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宏海法师  2019/03/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十一讲)

好,各位闻思讲堂群三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我们闻思讲堂的莲友们,今天又是周三,非常欢喜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宗教不宜混滥论》这部名篇论典。今天是第十一讲,在上一次的时候讲到宗门和教下,宗教的比较。教虽然是中根下根都能够得益,但不是上上根不能够大通,那么宗虽然中下难以上手,但是上根就能够大彻。是从这个角度来,所以说弘宗演教的人各有各的风格,但是都是要痛念生死,不见心性绝不罢休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今天继续往后进行。

我们今天循着上一次讲到的地点,教下的人大开圆解,可以做人天导师。宗门的人参破话头可以阐扬宗风。下面印祖就着这个事在这里讲出了,宗和教是在什么时候容易修,在什么时候适合修,这是我们今天开始要讲的内容,下面把论文给大家帖出来,大家来过一遍。

阿弥陀佛!大家来看“佛法大兴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即时飞去。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

这段大概就是讲,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依宗而修适合,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依教修而稳妥。那首先从两点来我们进行一个拣别,就宗来讲,第一个要求,一个是要佛法大兴之日,大家想这就是等于说我们在一个共业的福报,大众共业的福报的招感下,佛法出现了大的弘扬兴盛的时候,具体的表现就比如说善恶因果是通常人的基本认知,解脱自在这是人的高尚追求,而且当时有修有证的大德都非常之多,在这样的一个局面下,我们可以称之为说佛法大兴之日。

第二个是说佛法大通之人,这是指的个人的别业因缘。首先可以说是他对于教法的把握不走偏,而且还能够观行到位,空有、因果、性空、事理明了等等这些。总归就是要么通达经论,戒律精严,还要知见正确,宗教明白。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还不能有增上慢。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大家也常提到我们讲的依法不依人,人人都知道佛门里的这句话。这个可以说是一种法制性的提倡,但是,现实中法是由人来弘扬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还是无奈的,从人来拟定法的运势。有高僧大德出世的时候,就振臂一呼百应,我们就说这是佛法大兴的时候。大兴的时候,通达教法的人也显现的多,能够明心见性的人也频频的能够开悟。这就是佛法兴盛的时候有人天眼目给大家来依附。

所以这里讲到说,“佛法大兴之日”,这是从时代性上来讲。“佛法大通之人”,这是从根器上来讲。这两种人,“宜依宗参究”。就是说适宜依着宗门来参,修这个宗,宗门下来,大彻大悟,这样的快速见性。

大家想为什么说要这样呢,如果佛法衰微的时候,高僧大德本身就很少,甚至都没有,你看我们现在就是真正的佛门情况来讲,可以说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由于具体的时代烙印使得中间断了一段时机,现在能领众的大德比丘老和尚们是一个一个的圆寂,舍报归西。年青的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是佛法正在往兴的路上走,还是比较衰的。

这上面怎么能够确立,就说明本身我们召感的福德力都不具备。既然召感的福德力不具备,处在这个时代的时候,那说明纵然有学佛者修行者,大多都是宿根陋劣之士。都是比较差的根器,那么这样的人就适合依着教来修持。老老实实守着经教的次第,有板有眼的修善断恶,依福舍罪,再依空舍福。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好像善根很深厚,宿世福德很足。这往往是一种自我错觉,本身已经就开始障道,当生起这种自满心的时候,已经属于这里所描绘的“宿根陋劣之士”。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别于通常人,或者根机独特。因为这样的一个时代性已经就给我们做了一个背景性的论证,大多都是劣根,既不在大兴之日,也很少有大通之人,是这样的时代。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这里比了这么一个喻,“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即时飞去”,就是指的依宗而修的人,那么在佛法大兴和佛法大通的根器和时代下,他们一修,马上就能够得利益。这里比喻的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绘画技术已经到了非常人所能够到达的地步了,可以说出神入化了。

这个僧繇,他在梁武帝建寺院的时候,寺院里的这些画都是他画的,他画的佛像能够放光现瑞,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不可思议的神品。他当时在南京,梁武帝建了一个寺院,请他去画龙,就是在大家见过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面都有抱柱,主要支撑的那几个柱子。他画了几条龙,不在上面画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一点就飞走了,其他的人还颇不以为然,说他吹牛了,一定要让他点一下,看看能不能够真的飞起来。

