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鹿母经

2021/08/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说鹿母经

佛说:“过去,有一个鹿群,有数百只鹿,因寻逐水草而接近都邑。有一次国王出外狩猎,鹿群被追逐奔散。一只怀孕的母鹿被追得落单,又饿又累,又因与鹿群失散而惆怅。此时,母鹿生下二只子鹿,自己去寻找食草。孤独无依的母鹿惊魂未定,慌张中落入猎人的陷阱,悲鸣着想逃出,却无法脱身。

猎人听到声音,到陷阱查看,见到母鹿心生欢喜,当下欲加杀害。母鹿向猎人叩头哀求:‘我刚产下二子,它们尚幼小无知,眼睛才刚张开,还看不清楚、不识东西,乞求给我一点时间回去带它们认识水草,使其能独立生活。我很快就会返回,绝不背信。’

猎人听到母鹿这一番话,感到非常惊怪!便回答母鹿:‘世人尚且没有这样的诚信,何况你是只鹿,放你离去,岂会再回来?绝不能放了你!’母鹿说:‘放了我,二子就能存活;不放我,二子必定不能活命,母子俱亡,没有机会告别;如果我死,能保全二子,则可免于三鹿俱亡的痛楚!’

母鹿于是说偈祈求猎人:‘我身为畜兽,游处于林泽,贱生贪躯命,不无故送死。今日落陷阱,理当被屠宰,不是惜自身,但哀怜二子。’

猎人听到母鹿所说的话,感到甚为奇异!但心里还有想得到猎物的贪念,于是回答母鹿:‘世人不实奸诈难以相信,万端虚伪狡猾,爱惜身命、少有能受死的,人都难以信守约期回返,何况是禽兽岂会去而复返?我绝不会放了你,你不要想脱逃。’

母鹿涕泪以偈悲诉:‘虽身为贱畜,不识人义理,怎能受慈恩、一去不复还?宁受割裂痛,不为虚伪存,哀怜二幼子,所以求暂归。’又作誓言:‘世上极恶人,斗乱比丘僧,破塔坏佛寺,及杀阿罗汉,反逆害父母,兄弟及妻子,身堕地狱报;若我不还来,罪报大过此。’

猎人听母鹿这样说,心里愈觉不安,感叹说:‘我虽得生为人,但却处世愚痴、背恩而薄义,以杀猎为业,残害众生,欺伪不实、不当而得、贪求无耻,不知无常、不识三宝。这只母鹿所说异于人类,其誓言真诚恳切,至情至理超乎寻常。’猎人于是打开捕兽器,放鹿归去。

母鹿回到二子的身边,低头鸣吟,舔舐鹿仔,一则以悲一则以喜,说偈言:‘一切恩爱相会,皆由因缘和合,合会必有别离,无常难得恒久。今我虽为尔母,恒恐不能自保,世间多所畏惧,生命危如晨露。’

于是母鹿领着二子,教它们识别水草,垂泪对二子说:‘我今早行路不慎,误堕入猎人陷阱,即将被屠宰切割,全身粉碎成肉糜。因挂念你们,所以乞求猎人让我回来,今当依约定回去就死,但怜你们幼而孤,要努力自求活命。’

母鹿说完,便舍子而去。二子悲鸣依恋其母,紧随在后,但它们脚步未稳,时而跌倒、又再起身追母亲。母鹿回头命令幼子:‘你们快回去,不要跟来!勿使母子俱亡。我甘心就死,只是哀怜你们尚不知如何生存。世间无常,会必有离,我自薄命、你们福薄,同遭此命运。何必悲伤徒增忧愁?我当速往以了业报。’

于是母鹿为子再说偈:‘吾前生贪爱,今生为畜身,有生皆有死,终不能解脱。一意离贪欲,然后能大安,宁守诚信死,终不欺诳生。’

二子悲号恋慕、跟随母亲来到陷阱处。见猎人卧于树下,母鹿长跪,感恩地说:‘您之前放我回去,德重过于天地,我蒙受慈恩,赴约还来就死。您的恩德难忘,所以不敢违命,即便恩报千次,犹不足报尽慈恩。’

