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  2018/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七章 禅与净土

导读

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印祖常常举例,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轮回。印祖特别欣赏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强调“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239、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所以沩山说:“假若顿悟正因,按次序渐修,便能出离六尘。生生世世若能不退,成佛决定可以期待。”又说:“初发心修行,根据各自遇缘不同,虽然顿悟自性,然而还有无始以来的习气,未能顿尽,必须教他尽除现业的意识心和恶习气。”弘辨说:“顿悟自性,与佛同等,然而还有无始习气未能顿时消尽,必须在实际修行中加以对治,使悟性落实到实践中去。如人吃饭,不是吃一口就饱了。”

长沙岑禅师说:“天下善知识,未证果地涅磐,因为功德没有达到与佛相同的地步。”所以,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古今许多禅宗大德,彻悟而未彻证的,这类事大多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中,只依靠自力,不求佛的加持,事实上只要还剩有一丝一毫的惑业没有断尽,生死决不能出离。

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开悟者顿登一生补处,未悟者也证得阿鞞跋致。所以在《华严经》上,华藏海会大众,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宗门与教门的一切善知识,同生净土。其成功的秘决就在于全仗佛力,再加上自己恳切念佛之心,故得感应道交,因此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应该放下禅宗记录的公案,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出声,或默念,无夹杂,不间断。必定要使念起于心,声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成片段。亲证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宗旨和趣向。因此,能够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修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净业,即净即禅,最妙不过了。

240、修禅定的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的人,因为只靠自力,不求佛力加持,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心妄心互相攻击的时候,常常有种种境界出现,幻出幻没,就像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恍惚惚,变化不测。所有境界,不是真正有道的过来人,不能识辨。如果错误地认为得了什么好境界,就会着魔发狂,没有办法医好。

念佛人,以真切的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太阳当空,在明亮的阳光下,走在宽广的大路上,不但妖魔鬼怪,全部无影无踪,就是歧途是非的念头,也不会产生。推究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念佛功夫到了极点,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罢了。这个道理,这样修行,就怕没有人知道,不能符合佛普度众生的大愿,哪会秘而不宣,独独只传给你一个人呢?如果暗地里还有什么“口传心授”的秘诀,那就是邪魔外道了,绝非佛法。

241、说到禅宗,如果一路单提向上去参究,是一法不立的。 佛尚且没有着落的地方,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佛法说的“真谛”,是一泯一切都泯,即所谓实际理体,容不得一点灰尘,显示的是本来清净的本性。若落实在修持上,又一法不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何况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的“俗谛”。从“俗谛”来说,一立一切都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示的是自性本具的外相。一定要抛弃俗谛而谈真谛,那就不是真谛。

例如抛弃四大,五蕴,去寻找心性,既然连身体都不存在了,此心寄托何处?所以说,不废俗谛以明真谛,才是实实在在的真谛。比如:眼有见性,耳有闻性,就是四大,五蕴所显露的心性。这就是历来各位祖师暗下功夫修持净土法门的密旨。

242、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常常认为此法平淡无奇,就以禅宗参究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美其名为“禅净双修”。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到大彻大悟,不见到自性,不叫有禅。今天参禅的人,谁真正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由于注重于参禅,就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为“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者又说大话,说:“我是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但是凡夫业障深重,怎么能做到实相念佛?待到最后,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依靠自力,即使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也因为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没有大彻大悟,更不必说了。依靠佛力,则必须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才可以了生死。虽然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都在自心中,然而自心只是徒有空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而自心之佛,在因地上,无有威德。

所以世人好高骛远,常常弄巧成拙,求生反堕。而善知识教人圆融,绝不会这样说法,致使如来“要让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的大慈悲心落空,众生依旧不能了却生死。此生既然不能了,将来也许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当居多数。如果真能认识到这种利害关系,再静心看净土各经书,才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依靠此念佛法门而成始成终啊!

243、“唯有径路修行”,这句话是教门之义,可以依文解义。“依旧打之绕”,这句话是宗门之旨,不可以咬文嚼字,必须真正开悟了,才会明白。曹鲁川这个人,自命不凡为通宗通教的大通家,尚且错会其意,你现在就想让我开示“依旧打之绕”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你其实不必问我,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清楚明白。不到这个时候,纵使别人告诉你,也是不得而知啊!

譬如已到过含元殿的人,殿中种种情景,全都亲自看到,但是,如果为没到过的人描述含元殿,则说得再明白,他依旧还是茫然不知。禅宗的语句,通通都是教人参的,若依文解义,死抠字眼,不但得不到利益,还会以“误”为“悟”,罪过极大。即使真的悟到了,对于了生脱死而言,依旧还远之又远啊!因为他仅仅靠的是自力,必须要在大悟之后,把烦恼惑业铲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遗留,才可了生脱死。否则就没有可能摆脱生死轮回。

念佛法门,若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倚仗佛的慈悲愿力,带业往生。阁下您的根性,也只能学愚夫愚妇的修持,如果要假聪明去模仿曹鲁川的样子,不但摆脱生死轮回无份,只怕堕落三恶道就要从这里开始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悟到却说悟到了,没有证得却说证得了,因而坏乱佛法,疑误众生。

244、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在参禅求悟,已经失了净土的宗旨,这是修净土能否成功的极大极要的关键。人常常想要得“禅净双修”的美名,就极力主张参究,所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而所失的利益却无穷了!

因为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然亲见了念佛的是谁,也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他没有信愿求生的心。又未断烦恼惑业,不能靠自力了生脱死。喜欢说大话的人,均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依靠佛力的,而其余各种法门,都要依靠自力。自力怎么可以与佛力相提并论?这是修净土法门最要紧的一关了!

