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之十二(三十三天之九)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告天子曰:『此诸天子以放逸行,不如实知,不行正法。我为如是放逸天子,欲令离于憍慢放逸,示如是化。此诸天子既生厌离,其心调伏,我今说法必能信受。』时天帝释见诸天子心调伏已,告诸天众:『汝等谛听,当为汝说。如此丈夫第一大力,形貌丑陋,能坏他人,难以为敌,非咒术力所能调伏,一切天众无如之何。复有胜天过于汝等,亦不能遮,复况汝等色力减少,无自在力。是丈夫者,名阎罗使、名死时使,以烦恼业缚诸众生,缚之而去,将至地狱、饿鬼、畜生。有八种法摄于一切生死众生。何等为八?一者一切生者,皆归于死;二者无有强健而不病恼;三者一切少壮皆归衰老;四者具足财富,当有贫穷;五者皆由业故,有诸世间业之所得,随顺于业,随所作业或善不善,如是如是得业果报;六者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无有坚固;七者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一切诸法决定如是;八者世间放逸,无有安隐,必受苦果。是名八法。如是之法于世间中流转生死,从因缘生。如是之法不可以力而觝捍之,非咒术力所能调伏。如是阎罗使者非力能敌,非咒术力之所能遮。生死之法,法皆如是,若人造恶,能加苦恼无量楚毒。诸天、阿修罗、人、龙、夜叉、毗舍遮等,如是阎罗使者皆能加害,令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时诸天众白帝释言:『天王!我于如是阎罗使者不得自在。唯愿天王以方便力,令我得脱阎罗使者,我当随顺天王之教。』

「尔时,天王释迦提婆告诸天曰:『有大方便,若能修者不为阎罗使者所害。云何方便能得自在?谓断一法;言一法者,谓断放逸。复修二法,谓舍摩他、毗婆舍那。复断三过,谓贪、瞋、痴。观四圣谛:苦、集、灭、道。知五善护,谓五境界。复有六护,所谓六根。知七正智,谓七觉分。行八圣道,谓正见等。知九众生居、知十业得果、知十一修、知十二入、知十三念随顺係念、知十四禅善修其心、知十五法、知于十六阿那波那、知十七中阴有道相续轮转行法、知十八界、知十九中有。知于欲界众生所居有二十处,知其行业。如是知者,则得自在。若天若人能如是知,能断三恶道,能生一切善法,摄诸善法。若天若人能断恶道,死则不为阎罗使者之所怖畏。是故应舍放逸之行,放逸能断一切善法,犹如怨家。放逸之人不得世乐及出世乐,放逸覆人犹如畜生,未睡如睡,不知应作及不应作、福德非福德、亲友非亲友、福田非福田、应说不应说,不知利益、不知损减、不知功德、不知过恶,是名初恶。一切无利、衰恼之根本也。应断放逸,一切诸天皆行放逸,云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

「尔时,天主释迦提婆而说颂曰:

「『若天人放逸,  乐行于非法,
  至于临终时,  则见阎罗使。
  放逸如毒害,  智者所舍离,
  临于命终时,  则无众苦恼。
  放逸死受苦,  不放逸最乐,
  若欲求乐者,  常应离放逸。

「『诸天子!断一法者,谓断放逸,则有六种。何等为六?眼见色已,生放逸心,非如实见。或见好色、或见恶色,若黄若黑、若赤若白、若长若短、若方若圆。如是世间不如实知,以放逸故,亦复不知出世之法。以放逸意,虽复见色,不如实见,于己身色,不能正观,不乐观于四真谛法。于诸色中,不实见实,心放逸故,不能观于世间之法及出世法。耳闻声已,不知其义,或歌或语,若义、若非义,不解如是世间之义。若修多罗、若伽陀、若祇夜、若毗伽那、若忧陀那、若尼陀那、若毗多迦、若阇多迦、若毗佛略、若阿浮多达摩,闻如是法,不解其义。以放逸故,命终之时为阎罗使系缚将去。复有放逸:既闻诸香,鼻即贪嗅,不知花香及以果香,不知如是世间之香先以烧香供养布施。以放逸故,不知诸香。复以放逸,不知诸味:其所食味若甘若酢、若醎若苦、若辛若澹、若澁若滑不知差别。心放逸故,不知如是世间之味及以不知出世法味。以放逸故。复以放逸,不知身触,不作身业,修治宅舍,不修作业、不作众善,是人宅舍物不具足。不知世间所不应作,不知出世间所不应作,不近耆旧亦不恭敬礼拜问讯。以放逸故。

