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圣严法师  2011/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五篇 现代青年的生活环境与身心安定

现代青年如果能学会不论遇到何人、碰到何事、发生何种情况,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练成处处安身、时时安心的修养工夫,就能够左右逢源而万事如意了。

「现代」的定义是可广可狭的。广是指自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都可称作现代;狭则是指目前的时代,也就是当代,或称为时下。

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之处,是科技文明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快速地变迁,空间感缩小、时间感加快,连带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及生活方式,也跟着快速改变。而新事物、新知识、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新诱惑及新压力,使得人类的内心,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龄层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虽然也同样受到这些情况的冲击,不过他们已能学习着去面对、去适应。但对青年人而言,虽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们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虽然拥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却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将来,只一味地追求梦想,追求成功,企图为个人前途,创造奇迹式的未来。

就这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快速变迁,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这种多变的现实漩涡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多半的年轻人便在这种苦闷中接受冲击,使得他们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心灵本质永远相同

其实,时代虽有古今的不同,环境虽有新旧的差异,生产的文化虽有人力劳动与机械科技之间的悬殊,然而人类心灵的本质,却是永远相同,也是到处不变的。

从人性的分析来看,人类的心灵可明可暗、可善可恶。但既然称为人性,就必然与物性不同,所以弃暗投明、抑恶扬善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会倾向于自私自利。

不过自私并非就是可恶,多半是为了贪图眼前近利,而失去远景,为保自利而损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虑不周,心志往往随着环境的诱惑与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仅及于个人的私利而已,以至于常常会跟着时代环境的风暴,团团打转,不论是求学、就业、交朋友,乃至结婚成家,都没有一定的准则,既让他们自己陷于苦恼,也会让他们周遭相关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扰。

自有人类以来,人心就有烦恼,原因就是为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结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无法安心。

事实上,生存于世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护,也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人们若能坦然面对这一事实,接受它、处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虽然年轻人较少考虑安全保障的问题,而较着重于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无原则的伸展自我,也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安。

建立正确的志向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长才,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一种进取心。在佛教的立场,也鼓励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负,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学热诚与创业精神。例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就是一位标准的佛教青年,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万苦,遍历千山万水,访问了五十三位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业家,乃至各行各业的专家。

可是,一般人观念中的大志向,总是脱离不了名望、财富、权势、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会造成争夺的不安。追求到了的人,一方面害怕失去,一方面又希望求得更多,心中还是不安;追求不到的人,便有失落感而成为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失意人,他们在正常的社会中无法获得肯定,便别走蹊径,另寻伸展自我的活动方式了。

我在美国见到许多美国青年,如果遇到学业、家庭、工作上的瓶颈时,便会暂时搁下一切,去过一阵子浪游的生活,当他们在游历各地一段时日之后,心情缓和了,便会再回到学校或再找工作。

又例如我在美国遇到不少医师及律师的儿子,他们并没有进入大学继续念书,反而是去从事劳力的工作,不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因为他们尊重个人的性格及心向,并不强求青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过美国的父母毕竟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所以他们的青年便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实,做劳力的工作及劳心的工作,只要能身心安定、健康,又有什么不可呢?

给现代青年的建言

所以,我愿给现代青年四点建言:

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兴趣,选对自己应该走而又可以走的路。

安定身心于现实的环境,不但面对它,还要接受它、改善它,然后放下它。

确定一生的方向,在既定的方向与认知内,步步踏稳,时时向前,尽管经常变换立足点,但千万不能失落了方向感。职业和执掌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却不能改变。

对于名、利、权、势、位,不必排斥,但却不能仅是为了名、利、权、势、位的追求而生活。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平安快乐,生命的价值应该是自安安人。

对政府与社会的建言

为了现代青年的幸福,对于我们的政府及社会,我也有四点建言:

让不同心向及不同天赋的青年,有学习所长、发挥所长的教育环境及工作环境。

尊重那些失落自信心的青年们,用教育设施及社会资源,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

鼓励政府及民间增设青年活动的项目,让青年们蓬勃旺盛的体力及好胜斗勇的性向,获得规律、正常的纾解与肯定。

人品、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评断,不要用学校的分数、知名度的大小、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强弱、官位的高低来做标准,应当以各人先天的条件及后天的努力来衡量,凡是尽心尽力来成长自己、利益他人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社会大众对于现代青年的安定成长,都有责任。由于人心浮动、社会不安,青年才会仿徨;所以法鼓山特别提倡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运动,让我们大家努力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明日世界。(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安和分院「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座谈会)

第六篇 佛法与教育

佛的意思是觉,就是智慧的意思。佛法的教育是从智慧的立场及态度,来推动慈悲的教化功能。

慈悲是什么?「慈」是予乐──给人安乐;「悲」是拔苦──救济人的痛苦、苦难。把人从苦难之中救出来之后,一方面主动给予他们幸福安乐,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好安乐的环境给他们,这就是佛法的功能。

在我们的人间,何处没有苦难?又有谁不需要安乐?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场,教育的对象是没有特定目标。法鼓山四项共识中,「我们的方法」是:「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这不但是法鼓山办教育的具体作法,也可说是佛教的教育。

胎儿期教育──父母身教

母亲在怀孕时,对胎儿的教育叫「胎教」,胎教怎么教,是用语言教呢?还是用文字教呢?其实,应该是母亲在刚怀孕时就要教育自己,教育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动情绪,不要起贪、瞋、痴。因为如果母亲的心态有问题,情绪不平稳,小孩子在母胎中便会受到恶质的影响。

从佛经中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非常重视胎教,并且讲述了自己在母亲胎里的情况。例如在《大藏经》本缘部里面就有一部《佛本行集经》,讲述释迦牟尼佛从入胎,一直到出胎为止的过程,以及他的母亲对他的胎教。经文中记载,佛陀的母亲在怀胎过程中,仿佛有一个菩萨在她腹胎中,不但心里不起一点烦恼,连一举手、一投足,每个动作、每个念头,都是那么有威仪,合乎礼貌,乃至于合乎圣贤的标准。

由于胎教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刚结婚的夫妻,如果计画生育小孩,我都会提醒他们,应该马上准备胎教,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作息循规蹈矩,否则当你还在喝酒、打牌、抽烟,甚至吸毒时,如果已经怀孕,便已毒害了你的小宝宝、小菩萨了。如果要等到怀孕以后才开始注意胎教就已经太迟了,而且那时候习惯已经不容易改变。

如果能够真正落实胎教,当父母把小孩子生下之后,父母本身必也同时被教育了。所以胎教对胎儿、对父母都是很重要的。

婴儿期教育──注入慈悲与智慧

小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婴儿期的教育。不要以为婴儿什么也不懂,不教育没有关系。婴儿在英文里称为it(它),不是叫he(他),或she(她),因为以前人认为婴儿不懂事,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佛教徒认为婴儿都是小菩萨,我们不但要尊敬他、尊重他,还要小心照顾他、教育他、熏陶他。婴儿虽然不懂事,可是父母的心情是能够影响婴儿的,所以要用慈悲心、爱心,用智慧来养育小宝宝。这期间,父母也等于是在教育自己了。

曾经有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是畸型与智障,医生告诉他们说:「你们将来有罪受了,直到小孩死了为止,他永远是要受人照顾的,你们要有心理准备。」或许有些人听了便会一走了之,把孩子留在医院里,置之不理。

但是这对父母因为是佛教徒,所以他们说:「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业报,连累到孩子,使孩子受苦、受难、受罪,所以,这辈子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个小孩。」

之后,他们带了孩子来见我,请我给他们祝福,我除了关怀、祝福他们,也告诉这对夫妇:「第一,尽量找医生以医疗照顾他;第二,勤做佛事,一方面多行布施,一方面要常念观世音菩萨。」

他们听了我的话之后,不但以极大的慈悲心、爱心、细心来照顾这个小孩;还经常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勤做布施,为这小孩做功德。就是因为父母这样做,把小孩当成菩萨来照顾,孩子便受到影响,在各方面都有进步与成长,目前不但家庭和乐,事业也做得很好。

