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对「食」的定义

明一法师  2014/0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一说到“食”,一般人想到是我们吃的食物,这样理解是很狭窄的。“食”不光包括我们吃的东西,还包含有精神的“食”粮,这些“食”物共同滋养了我们生命。《阿含经》里是这样对“食”物定义: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人间四食由翻译的不同也叫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只有我们欲界的众生有,其它二界的众生没有;触食是我们对食物的外表接触得到的感受,这是通三界的;思食是我们对食物的期望结果而产生的感受,也是通三界的;识食是我们对食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同样也通三界。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说法。

在《识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解释。《识论》云:

“经说食有四种,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为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为有漏触才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三者意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意识于境希望胜故;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坏断,故名为食。”

出世间的食有五种: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我们每天念供的时候就有念到“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出世间的第一种法食。我们常常念四宏誓愿,这就是我们的通愿,所以“愿”是我们的第二法食。我们念念希望成佛度众生,这个“念”的力量是我们第三种法食。八种解脱能让我们走上究竟成佛之路,所以是我们出世间的第四种法食。随喜各种的利益,是我们最后一种法食。

《阿含经》里还有说:“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

《维摩经》里面维摩诘居士对迦叶的对话也说:“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而食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九种之多。不管是法食还是色食都在滋养我们。我们应知食处、应明食用。努力舍去世间的四食,营办出世间的五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极乐世界以意为食,为何还要上大供

问: 《无量寿经》说极乐世界意以为食,那为何还要上大...

餐桌上4种最不起眼的长寿菜

山珍海味虽然可口,却不一定健康。如今人们吃东西,营...

僧人的晚餐为何称为「药石」

饮食,是生物维系色身的要件之一。一般人每日尘劳奔忙...

四季中的饮食养生

如果我们懂得正确地吃,能够保持身体健康,人与大自然...

星云大师分享素食烹饪经验

说到素食比荤食更好,当然煮菜的人也要能把素食煮得好...

五种滋养护肾的黑色食物

虽说大家向往皮肤越白越好,但营养学家却推荐,吃的食...

秋冬给力蔬果盘点

一、甜蜜柑橘 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

白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我...

修学楞严咒有十妙

(一)妙清净:至心持咒,身口意三业就能清净,诚意诵...

你一生中最后悔的是什么

比利时有一本杂志,把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王雷泉教授谈禅悟人生

去年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

【佛教词典】所遍知事

【所遍知事】 p0739   显扬五卷三页云:所遍知事者:...

【佛教词典】盖天盖地

(杂语)覆盖天地也。又曰普天普地。示自己意气满溢,...

供给于恶人,欲益反遭损

供给于恶人,欲益反遭损;如人饲猛兽,无不伤害者。...

大安法师:学佛人的世界观

世界这个概念,世指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

打坐时怎样克服障碍

问: 在打坐时,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

在家居士修行的基本要求

修学佛法的完整体系是戒定慧三学。用浅显的话来说:戒...

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就是一种惩罚

什么叫做异熟识?什么叫【果相】?善、恶、业、果,善...

怎么样做好佛教徒

一、前言 我们信仰佛教,皈依三宝,皈依后怎么去做?我...

竺摩老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一章 讲述的微诚 地藏经在我国流行之盛,其情形可...

灾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

星云大师《人事与工作上的忏悔》

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