「『诸天子!复以放逸,不知心法,若善、不善、若无记。不知临命终时,死杖所害,受大苦恼,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是故天子应断一法,所谓放逸。修二法者:一者赊摩他;二者毗婆舍那。如是二法示涅槃道。赊摩他者,能断生法及未生法,能令寂静。毗婆舍那者,见心、见法二种身故,名毗婆舍那。如是二法以为善伴,能断三过:若着欲者,教不净观;若瞋恚者,教慈心观;若愚痴者,教以智慧。如是三法对治三法,令其不复起于放逸。若临终时,不复畏于阎罗使者。云何四圣谛?四圣谛者,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者,苦有二种: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谛者,谓阴、界、入。灭谛者,所谓寂灭。道谛者,谓八圣道。是名四圣谛。善护五境界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等。云何六护?所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于境界处善守护之。何等七法?谓七觉分,如人身分亦如城分,亦如众分,是名菩提分。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念觉分者有何等相?所谓念于有为过恶、念于实谛、念于涅槃寂灭之法,是名念觉分。择法觉分有何等相?以智慧简择。云何简择?以如实相法简择此法,思惟其义,心念其义,念念不离。既思念已,复修精进,是名精进觉分。念此法已,希欲心生,念如是义,而生欢喜,是名喜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身法、心法如实调伏,柔软轻乐,修行不乱,是名猗觉分。复于此义,心思惟已,缘于住心以摄其心,是名定觉分。复舍定意及以余念,是名舍觉分。如此之法,若果、若智及断烦恼,皆悉差别,其果亦别,上上转胜,一缘而生,其用各异。如是天子!是名七觉分,若有念者,能舍放逸。

「『诸天子!云何八圣道能离放逸,怖畏未来,以求安乐、求涅槃道?正见圣谛如实见、正思惟圣谛、正语圣谛、正业圣谛、正命圣谛、正精进圣谛、正念圣谛、正定圣谛。云何正见?如实见相应义,是名正见。云何正思惟?如实见如实法自相、平等相,于如是法,心念种子,是名正思惟。云何正语?思惟四种口业,舍口四过,护持禁戒,是名正语。云何正业?舍于三种身不善业,护持禁戒,是名正业。云何正命?乃至失命,持戒不舍,是名正命。云何正精进?于如是义,其心忆念而起精进,是名正精进。云何正念?于如是法义,忆念思惟,不忘不失,是名正念。云何正定?于如是法义,以实念心,一心忆念,法定一相,是名正定。是名贤圣八圣道分,若能忆念则不畏于阎罗王使。复观九种众生居处。

「『诸天子!又观十种大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受;二者想;三者思;四者触;五者作意;六者欲;七者解脱;八者念;九者三昧;十者慧。是名十大地法,共心而生,各各异相。汝等当知!何等相?如是之法,一缘而生,犹如日光。如是之法,共心而生,有增减相应相。云何名想?知差别相应,故名为想。云何名思?意缘三种——善、不善、无记。复有三种,谓身、口、意。思所依止而无相貌。云何名触?三种和合而生于触,起三种受,故名为触。天子当知!云何三触生三种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名作意?摄取于法,故名作意。云何名欲?忆念所作,故名为欲。云何解脱?能辩了故。亦名为信,以能信故。亦名为力,以能持故。云何名念?若攀缘处,心不迷乱,是名为念。云何名三昧?若心一缘,是名三昧。云何名慧?分别观法,是名为慧。

