现实。

人间净土是可以实现的

人间净土这个名词,是今日台湾佛教界都在提倡的观念。究竟什么是人间净土?它在那里呢?是不是真的实现了呢?

《维摩经》里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心清净,你所处的世界,就是清净的。这并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只要你的心清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都不受其影响时,那么,你所见到的世界就是清净的。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他看到芸芸众生都具有佛性,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就是这个道理。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感受到所谓「境由心转」,心里快乐时,下雨天会觉得雨景诗情画意,天冷时舒服,天热时温暖。当心里不舒服、烦乱、忧愁时,看到别人笑,都会觉得人家在对他冷笑。

我曾经看过一对夫妇正在吵架,他们的孩子在外面玩得很高兴,回家时又蹦又跳又笑的叫着爸爸妈妈,没想到母亲劈头就骂他,接着父亲又给他一巴掌。其实,孩子是可爱的,只是碰到父母正在吵架,心情正不好,他就挨骂挨打了。因此,世界可以是净土,也可以是地狱,完全由你的心来决定。

当我在指导禅修时,会鼓励禅修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充满喜悦,这在佛教中称为「随喜」──随境而喜、随事而喜、随人而喜。其实,这并不容易,因为赚钱、升官、生孩子、娶媳妇、抱孙子时,一定可以随喜。如果家中发生不顺的事,或者听到背后有人批评、指责你时,还能随喜吗?孔夫子说:「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时,还会欢喜,这是不简单的,即使是修行人,虽然不会形之于色,也不会去反驳对方,但内心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波动。

不能随事、随人、随时而有喜悦感的话,倒楣受损的是自己。因为人家已经跟你过不去了,你还跟自己过不去,这不是很愚蠢吗?不如将念头一转,自然可以体验到「心净国土净」了。譬如夫妻吵架时,如果某一方能心存随喜,以喜悦的心,感谢有机会来关怀对方,这个架自然就吵不起来了。

夫妇之间若能彼此随喜,互受影响,并且夫唱妇随,就会影响他们的儿女及家人,在工作的环境中,自然也能影响共事的伙伴。一个人又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几个人,最后可以影响到无数的人;在时间上拉长,空间上扩大,这便是《维摩经》里所说的「无尽灯」。

《维摩经》中的这个比喻,是把我们的本性,形容为灯的光明,叫作「无尽灯」。又像是佛像背后或头上刻画出的光环、光圈,这个光就是智慧的光、慈悲的光,也就是清净心的光。相对的,烦恼的心、不清净的心是黑暗的,看不到智慧与慈悲的光。

法鼓山的四环运动

今天,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它就像一条船,如果不小心弄破船底,大家都会遭到沉船落海的命运;又如同在一个鱼缸里,只要其中有一尾鱼产生排泄物,其他的鱼都会受到污染。「各家自扫门前雪」,只管自己安危,不顾他人死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因为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连我们每个人的呼吸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要生存在同一个环境里,不要只看到别人受害,似乎跟自己没有关系,其实直接、间接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来。

法鼓山举办过多次「心灵环保」的演讲,并且也推动着「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的活动。事实上,我们做的只是杯水车薪的工作,因为整个大环境有那么多人,我们要做的实在有限;但是只要目标正确,即使只有少数人响应,我们也要继续做下去。

一九九三年年初,法鼓山推动了一次「清洁日」运动,有五千多位信众同时在全省不同的地方打扫环境,于是就有人说:以后环境脏了,就请法鼓山的会员来打扫。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不是清洁队,而是提倡「清洁日」的观念,希望以此拋砖引玉,带动风气,期待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像法鼓山的信众这样,照顾自己的家,照顾自己所处的环境,乃至到任何地方,也能照顾所居住的生活环境;那么,我们的环境就是净土,法鼓山的「四环」运动就算成功了。(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七日,讲于中央大学,何垂欣居士整理)

第四篇 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

净化人心与净化社会不是今天才需要,而是从人类开始有社会活动的时代就已经需要,也是释迦牟尼佛时即已努力推展的一项运动;我们不但在台湾,同时也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因为我们需要清净的人心和安定的社会。

开发人人心中的光明,所谓光明,是指清净的智慧或正当的希望,也可以说是人性中的仁慈心和光明面;更深一层来看,就是佛性,而佛性就是必将觉悟的另一种说法。

光明与黑暗是相对的

光明是明亮洁白的照耀作用,它本身不但不吸光,还能把光直射及反射出去。如同太阳、月亮、星星和火,为自然界带来光明;而且光明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光会产生热,热生能,能产生力量,有了力量就能为我们带来所需的事物。

