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一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四十(夜摩天之二十六)
「『复次第五,闻法利益安乐一切人天,谓何等法?所谓说法,说于一切布施之法,说诸善法。一切尊中,闻法最胜,能断一切憍慢根本。所谓说法,能调憍慢。说法、闻法、尊敬重法,说于信法,说受持法,说修行人不离说法。诸佛如来以法为师,何况声闻缘觉。说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为十?时处具足,分别易解,与法相应,非为利养,为调伏心,随顺说法,说施有报,说生死法多诸障碍,说天退没,说有业果。若说法人有此十法,令闻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乐乃至涅槃。是听法者及说法人随所作愿,各得成就。一切种种布施之中法施最胜,乃至能令一切众生得涅槃乐。
「『复次,闻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净,一向净心信于三宝。诣听法处,为闻正法,随举一足,皆生梵福。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能供养说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如闻说法,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何以故?以说法力,令憍慢者得调伏故,令贪着者信布施故,令麁犷者心调柔故,令愚痴者得智慧故。以闻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以闻法力,令邪见者入正见故。以闻法力,令乐杀生、偷盗、邪淫业者得远离故。以此说法调伏因缘,终得涅槃。以此因缘,说法法师甚为难报。父母之恩难可得报,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报。若令父母住于法中,名少报恩。如来、应、等正觉,三界最胜,度脱生死,无上大师,此恩难报,唯有一法能报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以此供养,亦自利益。』
「尔时,孔雀王菩萨说经偈曰:
「『以说法因缘, 得安隐涅槃,
能断一切缚, 众生之大师。
以说寂静法, 能断愚痴网,
如是胜导师, 能示众生道。
若法令众生, 超度诸有海,
此法最殊胜, 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养, 此四种福田,
斯人得善果, 导师如是说。
既得具诸根, 亦得闻佛法,
若行于非法, 后悔无所及。
处处生爱着, 常求于欲乐,
恒贪爱妻子, 不觉死来至。
念念多诸恶, 种种过所乱,
以心缚众生, 将趣三恶道。
是恶难调伏, 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 众生之大怨。
以善闻善见, 无量种修习,
以法调伏心, 如马得衔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德,应修供养。利益天众,说如是法及说业道,尊重赞叹说法之师,孔雀王菩萨以愿力故,生彼天中利益诸天。时,诸天众既闻法已,心得清净,皆悉一心听其所说,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说相应非不相应,与兜率陀寂静天王所说相应,无异无别。思惟此法,初中后善,第一清净、第一善法、第一安隐,利益安乐一切天人,令得寂灭。』
「尔时,孔雀王闻兜率陀天说是语已,心净欢喜,一切悲心安忍利益一切天众乃至涅槃。
「『复说第六深胜法门能至涅槃,如是之法,第一安隐、第一最胜,众人所爱,所谓悲心。一切人爱,令人生信,安慰生死怖畏众生,心不安隐令得安隐,于无救者为作救护。若有悲心,是人则去涅槃不远。悲心柔濡,无欺诳心、无麁犷心,能断瞋心,悲润心故。又悲心者,名大庄严。于五道众生若起悲心,能破瞋恼。云何于地狱众生而起悲心?此诸众生云何为于自业所诳?由心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种种大苦。铁鈎铁杵、融铜炽然,恶虫所噉,难度瀑河漂没众生,鵰鹫乌鹊之所啄食,入剑树林及灰河中受种种苦,不可具说。所谓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乃至阿鼻地狱及其隔处大地狱等一百三十六处。众生堕中,[土*已]裂噼坼、断截烧煮,自心所诳,业网所缚,爱火所烧,无救无归,东西驰走,求哀自免以求救护:「我当何时得度如此大苦恼海?」