「『诸天子!复有十种烦恼大地,若有受行如此法者,临命终时为阎罗使自在系缚。何等为十?一者不信;二者懈怠;三者不念;四者乱心;五者愚痴;六者不善观;七者邪见解脱;八者不调伏;九者无明;十者放逸。是名十法烦恼大地,染生有法,为阎罗王使者所缚之因缘也。诸天子!如我所说,云何十种不善大地?云何不信?不信解脱。若不信于解脱之法,故名不信。云何懈怠?舍离精进,故名懈怠。云何不念?以忘失法,故名不念。云何乱心?其心不正,故名乱心。云何愚痴?无方便心,故名愚痴。云何不善观?不正观察,思惟非法,不行正道,不净见净,故名不善观。云何邪见?取颠倒法,坚着不舍,故名邪见。云何不调伏心?不寂静故,名不调伏。云何无明?迷于三界,故名无明。云何放逸?不作善业,故名放逸。是名十种烦恼大地,甚可鄙恶。

「『诸天子!复有十种染地之法。何等为十?一者瞋;二者恨;三者不悔;四者坚;五者幻;六者谄曲;七者嫉妬;八者悭;九者憍慢;十者大慢。是名十种染地法也。何故名曰染地法耶?大地所摄,故名染地。云何名瞋?其心麁恶,故名为瞋。云何名恨?其心结缚,转成怨结,故名为恨。云何不悔?乐作众恶,作已欢喜,故名不悔。云何名坚?作诸恶业,执着不舍,是名为坚。云何名幻?诳众生故,为十二入之所诳惑,故名为幻。天子当知!云何十二入?所谓内有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内入;外有色声香味触法,是名外入。二种分别:一者相;二者自体大。所言相者:四大因缘而生眼识,是名为眼,当知耳鼻舌身意,分别境界各有自相。云何当知自体相耶?言自体者,名不颠倒。以五因缘而生眼识。何等为五?有眼、有色、有明、有空、有忆念故,眼识得生。耳则不尔,耳识之生,明闇俱知,不因于明。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意识于明,或时有用、或时不用。云何有用?云何不用?若眼识见色,意识决了,是名为用。云何或用或有不用?眼识观色,若无光明则无所见,余根所知,不因光明,是名识大。诸天子!复有四大因缘,各各相依。云何四大互共相依或增或减?眼增火大;鼻增地大;身增风大;舌增水大;耳增空大。此法增胜,耳中空界,意得取声。是故当知,故有增减。复次观入:何者近缘?何入远缘?鼻舌及身如是三根,对触乃知。眼之所见,非近非远。耳之所闻,远则不了,近则能知,内亦自闻。鼻之所闻,近则能知,内亦自了。如鼻内有病亦自闻臭,如耳中风声亦皆自闻。如是识,二种所摄——眼识、意识。如是尽摄,譬如一火,随然得名,或名木火,或名草火。一切诸识亦复如是,因于意识,各各差别。天子当知!如是诸入,既得知已,莫得放逸。不放逸行、不贪、不瞋、不痴,如是善人命终之时,不畏阎罗王使者所缚,不见可畏狱卒恶相,不见阎罗王恶境界也。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受安乐乃至涅槃,成就无量欢喜安乐,不放逸故。

「『复次,天子!观十二入无常苦空无我,观其依止,因缘而生。如是观已,离于放逸。观眼识生,犹如幻法,空无所有,非坚非实,破坏之法。眼识灭已,而生耳识,空无所有,不坚破坏。如是观内六入、外六入,或生或灭,斗诤爱味,衰变无常,从因缘生。如实知之,如是见已,不贪于色。若见爱色,不生染着。不放逸者,诸天五欲尚不生贪,何况人欲。』

「尔时,释迦天王而说颂曰:

「『迷惑于界入,  妨于涅槃道,
  以此放逸故,  失一切善法。
  若有三种过,  是大恶道使,
  痴为第一恶,  放逸故流转。
  愚痴放逸行,  死常在手中,
  若有乐放逸,  一切尽破坏。
  若人过一法,  思惟于二法,
  知于三处相,  是人则受乐。
  若天福德尽,  放逸所破坏,
  堕落痴所诳,  无人能救护。
  一法常最胜,  能忍而修行,
  若与忍相应,  悲念诸众生。
  命终怖畏时,  得如是大力,
  是故离放逸,  精进修诸行。
  若能舍无明,  当守护明智,
  以知明无明,  放逸不能坏。
  若人舍放逸,  决定得大利,
  如是不放逸,  则能自利益。
  放逸网自缚,  勤修则解脱,
  如是缚解相,  我今总略说。
  天子既已知,  若有行放逸,
  至于临终时,  乃知其果报。』