245、禅,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也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的话不说破,让人参而自得,所以就这样说。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净土,是指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不是偏在一边,只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的人,是指参究用力到了极点,妄念寂灭,凡情消亡,完全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人。有“净土”的人,是指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的人。禅与净土,是从教理上讲;有禅有净土,是从根机和修行上讲。教理则恒久不变,永远都是这样,在佛不能增,在凡不能减。根机和修持则各有不同,不同根机不同修持都必须依教实践,修行到了极点就证理,其所证果并非外来而是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殊途同归。

“有禅”和“有净土”,话看起来相似,实际修行就大有不同,须仔细体会,不可笼统。倘若参禅未悟,或者悟而未彻底,都不得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没有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了事;或者修行虽精进,但心恋尘境;或者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快乐;或求生天,受天福快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普利众生,这一些人都不得叫做“有净土”。

246、“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种人已经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还能深入经藏,完全知道了如来权实法门,而在许多法门中,他仅仅以信愿念佛一法,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中讲到“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老虎再长上角,威猛无敌。

有来求法的,他能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的,则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以专修净土接的,则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受他的恩泽,难道这样的人不是人天导师吗?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那么短的时间,花开见佛,证无生忍。至少也会证得圆教初住,也有顿超诸位,直至等觉位的。单是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247、“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人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却能下定决心,发愿求生西方。因为佛在过去劫中,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佛摄受而得往生。用功修定慧的人,当然能够往生;即使是犯五逆十恶之罪的人,临终痛苦相逼,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十声,甚至一声,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西方。这难道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这种大恶人临终虽然只念几声佛,但他因为地狱相现前,万分恐惧,心情极其勇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大的利益。不能与平日里那些泛泛悠悠,心不在焉的念佛人,所念佛数目的多少相比较的。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有开悟迟早的不同,但已是高高在上,进入圣流,永不退转了。在西方,随着各人根性的浅深不同,或渐修或顿悟,证得各种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意思了。

248、“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种人即使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必须随缘锻炼,让见思烦恼消灭干净,没有一点遗留,则分段生死,才可出离。那些烦恼一毫未断的人,姑且不论,就算是有真功夫的人,断得只剩一毫了,依旧难逃六道轮回。真的是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人就死了。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这样。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俗话为“耽搁”的意思。“阴境”,即“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欠债,欠得多的先还;心绪多端,重处的先落。“五祖戒”转世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这两位还是禅中的高人啊!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阴”,音义都与“荫”同,覆盖的意思,由此业力覆盖真性,真性不能显现。“瞥”,音“撇”,眨眼之间。有人把“蹉”解释成“错”,因为他认为“阴境”为色,受,想,行,识“五阴魔境”,作这种解释的人是因为他不知道“禅”及“有”字,不懂什么叫“有禅”,所以才这样胡说八道。哪里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中就有九个是认错了路,错走路头,竟然会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的?要知道着魔发狂,是不知道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的增上慢造成的。为何这样地不识好歹,把这样的事强加于大彻大悟之人呢?关系甚大,不可不辨。

249、“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说“无禅无净土”,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业。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此人既未大悟,又不求往生,悠悠泛泛,修禅净以外的法门。既不能做到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来生人天的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铁床铜柱,赫然闪现,久经长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他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想要搭救,但他自己被恶业障碍,不能得救。

古人说的“修行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广修各种善行,叫做第三世怨”,指的就是这个。以今生修行换得来生享福,倚福作恶,第三世一定堕落。来生暂时获得快乐,痛苦永远遗留于长劫。即使他的地狱的业消了,但又转生饿鬼,畜生。想要再为人身,难之又难啊!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道:“我手中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说:“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就是以偈语的方式来浅而易见地说明上述对话中的道理。

一切法门,专靠自力;净土法门,专靠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干净,才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入圣流。永明延寿大师,恐怕世人不知其中利害,所以特意写下“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四首偈,又名“四料简”,以示将来。真可以说是迷津宝筏,险道导师啊!可惜举世之人,糊糊涂涂,漫不经心地读过,不加研究,不能穷理。这也是众生共同的恶业之所感招的啊!

250、权,是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让众生易于接受的方便法;实,是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的究竟法。顿,是不必借用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渐,是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须经过多劫多生,才可亲证实相。参禅的人,说参禅一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当然就是佛法中的“实”和“顿”了,却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仅仅见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用作庄严福慧的根基。此种根性,就在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中来讲,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根器稍劣的,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则人仍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既然仍旧轮回,则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所以,参禅一法虽为“实”和“顿”,但如果不是那种大菩萨根性的人,也得不到“实”与“顿”的真实利益,仍成“权”,“渐”之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依靠自力的缘故。自力若十分充足,则万分庆幸,稍一欠缺,就只能悟到理性,却不能亲证理性。

现今,大彻大悟的,尚且难以找到,何况还有证其所悟的吗?而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评价。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都须修习。(这是“彻上彻下”的意思。)如来为众生说法,目的还不是让众生了生脱死罢了。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生死,下根则多劫都难以了断生死,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不论什么根性,都可在现生往生西方,生死即可了断。如此直捷,怎么可以说是“渐”?虽有不如寻常圆顿根基的人,似乎是属于“渐”的种性,可是因为净土法门威力无比,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让这些劣等根机人,顿获大益,其原因全在依靠佛的慈力。凡是讲禅的人,如果未曾深研过净宗,没有不以为净宗浅近而藐视它的;如果深研过净宗,则没有不竭尽心力而为弘扬的。哪里还能执著禅是顿,实,净是渐,权的谬论,而自误误人呢?

