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2013/08/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一个人从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为了实现这些欲望,他们常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动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种愿望实现以后,他们还会绞尽脑汁去追求另外的目标。其实,当这些整天为了自己的欲望奔忙的人,停下来反观自心的时候,他才发现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佛教中有一则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到离城二三里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月。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长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戒牒推算,他活了137岁。

当时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里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了他的部下,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不管这则故事是否属实,从故事中却能使人悟出,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出息。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的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时被恋人、三十岁时被快乐、四十岁时被野心、五十岁时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睿智呢?”

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之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随心所欲,就必然会带来痛苦和不幸。

报上刊登过一位作者介绍他同学的故事。他说他的同学现在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但在这位同学的名片上却称自己是“自由人”,作者不解,就问他的同学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的同学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也可以随心所欲。”话音还未落,同学包里的手机响了,他就掏出手机听了一会儿,接着脸色骤然起了变化,匆匆向作者告辞说:“有人把我告了,我得马上到工商局去一趟。”

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作者的同学,虽然是个经理,且也小有权势,认为自己处处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一切并不等于真正的自由。我想,别人告他,除了诬陷之外,八成还可能与他自己的随心所欲有关。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旨在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而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心境。

做起事来才会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自然也就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恼。而在物质的利诱面前也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也没有遗憾。心灵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

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整天提心吊胆,如同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度日,那颗心早就无从谈起自由与否了。

一个人能有一颗淡泊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态度,这样才能使自己“君子坦荡荡”,而不会陷于“小人常戚戚”之境地。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还会帮助你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你才会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高远的生命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人言我好坏,不生喜怒心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

照看你自己的心

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这...

生命从哪里而来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电器需要电才能运行,人体需要精气方能存活。 电器电量...

这一念无明的妄动,当下就是真如本性

明众生迷真成妄,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明妄是怎么生起,...

太虚大师《念佛往生的原理》

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佛教词典】六种散乱

指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

【佛教词典】坚实心

(术语)梵语汗栗驮H?daya,译曰坚实心。真如之实体也...

不安分的牛儿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生多烦!其实,这都是因为「想不通...

色欲招病,断欲是药

明朝邝子元,得了心脏病,神经衰弱之症,精神时常恍惚...

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

在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上,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阿难尊者最后的遗教

受人尊敬的阿难尊者,王舍城人氏,为刹帝利种姓,为斛...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可以次第远离的? 一、远离外...

他去养老院之前,留下了这一封信

我要去养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养老院的。但是...

发心和正见是所有修证的基础

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 发心,正见,修行,证果...

这种人不叫有净土

悠悠泛泛,对生死心不切。有点时间就念一念,没有时间...

大安法师: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 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