「如是天帝释广说十二入相,调伏放逸诸天子等。若诸天子曾种善根,少行放逸,闻此法已,心自觉悟不复放逸,诸根淳熟皆能受行。若诸天子根未熟者,如破生痈,破捺之时,捺已洗治,无所利益,亦复如是。

「复次,帝释天王从一渐增,次第说于十二入法。十二入相。已于诸天大众之中作神通力,示希有事,次第令入,系心正念,觉因缘相,离于放逸,令其利益。见此变化,心生厌离。时天帝释方便利益,为诸天众广说妙法。『诸天子!云何谄曲?心不正直,坚着生死,故名谄曲。云何名妬?于他热恼,故名为妬。云何名悭?惧己物尽而生贪惜,故名悭。是名三界染地之法,分别则有,三界所摄。瞋、恨、悭、妬、幻,欲界所系,谄曲一法遍于欲界及于梵天,憍慢、大慢遍于三界。诸天子!是名十种不善大地法也。复有十种善大地法。何等为十?所谓不贪、不痴、有惭、有愧、有信、调伏、不放逸精进、舍离、不生侵恼。是名十种善大地法,如是十法,各各异相。谓不贪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犹如梁柱。不痴善根亦复如是。惭者自守正直。愧者愧于他人。信者于一切法,其心清净。调伏者,身心调善离于恶法,依清凉法。不放逸者,勤修善法。舍者,于作不作因缘之中,其心舍离。不侵恼者,不恼众生。是名十种善法大地。若有心念如是法者,于命终时不畏死怖,不畏阎罗使者所缚。何以故?摄善法故。如向所说心心数法、善大地法、染大地法。自相总说,是名十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修十一法?若有比丘观于自身,自见其身,不爱不迷,心不坚着,是名初修。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先受所欲毁訾,不味不着不念,生厌离心,是则名曰第二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常不放逸,不着境界,尽诸结使,是名修于不放逸行。是则名曰第三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忆念善法、修行善法。「如是善法能生乐报,乐因乐缘,如是乐报。我当受之,断不善法。」是则名曰第四修也。

「『复次,诸天子!修行乐受生。受有何力,云何而生?何因何缘?云何因缘?云何而生?如是受生,莫为妨碍。如实观受,不坚不实,空无所有。是则名曰第五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行一切诸行无常、苦空无我、无所有,互相因缘而得有生,非一力生。如是修行。如是修已,心不爱乐,是则名曰第六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作如是念:「我生善念、生善因缘。」既生此念,异念所坏。「我今所缘,生灭不善之念,坏我善念,妨我善法。」如是常念所缘,是则名曰第七修也。

「『复次,诸天子!若有比丘修第八行法相、平等相、住自相,法不颠倒,一切诸法,性无垢故。如是比丘复自观察:「我既有生,毕定当死。有为之法,无非三相。」如是修行,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是则名曰第八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九修耶?三烦恼根,三种对治。所谓贪欲、瞋恚、愚痴。贪欲之人,教不净观;瞋恚之人,教以慈心;愚痴之人,教观因缘。是名对治。如是修观,心常思念,是则名曰第九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修耶?念佛功德,安乐世间,是故修行利益自身,是则名曰第十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第十一修?从他次第闻无常法,念念不住,从于处胎,生灭不住,如始处胎、童子、少年乃至老时。如是比丘及余修习,既修习已,临命终时,不畏阎罗王使者,自在所持,不见丑恶怖畏之相。是则名曰十一修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名为十三係念善修利益安乐乃至涅槃?何等十三?念不放逸、念生住灭、念不散乱,如是念已,若见好色、若见恶色、若见女人,观其身内脓血不净之所住处,大小便利不净之处。如是係念令不散乱。若入城邑聚落乞求,行色境界不应行处,若不係念则着色欲。以是因缘,係心不散,是名第一一心係念也。

「『复次,第二係念:思惟观外境界可爱园林及莲华池、可爱河泉游戏之处,见已作如是念:「如是可爱游戏之处,以愚痴心而生贪着,必当衰坏。树叶萎黄,失其本相,彫零堕落,状似枯死,荫影希踈。如是有为,一切无常,空无所有,何况爱法。」如是作心係念,作是念已,心不贪着内外境界,魔不能乱。是名第二一心係念。