结果,果不其然他刚刚把龙的眼睛一点,马上就风起云涌,打雷就把这个殿的墙壁都给震开了,龙就真的飞走了。这就比喻说在佛法大兴的时候,有明眼的大根器人能够护持正法,护持这些参禅人能够破重重关,来给他印证,来给他点拨,就像给龙点睛一样,让他即刻就成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成就他法门龙象。

所以在佛法大兴之日、有佛法大通之人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一个老和尚圆寂了以后,我们说丧失人天眼目,或者又说人天法藏又消陨了。就是大通之人他能够开示用心用功之法,能指使人出迷途入觉路。

为什么在这里说他能够点拨,心性功夫看你怎么用,有时候是迷途中他有觉路,有时候觉路中有可能会有迷途。就是你似乎修的对,但是你一旦有一点小偏差出来,就从觉路就入了迷途了。

可能你正误入歧途的时候,如果有大善知识一两句话给你匡正一下,你就又言归正路了。所以能够让众生取觉路、舍迷途,或者舍迷途、取觉路,都是大通的人才能够做到的,有这个功德,这就是这里比喻说“一点睛即时飞去”。就是在这样的根器这个时代,依着宗参究才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是宿根陋劣之士,在我们这个时代实在没有真正的明眼大善知识,大家都在盲眼海中,可以说盲修瞎练,若不锁定净土,就很难成就了。这个时候老老实实依着教修行,就好像笨一点的工人,他虽然好像心不灵根,问题是他可以依着教法的行行道道、次第,就等于说木匠的绳墨一样把他先绷的有一个路线,框死了,你就在这里面走,不要出去,就必然能够成就一个器件,木器。

如果你不依着这样的话,很可能会终无所成。所以像我们现在的时代,真的就是以佛像为师,以经教为师,以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为师,自已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这样的话,很可能还有个出头之日。否则的话就如同印祖这里讲到的“终无所成”了。

特别是我们还有一点,大家不要以为说,一点睛起飞的时候,就是非常华彩,这是佛法大兴的。好像如同拙工作器,依着绳墨,好像就太笨了。可是我们要知道,佛法大兴的时代是怎么来的,也是由生生世世这些根比较劣的人,像拙工作器一样,不废绳墨的去勤苦的去积累,才能有机会感的某一生某一世有大德行的人出世,众生都是利根的这种同步的召感时代出现。所以这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我们不要光看着说佛法大兴,大通的人,这个时候这么的风光,然后我们现在就很陋劣,风光也是从陋劣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就如同我们现在说练书法,我们觉得写狂草,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的一样,觉得非常的天然,唯美,有才情。大家都追捧着说这是个好书法,但是不要忘了,如果没有一板一眼楷书的功夫,不是可以上来就狂草的。如果你没有功底你在那儿卖弄,一眼被人看穿,假的。所以说佛法大兴和有大通人出世,他也是由生生世世的依教修持的拙工作器,不废绳墨的功夫积累来的显现,所以我们要扯通这个时代性,看他三世的积累,来看这个具体的情形,是这么一个修行模式。

大家再往下看一段,这段的原文是“教多显谈,宗多密说。”

这是再一步论谈说,到底是显说还是密说。这里头两句话就给定了乾坤了。首先从宗和教而言,教从始至终都是显说的居多,什么“四谛法门”、“十二因缘”、“五十二个次位”。都是明目张口的告诉行人学者,甚至显说到什么地步,把密说的也显说了,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也给明目张口告诉了。《法华经》里面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也给合盘托出来了,完全服务于什么,教都是解了之,去理解,领解这个宗旨。

那么宗多分于密说为主,就是他契悟之的特征,他是为了领悟,所以宗,他的密说呢,不是说好像藏着掖着,他之所以不能够依文而解意,他是要离心意识去会、去悟,他就是一种暗示,或者也可以理解另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拓展到我们的不到之处,他就是这么样的一种教学手段,直通我们所要达到的无言境界,所以不在思维的范围内去演绎了,只在服务于离言绝相的境界上,这就是密的定义。