反之,如果是黑色物体,不但不能放光,还会吸光,因此黑暗和光明是相对立的,黑暗显现之处,光明必被吸走不见或被阻挡。在人类的舞台,黑暗和光明,一直是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变化着。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便有许许多多的善人、伟人,都曾发光发热,把他们的力量,贡献给当时的社会大众,使得后代的我们,乃至于未来无尽的年代中,所有的人类众生,都能因他们的奉献而得到恩惠。

有一种人是自己能放光,有些人则是可以借光反光,就像我圣严自己没有光,只有借佛法的光折射转投给大家;所以纵然自己没有光,只要有心,还是可以借光放光的。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吸收别人所发出的光明和热能,却永不满足,烦恼不已。

虽然人们努力和奉献的光明,常常会被黑暗所抵销,可是有信心、有愿力的人,仍会永不休止地努力放出他们的光和热,提供给这个世界分享,如同历代的圣贤豪杰。但也有更多的人,当他们的光发射出来被黑暗所吸收时,便感到失望、无力、挫折,而容易产生退心,这样的人便是凡夫。

从佛法的观点看,不论是凡夫或圣贤,基本上都具备相等的光、热、能、力。尤其是行菩萨道的人,一定具有永远为众生受苦受难的悲愿,誓愿尽形寿将生命付出,将自己的光、热、能、力,无怨无尤、尽其所有地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众生。正如太阳永远持续不断地在放光明,不因乌云的遮蔽而稍有倦怠,所以我们应效法日、月、星辰乃至于一般的灯火,不因有没有人存在,有没有人知道,有没有障碍,总是始终如一、尽其在我的放出自己的光。

可能有人觉得自己没有光,事实上,人的光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内心有信心、有愿心,对人有仁义、有慈悲,就是发了光,而这种光是人人都有的。

伦理、公正照亮社会的光明

今天这个时代,伦理的观念对现代人而言已经非常古老生疏,甚至许多年轻人都采取抗拒叛逆的态度;大家不明了问题出在何处,同时对新伦理的观念也模糊不清。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在旧道德与新伦理之间,做适度的调整。

许多年纪大的人见到我时,常会向我建议,应多提倡伦理道德,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懂得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对长官老板也没有礼貌,所以希望我在演讲或接受媒体访问时,多讲些这方面的道理;不过现在人讲的伦理,已与过去的观点有些不同。过去的伦理,是单向的要求对方尽责任,但现代的伦理则是双向的互动,这才是真正佛教的观点。

伦理就是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做父母的人来讲,应该对儿女尽责任;对儿女来讲,也应该对父母尽责任。可是,如果仅仅要求对方尽责任,那也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必须要检讨,因为那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最近有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孩子,被父亲请警察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好几次。这年轻人来找我诉苦:「我并没有精神病,但是父亲总认为我有精神病。」

我向这年轻人劝说:「中国古训有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他却说:「这句话对于我的父亲,绝对是错误的,我是他儿子,他却把我送往精神病院,那有这样的父亲?」

我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况?」

他说:「只因我连考了三年才考取大学,而我不想念那所大学,又打算重考,父亲便把我当作精神有问题。」而且从此以后,他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呢?因为他抗拒念书,他质疑念书究竟是为自己,还是为父亲?

这件事从他父亲的立场看,儿子有了精神问题;但从儿子的立场看,父亲的行为则是错误的,这实在是做父亲的,望子成龙的心太急,不了解儿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适得其反。

另一个例子是,儿子要结婚而父母反对,使得亲子间产生对立的情况,甚至闹着要脱离关系。他们的父母来找我,我说:「现在要结婚的,究竟是你们两位老人家还是你们的少爷呢?儿子选择结婚对象,有他自己的标准呀!」

他们说:「不可以,是我们的儿子就得听我们的话。」结果这个儿子离家出走了。

后来,这一对父母又来找我,我告诉他们:「让儿子自己决定他的婚事吧!」

他们又问:「难道让他们结婚就没事了吗?」

我说:「操心就有事,放下便无事。」

之后,他们的儿子也把他的女朋友带来见我,我说:「你们结婚之后,会不会照顾父母呢?」他们说:「当然会。」我也勉励他们,结婚后要相敬相助,勤俭持家,别让父母说中他们结婚会不幸福;这对青年男女听了,便流着感激的眼泪。果然结婚之后数年,一家和乐相处,现在已是祖、子、孙三代,经常来我们寺里礼佛、共修。

像这样的父母,从旧伦理来讲是没有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旧社会中是正常事,现在则不一定能行得通。现代人应该尊重已成年的儿女,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关心儿女的婚事,可以提供意见,却不应该强制他们接受父母的安排。

虽然现代伦理关系要重新检讨,但还是需要有所规范,譬如父母的责任、权利应仅止于亲子之间单纯的关系,那就是关怀与被关怀,尊重与被尊重,逾此范围,不成控制,即成对立,那便不是合理、公正的伦理了。