「『复次,第三一心係念利益安乐。云何係念?缘何等法?若食若眠曾见美色,念不分别,心不係念,作如是念:「愚痴凡夫,诸根贪着不知厌足。」如是係念,是名第三一心係念。

「『复次,第四一心係念:随何等处得供养利——衣服床褥、卧具医药,心不欢喜,不喜不乐。何以故?供养之利,利养疮深,割皮坏肉,坏肉断筋,断筋破骨,破骨伤髓。利养因缘能坏善法亦复如是。是名第四一心係念。

「『复次,第五一心係念:若游城邑聚落村营,不住城邑。若有众人往至其所,不与多言、不乐多语。何以故?若人游行城邑聚落,心则散乱不能自利。如是一心係念,如实观之,是名第五一心係念。

「『复次,第六一心係念:见如是过于塚间树下、若草[卄/积]边、若山涧边、若住空舍,无所爱着亦无亲爱,不亲近他,善法增长得自利益,远避众人。是名第六一心係念。

「『复次,第七一心係念:闻说天报,心不爱乐,而生厌离。乐闻说于地狱苦果,其心无厌,作如是念:「天退衰没,为阎罗使自在将去。我今不复作地狱业,亦不随喜。见有作者,教令舍离。」如是比丘闻天不喜,闻地狱苦不生怖畏,离忧离喜,常念善法,是名第七一心係念。

「『复次,第八一心係念。「我起善念,舍不善法,悉令尽坏,离于余气,生余善法。係念善法,若不善念妨于善念,我已断不善念。」如是攀缘,想念次第之数,一心係念,调伏其心。是人能于洄澓涌波怨家之心,令住境界。是名第八一心係念。

「『复次,第九一心係念:念佛功德、念敬重法、念敬信师,随善师行,正意修行,直视一寻,利益一切众生,心念度脱。如是係念,得果不空乃至涅槃,是名第九一心係念。

「『复次,第十一心係念:善修正行,如有四种大怖畏至,谓衰、老、病、死。怖畏死怨,不憙忆念,见四种法,流动无常于寿命安隐、少壮具足。如是四种,如前所说,常有怖畏。如是修无常想,不乐五欲,不为爱怒之所使也。常行正念,则能碎于烦恼大山。是名第十一心係念。

「『复次,第十一一心係念:不生分别,此是精进,此是懈怠。若生是念,则自毁伤。不恼他人,其心清净,係念调伏,不恼众生。是名第十一一心係念。

「『复次,第十二一心係念:常听正法,闻已受持,既受持已,坚持不忘。是人知于善法及不善法,如是之人,如大闇中大灯明也。善不善法于佛法中,皆能了知,犹如明灯,是名一心係念。如是一心係念,不为爱怒、不为魔使,是名第十二一心係念。

「『复次,第十三一心係念:念身受心,念如是处,知于自相,正心係念,离放逸行。既不放逸,不为阎罗使者自在将去。以自在故,不失忆念,无非时行,不行非处、不行恶境,一切係念。是名第十三一心係念。

「『复次,诸天子有十四种善修其心,善调伏心、善清净心,离于放逸。何等十四?一者知足;二者精进;三者寂静;四者亲近善师;五者离恶知识;六者修习佛法;七者善观修习;八者舍于憍慢;九者信于因果,法及非法;十者念于善欲;十一者不观女色;十二者不近亲族;十三者正住一切境界;十四者畏于生死。是名十四法善修其心。以此因缘,调伏其心,临命终时,不畏恶道阎罗狱卒,不开恶道门,不断正法,不为阎罗使者之所系缚,随意将去。不作恶业,能得一切善法者,所谓善调伏心,令修善业,能将众生至人天中,开涅槃门,后得涅槃。是故,诸天子!汝等应善调伏其心。心调伏故,尚不见于阎罗使者,何况将去。』