当然,既然这里讲到说“教多显谈,宗多密说。”他是大多而言的,其实教也有密谈的,宗也有显说的,这是给后面留的伏笔。那为什么这里讲到说宗也有显说的,后面印祖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大家来看,“如达磨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是第一个例子;“马祖云,即心即佛。”这是第二个例子;第三个是“百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这是第三个例子。

那我们一样一样的,传老这里讲的非常详细,所以大家听我讲法呀,其实要感恩传老,他好多现成的,我就不必去查资料了,因为这里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有老人家这样的宽厚的肩膀我们就可以靠着他,在这里照本宣科。

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宗门的显说,达摩祖师讲这八个字“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当时达摩祖师渡海来到东土,到南京见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不是号称菩萨皇帝嘛,他一辈子就是做佛事做的多,所以梁武帝为此也比较有点成就感。他就问达摩祖师说,我一辈子造寺、写经、度僧,这么多,有多少功德?结果达摩祖师不领情面,他不在情面上以法相交,他以第一义谛法相交,他说并无功德。

结果梁武帝不服,说为什么这么说呢。达摩祖师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你看这一语就给他道了。说你再怎么做这些功德,只是享的人天福报之果而已,他不是出三界、了生脱死的正因果。所以就如同如影随形,影子再做点他就自然有因果,你种了福因就感福果,可是有的还是三界内的虚妄福报而已,世间福报而已。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武帝就问说什么是真功德。达摩祖师答了这一句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不在世间法里面论。为什么净智,就是清净无染之智,没有分别的,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圆就是周遍圆融无碍,这样的一个本来面目,体自空寂,就是不在你功德不功德上论了。当你说有功德一问的时候,已经就是即不净、又不妙,也不圆了,也不空了。所以说如此功德,不以世求,就是不在你的范畴内论了。这就属于对于宗法的显说了。真接正面的表白,但是梁武帝当时没有接下来这个招,所以达摩祖师只好去少林寺面壁去了,这是第一则。

第二则就是马祖,这也是我们禅宗的超级祖师爷了。“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马祖说的“即心即佛”,这也是显说的一个范例。我们也许听过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是说的是心是佛,即心即佛。《观经》里面也讲过,“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即心即佛的典故在唐朝,当时就是大梅法常禅师,大梅法常禅师他很早就出家了,他参马祖道一禅师的时候,他就问马祖祖师说,什么是佛呢,马祖就给他回了这四个字“即心即佛”。

也就是悟到明心见心性,如来藏性,那么当体就是佛了。佛是本来面目,不是修成的,不假修成的,这就是禅宗的常法。法常法师于言下就大悟了,大悟了就去长养圣胎,就去隐居了嘛。上一次我们也给大家讲过,有名的“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就是他写的。

那么他隐居了一段时间以后,马祖听到他的行踪了,又差他下面的一个侍者去考验,考考功,看他有没有长进。就打发一个侍者去问大梅和尚,说你在马大师那里你得到了什么好处利益的功德,你就住在这儿不动了。结果大梅禅师就说了,马大师向我说过“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了。这就两重意思,一个是我住在这山里边了,一个是我住在即心即佛的境界里了。

结果这个僧人就依着马祖道一禅师的设了一个套,说祖师又有新说法了。说什么新说法,马祖道一禅师现在说非心非佛了,不说即心即佛了。结果大梅禅师说这老爷子天天又忽悠人,忽悠的没有一个停止的时候。意思就是说,马祖道一老汉到处点拨成就别人,那么这次来了他就知道是试探他来了。所以他就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你看为什么说祖师要练成钢铁耳朵。结果这个侍者回去给马祖汇报说这么个情形,马祖说哎呀,梅子熟了。就是说大梅禅师确实成就明心见性大圆满了。所以你看这一句话里面的即心即佛,还是正面的表显, 宗门的禅机。

至于第三则这里说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确实是更加的著名了。这段话也比较长,说实话,虽然简短,确实很难理解。为什么,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福州有一个神赞禅师,他在本地的一个大中寺出家以后,他就去参访去,参访的途中碰到百丈怀海禅师,听他点拨就开悟了。开悟了以后他为了报答他的本师,也就是剃度恩师,报他的恩德,他又回到原来住的地方来亲近他的师父,可问题是当时他的师父还没有开智慧。