儿童期的教育──建立宗教信仰

孩子进入儿童期后,教育就越来越重要,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要带孩子来学佛、信佛。

现在很多父母亲自己皈依三宝,却不要孩子学佛,认为孩子还小没有选择能力,强迫他们到寺院皈依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他们长大后自己做选择,其实这种论调绝对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时常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礼拜观世音菩萨,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讲佛教的儿童益智故事给他们听,教他们懂慈悲、有智慧,自然而然看到青蛙、苍蝇、蚂蚁都会不忍心杀,长大以后就不容易学坏。

所以不妨从小就让孩子建立宗教信仰,不要等到他长大了,进入所谓的「叛逆期」,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了,才要他们接受宗教,这时候就很困难了。

学校教育──着重人格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分为知识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以及技能的教育。

技能教育是教人一技之长,以便往后能谋生存,维持生活;知识的教育是在传授学问;人格的教育是使得人的品格提升。在这三种之中,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为最重要。

我对我所创办的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学生有三点要求:「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我们研究所本身虽然是在传授知识学问,但是我勉励学生们要把道心摆在第一。

道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人格教育、人品教育。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心,表示他的人格有问题,品德有问题;一个品格有问题的人,学问再好,对我们这个社会及世界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人品坏、学问好的人,反而会以聪明才智犯罪,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品格教育是第一要紧,宁可学问差一点也没关系,但品格是一定要有。

健康为其次,除了身体的健康之外,还要有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如果身体和心理不健康,这个人便会为他自己制造困扰、烦恼、痛苦,也会为和他一起生活的人带来麻烦、负担与痛苦。

学校教育不但要朝人格教育、身心健康与传授知识这三个方向来做;而且应该如同孔夫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不失望;这也就是佛法所认为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所以都是能够被教导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给他不同的教育,这也就是佛法教育的基本原则。(一九九四年九月十日讲于宜兰,法鼓山宜兰办事处整理成文)

第七篇 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

从禅修者的立场,谈家庭美满与事业成功的原则,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以全心全力关怀家庭,用整体生命投入事业」。

如果能够全心全力关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不论贫富贵贱,必定会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乐;如果能够用全部的生命从事工作,不论职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经验。

物质生活的富足,未必赢得家庭的美满;而虚有其表的风光,也未必算是事业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温馨,家庭才会美满;唯有投注全部身心于所从事的工作,才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表现。

家庭亲子,互敬互助

现代人由于过分强调个人,因而形成了亲子间的代沟、夫妻间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间的隔阂。一家大小虽然生活在一起,却各怀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对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争权夺利;到最后父母不明白儿女的心事,子女不体谅父母的苦心,丈夫与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让,几乎每个人都对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结果,年老的父母被送进老人院,少年的儿女性格叛逆,青年儿女也离家求独立,连男女间的婚姻也显得非常脆弱,人人称羡的「美满家庭」几乎只成为一句口号、一种梦想。

其实,夫妻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学习、相互忠诚、相互关爱,那么建立美满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经营事业,努力踏实

另外,社会的价值观念混乱颠倒,多数人只知道以财产、名望、地位和权势来当作事业成功的价值标竿,却不知道这是要靠先天的福报以及后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没有先天的福报,单凭后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与权位上获得称心如意的满足感。

许多人不明白这层道理,于是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顾他人私益与群众公益;企图从社会的夹缝、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夺、假公济私、偷天换日的手法,无形中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众生,并且扰乱社会风气,一时间看似飞黄腾达,终究还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会舆论的挞伐;就算暂时逃过了,也仍旧逃不出未来的因果业报。

因此,追求事业成功的理想,固然没有错,然而不合因果观念的盲闯瞎拼,只会变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恶汉和社会的罪人。

由于现代人普遍都是贪图眼前的近利,在个人自我意识受到压抑之时,便容易生起异动的念头。所以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事流动率日渐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这种工作不稳定的状况下,身心势必无法安定,连带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当然,如果是阶段性的转换、计画性的改行或调整性的升迁,那都是成长的过程,也是迈向成功之道的必经步骤。可是如果是时时不满现实的工作环境,不愿全心全力投入于当下所从事的工作,就不可能从任何行业的任何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果实了。