「时天帝释为诸天众说恶道畏,见阎罗王使者怖畏。『我已如是一一渐增,次第为汝说十四法,今当为汝说十五法。如我往昔从佛所闻,我今当说。何等十五?若出家沙门毁于法式,亦令他作。被袈裟法,所着袈裟令他爱欲,乐好袈裟以自庄严,其音麁恶犹如驴声,细步徐行端严威仪,为爱欲故,庄严其身。如是沙门不勤精进,乐见女人,憍慢自大,其心轻躁,欲心放逸。是故所着衣服为遮寒热,才得覆身,不生贪着、不为爱着。放逸所诳,临命终时,不生悔心,是名初法。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二法,知于知足?持何等戒?出家修行或修智慧,既自知已,于施主所施卧具医药,知足受畜,相应受施、如法受施。如是受施,不妨出家沙门之法,是名知于第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三法?不以贪心念于卧具。若聚落城邑非功德处,为饮食衣服故,舍离阿兰若处,入于聚落城邑,妨修善法,失于知足。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及不放逸。若人乐贪,不乐知足,为贪所诳,害于善法。如是之人犹如痴狗,还自食吐。是名沙门第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四法?所读经典,不言多读,恐于施主多设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恐其难消,妨出家法。非我所应,自知止足。是名沙门知第四法。复有第四少欲之法:若有比丘少欲知足,于何等法不放逸行?如是沙门,或为僧使、或为病人至施主家乞求财物,于施主家若饮一水,妨于善法,唐劳行使,虚作勤劳而无福德。何以故?以贪味故,至施主家,令诸施主心生轻贱。如是比丘非自利益,不利病人,非利众僧,此是第一轻慢因缘。所谓至檀越家贪于食味、轻躁、不正语,此三种法,世间、出世间之所轻贱。是故知足不放逸行,舍于此法。是名沙门第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知第五法?少欲知足,依止乞食,受出家法,唯受一食,不举宿食。若举宿食,心则贪着,不乐禅诵,贪着食味,恐后不得。如是少贪,妨沙门法,何况比丘多贪供养。若畜此法,为于爱网坚牢系缚。是名沙门第五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六法?若有沙门大姓出家,少欲知足。「我既出家已,不自说言:『我是某甲大姓出家。』」亦教弟子不令宣说,若受法弟子、若出家弟子教令不说。恐诸施主多设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若我受取,妨于善法;若我不受,坏弟子心,若生瞋恚,妨其善法,于未来世得不饶益。」如是之人知足受施,不为爱摄,心不散乱,于正法中生正念心,乐于林中修学禅观,观身循身观,观心循心观,观受循受观,观法循法观。如是比丘于有为狱则能超越,以行少欲知足行故。是名沙门第六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七法?少欲知足,畏大利养。舍利养已,知何等法?若有比丘多有知识,乐多事务、乐多弟子、多利供养,贪乐请食,数见亲旧。如是比丘修行之人,不应与之共为行伴至聚落中。何故不得与其相随?恐放逸故。如是比丘乐于利养,众人所知,同处行故,亦谓此人多贪无厌。以供养故,敬重其人,二俱妨碍。若多事比丘受他利养,若此行人不受其物,令多事者其心忿恚,言此比丘谄曲不实,诳于聚落诸施主等,谓是比丘内心贪浊。以是因缘,令他见者内自毁伤。是故少欲知足比丘不应与彼多事比丘同止共住、行来出入,以生过故。是名沙门第七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八法?少欲比丘怖畏生死,远于利养,常念一心。云何知法?若在家时,种种技术,既出家已,不复自说。所谓医方工巧、伎乐刀矟,如是种种技术,不自谈说。何以故?恐诸施主知我技术,多致供养,妨沙门法。或以如是世俗技术,心乐习行,毁坏善法,不得一心、不得禅定,心不清净,妨沙门法,自利利他亦皆损减,不能利益调伏弟子。是故应舍不说技术,是名沙门第八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九法?少欲比丘智慧之人,远离供养。见塔寺中,若城邑内、若聚落中、若近聚落、若栅邑中、若近栅邑见有僧寺。若有众多破戒比丘多欲无厌,多畜饮食,食不净食,饮酒放逸,治生贩卖不净之物,出入财产,亲近俗人以为知识,不乐住寺,多乐住于施主之家。少欲比丘不应与此多欲比丘共住一寺。若有欲得寂静之心,欲离魔缚,不应住于如是之处。何以故?恐城中人、若聚落人、栅邑中人知诸比丘破戒行恶,谓我一人持戒第一,多施供养。「若我受此供养之物,不名少欲。若我不受如是利养,众人嫌恨,亦令多人瞋恨施主何故以物乃施一人,不施多人?」知此过已,少欲比丘不应共于不净比丘同处而住,是名沙门第九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法?若有比丘得世俗通,能示异相,少欲比丘不应宣说。何以故?恐诸闻者谓我当是阿罗汉人,多设供养,妨沙门法,或失神通,坏少欲法。是名沙门第十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一法?若有比丘持佛舍利,从城至城,从村至村,从邑至邑,从乡至乡,以实神力示于世间。如是舍利是大福田,当设供养。如是比丘少闻无智,称美赞叹少欲比丘,言此比丘多闻智慧,能为汝等演说正法。施主闻已,敬重舍利及多闻比丘,广设供养。若此比丘受此供养,非少欲法。少欲比丘不应与此游行比丘共行共住。何以故?诸施主等见此比丘不持禁戒,谓少欲者亦破禁戒。是故不应与破戒者行住坐卧,恐阎罗使狱卒缚故,恐放逸故。是名沙门第十一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二法?受乞食法,头陀功德。无知识处游行乞食,不行放逸,舍于着味,是名沙门第十二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三法?知足比丘受粪扫衣,知足受衣,畜陈故衣,于物知足,是名沙门第十三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少欲比丘知第十四法?知足比丘能破魔众,是名沙门第十四法也。