于此众生而起悲心。若种如是悲心种子,则为天王或作转轮圣王,一切众生之所爱重。悲心之人,爱乐善业。是名观地狱众生受大苦恼而起悲心,则得增长无量梵福。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利益众生,观诸饿鬼当起悲心。云何众生堕饿鬼中?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烧丛林,四面驰走,互相搪突,炎火焚烧,遍体炽然,无救无归,处处遍走以求救护,无能救者。此诸众生何时当离种种苦恼?何时当断饥渴乏苦?是名观饿鬼苦而起悲心。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观于畜生而起悲心。畜生之中无量苦恼,互相杀害。畜生三处,所谓空行、水行、陆行,死法无量,互相残害、互相食噉,此诸众生何时当脱?是名观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则生梵天,以悲心念诸众生故。
「『悲念众生于三恶道大苦恼处,于最大恶业果之地兴悲心已,复于六欲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乐不可譬喻,种种山谷山峯园林而受快乐,莲华林池共诸天女游戏受于百千种乐。既受乐已,业尽还退,生在苦处,受大苦恼,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此生死处,戏弄众生,爱锁所缚,东西驰走,迷乱无知,受大苦恼。是名观诸天苦而起悲心。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观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种种业生于人中,受苦乐果。上中下众生种种作业、种种心性、种种信解,或有贫穷依恃他人,憎愱妨碍,畏他轻贱,追求作业以自存活。如是观人世间而起悲心,如是悲心,第一白法,能得涅槃。
「『如是观五道众生五种苦已而兴悲心,如是之人得胜安隐,则得涅槃。』
「尔时,孔雀王菩萨说迦迦村陀如来颂曰:
「『若人心柔软, 悲心自庄严,
为一切所护, 众人所称叹。
如是柔软心, 诸根常悦预,
此正见善人, 去涅槃不远。
若悲心庄严, 则为人中天;
若人无悲心, 是则常贫穷。
若人柔软心, 调伏如真金;
若悲在心中, 此宝无穷尽。
若人常精进, 恒修行正法,
此人心智光, 犹如大明灯。
若人于昼夜, 心常住于法,
斯人之悲心, 昼夜常不离。
其人心清净, 利益诸众生,
既受安乐已, 后得于涅槃。
悲心清净施, 牟尼所赞叹,
能断一切过, 悲财无穷尽。
功德胜庄严, 能断一切过,
牟尼悲润心, 故至不灭处。
悲因随所在, 如蜜乳和合,
瞋恚及热恼, 不能住其心。
既昇悲心栰, 哀矜心勇健,
能度于有海, 三毒大洄澓。
功德胜营邑, 无胜此庄严,
善人之所爱, 故名为悲心。』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天说法,初中后善,相应寂灭,一切天众乐集听受。
「『复次,彼佛世尊说第七法,谓何等法与之相应而得解脱,断于放逸。以何等业?谓柔软心,断轻躁过,摄诸功德。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业,众人所信。麁犷之心如金刚石,恒常不忘怨结之心,行不调伏,众人所憎,不爱不信;若起恶心,坚执不舍,心不安乐,不乐禅诵,不近善人,不生善法。如沙卤地不生种子,又如沙中不出麻油,麁犷心人亦复如是不生善法,如搆角乳,如月中暖,如石女儿,如空中花。麁犷恶业,诳诈无智,自诳诳他,五有所没,近不善人,舍离三宝。此生盲人不覩正法明慧之日,甚可哀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之聚,入大旷野受无量苦,远离柔软甘露之味。如是恶人没于苦海,去涅槃远。何以故?不行涅槃道因行故。以是义故,常不得乐。若有人能柔软其心,其人一切定得涅槃,譬如麻性出油,日性光明,月光性冷,火热地坚风动水湿,四大各各自相不倒。软心之人调伏其心,信心精进不颠倒见,信于因果,则于涅槃如在现前。』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佛经偈,而说颂曰:
「『若人心柔软, 犹如成鍊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 一切皆柔软,
斯人生善种, 犹如良稻田。
一切诸众生, 不能尽斯藏,
能破于贫穷, 及以多诳诈。
利根寂静人, 常修行禅定,
不着放逸境, 永离诸苦恼。』
「如是孔雀王菩萨说是偈时,夜摩天众、兜率天众乐闻无厌,复欲闻法,合掌恭敬白言:『大圣!愿为我等具说二十二法。我等为欲利益他故,当至心听。』