251、说“法有取舍”,此是就“究竟实义”而提出反问,却不知究竟实义,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境界。如果还未成佛,这中间需要断惑证真,自然离不开取舍。既然允许断惑证真有取有舍,怎么不允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呢?若参禅,则取舍都不对;若念佛,则取舍都对。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而念佛一法,则是兼仗佛力。不去探究法门的特点,却胡乱地以参禅之法破念佛之事,是错会了意思。参禅要无取无舍,本是醍醐,而如果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则就成毒药了。夏天穿轻纱,冬天穿皮衣,渴了饮水,饿了吃饭。如此常识,不可错乱,也不必固执。只要取其适宜,就是有利无弊了。

第八章 释普通疑惑

导读

本章包括对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戒律,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外道,胜缘等方面问题的解答。

一、论理事

252、出世间,在世间的理,不出“心性”二字;出世间,在世间的事,不离“因果”二字。(断然没有无因而得果者;也断然没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文钞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沦九界,如来悟证一乘,在心性上毫无增减。之所以有升沉差别,苦乐悬殊,是由于在因地时修德不同,才导致了果地上的受用各别罢了。阐述弘扬佛法,不是容易的事。只讲理性,中下根机的人不能听懂受益;专说因果,上等根机的人不愿听闻熏习。然而,因果与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所以梦东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的,必然不会离开因果;而深信因果的,终必悟透心性。”这是必然的道理。

253、净土,从事相上讲,确实有依报和正报非常庄严的境界;从理论上讲,则都是唯心所现。因为心清净的缘故,致使外在的物质环境都清净。理与事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偏重的义理上,则分事分理。你只要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的文理及“约境所喻”之义,自然可以完全明白。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于有净心,才能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叫做自心本具。若非自心本具,则因不感果了。

254、大彻大悟,见一法不立的理体,然后能够不舍一法,力行万行圆修的事功,才是空有圆融的中道。执空的小乘行者,以“一法不修”视为“一法不立”,诸佛称他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说:“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这是因为事中自然包含有理,而理不能独立于事外的缘故。我们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才可以达到三昧境界,了脱生死。如自认为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实际上就与万德庄严的果上佛差得太远了!应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才得实益。

255、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只是还未通达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如子忆母,没有忘记的时候。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显露,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显。悟理之后,仍不废事修,才为真修,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

所以说:“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为系心之境,让人时刻不要忘记。”此种解法,千古未有,而实为契理契机,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注重事修的人,纵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难道又能出于理外?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圆悟,一旦圆悟,则即事是理。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中吗?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时运用,绝对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大聪明人,想要不融合事理是做不到的。只是那些有狂妄知见,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

256、此心周遍法界,亘古不变,如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污染,起了种种的执著,譬如虚空,有物障蔽,就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然而,不周遍,不永恒,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吗?所以,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是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异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凡夫迷惑污染罢了,并非心体原有改变。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显露,事理圆融,众生与佛不二啊。所以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应我具佛的心呢?”

257、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于迷悟不同,致使形成十界的差别。这个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是真的无生,因他生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不是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的西方。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没有无生之相,这是生而无生。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的西方,所以是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却不停留于无生之相。这就是“生无生论”的大概要旨。

258、“寂照不二”与“真俗圆融”的道理,下文将对此义进行发挥和阐述,何不体会认识以求了解呢?先将“寂照”和“真俗”这四个字的含义说明,就会势如破竹,一了俱了。我心本具的道,与我心固有的法,原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的。什么叫做“寂”呢?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心体,有生灭是不能叫“寂”的。什么叫做“照”呢?就是我们常常清楚自己的心相,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心相,就不能叫做“照”。什么叫做“真”呢?就是我们常寂常照的心体,原是真空无相,无有一物。什么叫做“俗”呢?“俗”就是假。虽然心体原是一法不立的,却又能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就是事相,叫做俗。)

寂即是体,照就是体的相状与力用。体,相,用三个方面,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所以叫做“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理性本具事修之道,事修才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整修,全修在性也)所以叫做“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就是说这个寂照真俗的体相理事,都是离念离情,不生不灭的。仔细想想这些喻示,以及我所说的数句,自然心中完全清楚明白了。如果仍然不明了,则说明你过去生中欠修习。现在只要能够至诚恳切地持佛名号,等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开悟而相视一笑的那一天。

259、“三谛”(即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是佛法中的纲要。从理性上说,叫做谛,谛就是理;从修持上说,叫做观,观就是修。真谛,一法不立;俗谛,万法圆备。观真谛之理,名为空观;观俗谛之理,名为假观。空观,观其一法不立的真如法性,包括“空”空,“有”空,即《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空相,不但“色”空,“空”空,而且“菩提”“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不叫真空。这是三观空观的“空”,怎么会是那种万事不管也不做的人能担当得起的?俗谛的“俗”,不是鄙俗,雅俗的“俗”,而是指建立施设。“假”,也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建立施设的“假”。观“俗谛之理”的“观”,叫做假观。因为真谛一法不立的自性本体,圆具六度万行诸法俱备的功德,也就是《心经》“诸法空相”的诸法,此中三谛之观的观修功夫怎么是凡夫能担当的呢?凡夫,是苦,集二谛所摄受。这个空,假,是圆教中圆妙道理,二乘尚且无分,何况凡夫呢?