那么他师父就问他说你到外面参学了这么久,离开我很多时候,在做什么。结果神赞禅师就说,我啥也没做。当时原话说你有何事矣,说并无事矣。其实这一句话里边,如果你用解听的话,用理解来听的话,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事无成,啥也没干。你用悟性来听,领悟来听的话,这不是正好本来面目,万法不生不灭,并无事矣,世上本无事呀,一切法不生灭,自在无为。结果他师父没听出来,还觉得他空过时光,还把他呵斥了,说你赶紧干活去吧,白白跑了这么一趟。

后来慢慢他就反开始点拨他的师父了,有一次他师父洗澡的时候,让他去给搓背,搓背的时候,他就把他师父的背给拍一拍,自言自语说哎呀好好一所佛堂嘛,但是这个佛还没有显圣。他师父听了他说怪话,回头看他。他又说,虽然佛没有显圣,但是他本来还是能放光的。他师父听了就没有搭理他。又有一天。他的师父在窗前的几案上看经书。你看人开悟了以后特别活泼,什么时候都能够借机说法。

正好有一个蜜蜂,在那儿嗡嗡嗡的飞,在窗户纸上砰砰砰的撞,跑不出去。就跟我们现在看到的苍蝇不是就这样嘛,想出去。结果徒弟就在旁边说,世界这么广阔你倒不肯出去,“钻他故纸,驴年去。”大概意思,钻他故纸,就是你看人家写就的那东西,你在那儿钻,就是在文字语言里边打转,你驴年才能出的头。所以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他就随口就这么一说,结果大家想想,因为此情此景,他虽然在说那个蜜蜂,可是他的师父正在看经呀,正在钻故纸,所以他的师父毕竟还是对宗有感觉的呀,那会天下都是禅宗的天下,他一听这都是怪话。但是往道上会的人,他都能听出来一点眉目了,他师父就把经合起来,就以很奇怪的神情就看着他,说你这出去到底碰到什么高人了,我听到你这前后说话,咋不一样了。他就给他师父交待了说,弟子承百丈怀海禅师指点得了个歇处,也就是狂心歇下来了,开悟了。现在,希望报恩师的慈悲,对我的恩德,所以我回来到你身边来了。

下面的这点对我们特别有教育意义,你看人家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重法轻名。一重法故,他的师父反而在道场里面向大众宣告,设斋供养,然后请他的徒弟上堂说法。那么他就拿着锡杖举着抚尘上堂开始,直接就把百丈的门风照着就给说出来了,说一句话叫“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光就是指的平常我们凡夫的心性,(现在)都不灵,不在清净无染的层面,不灵,我们叫钝根,钝性;独耀就是始终在闪耀,就是从来都在;迥脱根尘,不在六根和六尘的门头,交汇处,光合作用完了再进行分别。“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这不拘文字不是说不搞文字了,是不拘于文字之相。

大家想想我们文字怎么来的,这汉字怎么写出来的,一会说形声一会说会意,由于会意就是我们佛门说的执着分别,形声就是一种大家共许的概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我们所有众生的妄想中取得的一致,我们称之为文字。借本来不真的文字,传达我们的妄想分别,就是感情思维。但是这些都是本来面目里没有的,是头上安头,安出来的。

所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你看只要去妄,就能见真。就这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句话,他的师父言下有所感悟。说我这么老了,到了这样的地步才能听到这样的极则事,就是才能够听到这么微妙的开示。所以这几则从一到二到三,都是最典型的宗门显说的代表了。那么即然如此的话,他就跟经典里面就是这些诸大乘经的宗旨是一样的,绝不会有二致。

所以印祖说“此则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毫无异致。”这就是讲到说,其实宗门下的这些语言,可以说都是大乘究竟圆满经典里面的浓缩部分。因为本来就是借文字语言来表无文字相的境界,当然他用的文字越少、越精、越准,就好。不会反增一些知见,反增一些戏论,让众生越听执着越多。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的话,虽然是用少的文字,就是宗门的显说,但是他跟大乘经典的核心义理是一致的。

因为一部经典里面的字数虽多,但是总是他有核心内容的语言,就像《楞严经》里面讲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法华经》里面也讲到说“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这里讲到的“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毫无异致。”就是一点差别都没有,只不过一个显一个密,说的居多,虽然宗门是以密说居多,但是也有显说,他有一个分水岭在什么时候,后面有一句“总之六祖前多显,六祖后多密。”

