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的十号

2011/08/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自《佛说十号经》,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此十号为:

(一) 如来,音译多陀阿伽陀,无有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转法 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音译阿罗汉。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故号应供。

(三) 正遍知,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 明行足,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名明。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名行足。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五) 善逝、世间解,妙去,名善逝。跟“如来”相对,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乃为善去(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趣证佛果,故号善逝。

世间解,知国土众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世间解者,谓对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了解也。

(六) 无上师,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 调御丈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

(八) 天人师,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 佛,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 世尊,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佛灭度后500年称为正法时期,之后1000年称为像法时期,以后一万年称为末法时期。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处于末法时期。过此末法后,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世间将会多灾多难,众生生活非常痛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佛教中的「称谓」有哪些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代表...

念「阿弥」也比念「弥陀」要好

阿弥陀佛的核心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一个否定性...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含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

地藏菩萨名号的来源

在我们佛教界里头,四大名山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要讲...

我们找到了最可依靠的力量

当我们执持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认知,要有一...

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由来

我们看辛五,耳根圆通。这个是在本经当中最重要的一个...

十方诸佛的功德都在这个名号里面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

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当知此人唯得大利

往生者顿然跟佛的境界相同。这个净土法门它很强调一念...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教的斋日与斋月

唐玄宗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还对斋戒与祭祀活动尤...

四谛

1、苦谛。 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

佛学常见辞汇(十六画)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

合掌的十六种含义

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

【佛教词典】俱发意转轮菩萨

位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坐于虚空藏菩萨之右。...

【佛教词典】戒身

梵语 ?īla-skandha。五分法身之一。又作戒众、戒蕴、...

转五浊为五清

蕅益大师曾经有个感慨,就是这五浊正好要把它转换成五...

五台山唐代诚慧大师化毒龙传

唐朝末年的高僧诚慧,是山西灵丘李氏之子。本来他的双...

出家的条件与受戒的程序

一个人要加入僧团,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不仅要符合...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

持大悲咒可以往生西方吗

问: 一位师兄看到《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若诸人天诵持...

如是持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众生念佛大多以生灭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从阿弥陀佛...

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

一切诸法悉皆如梦,修之何益

原文: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

善知识者应具足八种功德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持戒修行才能为善知识?...

证严法师说故事《福德与业果》

小国夫人的福报因缘 人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礼义廉...

这个利他的心好处很多,会减少很多挂碍痛苦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让诸位去体会一下。这个故事不一定...

让自己成为快乐又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生活过得很快乐,缺少智慧的人生活过得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