260、“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抒已见。依我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难道有“空”的实际可得吗?下两句重新解释上两句的意思,也都是说,“色”与“空”均是不可得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然都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空相”,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涅槃即证得实相。)正因在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所以才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譬如屋空,才能住人,如果屋不是空的,人怎么能住进去?因为“空”,才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一定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为理就是事,这是邪见,不懂正法。请仔细思考。

261、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百法的略称。既见其空,则五蕴都成深般若。(内之根身,外之器界,都包涵在五蕴中。能见五蕴是空,则此身在五蕴中,此心虽五蕴所成,此心不为五蕴所缚,法法头头,都是大解脱法门,大涅槃境界了。见文钞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如佛光一照,一切黑暗全部消失,不可能还留有一些黑暗的地方。学道之人,认识这个关键地方,则性,相,显,密各部,都是平等不二,如常不变。否则,随语句产生执著,完全没有指归方向,就如同入海数沙,徒劳辛苦。

262、《大般若经》广泛论述了佛法与众生法,以便让大家能够真正地明白“心法”,全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和浓缩,略论心法,以明佛法与众生法。全经文仅二百六十字,却概括了十法界的因果事理。以简略摄广博,毫无遗漏。简略地说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这是全经的枢纽。再简单一点来说,只一个“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融通。圆彰和融通都寂灭,则真如就完全显露。《心经》实在就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二、论心性

263、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泼,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足烦恼的凡夫境界,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没有一点差异。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诸佛最后证得了,所以自性的功德,力用,彻底显露;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用这种功德,力用,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不可能。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损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走入了红尘,也是这样。

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刚开始时,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用完全不同。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

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具佛性,无所依靠的众生了。所以《般若心经》说:“五蕴,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即迷执于妄相,真性就看不见了,真性迷失了,各种痛苦都来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以甚深般若照见,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如风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因此四大全失假像,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变现出各种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湿,火不能烧烤,虚空中随意来往。境无自性,都随心转。

所以《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这正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实效呀!“发真归元”的“归”字,是归投,归还,也是返照回光,复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回光返照,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既然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只是因为顺法性,则得受用,违法性,反受损伤,利害不同,天壤之别。

264、众生是未悟之佛,佛是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其苦乐受用,却天地悬殊,这是由于称性顺修,或是背性逆造所引起的。这个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说。要不费口舌,只好用比喻来说明。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彻证性德”的呢?譬如大圆宝镜,它原来是铜,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所以日日揩磨,用功不止,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高台直立,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尘毛,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

诸佛的心,也是这样。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未来际,安住于寂光净土,常享法乐;普度九界,出离于生死轮回,同证涅槃。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不但毫无光明,连铜体也生锈遮住,不再显露。众生的心,也是这样。

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则从此不肯废弃,天天揩磨。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然后则渐发光明,倘使能够极力尽磨,则一旦尘垢干净,自然可以万物都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并非是外面来的,也并非是由于揩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

众生要想“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也是这样。渐渐断除烦惑,渐渐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圆满时,已是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放任性德,不去修德,那么尽未来际,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而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

265、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迷悟却完全不同,所以才有苦乐升沉,天渊悬殊的差别。如果详细考察“三因佛性”的意义,那么无疑不破,人人都会想要修行了。什么是“三因佛性”?三因,就是正因,了因和缘因。

第一,正因佛性,就是我们即心本来具有的妙性,诸佛所证真常的法身。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违背,诸佛最后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第二,了因佛性,即正因佛性所产生的正智。或得善知识指点,或读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因而得到明了觉悟。以前由于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道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而让“正因佛性”成为起惑造业,受苦的根本。这样开悟之后,就想要反妄归真,希望恢复本性。第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然能够明了觉悟,就必须修习种种善法,以便消除惑业,增长福慧,一定要彻底亲证到所悟的本具之理,才肯罢休。

请让我用比喻来说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然原本就存在,但是你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又不去开发,金矿得不到冶炼,或点火的木材没有燃烧,有光的镜子不曾摩擦,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种和雨水等缘,则矿中的金,木中的火,镜中的光,谷中的芽,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要知道,虽然有“正因”,若无“缘因”“了因”,也得不到受用!这就是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立即想度尽众生的原因;众生因为不明了觉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我佛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相应的启迪,希望众生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266、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就变成烦恼,但真性未曾改变过;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真性也未曾改变过。譬如用真金铁柜做马桶,夜壶,虽天天盛粪,但是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但是金性仍旧如初。世间人,各具佛性,却常造恶业,就像将金子打造马桶和夜壶一样,太不知自重了!

267、佛光,乃是十法界的凡圣众生和佛即心本具的智体。这个本体灵明通达,不动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从竖的方面来看,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可一切时间也无法超越佛性永恒;从横的方面看,贯穿东西南北等十方,可东西南北等十方也消融于佛性的永恒之中。

说它是“空”,又有万德圆彰;说它是“有”,而它又一尘不染。虽然存在于一切法中,却又离开一切外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然有五眼,也不能看见,有四辨,也不能宣说。却又法法承受它的力量,处处能够遇到它。只是由于众生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承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感苦,以致沉迷于生死轮回中,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

以常住的真心,受生灭的幻报。譬如醉人看见屋子旋转,屋子实际上没有转,他糊里糊涂以为方向变动,方向实际上没有变动。这完全属于妄业所现,实际没有一点外相是真实的。所以,我佛世尊释迦牟尼,示现成佛,彻底证得佛光时,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现前。

《楞严经》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世界众生,因为妄想执著就有众生的出生,因有生就有灭,生灭是妄想,灭妄为真如,这就叫做如来无上菩提或者大涅槃,二转依等。盘山说:“心月弧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因此应该知道,佛祖的种种言教,无非是指示众生本具的心性,让众生返迷归悟,复本还元罢了。

268、一切众生,原本具有佛性常光,不论明暗,远近,有无阻隔,都能完全照亮无遗,因此无需借助日,月,灯的光明,就能看见。遗憾的是众生迷失本性,背觉合尘,致使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黑暗,阻塞,远处不能见,即使近在眼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是泰山也不能看见,更何况其他呢?因此,轮回生死苦海,如盲人走路,没有向导,没有一点出离的希望了。

三、论悟证

269、“二空”(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单是讲悟,根基好的凡夫也能做到。比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然五住烦恼(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毫未伏断,但是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就宗门所说,即大彻大悟;就教下所说,即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并不是含糊不清,依稀仿佛明了而已,而是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功夫。