大家来看,这就是做了一个以六祖为分水岭,在六祖前面大多是显说的,但是六祖以后就开始密说了。就我们前面讲到的机锋转语的由来了,就从那儿分开的。那我们现在猜想一下,想必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就是说六祖之前的人,都属于上根上乘的人。所以虽然正面的这个表显义理,他下意识的就不会被文字所局限。

真正是根器的人,他正好借此假言悟真实境,行者一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说当时无妨,显说是行的通的,而且效果好。但是六祖以后出现的弊病就是听风就风,听雨有雨,就被文字转的不行了。好歹都不能说,就算说对了,他一听就听错。所以这种情况下,只能够暗示了,这就所谓的密了。

我们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实在的,就是六祖以前可以表诠。正面描绘,来打破描绘,就是这样的,他的执着分别少呀。那么到六祖以后,只能够遮诠了,就是遮挡住。前面就是隆起来的表达,立一个杆来表达,结果这个杆马上又被扫荡掉,不会留执着。可是六祖以后,不能够立杆,一立杆大家都认错,认杆了。那么这个时候只能遮诠,就遮挡住的遮,诠释的诠,就是正地就法,搅局,让人即刻就断掉妄想流。因为执着多,妄想多,所以就不能再说了,只能够暗示的让还有根性的人接这个器,通到那个言外境界中。

所以大家看,一个时代就是一个烙印分隔,都是为了亲见本来面目。那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而言的下根人,连中根都不是了,六祖以后算中根了,是一听就错。而且特别爱装神弄鬼,装神扮鬼,扮都扮不像。有一次跟老和尚聊天,说我们现在不要说开悟不开悟了,连说法礼拜都演不成了,连这个仪规都演不成了,这什么意思,就是装都装不像了,不要说真参实悟了,不要说从暗示了,明示等等,装都装不像,这是以六祖做为分水岭来这么讲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前面就只是把显和密的所以然,乃至宗和教,适合修的时机和根性,这么做一个交待,可以说是一个罗列、排比吧。但是会有一些人就会产生了误区,愚痴的人,下面就开始要抖落一下愚痴的人他会产生什么负面效应。

我们来看“愚人不知宗教语言同异之致,每见宗师垂问,教家不能加答。遂高推禅宗,藐视教典。佛经视作故纸,祖语重愈纶音。”

纶音这里印祖也有备注,就是圣旨的意思。这段话大概就是说一个弊病就出来了,就是说愚痴的人他不太明白说宗和教的,虽然手法不同,但是理没有二致的所以然,所以他就对宗门的转语什么等等这些,没有领悟力。对于教家所诠的宗旨,也不甚明了,他就只求个新奇、格外、乐呵,咱们现在讲的就是俗。这个俗的人他反而会有一个极端的表现,就是追求雅,所以世人说附庸风雅。为什么呢,就是他舍弃了家中的宝贝,去追求人家的尾巴,把自己的头放在家里,追求人家的尾巴,得不偿失。

所以他就觉得佛教教典里面讲的那些话,好像太繁细了。而禅宗的这个,就非常活泼,正中下怀,反正我吃不了我也就兜着走,认为这个就是高妙的佛法了。那么往往由于两个宗和教的手法有别,宗门的口吻和教下的次第,他是不相配的。因为教下从来都是按次第,按步就班,就像排队一样,是按步就班的排在那儿,从一个到最后一个。

宗门的人呢就跟那个花里胡哨来回穿一下穿一下,给人一种障眼,但是确确实实来回转,他也能转到那儿,根器好的人能转到那儿。可是教下的人正在排班的人,他也能到那儿。但是有的人就认为说来回穿梭的这个好,死排队的人呢,太死心眼了。就觉得宗门的问话,活泼可爱。学教的节奏太慢了,不搭。就说禅宗好,而看不起教典。所以这里就觉得佛言祖语听起来,佛言他觉得节奏太慢了,没什么意思。祖语他觉得爽快,可以称性,流通。这就等于说把佛经给轻视了,把祖语给看重了,本末倒置了。