猎人见母鹿之笃信守义就死,至诚的志节、慈悲的善行发自于内心,宁舍生命也不违誓约,且见其母子悲恋相寻而来,心生慈愍,便向母鹿叩首谢罪说:‘您德高如天神,笃信守义、不违誓约,我心惶恐不安,岂敢违逆于天而加害你。宁愿自碎己身,与妻子儿女分离,也不忍心生起一丝伤害灵神的念头。’

猎人立刻放母鹿及子离去。母子悲喜交集鸣声呦呦,以偈答谢猎人:‘贱畜生在世,命当充厨宰,即刻被烹煮,求归辞二子,您仁慈爱物,令我见二子,今又蒙放归,德祐积无量,非口所能说。’

猎人将此事经过据实禀报国王。国人知道了,亦皆肃然起敬、赞叹鹿兽能这样地慈仁信义!国王因此下令禁止杀猎。母鹿与二子回归鹿群中,鸣啸招呼同伴,游集草泽,各安其所。”

佛告诉阿难:“我往昔累劫勤苦度众如是。当时的母鹿是我过去身。二子,一是罗云,一是罗汉朱利母,国王是舍利弗,猎人是你的过去身。我所入各道,皆精进行道,积善无厌而不住功德,虽为禽兽亦不忘行菩萨道,方便化导众生,使其济度生死苦海,蒙获安乐。因此功德得以速成佛道,如此至诚忠信,不可不践行。”

典故摘自:《佛说鹿母经》

省思:

“一意离贪欲,然后能大安,宁守诚信死,终不欺诳生。”母鹿笃信赴死,而慈愍幼子。以此诚信慈愍,感化猎人、国王,乃至国人。如来成佛之前,历劫行菩萨道;以慈悲心,不住涅槃;为众生故,不厌生死;大权化现于各道,皆为度脱法界一切众生。为佛弟子当向佛陀学习,诚信慈愍、度化众生,恒行菩萨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杀食巨蟒灵龟引发怪事连连

本文是我同事亲口所讲,全是他当年在安哥拉时的真实经...

把杀心改为慈悲心

在今天,科学非常发达,日新月异,一天比一天进步,一...

吃素者不用还命债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摆脱这个恶业。对我们的世界...

暗施慈悲与后人--白居易

中国古代信佛的官员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最具佛教...

宣化上人:天灾人祸的根由

杀业太重的后果,形成天灾人祸的因素。或者地震,或海...

净化我们的语言,减少口舌是非

俗话说:祸从口出。说话不得体,常常会伤人又伤己,引...

远离杀生,能令你恶的果报消失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远离杀生。即是施与...

宣化上人: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什么呢?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

道香应自苦修来,法远禅师的修行故事

写这个故事之前,踌躇了一下,因为这种故事不一定有人...

太子之力

悉达多太子十岁时,在释迦族当中有五百位与他年龄相仿...

驴皮记与驴肉馆

前段时间有事路过家乡,晚上到一老朋友傅居士开的茶馆...

杀生之业这么可怕,还可不戒吗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金刚经》说:是法平...

【佛教词典】孙陀罗难陀诗

梵名 Saundarananda-kāvya。印度佛教诗人马鸣(梵 A?...

【佛教词典】声闻畏苦障

谓声闻之人,畏怖世间生死轮回之苦,乐着涅槃,反为证...

【推荐】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

挫折与收获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

你到寺庙里干什么来了

现在有好多居士都愿意到庙里面住一住。他们来的目的也...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

家人也是我们的福田

每次去寺里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功德箱,上面写着种福...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问: 如何应对念佛时的妄想杂念? 大安法师答: 当你...

星云大师《人间万事都会过云》

佛教讲「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 不只是时间会...

我可以永远不去净土吗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

喝了水果酵素算犯酒戒吗

问: 现在流行一种水果酵素,是用水果发酵而成的液体...

「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含义

《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很多人感到疑惑,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