例如当庞居士听到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说”时,顿时身心俱忘,大彻大悟。大慧果听到:“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也是这样。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本事品》,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里,豁然大悟,寂静进入禅定境界,在定中亲见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能这样真修实悟的,才算是真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如果说得证实相的法,则不是普通的凡夫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时,有人问他所证,回答“我最初的志向是期望能证铜轮,(即圆教十住位,破十品无明,证得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即能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住则万个。位位增数十倍,铜轮岂是小位。)但是因为出来领僧众太早,所以只证得铁轮(即圆教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惑,伏无明。南岳思禅师居第十信位,说明他尚未证到实相。尚破了一品无明,即证得了初住位,才可以说是证到实相)罢了”!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何位?”他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证圆教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 . 法师功德品》所说。)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谒说:“名字位中(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尚未能伏,更莫说断。末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此等身分。如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这还是修得好的;次等些的,如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些的,如雁荡僧为秦桧。因此,名字位中人,理虽顿悟,但因惑未伏除,所以一经受生,大多迷失了本性。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来身份,都可不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后进果位更难超越。他们之所以这样示现,实在是因为害怕后辈众生“未证谓证”,所以才以身说法,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这三位大师临终示现所证位次的恩德,我辈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你自己度量度量看,你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如果说“我们念佛,闻经,努力培植善根,待到往生西方之后,常在弥陀身边,同在莲池海会上同修共参互相提携,随自己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也是一切往生者都能同得与共证的。

270、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的意思,即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色即色法,受想行识即心法),清楚地知道“色”和“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一散就消失了,完全没有可以作主宰的实我可得。法空的意思,即于五阴法中,清楚地知道当体全空。《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而证实相,《心经》称之为“度一切苦厄”。实相,法身理体,究竟离于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的根本,最是真实,故名实相。这个实相,众生与佛同样具有,而凡夫与二乘,因为迷背,所以不能得到受用。

271、开悟的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也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已证实相的人,则如就路还家,停步安坐;又如持此宝藏,随意受用。开悟,则发大心的凡夫,他的理悟能与佛同;证果,则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知道了这个“悟”与“证”的含义,自然不会产生未证却说自己证的傲慢心,也不生退却心,而求生净土的心,万牛也难以挽回。

272、佛法在各宗各派的修持上,必到“行起解绝”,才有实益。我认为“行起解绝”的“起”字,是“极”的意思。只有修行用力到了极点,才会“能所”顿时消失,一心彻底显露。修行功夫如果还没有到极点,虽能悟解,却还是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知见分别,都是理论上的见解,怎么能得到真实利益呢?唯有用力到极处,才能能所,情见都消灭,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古代有如“死木头人”般的大德,后来证果,道风高尚,辉映古今。其利益都在用功达到了一个“极”字!

273、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极处,也能明心见性,并非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从前,被称为“明教大师”的嵩禅师,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后来对于世间经书,都能不读而知。

四、论宗教

274、严格地说,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教下,则真,俗二谛并阐,并且并偏重俗说;宗门,则是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要知道,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光明透亮,空空洞洞,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然而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像,汉人来则现汉人像,森罗万象,一起来则一同现。虽是万物影相都能显现,可镜子里面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物存在;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可并不妨碍万物影相都显现。

宗门,则在“万物影相显现”的地方,专说“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教下,则在理性的地方论事修,并且回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教下,虽然中下根机也能得益,但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因为教理博大精深;宗门,虽然中下根机不得要领,难以安心,但上根便能大彻大悟,这是因为可以着手修持的契入处极为简约,全凭悟性的缘故。行教法,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都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才可作人天导师;修行于宗门,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真心,便能阐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风。在佛法大兴时期,以及是佛法大通之人,比较适合依宗参究。就像僧繇画龙时,一点龙的眼睛,画龙即飞走。在佛法衰弱之时,以及是宿根陋劣的人,则比较适合依教修持。就像笨拙的木匠做木器,废弃了绳墨,哪能成功?

五、论持咒

275、持咒因为不知义理,只要至诚恳切一直持诵下去,竭诚到了极处,自然能够业消智现,障尽福高。其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276、持咒一法,只可作助行。不可将念佛为兼带,而以持咒作为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则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持咒法门,虽然也是不可思议,但是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若不知此意,虽则法法头头,都不可思议,随修何法,都无不可,只怕到最后,便成了“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如果知道自己只是个具足烦恼的凡夫,通身业力,不靠如来宏誓愿力,决难这一生出离轮回,才会明白净土一法,是一代时教,其他法门都不能相比的。持咒诵经,用它来培植福慧,消除罪业,是可以的。若妄想得神通,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若此心固结,加之不明理,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人我分别心炽烈,则走火入魔,指日可待。想要得神通,必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然来了。若不致力于求道,只求神通,且不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神通或许反而障道了。所以,诸佛诸祖,都严禁神通,而不许人修学啊!

六、论出家

277、佛法是九法界众生公共的法,无一人不应当修,也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的人多,则所带来的结果是法道兴隆,风俗淳善。如此效果,当然是唯恐不多,愈多则愈美啊。至于出家为僧,是如来为法道长住世间,与弘扬法道而建立的。如果他立大志,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扬戒,定,慧三学并又特别推崇净土法门,尽此一生来摆脱生死轮回,这样的出家人唯恐不多,多多益善啊!