大家想想,祖语是哪里来的,祖语都是祖师们从佛经中咬碎了咽下去,又变成自己的一个风格给吐出来的。他归根结底还是从佛经里来的,这些不明就里的愚人他就觉得佛经都不值钱了,祖师的语录一听起来就跟圣旨一样,就会高推禅宗,藐视教典,误入一个很大的误区,这就是愚痴的人的表现。所以在这里印祖就开始,后面就教导说,如果说真正的要弘扬教,演绎禅,弘宗演教的话,就不能宗教混滥。在宗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在教应该怎样就怎样,不要把这两个弄混了。

我们再帖出来一段论文,大家来看“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

也就是说希望报佛恩的。什么叫报佛恩?就是对释迦佛的家业,如来家业,不要败掉了,令佛种不断,这就称之为真报佛恩。那你要想让他不断,我们想想要怎么样,一个就是不混滥,要他健康;再一个不要毁谤,内讧,互不买帐;第三要相得益彰,宗教相合,相美;再一个就是要尽情的弘泛,要把力度都用在这里。有序的传承,保持他的风格,宗风也罢,教法也罢,各传各的。学宗的你就专门去阐扬宗风,风就是门风、风格,接引人的方便,弘扬宗风。

但是大家要注意到有一句话叫“尚须教印。”就是你还要与教的宗旨是否吻合,合佛说的,不能够妄谈,而脱离于教的体系内。始终不要忘了,宗是从教,也就是佛的教法中而出的,他本身也是教的一部分,只不过是风格独特的一部分而已,这是从宗来讲。

学教的话,你不但要讲,还要力修观行。你看印祖都没说讲经弘法,只说要“力修观行”,就是随教要入观,不是光说,还要当真这样去认为,把心力跟上去,随着教来跟心步调一致。就是说不去混滥宗,以开悟为唯一目地而形成的影响,教下不是这样的。

所以说这两个就是相互不能够乱了,为什么如此说,大家再往下看,他就举了一大段例子,“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

你看这就开始明示所以然了,只要你明心见性了,见到真如实相了,心通妙谛了,开悟了呀。那么一切的世间法都是悟境了,就等于我们说入到佛法大海的真如境界里面的话,前后左右哪儿不是海水呀,你撩一把、踢一下、掀一浪,都是海。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用蛙泳,用仰泳,用自由泳什么的都可以游,都能够教人,都能够救人,法法头头都是这样的理,这样的境的显现,一切法都是佛法,无非妙道。所以这里就讲的随心所遇,就缘说法,遇缘就是宗法。

下面你看这就举了好多例子,说“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

这就是给我们要认知一下,有一些历史上的典故,我们常知道的这些公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表现成这样,就是缘到了那儿了,他就地取材来讲法。就像最有名的柏树子,我们现在不是还有柏林禅寺。柏树子就是赵州从谂禅师,有人问他说柏树还有没有佛性。他说有。问说那什么时候成佛。说在虚空落地的时候成佛。说虚空什么时候落地。说在柏树子成佛的时候落地。你看这说的多圆嘛,多有智慧,这就是柏树子就缘说法。

干屎橛这也是临济宗下的一个义玄禅师。有一天上堂的时候他就开始给大家大讲特讲,你们诸人这个赤肉团,就是你们这块肉,这个身体上有一位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常在你们的面门里边出入,如果你们认不得了,就问老僧来。

你看给设了这么一个套,结果真的有不会悟的,不会透的,悟不过来,就真的跑去问他,说什么是无位真人?结果就挨了打了,噼里啪啦一顿打,就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无位真人算什么?狗屎。就这样。所以这就体现了禅宗的随立随破,就是立的时候就是破,破的时候就是立。你看虚空落地成佛,成佛时虚空落地,相泯相彰,泯灭的泯,彰显的彰,这都是活泼泼的就地说法。

像水流也是讲的洞山良价禅师,那时候去参沩山灵佑禅师,结果沩山灵佑禅师又让他参另外一个云岩禅师。最后他都没有参破,没有参破的途中,在小桥上面过溪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突然间悟了,这就叫水流。还说“切忌从他觅,处处得逢渠。”讲了八句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悟境描绘出来了,最后说“方得契如如。”与万物合为一体了,就是看水流流水的时候就悟了。

这花放也是如此,这是指的福州有一个志勤禅师,他就因为看到桃花就悟道了。所以他就讲到说“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就叫花放。