「尔时,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说二十二最胜法门,已说七法,今当次第说第八法。『若有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心生思惟有何等法?谓调伏法,能与一切作庄严法,一切调伏毗尼相应。若沙门、婆罗门,若复余人,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调伏相应,以此庄严能令端正。若离调伏,犹如野干、乌鵄鵰鹫。出家之人云何调伏?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调伏,当行七事。何等为七?一者如其国法,受粪扫衣,随所住国在家之人所弃之衣。若在塚间有死人衣,死尸所压,则不应取;若于塚间得破坏衣,则应受用。是名袈裟调伏之法。
「『复次,第二调伏。若入聚落,观地而行,前视一寻,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诸根不乱,数出入息,係心身念。入于聚落,不观一切所须之具,不观种种器物,亦不观他庄严帏帐,不与女人言论语说,不抱小儿,不数动足,亦不动臂及其床座,不手摩头,不数整衣,不抖擞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弹指。是名第二调伏之法。
「『复次,第三调伏。入施主家,于饭食时齐腕澡手。若受食时,不大舒手,当前一肘,不满口食亦不太少。若于食时,不轻弄、不调戏,谓不知足,失他净信,令他轻慢,当观他心。若所揣饭,不大不小,不大张口,不令有声,不大出气。所应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观他钵而生贪心。所受饮食,不坏他心,自观其钵,不左右顾视。食已离钵,澡漱清净,守摄诸根,正心说法,心念审谛,不迟不速、不曲不直,不非时说,不多不少,护施主心,不坏其信。是名第三调伏之法。
「『复次,第四调伏。若于食时,若于聚落或于城邑先所见食,不生心念,不数言说,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胜。是名第四调伏之法。
「『复次,第五调伏。一切所作不倚不着,不惜身命,于所用具不多聚积,不行边方危怖之处,不异服饰,不乐请唤,不偏乐于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调伏之法。
「『复次,第六调伏。不断草木及掘生地,不着杂色革屣、杂色衣服。若他破戒,不谤不说。心不悕望王者之饍,不亲近于憙斗比丘。是名第六调伏之法。
「『复次,第七调伏。若有比丘同意同法,应当亲近利益,令有常度,欲弃魔境,寂灭调伏,守摄诸根,如此比丘应当亲近。若于山窟、若于山涧、树下露地,常修行空、无相、无愿。是名第七调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则能舍离一切诸缚而得解脱。』
「尔时,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以偈颂曰:
「『调伏法相应, 修行智境界,
怖畏生死过, 则不空出家。
学处不毁缺, 不念于本乐,
常观于诸阴, 应住静林中。
软语寂灭人, 现趣于涅槃,
持戒庄严身, 与出家相应。
于自他法中, 若能不迷惑,
业报非业报, 道非道亦然。
离于恶业行, 苦乐不怖畏,
于家得解脱, 众苦不能缚。』
「如是孔雀王说于调伏无量功德,令诸天众皆得信解,一切天众一心谛听。尔时,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说法,心不休息,知诸天众敬重法故,复说第九无垢净法。『云何名为无垢净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信于业报,信业报故则得大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信业果报,此人则能知身恶业,于身恶业不习增长,不爱不乐,以其得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恶境界故。如是于口恶业不习增长,不爱不乐,以其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恶果报故。如是于意恶业不习增广,不爱不乐,以其当受地狱、饿鬼、畜生苦故。若沙门、若婆罗门先作恶业,念已生悔,止不更作,亲近师长从其闻法,云何得脱恶业果报?如是师长有智调伏,为说因缘,以方便说,令悔所作,过去恶业则为尽灭。以其如是念善业故,不作恶业。观业因缘从何所起,如是观之,不作恶业,能令一切不善之业渐得消灭,或令轻薄现在所作身口意恶不善之业,以心轻故,作已速悔,不复更作,如是悔心,若业成就,一切恶业皆悉消灭。