如果他只是稍有信心,却无大志向,只想要借僧人的名,游手好闲,靠佛来苟且偷生,这样的人,虽名为佛子,却实是罪民。即使不造恶业,也是佛法的败种,国家的废人。倘或破戒造业,遗害污辱了佛教,即使此生逃脱国法,死后也一定会堕地狱。于法于已,两无利益。因此,这样的人出家,一个都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这是真语实话,并非故意贬低将相而推崇僧人。若要担负佛的家业,延续佛的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弘法道以利众生”的人,是办不到的。

以后求出家的人要做到: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资,才可剃度,否则不可。至于女人,对佛法有信心的,就让她在家修行,万万不可让她出家,恐怕她一出现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男子若真修,出家较容易,因为他方便参访善知识,依止丛林而修行。女人若真修,出家反令修行困难,因为她会动辄招世讥嫌,很多事情都难以随顺她的心意。按照上面所说,有所挑选,剃度僧人,不度尼僧,是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的第一要义。

278、唯有佛门弟子,以成就佛道和利益众生为最上等的报恩行为。这样不仅报答了多生的父母,也报答了无量劫以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在父母生前孝敬,并且还要度脱父母死后的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所以说,佛子之孝,大多隐晦而难以显露。虽然,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佛子告别双亲出家,难道能不顾父母的奉养吗?

按照佛门制度,出家必须先禀告父母。即使有兄弟子侄可托,也要禀请于亲人,亲人允许才可出家,否则不许剃度。出家之后,若其兄弟去世,亲人无所倚托,也得节省自己的衣钵之资,来奉养父母。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朝有一位长芦宗颐禅师,襄阳人,幼年丧父,母陈氏带他于舅家抚养。禅师长大后,博通世间典籍。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请母亲于方丈东室奉养,劝她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周岁时,父亲战死沙场。七岁出家。十九岁那年,战乱纷纷,谷米很贵,背着母亲入华山,自己辟谷,所乞之食奉养母亲。第二年,往霍山战场,收聚一堆白骨,诵经咒,祈祷父骨从骨堆中出来。数日后,父骨果然从骨堆中跃出,聚集到儿子面前。于是他掩埋了其他骨头,背负父骨而归葬。见《宋高僧传》。)

所以,经中说:“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相等。”亲在,则善巧劝谕,让他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亡,则以自己读诵,修持的功德,常常至诚为亲回向,让他永出五浊,长别六道,证无生法忍,登地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使自他以共成佛道。这样,才是大孝!与世俗之孝不同,这才是真孝!

七、论谤佛

279、佛悯念众生,无始无终。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佛的大悲誓愿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全都包容其中。又如日光,普照万方。即使天生瞎眼,一生不见阳光的人,也得承受光照,才能在人间生活。因为倘使没有日光照耀,就没有生活之缘,难道一定要亲见阳光,才算蒙受太阳的恩惠吗?那些世智辩聪的人,用他的偏执狭劣之见,辟驳佛法,说什么佛教害孔孟圣道而惑世诬民,这与天生盲眼却骂太阳没有光明的人,有何差异?

一切外道,全都窃取佛经之义,据为已有,更有甚者,窃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要知道,佛法是出世之道和入世之道的根本。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化为滋润万物,奔流不息的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回大海。那些谤佛的人,并非谤佛,都是自己在诽谤自己。因为他的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之所以有种种的说法教化,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的佛性罢了。因为佛性最尊贵啊,最应爱惜!所以佛才不惜这样勤劳教化,即使众生不肯信受,也是不忍放弃他们啊!假使众生不具佛性,不能做佛,佛却这样不辞劳苦而来教化,那么佛就是世间第一痴人,也是世间第一等大妄语人。那么,天龙八部,三乘贤圣,还肯护卫,依止佛吗?

280、世人未读佛经,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见韩愈,欧阳修,程颢,朱熹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为已任,人云亦云,肆口诬蔑佛法,却不知韩,欧二人绝未看过佛经。韩愈的《原道》,只有“寂灭”二字,是佛法中的话,其余都是《老子》,《庄子》中的话。后来经大颠禅师启迪,他就再也不谤佛了。欧阳修是以韩愈为宗师,他辟佛的理由是:王道政治衰落,仁义之道无人提倡,才使佛教乘虚而入。如果欧知道佛法,明白佛随顺机宜,济世度生的道理,当然就不会再把佛当作中国的祸患而要驱逐了。欧是名人,他这样一倡导,读书人都以欧为宗师,都仿效欧而辟佛。

明教大师欲救此弊,作《辅教编》呈仁宗皇帝,仁宗把《辅教编》示韩魏公,韩又拿来给欧看,欧惊叹:“真没想到啊!僧中有此等高人啊!黎明定当拜见!”第二天,韩陪着明教大师来了,欧拜见后,畅谈一天,从此不再辟佛。欧的门生也接受了明教大师的教化,大多极力学佛了。程,朱读大乘佛经,亲近禅宗善知识,领会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的道理,便以为全知道了。实际上,还未遍阅大小乘经,也未亲近各宗的善知识,尚未全部明白,于是就执理废事,说没有因果报应。竟然说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根据,实无其事。并且还说,人死如灯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剑,斫,舂,磨,将向谁施刑?神已散了,令谁托生?听了这番胡言乱语,恶人更加放心大胆地做坏事,善良的好人也不能自我勉励为善了。

八、论戒律

281、说到持戒,暂且先遵守维护佛所说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完全没有一点遗漏。这是如来戒经中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到《阴骘文》中了,千万不要认为是出自于《阴骘文》。这两句,表面上看似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若在举心动念处检查反省,能够完全遵守不犯的,这个人已非凡夫,而是圣贤了。

282、守戒,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如果内心上做不到主敬存诚,即为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修行了。

283、三皈五戒,是学佛入门的途径,修别的法门,都须从这里进入,何况是即生了脱生死,最简最易,最圆最顿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不反省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是莲花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284、受戒一事,若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学习礼仪,才知道丛林规矩,僧人仪规。从此,游方行脚,就完全没有一点妨碍了。否则,十方丛林,不会接待。若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去寺庙受戒,也未尝不可。至于身家贫困的人,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至七日,自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波夷,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次,即为得戒。只要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之分。千万莫说自誓受戒为不如法,这可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九、论中阴