乃至包括这里讲到了说“欬唾掉臂”等等这些都有典故,吐一唾沫,双手展开,可以说法法头头,我们常说一个有文采的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一个开悟了心地明心见性的人,他的嬉笑怒骂,皆是宗门妙法。

那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印祖在这里说了这么多以后,后面要反问一个什么,就是咱们讲的这段话,是反征前面那些轻教重宗的人。所以印祖就这里反说,连柏树子,干屎橛,就是这些不入流的这些情景,不在经教里面的内容,都能够做宗。你反而说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不足以为宗么?你小看了佛说的经教,既然法法头头都是宗,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宗。

那就等于说,宗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里边,其他的不入流的都算,难道入流的真正的这个正本清源的教法不能够体现宗的道理么?就等于说我们对一切人都觉得好,那生你自己的你不去孝顺一下,你算个好人吗,不知道这个比喻恰当不恰当。所以这里讲到说“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反问这些愚痴的人,竟敢小看教法。

所以才这里讲到的说“何须借人家杠子,撑自己门庭。”

就为了你的弘宗的宗法,然后本来是从教下是一致的,你现在用这些宗法里面人家祖师们用过的就地取材的这些,你自己在那儿瞎乱说,误导众生,瞎证法眼,罪过无边。结果你反而把我们根本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功德,尽未来际的佛法正脉,你反而用不起来。

你看这里比喻了一个什么,“自家楩楠豫章,”这就比喻说我们价格贵重的自家佛法财宝嘛,既是贵重的又是现成的,已经雕成章了,你不在那儿用,而用人家的杠子撑自己,这不等于说有点吃着谁还骂着谁吗。所以这里来讲这就是说做一个比喻。

主要是今天介绍这个内容,就是跟大家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代适合修宗法,参禅;什么样的时代适合老老实实依教而行。而且宗和教在根本上来讲目标都是一样的,大家不要觉得宗门痛快直接,然后就看的比教法都重。论理说的话,一切法都是佛法,宗门什么都能拿来推以致用,问题是既然什么都能拿来用,难道偏偏最正宗的教法反而不能拿来用吗。就是这么一个脉络。

特别是中间说,教是从显谈的,宗是多密说的,暗示的,在这个上面把他们的核心特点又进行一个梳理。所以这篇文章确是他的伟大之处,就是印祖在不断的梳理误区,不断的匡正知见。那匡来匡去我们还是不要忘了,他老人家说宗和教如此混滥,又不能够参究和力行观行,最后引导的还是不如念佛,老实念佛好。

再往下讲,眉目就越来越清楚,最后总结的时候,一棰定音,还是劝大家来修净土。希望我们以净土为归,特别咱们是莲池海会群,以此来结净土因缘。

好,那么今天我们闻法就到这里,一个小时,好像一恍就过了。那我们一辈子不知道多少个小时,也就随便的晃一晃就完了。请大家珍惜时间闻思修,愿生西方净土中。

好,我们下面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周再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病不见愈,乃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接下来一段呢是《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就是开示的...

【推荐】印光大师画传

印光大师画传 (1) 地灵人杰 地灵人杰 祖师出生 一八...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碍别人实际是障碍自己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 不能为...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原文】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

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

社会困乱之时,正是布施的好时机

印祖第三天开示,重要内容讲得差不多时,就谈了一下当...

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这也是一种法施

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

【推荐】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 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

素食之妙

当今素食话题越来越热门。或为健康,或为环保,或为保...

预防感冒十七字诀

感冒虽不算什么大病,但不注意防治可能引发其他多种疾...

【佛教词典】忍水

(术语)譬忍德之深广似水。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

【佛教词典】迷企罗大将

迷企罗,梵名 Mihira。又称弥佉罗大将、迷佉罗大将。为...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上一次跟大家讲《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因为我们每...

学佛学什么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

「上根人」看电视,「下根人」进禅堂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

一生中这八种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这样一句歌词: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我们便急着把...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

万德洪名为何对每个人的加持力不一样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

有一个明心见性的善知识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听古德说:修行是依法不依人。其实这句话我...

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净心才能...

冒死求法心不悔

佛陀涅槃百年后,当时的印度由强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

宋代高僧遵式法师

几乎每一位高僧大德,常讲到说他的弘化事业,能够教化...

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