另外,人和人之间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尽自己的可能,恰到好处的尽自己的责任。例如母亲可能也是太太,同时又是女儿、媳妇、婆婆、学生、老师或老板、职员等等,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身分。如果能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的尽到应尽的责任义务,便是实现了人间应有的伦理关系。

但千万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身分去要求别人;例如做母亲的,只知要求子女应如何,或做太太的,只知要求先生应如何,而不知道反求诸己,这便会为旁人带来不安、困扰与不平。如果每个人都能自我要求,尽自己的伦理责任,那么这将会是个光明的世界,因为尽责任就是放光发热,输送温暖的力量。

有一次我出席一个国际性的会议,坐在一位比丘尼的旁边。这位比丘尼,有时上台演讲,有时当主席主持会议,我则一直坐在原位做听众。我的一位在家弟子看到这种情况,回来之后对我说:「师父!您不是研究戒律的吗?怎么比丘尼坐上座、坐中间,师父已是上座比丘,反而坐在下面和旁边,这成什么体统呢?」

事实上,我并没有错!是我的那个在家徒弟错了,因为这位比丘尼是会议的召集人,是主席,当然是她坐主位了。这种宾主、主从的关系就是一种伦理;应视场合身分而看待当时的伦理关系,不能一成不变的去对待多样性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在释尊时代,大概没有比丘尼在僧俗四众之前,上台演讲或主持会议,因而无此惯例,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是一种新的伦理关系,但它是合理公平的。

我们的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但也是有条有理的。这些条理,就是伦理,如果伦理没有长、幼,上、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混乱。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乃至相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就具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场,如能恰如其分的尽其责、守其分,这样的社会将彼此互不妨碍,非常和谐、宁静,人人皆能发出内心的光明。

社会混乱、失序的原因,就是伦理观念的破产。希望大家都能守我们自己的本分,尽我们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当人的内心发出了光明,他的周围便会出现净土。

惭愧、忏悔、感恩是照亮自心的光明

一个人如不知惭愧和忏悔,便是不知自我反省、不知自我检讨、不知自我认识的人,这种人的内心是没有光明的。光明具有照亮的作用,能对自己了解,也对周遭的人事清楚,即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为什么知己在前,知彼在后?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不够了解,只知自己的优点,而掩盖自己的缺点,就容易夸张了优点,变成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不但把自己的心光遮住,也容易歧视他人,这是愚蠢的人,必然不受欢迎,除非是基于利害关系,才会有趋炎附势者的簇拥,否则这种人是不能以德服人的,并且由于自心无光明,也就不能以悲智照亮他人。

在一次禅七修行后的检讨会上,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他才三十多岁就当了教授,他报告说,在参加禅七前,他自认为是很有道德、很有品格的好人,而且他周遭的人,也如此认同他;但在打完禅七后,才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好的人。因为过去他只知以自己的观点去帮助人,很少考虑到对方真正的需要,忽略了被助者内心的感受。在禅七中师父开示,要尊重他人、体谅他人,不要把自己穿惯的鞋子给所有的人穿;他这才自我反省,原来过去的助人,其实只是在膨胀自己。

我赞叹他说:「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在参加了禅七修行之后,更进一步,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讨,助人的存心会变得更踏实了。」他答复我:「惭愧!惭愧!」

一个人在修行之后,能够自知惭愧,懂得自我检讨,会使他的人格更为提升,能使小的心光,变成巨大的光明,使感动人的力量更大,从而对他人产生道德感召。

民初四大师之一的印光大师给他自己一个封号叫「常惭愧」,意思就是经常觉得自己很惭愧。连一代高僧如印光大师,都常觉得惭愧,更何况是一般人呢?

在了解惭愧的意义后,请常用这个方法来反省自己的一切言行,那么我们心地的光明便会越来越强,心光越强,对自己及他人就越有益。例如做母亲的在教导孩子时,常常会在跟孩子讲道理却无效的情况下,动手打孩子,但往往在情绪较平复后,便后悔原先的举动,此时如果能向孩子说明自己动手打他的原由,并表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孩子的忿怒、恐惧便能得到缓和。至于孩子的这一方,在被母亲打了之后,也不应心生怨恨,而当反省自己,因为不当行为而导致母亲的伤心难过,也应向母亲表达他的惭愧心。

亲子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常存惭愧心,即使有任何冲突不愉快,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亲子的关系会趋于和谐,家庭便能安定、温暖,对孩子的教育也较易成功。夫妻之间如果也能常存惭愧心,一定会是圆满和乐的。