285、“中阴”就是“识神”,并不是世俗所说的“中阴身是识神变化出来的,是灵魂”。有说中阴七日一死生,这样死生七次,四十九日必投生等,不可一概而论。中阴的死生,是死者无明心中所现的生灭相,并非像世人一样的死生而论。中阴受生,快的一弹指间就去了三途六道;慢的则七七四十九天,或更长的时间。刚死的人,能让相识的人,在白天或夜间见到,与人相接,或有言论。不独中阴有这种现象,就是已经受生善恶道中了,也能在相识的亲人故友之前,一一为他们现形。

此虽本人意念所现,但其能否现形的权利实际操纵在管理世界的神祇身上。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那么大家对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的观点都会一起附和了。那么,举世之人,就都要陷进“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的深坑中了。从此,善者不再警戒自己去修德,恶者更要穷凶极恶地造罪了。天地鬼神,为了使人们明白三世因果之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间人到幽冥界主管刑罚等事出现。这一些都是天地鬼神在辅助佛法,帮助弘扬正道。其理甚微,但其关系甚大。这种事,古今之书记载很多,只是没有说明是谁在操纵,以及这些事情出现的关系和利益罢了。

286、死后尚未受生到六道之中,名叫“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叫“中阴”。一个人附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讲说他的苦乐之事,是附者的神识起作用。投胎,必须是神识与父母精血聚合。人受胎时,神识已经住于胎中了。生时,也有亲见其人入母内室的,那是在父母行房之时,有其他人代为他受胎,待到胎成,快分娩时,本人的神识才来,代替的神识随即离开。圆泽禅师的母亲,怀孕三年,就是这种情况。然而,这是一般的说法。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神却早现于净土。恶业深重的,人还卧病于床,神婴已到幽冥受罚。命虽未尽,神识却已经投生去了,等到将要生时,识才将全分的心附在胎体中。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代为受胎的说法较为通常。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可思议处,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处。

十、论四土

287、凡圣同居士是为带业往生之凡夫而立,方便有余土则为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以说是佛所在的地方。如果说佛所在的地方,非但西方四土全部是寂光净土,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眼来看,哪里不是寂光?所以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的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法身者,才能亲得受用,其余都是分证四土。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欲详知,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梵网玄义》里也有很具体的说明。(毗卢遮那,译“光明遍照”,也说“遍一切处”,是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的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也是这样,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佛号,是化身佛的各别名号。卢舍那,译“净满”,因为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这是就智,断二德所感的果报而言的。)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就称性所感之果来说的,则是实报;就究竟所证之理来说,则名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并分证寂光。“妙觉”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初住”至“等觉”都属分证二土,“妙觉”极果属于究竟二土。也有讲法者,说到实报就只讲分证,说到寂光就只讲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则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比如虚空,它的本体并非森罗万象,但是一切诸相,都可以在虚空尽情发挥。又如宝镜,明净透彻,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却又胡人来现胡人像,汉人来现汉人像。实报,寂光,即是一体分而为二,虽然分而为二仍旧是一体。只是为了让人容易了解,才勉强作二土之说。

十一、论舍利

288、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也叫“灵骨”,是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这只是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的表相罢了。不一定是非得死后烧化,其身,肉,骨,发才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雪岩钦禅师剃发,他的头发变成一串舍利;还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的;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有人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有一师父死后烧化,舍利无数,身边的徒弟们都得到了,只有一人远游未归,等他回来后,在师父像前祭祀祈祷,感慨悲痛,于是就在像前得到了舍利。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大风四起,烟飞三四十里,凡是烟所到的地方,都有舍利,大家收集起来,得四石多。因此,应当知道舍利是道力所成,炼丹的道士,不知原因,妄测是精气神之所炼。

289、佛舍利,更是神变无穷。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印度僧赠舍利数粒,等到他登基继位后一看,则变成了数百粒之多。因而修建了五十多座宝塔供养佛舍利。阿育王寺的舍利,可捧在手中看,每个人所见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有大小,高下,颜色的转变,等等不同,这是不可以凡情测度的。世人以凡情推测佛法,只得其损,不受其益。

十二、论臂香

290、臂香,即在臂上燃香。灵峰老人平日里奉持《楞严》《梵网》二部经,所以臂上燃香次数多。因为一切众生无不爱惜和保重自身。对于其他众生则杀其身,食其肉,心里便欢乐;对于自己,则蚊子咬一下,芒刺刺一下也难以忍受啊。如来在《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让修行者燃香于身,臂,指,供养诸佛,来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的心。此法在六度中,仍属于布施度中。燃香燃身都是舍,必须至诚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愿自己和他人业障消除,智慧明朗,罪灭福增(自己,他人并提,虽然是为自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所以要自,他并提。)绝无一毫求名闻利养,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这样修行。如果这样,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若是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去效法修行。且莫说燃臂香,就是将全身通燃,也是无益的苦行。

十三、论境界

291、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结果,虽不离心中所想,但不能说这只是想心所现,而绝对没有佛圣迎接的真实事情。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说“相随心现”是可以的,说“唯心无境”则是不对的。唯心无境,必须是圆证一切唯心的大觉世尊说才无罪过。阁下若说,则堕落为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的邪说。怎么不应慎重呢?