「『复次,诸天子!云何沙门知第十五法?少欲比丘独行无侣,舍恶知识,摧破无始烦恼坚山。如是知足得第一乐,临命终时则不为于阎罗使者自在所缚,不见丑恶大怖畏相,心不怖畏。』

「尔时,释迦天王即说偈言:

「『少欲知足法,  出家应修行,
  如是持戒人,  则近涅槃道。
  所作不悕望,  勤求涅槃道,
  不为魔境缚,  不至魔境界。
  若人常修行,  不生悕望心,
  修行勤精进,  则无有众苦。
  念已作怖畏,  思惟于现在,
  亦知于未来,  则脱烦恼缚。
  常乐不放逸,  畏于不信法,
  修无垢净智,  则近涅槃住。
  诸天受快乐,  犹起放逸行,
  何况愚痴人,  为放逸所使!
  若人行放逸,  是为已死人;
  若不放逸行,  常住智慧人。
  放逸懈怠心,  精勤能断除;
  放逸众苦本,  舍之如弃死。』

「如是释迦天王为诸天众化阎罗使怖诸天子,为之说法。尔时,帝释知诸天子于正法中心生信乐,见阎罗使渐欲消灭。既见此事,复往诣于释迦天王,复有诸天恐怖隐藏于园林中,一切皆往诣帝释所。尔时,帝释知此诸天心之所念,随诸天众心渐清净,渐渐灭化。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三

 

上篇:正法念处经

下篇:妙法圣念处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佛说菩萨逝经

佛说菩萨逝经 西晋沙门白法祖译 佛在鹞山中,与诸比丘...

入定不定印经

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 御製 盖闻: 大乘奥典,光秘赜于...

善思童子经

善思童子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一...

大庄严法门经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佛说四谛经

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说出家缘经

佛说出家缘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闻: 一...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同...

阿阇世王授决经

阿阇世王授决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康僧会大师:诚感舍利,传法东吴

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

崔母何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

圣人诚明之道,如来真常之法,匹夫匹妇,皆堪与知与能...

宏海法师:云水见闻—五台山

参拜大螺顶 阿弥陀佛! 各位,我们已经成功的拜上来了...

每个月这十天做好事,功德都能加倍

佛还同时告诉我们,修十斋日,这是对没有时间修行的人...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法灭之时,独留此经住世百年

《无量寿经》中,释尊悬记: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

植物也是生命,难道不是杀生吗

当我向别人阐述为什么我们要吃素的时候,最常遇到的反...

学佛多年为何生不起信心

问: 为什么学佛多年,但长养不起来道心? 如瑞法师答...

业海茫茫,谁为众生擎起慈航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微笑,是拈花一笑,那么,世上最美...

圣严法师:尊重同事如同菩萨

同事之间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怀谅解,上级对下属也...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