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人四种障道缘

2011/06/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1、任务观

念佛诵经只为完成功课而用心。不知如何亲身体证佛自心之法;功课结束后,不知如何念佛;日常生活又不知如何用心观照。有任务观者,必然压制了学佛的轻松、自在、快乐的内心受用,将虔诚、自愿、轻安、愉悦、受用的佛法变成苦恼、被动的束缚,忘记了佛法就是生活之法,忘记了修行就是修心、就是使人人本具的清净平等慈悲的佛性,在契理契机的功课中显现出真心的妙用。功课分为定、散二课。定课诵经修定力,散课念佛修净心。若掺杂了任务观点,心就不净,法与心就不相应,欲达一心不乱就更望尘莫及了。

2、功德观

“有心作善,其善不赞;无心作恶,其恶无过”。学佛人不知功德与福德的区别,真正的功德并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法上,更不在诵多少经、念多少咒上。功德是与本性相应,它是内心世界脱离了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即无念、无知、无见,它是自我性德显现的一种悟证。念念无滞、洞见本性的妙用为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心是德;谦谦无我慢之心是功,身口意与礼相合是德;心生万法是功,入法离念是德;念佛不执著,念与净心相应是功,生活、修持心不染六尘是德;心地清净是功,平等慈悲是德;无我相是功,行普敬、三轮体空布施是德。功是精纯的功夫,德是身口意三业的德行。功德不是求来的,也不是做来的,是在修持中积功累德,念念无住,放下有念,又不住无念,使自己的身心世界与佛果菩提融为一体则功德自然显露,道业亦在无知无觉中完善。

3、名相观

佛门经典浩如烟海,诸宗著作名相极多,学佛人若钻字义,着在“文字相”上,甚至望文生义,最后得到的是佛学,而非佛法,不是学佛人。经典律论诸多名相,不过是如指引月,若死在名相上,必背离佛理。全佛是心,全心是佛,离此则背离佛法的究竟,不能开智慧,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所知障会遮蔽本觉的清净心。

什么人被名相观所障呢?理论多(从经论得而非自性悟)实参少者;说禅多(口头禅)见性少者;望文生义多自性流露少者……佛门的文字乃敲门之砖,悟道后必须离文字相。佛法非从外得。只要不思、不想、无念、无求、无得——当下即是。

4、仪规观

佛教为了接引信众设了许多仪规,如寺院的早晚殿课诵,禅宗的禅堂,密宗的坛场,净土宗的佛七、念佛会等都有许多仪规,绕佛、止静、跑香、坐禅、灌顶、礼佛等,很少有人明白仪规的作用,而起执著心,如上几根香,点什么样的蜡烛,进大殿如何迈腿……佛门的仪规是修行中起摄心作用的,是一种礼节,这些礼节让人感到道场肃穆庄严、使参加者从心里对佛像、对出家师、对经典油然起敬。仪规的严肃性和道场的气氛感染你妄念不生,全部身心都投入,使心清净,久之“心净体亦净”,它不但是精神疗法,心灵的熏陶,使你万缘放下,一心向佛、向道,尘劳烦恼不生,身心必然轻松自在。假如执著仪规神圣不可侵犯,稍一不慎有些误差,心里不免恐慌。怕菩萨、护法见责,就有可能出现灾祸疾病,“万法心想生”嘛!主要在差别事相上起了分别心,千斤压力在心头。若死在仪规上,又如何体证妙明、空灵之境呢?古人参禅,有“呵佛骂祖”之说,但这是修自力解脱,上上根性之人所为,我二力净土法门切不可仿效。

佛门的仪规是提供修道人的方便,但修行人的真功夫并不在仪规的本身,它是借境修心的仪式,若执著仪规被仪规所缚,便不能圆融入道,应不住仪规相,应明仪规理,即相离相,以仪规束尘劳修净心。当然这里所讲的决不是不执行仪规——因没有规矩毕竟不成方圆,只是莫被它所缚!

障道之缘,说之不尽,此四种障,对念佛者,较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般若智,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不能以假修真、借法证真,若能以佛知见为知见,回光返照,对一切事、人、物,甚至一切法,都不住着,“空灵无住妙用无穷”,心地必然清凉自在,热恼不沾。心如镜映物、如水现月,身心不动,运用诸法而不住相。不留修、不修之痕,戒于心,行自然,横顺众,唤群萌,若能如此修行,该多自在呀!

着相求法本无法,离相修心真修行。

世人若明真空理,觉悟自心证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修空观的三种观法

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

用功没巧,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成为内外都成熟之修行人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佛陀告诉比丘们:...

星云大师《耐烦的好处》

耐烦,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做人处事的首要条件。耐烦...

净界法师:对恶法的态度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以后,接下来要修助行四正勤。 四正...

净土简易早课

修持法门一 【原文】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我...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随顺众生,故说此言

在《法华经》里面有一个特别出名的火宅喻,把佛陀喻为...

一个人不能安忍,主要是没有看到真相

怎么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导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净土法门四忌

修净土法门的,在一心念佛的时候,急遽不得,疑畏不得...

出家落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出家路漫漫,从无知到信仰,从舍俗到出家,从净人到沙...

【佛教词典】达摩笈多

(?~619)梵名 Dharmagupta。又作达摩崛多、笈多、法...

【佛教词典】轮瑞

(杂语)轮宝之祥瑞也。感得金银等轮宝而制伏天下,谓...

能把自身看轻事情看开,办道就容易了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

星云大师《人有没有来生呢》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

如何将世出世间法圆融

问: 印祖一再说:念佛人当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

八地菩萨所破所悟的是什么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前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

【推荐】致癌的因素与防癌的食品

癌,是恶性肿瘤的总称。发生于人与动物体组织,器官的...

破除法执的相状

我们看看,讲到出世的圣人,佛陀也给他一些建议: 非明...

佛教徒应择正业而活命

古代印度,人被分成四个等级,但有一种众生不在这四种...

大安法师:换个莲华化生的身体

我们确实要厌离这个身体啊,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我们...

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

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花一朵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

十句蕴含大智慧的话

1、炫耀什么,缺少什么;掩饰什么,自卑什么。所谓正...

佛法宇宙观之六道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