292、来信所说两种邪见,是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这种人本来不值得和他讨论。然而我佛慈悲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惊醒他的迷梦。佛因为完全没有一点贪心,所以感招众宝庄严,随缘化现,不须人力经营的殊胜境界,岂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境界可以相比的?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都正大光明,所以他的外表也现出慈善光华的样子。虽无心求相貌容颜的美好,却自然会好。造业之人,心地龌龊,污秽凶恶,他的面貌随之黯晦凶恶。他本来想面色好,让人以为他是个心地光明的善人。然而心地不善,却要面色善,这是求也求不到的。这是凡夫眼睛看得到的。若是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的大小,随其德性的大小而现;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的大小,也随罪恶的大小而现。他说《金刚经》一切为空,却不知《金刚经》只在阐明理性,未讲证得理性所得的果报。实报庄严土的庄严,就是《金刚经》最后所得的果报。凡夫听到这里,当然便会怀疑无有此事。

十四、论神通

293、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对于已证道的人来说,例如澍庵这个人,无论什么书,都能一一背诵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奇怪的是他从未读过书,为何可以这样呢?因为他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前所读阅过的内容问他时,问者虽然时间一久就不记得了,但问者的八识田中,已存在各种言句的影子(看佛经也是如此,古人说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于此中深信)。问的人由于被无明障蔽,完全不知觉了,但是有他心通的人,就在问者的心识影子中,明明白白的看得见。所以,他能随问随背,一点也没有差错。即使问者未见此书,他心通的人也能从其他人的心识中,为他诵出。这是拿他人的心作自己的心用,并不是自己的心中常有许多经书记忆不忘。

十五、论外道

294、我认为佛,道两家,本源是一,没有两个,但是末流支派却是千差万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既然知道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觉悟此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然可以显现了。道教初传之时,也不是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宗旨的,而到了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行的,却无一不以此为宗旨。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遗漏,就是小到世谛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也是一丝一毫的善都没有遗漏。唯独对于炼丹运气等,绝对没有一个字提倡,而且深以为戒。这是因为,佛教让人知道身心为幻妄,而道教则在让人保身心为真实。他们所讲的“心”,是随缘生灭的心,非本有真心。炼丹一法,也不是没有利益,可以延年益寿,最好的果报是可以成仙升天,但要说能了生脱死,那是在说梦话。

295、今天的外道,遍世界都是。因为佛法深妙,人难以弄懂,外道窃取佛法之名,却不知道佛法的真义,于是就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他们既然不知道因何生死,所以就只要瞎造谣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合一处,就是得道了。实际上这完全是识神用事,对于心性真如理体一事,沾都沾不上边,还自我吹嘘说:“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这些话,不但口里说,而且还写在书上,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的人就被他们迷惑。他们这些外道之所以能在世间到处传播,得力于两种方法。第一、秘传。说一旦得明师真传,不修即可速成。所以把他们的法说得神乎其神,说:“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都会成。”所以,他们在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细语小声,外面再派人巡查,以防有人盗听。第二、严示禁令。即使是父子夫妇之间,都不能说,说了必遭天谴。所以,在没有传道前,先让人发咒赌誓,说今后若违背誓言,就会受怎么样怎么样的惨报。发咒之后才传道。此后纵然有人明知他们不对,因为恐怕自己违背誓言会遭惨报,所以宁死也不敢背离此外道而学佛法。假使外道不秘传,而是公开宣讲,让大家共同听闻,也不赌咒发誓,则举世之人,有几个肯入他们的道呢?

十六、论胜缘

296、人入佛道,各有自己的时节因缘。既然你因读《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一定要举行皈依仪式,才算皈依,不举行皈依仪式,就不算皈依。但愿你能皈依到底,中途不变更,即是真皈依。

297、若人在宿世果然种有善根,则无论为学还是求道,都可以成为出世大事的殊胜因缘。即使是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逆境种种恶报,可以作为出生死,入佛法的因缘,关键看这个人能否自我反省罢了!不能自我反省,且不说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世间教育所拘束,即使如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名人,虽然学问,操持,见地都是奇特超群的,但是还是不能彻底觉悟自心,了脱生死。他们的学问,操持,见地,虽然可以作为无上妙道的基础,由于不能自我反省,竟然成为入道的障碍。因此,可以知道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啊!

298、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所以,苦为成佛之本。还有,佛让弟子们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的人,完全没有一点痛苦,所以不能入佛道。而阎浮提的人苦事很多,所以入佛道以了却生死轮回的人,不计其数。倘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人醉生梦死,整天在安逸享乐中,还有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蕅益大师开示三种念佛

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本...

「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

问: 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

破坏亲人往生正念,其罪过极大无比

汝母七十一岁,来日无多。须为家中眷属说,大家日常在...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

好乐净土,尊重名号

大方向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你要分成两块,第一个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关于宋儒辟驳因果轮回

宋儒窃取佛经心性奥义,以宏阐儒道。深恐后人学佛,以...

如何对治瞋心

所言瞋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

印光大师永思集·大师遗教

自述(一九三九年) 廿八年冬,外国人某氏至灵岩,谒见...

学佛人须以躬行实践为事

汝既发心皈依,今为汝取法名为德熙。谓以大菩提心,俾...

【佛教词典】内差别苦

【内差别苦】 p0366 瑜伽九十六卷十二页云:内差别苦者...

【佛教词典】达须

(杂名)又曰达首。蛮俗之名。慧琳音义四十八曰:达须...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

佛教经常让我们亲近善知识,人家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如...

要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

莲池大师为什么一生崇尚念佛,又勤勤恳恳劝人看教

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

南怀瑾揭秘财富的去向

人生的目标,有钱只为饮食男女吗?你们都知道范仲淹,...

彭鑫博士:如何吃素才能健康

1 问题的引出:面黄肌瘦 时下出现很多饮食新理念,其...

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可从这四点来判断

岁月静静流过,无论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应...

拜占察忏得清净,地藏菩萨会特殊护念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

到处是路,何必忧虑

洞山禅师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学僧德照,德照就...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

人间第一美事莫如念佛

《譬喻经》说:从前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