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如是知业,作是思惟:「我以习恶,当作身口意恶不善之业,报熟之时,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彼于未生恶不善业,以正方便,令其不生。沙门、婆罗门若能如是信业果报,设有地狱恶业成就,应久在地狱受大苦恼,或得薄少或皆消灭。复次,勤精进故,若有恶业应堕饿鬼,久在饿鬼饥渴大苦,或少时受或皆消灭。如是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若有应堕畜生恶业,久在畜生互相食噉,或少时受或一切灭。唯除作习决定成就堕于何道,若于地狱、饿鬼、畜生境界之中,定受果报。
「『复次,信业果报,思惟难解微细业果。于三种恶业作已忏悔,不复更作。以不定业生畜生中。如是思惟:「若地狱业、若饿鬼业、受畜生身,悔心清净能破重业。」以心力故,或一切灭或断少分。若有应受畜生恶业,心悔能灭,自业能灭,不受长命畜生之身,不受大苦,或以胜心能断恶业。以此因缘,当信业果。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信业果报,则能到于生死彼岸。何以故?一切生死五道之中,以善不善业果报故有,是故应信实业果报。一切众生,一切业果因缘故与。是故,若男若女应勤精进,昼夜思惟,业之果报于生死中第一坚牢。
「『复次,第十。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应当思惟,思何等法?所谓住处所害。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少智慧者,住处所害,其心乐着,情恋不舍,或僧伽蓝或僧住处、或在聚落、或住国土或住城邑及以异处,常乐懈怠,乐于非处,不至寂静阿兰若处,不行异处,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于非法处乃至命终。如是之人为何因缘而行出家?不至一切所应山林阿兰若处,乃于非处而尽身命。为修禅故而行出家,不入山林寂静之处而住非处。若沙门、婆罗门住于非处,为诸施主之所轻毁,不乐亲近,不修供养,亦不乐见。若住非处,过失彰显,为诸凡俗之所轻笑,互共论说言:「某沙门、某婆罗门及以余人,乐住非处。」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不乐山林阿兰若处,贮畜财物,乐见俗人,亲近在家,犹如奴僕,为诸白衣之所轻贱。是故此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住非处故。设令无过,为他所谤。无有一人住于非处,不为施主之所轻贱。数见白衣或近在家,虽不轻慢,或生异过。若沙门、婆罗门住非法处,以住非处,得无利益。是故沙门、婆罗门不应住于破坏之处,常乐住处,常乐独处,乐住树下、乐住塚间、乐住静处,以修禅默,或在山谷独一而行,乃至尽命。应避非处,舍离一切非法之处能得解脱;住非处者,不得解脱。』
「尔时,孔雀王菩萨而说颂曰:
「『比丘住非处, 人视如僮僕,
轻之如草芥, 亦失自利益。
比丘住非处, 非在家出家,
于禅诵法中, 其心不憙乐。
比丘住非处, 贮积稸财物,
贪心着财宝, 不觉死时至。
身命念念尽, 而不能觉知,
不知所作业, 能受未来报。
比丘住非处, 常乐见俗人,
常行于非处, 死则入恶道。
心无所乐着, 一切不悕望,
能脱一切贪, 是名为沙门。
若在山树下, 常修习禅观,
则得清净智, 远离一切过。
远离一切贪, 不为境界惑,
则能灭烦恼, 如火焚乾薪。
独修行比丘, 摄持于五根,
如实知身相, 则得涅槃道。
常念勤精进, 远离一切过,
是人到涅槃, 如至游戏处。
常求于涅槃, 常怖畏生死,
如是清净心, 则不乐非处。』
「『比丘如是住于非处,得众多过,是故比丘应当舍离非法之处。若有比丘住于非处,凡俗无异,若有俗人住于非处,得无量恶,何况沙门,近在家故,则与一切善法相违,是故应当远离非处。』
「时,孔雀王菩萨复为夜摩天众及兜率天,说迦迦村陀如来第十一法。『如是善法,甚可爱乐,能至涅槃。何等善法?所谓住心。若比丘有住心者,能持善法,人所赞叹。住心之法,离一切恶,无始流转。心过罗网结使周遍系缚坚固,非是少时少精进、少定能断。如是大恶罗网,若有比丘薄少住心,则不能断心地过网。无有异法能断生死如住心法。唯修行者有住心法,若不善法起,摄心令伏,不乐恶业,精勤断除,勇勐精进,断不善法。若贪欲心起,修不净观,是名相应。是恶欲心,不净能断,不乐不着。若起瞋恚,摄心修慈。若起痴心,摄心观于十二因缘。』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若不乐住心, 随乐起诸爱,