但仅具惭愧心还是不够的,需要更进一步,要懂得忏悔。佛学上对「业」,有两个专有名词,那就是「白业」和「黑业」,白的是善业、是功德,黑的是恶业、是罪过;白的是光明,黑的是黑暗。忏悔就是要把黑的漂白,让白的更白,变成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心中如果有见不得人的事,面对它,承认自己的不是,心中的负担、压力会因而减轻,这便是忏悔的功能。当自觉恶业很重的时候,忏悔之后,身体会比较健康,心理会比较轻松,这就是转黑暗为光明。

忏悔除了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还要进一步承担起责任和后果,并下决心从此改过迁善,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一般的凡夫,经常犯错而不知错,即使知道了,还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来自我安慰一番,像这样不知改错的人,叫作不知忏悔。一个知道忏悔的人,也一定是知道惭愧的人;因此知惭愧后一定要忏悔,忏悔了就一定要改过,从此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忏悔,轻者自责己心,决定悔改;重则向佛菩萨忏悔,由佛菩萨证明自己要负起这个责任,从此以后要将功赎罪。通常我们对一个已经认错并要改正的人,多半会给予自新的机会,不致于逼使他无路可走,更何况已由佛菩萨证明悔改;故在业障现前时,在佛前忏悔是真有效用的。

忏悔的作用相当大,能使人的品德提升,自己忏悔错误,也能影响他人跟着学习。忏悔错误之后的人在心理上的压力自然减少,同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会减少,所得到的果报也会减轻,对于家庭的幸福、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亦有无限的裨益。因此,我们应当常常保有忏悔心。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佛法的修行法门有八万四千种,也可以说有无量无数,那是因为人有无数无量的烦恼和问题,佛法因应需要也有无量无数、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如何开发内心的光明,方法也很多,除了惭愧、忏悔之外,还可以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

一般人很少会想到别人给了自己恩惠,却常记挂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努力。其实仔细想想,每个人付出的实在是太少,获得的则是很多。例如这篇文章的完成,从时间上看,有逾二千五百年以上之因缘,因为我的法源从师父、师祖……可以直推至释迦牟尼佛为止,而每一位祖师都是跟随许多善知识学习而养成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够独自成为一位高僧或祖师的。从空间上说,这篇文章的出版、印刷、发行,所结合的人力、物力,他们所付出的智慧、心力也是很多。

所以任何一事,其相关的因缘是相当的广泛,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无数人的恩惠。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都代表着许许多多人的贡献。因此,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便是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观念。

能有感恩的观念,就会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报恩,若要报恩,就必须成长自己、健全自己,也就是要使自心发出智慧光及慈悲光,让现在的人及未来的人,都能见光、沾光、并且放光。(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日讲于高雄市三信商职大礼堂,苏丽美居士整理,作者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纽约修订成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佛教本来就是人生的

人生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提倡的;但是人...

邪淫邪欲,会障你家室的平安

【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欲邪行。即...

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

太虚法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

净土法门与人间佛教

一、做人是实现净土的前提 说到净土,就与人间佛教分不...

路边的「阿弥陀佛」

在台湾参学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台湾的道边路旁,...

保护自命之第一良方

天地之间,凡有血气者,莫不自爱身命,是故世间有种种...

圣严法师《帮忙保平安》

有次我去拜访一位相当有钱的居士,他家门口有保镳站岗...

惟贤法师:玄奘精神与人间佛教

两千年来,以中印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光耀世界,它是...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

圣严法师《以勉励代替责骂》

问: 有些父母对子女说话都是疾言厉色,连关爱也是责...

工作要赶,而不要急

积极这两个字,我们通常都会把它和乐观、开朗、进取连...

圣严法师《增上缘》

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帮忙。他已经在做一件事,且做得...

【佛教词典】空自相

【空自相】 p0787   显扬十五卷十页云:云何自相?颂...

【佛教词典】八大童子印言

即不动尊使者八大童子之印言。(一)慧光,印为金刚合掌...

【推荐】十全十美的投资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手头有一笔小钱儿,却不知道该...

【推荐】求人不行,求自己还做不到,这叫业障

我们经常问:怎么修行? 看你遇到什么事就修什么法,一...

只隔了一世见面,就彼此不知不识

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帝释天,虽居崇高显荣之...

往生净土的愿,绝非世俗浊欲

佛教说这个欲望,比如具体谈到五欲财、色、名、食、睡...

星云大师《如何安身立命》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

佛门里的平等、宽容大度

有一次,有弟子找佛源老和尚告状。说寺里的僧人把偷偷...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

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对死亡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总觉得死亡都是别人家的事...

慈舟法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

每日的生活要如何计划呢

你每一天的生活,是如何过的呢?有计划吗?春秋时,齐...

「多闻」比不上「反闻」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教诲敕令阿难尊者这个当机众,应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