忙人时间最多

现代人几乎无人不忙碌,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项工作,有时还得身兼数职;也许白天已为个人的事业或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晚上可能还有不得不出门的交际应酬。于是有些人因为忙于事业而疏忽了对家庭的关怀,每天早出晚归,往往一星期之中难得跟子女打一、两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间也难有充分的时间来互相沟通。在如此繁忙而紧凑的生活中,该如何将家庭和子女照顾妥当,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我的见闻所得,却可以证明「忙人时间最多」,因为只要有心,「忙人」会充分运用时间、分配时间,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双胜双赢。

我自己虽没有妻儿的小家庭来拖累,但却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众们的管教养卫,是身兼父母和老师的三重责任。我必须全心全力经营寺院、关怀徒众,在极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总不忘对每一位弟子爱护关心,有时是采团体方式的讨论指导,有时则用个别谈话来开示勉励。俗语说:「知子莫若父」,我是他们的师父,我应该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己者,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做我的弟子。

同样的,身为家长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兴趣、资质和潜能,也就没有办法指导子女,协助他们来选择前途;如果不能陪伴着子女一同学习成长,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赖,让他们感到安全。

全心全力照顾家庭事业

对于家庭与事业,只要全心全力付出,必定能够双赢全胜。

我在指导禅修时,经常提醒大家:「活在现在,佛在现在。」意思是:及时努力、及时心安,以「一步一脚印,一印一个坑」的态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暂,必须步步踏实,生命才有价值。

若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以全生命去适应、感受,事后不牵挂其成败得失,那就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真义。

总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员付出真诚的关怀,体会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满;对于事业,只要在工作时全力工作,在思考时全心思考,在处理问题时,将全部生命投注进去,就能获得辉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质方面没有收获,但对于身心的安定、经验的成长、社会的贡献,却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讲于台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谈会)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怎样求得平安

同样是拜佛,许多人的目的,并不尽同;有的求福,有的...

邪淫邪欲,会障你家室的平安

【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欲邪行。即...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

平安在哪里

一餐厅老板听人传言,台湾将面临大劫、大灾。自此日夜...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问: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大安法师答...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

保护自命之第一良方

天地之间,凡有血气者,莫不自爱身命,是故世间有种种...

路边的「阿弥陀佛」

在台湾参学其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台湾的道边路旁,...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圣严法师《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问:台湾人小孩越生越少,父母的期望也越高,许多年轻...

圣严法师:生气不能解决问题

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慈悲心或是用智慧来处理才能...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每一个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刚刚懂事的儿童也不例外...

圣严法师《别让鬼住在心里》

人为什么怕鬼? 原因是对不可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害怕...

【佛教词典】出家外道

指外道之中,外形同于出家人者。经典中常载有此例,如...

【佛教词典】八九二识

(术语)法性宗所立九识中第八之阿梨耶识与第九之庵摩...

五色养生素食

五色养生素食以低盐、低糖、低脂肪为准则,坚持新鲜入...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原文: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

佛学常见辞汇(十七画-十八画)

十七画 【优波离】 又作优婆离,华译近取,或近执,...

持名念佛每天至少要念多少声佛

问: 净土主要是持名忆佛拜仟,但我们平常要上班的时...

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练,一碰到困难就抵不住了

修行办道这件事,首先在发心上,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在...

修行人为何还会生病

我在信佛,以至于出家之前,都很愿意听暮鼓晨钟。 在二...

宽运法师《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一)为何要放生?放生的目的与意义何在? 佛教提倡...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佛为优陂夷说斋戒法

昔日,佛在舍卫国弘化。当时,城东有一位妇女的孩子名...

我们的烦恼都是自愿的

一天,师父带着徒弟到山里面,走着走着,突然,师父就...

真正智者,惜已有之福,布施一切

一劝贫者施。 经济不宽裕,捉襟见肘,往往贫者难施。但...

沦为屠夫的修罗陀比丘

有位修罗陀比丘,初出家抱着坚定心志,日中一食、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