若为爱所缚, 失于二世利。』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兜率陀天,说不住心无量过恶。尔时,天众闻二世利,乐听无厌,作如是言:『孔雀王未曾有也。乃能为我演说深法,初中后善,能至涅槃。于种种生死,能生厌离,第一安隐。唯愿为我次第宣说,我等当共一心听受,自利利他。』
「时,孔雀王闻是语已,知诸天众一心乐闻,踊跃欢喜,其心怡悦,第一利他美妙音声告诸天众:『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众,心念于法,既念法已,勤修怖畏。修何等法?所谓畏恶名称。若有比丘畏于恶名,则离诸过。所谓不入女人戏笑之处,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与共语,不近嗜酒人亦不与语,不近贼人,不近先作大恶之人,不近好斗人,不近阴恶怀毒人,不近无恒数舍道人,不近博戏人,不近伎乐人,不近小儿,不近系缚女色人,不近轻躁人,不近不护口人,不近贪人,不近贩卖欺诳人,不近巧伪市道世所恶贱人,不近决掘河池人,不近黄门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调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调马人,不近断见人,不近无戒人。如是恶人,比丘一切不应亲近。何以故?近如是人,失比丘法。世间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如是人,必与同行,与如是人习近共行。」生一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当畏恶名,不应与此不净业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如来偈,而说颂曰(上显文中少第十二摽文,或合或阙本同未详):
「『若人近不善, 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 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 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 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恶增尤苦,
功德及恶相, 今如是略说。
常近于善人, 则得善名称;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轻贱。
常应亲善人, 远离于恶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诸恶业。』
「时,孔雀王菩萨复为诸天说如是言:『若有比丘有七功德,则离恶名。何等为七?一者离众人;二者不乐供养之利;三者知足,能令施主得清净心;四者乐住山谷静处,摄诸善业;五者离于多语;六者若入聚落,不至酒家;七者不作贩卖贸易。比丘若有如是功德正行相应,则无恶名,众人所敬。是故畏恶名者,为最第一。若有比丘不畏恶名,所得过恶,过于白衣,随意而作、随意而说,于所破戒,心无惭愧,是破戒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畏恶名者,乐空闲处,不乐近于聚落城邑,以知足故,不坏他信,远离一切愦閙之处,于微小过,心常怖畏。如是怖畏恶名比丘,得世间善。』
「『复次,第十三法能多利益,何等善法?所谓不乐着法——此法可爱。若有比丘离着清净,意纯无着,乐于闲静,安住净命,离于忧恼,第一安隐,摄心一处。若遭苦厄,心不怯怖;若他骂辱,不起瞋恚。逢喜不喜,于畏不畏。不亲宗族,自失利益。随所作事皆悉究竟。于先所作诸恶之业,不生喜乐,不乐观看游戏歌舞。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从邑至邑、从家至家,心不乐着睡安觉安。不乐着故,清净正行,犹如耆老,魔不得便。不着于色声香味触,亦不乐着供养之利;得已,舍于不善觉观,精勤断除令其不生。若生恶觉,寻即除灭,令不恼心。如是比丘尚能精勤灭不善觉,况复麁过而不断除。有三种法应当修行,何等为三?所谓已生不善法妨于悲心,为断除故,勤行精进。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已生善法,念当精勤修习增广。若有比丘心不乐着正意清净,欲求爱尽、欲求厌离、欲求安乐,无得乐着。若有比丘心不乐着,则得第一最胜之乐。』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常修于禅定, 心无所乐着,
心常清净故, 意正不错乱。
若人正忆念, 诸恶不能染,
以能离诸过, 是名得安隐。
一心正忆念, 觉观莫能乱,
以离恶觉观, 是名善安住。
若人意寂静, 常乐于涅槃,
其人诸根中, 远离诸不善。
若有修行者, 得禅三昧乐,
皆由一心念, 修行之所得。
若乐独比丘, 乐从内心生,
此乐于诸乐, 第一无等伦。
一心係念者, 其心则清净,
得脱诸过网, 心意常寂灭。
常一心係念, 摄持于五根,
斯人智慧水, 能灭爱毒火。
解脱爱缚人, 常得清净乐,
现前得胜处, 无尽亦无坏。
觉观乱其心, 处处受生死,
一念缘相应, 三昧力能持。
是故此胜道, 能到涅槃城,
以一心念故, 能破魔王军。
坚固智光明, 系缚心逸马,
到第一彼岸, 无垢清净处。
第一勇健者, 修行到彼岸,
以一心係念, 能至不坏处。』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无量说法,利益安乐。复为兜率陀天、夜摩天众不断说法,能至涅槃,告诸天众:『一切善法中第一真法,所谓第十四,独行比丘,好行善业,行林树间,善寂灭行。所谓独行比丘,寂静调伏,心无所畏,一切处乐。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卄/积]边,心无偏着,其心正直。独行比丘有七法利益,何等为七?一者知足,心常欢喜;二者心常清净;三者世间所敬,诸天所护;四者离恶尘垢;五者善法增长;六者一心正念,净身口意,解脱现前;七者离于垢法,成就白法。以独行故,能破无量无始流转烦恼怨家。独行比丘一心正行,怖畏烦恼,于微少恶,心生怖畏,常勤精进,威仪寂静。』
「尔时,孔雀王菩萨为利诸天,以偈颂曰:
「『轻扰坚牢恶, 大力难调伏,
勇健调伏心, 则得第一乐。
如是三种过, 破坏诸世间,
智水能除灭, 则得第一乐。
若人不爱法, 虽人而非人,
不住于真道, 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 功德所依处,
云何不昇栰, 度诸有流海?
一切众生命, 如电旋火轮,
如乾闼婆城, 速过不暂停。
是身念念坏, 常畏于老死,
速灭无坚住, 如何起身慢?
此身为病城, 是大忧悲处,
善不善之地, 是故名为身。
若人施戒智, 而自庄严身,
于人中最胜, 成就善果报。
若人有七真, 其人与佛等,
施戒智精进、 悲忍善调伏。
若人于无量, 不可数时劫,
修六波罗蜜, 斯人名为佛。
若人舍离欲, 三界最第一,
以舍诸欲故, 常得大安乐。
若人贪着欲, 众苦常现前,
欲为众苦因, 是故应舍离。』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兜率陀天、夜摩天众,说如是法。尔时,孔雀王复为天众说第十五利益之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心不散乱,则得利益。若散乱心,善摄心意,令心正住,常乐亲近同梵行者,常勤精进以求安隐,离诸恶道。若比丘心不散乱,折伏六根,不着境界,怖畏生死,舍离一切不善之法;舍离一切不善法故,常得安乐。若有比丘于色声香味触法中,心不散乱,是名比丘心意正念;心正念故,善法增长。正念之人不乐生死,常勤精进,乐修三昧。以正念故,则能得道;既得道已,勤修众行。以勤修道,发起众行,正忆念故,而得道果。心常正念修习道故,断除众结,灭于诸使。断何等结?所谓爱结、恚结、无明结、慢结、姤结、悭结,皆断此结。灭何等使?所谓欲染使、恚使、有染使、无明使、慢使、见使、疑使,此使皆灭。以此结使大力因缘,流转诸道,三界所摄。若心不散,一心念于见道修道,皆悉能灭。若沙门、婆罗门、若复余人,欲得安隐,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是故宜应精进修道,怖畏有过,摄心正念,能灭烦恼,无有余法能灭如是无始流转烦恼稠林如正念心。』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一切智偈而说颂曰:
「『一心念现前, 怖畏于诸恶,
能生无漏法, 犹如畦种稻。
一心念现前, 精勤修习道,
断除不善法, 如日除闇冥。
若一心现前, 常正念寂灭,
则不畏众过, 如金翅鸟毒。
如是散乱心, 如风有大力,
智者能调伏, 犹如调象师。
戒三昧智慧, 犹如大勐火,
与风共和合, 焚烧诸恶林。
是故应修智, 断除于愚痴,
离于老死患, 得无上胜处。
若能勤摄心, 修行于精进,
以其摄心故, 能断一切恶。
心常缘境界, 勇勐能摄持,
诸欲不能坏, 如毒药在手。
如是勤精进, 能调伏其心,
三道大爱河, 速度勿停住。』
「如是孔雀王为利夜摩天众、兜率天众,说于善行。时,诸天众闻是法已,怖畏生死,舍离一切境界之乐。
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一
上篇:正法念处经
下篇:妙法圣念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