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海涛法师《菩提道上的障碍》

海涛法师  2010/01/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这一节课我们谈谈各位手上这一本经典,因为整个大乘佛教的基本,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符合修菩萨道的根本。大家翻开第一页,有一首文殊菩萨的赞颂,这首赞颂有个典故:在大乘佛教盛行的时候,那烂陀大学曾经有好几万个学僧,每次要讲课之前都要念一些礼赞语,那时候有一个大智慧长者说:我们干脆一个人写一首文殊菩萨的赞颂,看哪一个人写得最圆满,从今以后,要讲经说法之前就念这个赞颂,五百个大成就者回去之后便各自思索,时间到了之后交过来,看哪一个人写得最好,这时候发生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五百个人所写的都一样,一字不差,这个文殊赞的特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每次我们也都要念文殊咒,希望文殊菩萨的加持,让我们生起大悲心,得到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大智慧,也帮助大家去除烦恼习气。有些人说:「对啦,我知道自己脾气坏」,他知道脾气坏,但拿不出办法,毫无作为,十年前,十年后,没有两样。做个菩萨,不能有不好的习性,习性不好,别人不听你说法,生命浪费了。

大乘经典,从《华严经》到最后的《法华经》,几乎每一部经都有咒,记得刚出家的时候,被要求研读《楞严经》,一看,好深啊,翻到楞严咒,老师告诉我们,跳过去吧,因为老师也 不会背,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算了,你不念,我也不念,一直传承下来。但老和尚告诉我们,整部《楞严经》的精髓就在楞严咒,《心经》的精髓就在心咒,你不背 下来,怎么可能懂?食谱看完,炒完了菜,自己从来没吃过,从来不知道味道怎么样,咒就是那个味道,你没办法表达的,经与咒,两样缺一不可。

为了使大家有能力深入经藏,善解如来真实义,以下我们谈一谈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烦恼习气,毕竟我们都还是凡夫,免不了有烦恼。每次信徒邀我去开会,我都不想去,不开会没事,开了以后翻脸,这个提意见,那个反对,气氛非常僵硬,以后不讲话了,为什么?因为你不是菩萨,心性不柔软,又没有统领大众的智慧,不适合开会。所以各位发了菩提心必须提醒自己,从今以后不再做任何伤害人的事情,除了心性柔和以外也要有能力接受更大的痛苦,一般人不容易,吃东西要挑,太热太冷他不要。出家人至少要接受十种的苦,把心安住。就像弘一大师,他只关心身上的虫子能不能安稳?从来不关心自己的肉体痛不痛,菩萨必须有这种遇苦能忍的德行,这是发菩提心的必备条件。

再来,要慈悲淳厚。对人慈悲,内心厚道,学习为别人着想。自己虽然不热,也要想想别人热不热;自己不饥渴,要想想别人是否饥渴,这叫作「淳厚」。再来要「深心平等」,「深」代表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如果你不理我,我也 不理你。我们出家人有时候也犯这毛病,这个人红包大一点,多跟他讲两句;那个人不包红包,我不认识。菩萨不应该这样,必须平等对待一切人,不起分别心。比如你现在做人家的婆婆,对待女儿跟媳妇要完全平等,甚至对待媳妇要好过女儿,免得媳妇没有安全感。再来要「信乐大乘」,这个「乐」讲的是愿力,发愿要成佛,求佛智慧,而为了成佛,各位要追求佛的一切智智,才能真实利益众生。

天亲菩萨又说,有四种发心追求无上菩提。第一、想到诸佛菩萨的伟大能力,自己见贤思齐,也想追求成佛,就像《地藏本愿经》的那一位长者子,他看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么庄严,心中十分仰慕,于是也发起成佛的菩提心。第二、观身过患,这个身体怎么侍候都不能免去种种苦,由于有这一点认识,才知道一切众生也很苦,我拿刀子割自己都割不下去,怎么能为了吃众生肉,而宰 杀动物呢?佛教徒吃素,其实和宗教没有关系,只在于有没有慈悲心去想到众生的苦。第三、慈愍众生故发菩提心。各位要经常看看畜生道的苦,它们终其一生必须 活在弱肉强食的阴影中,随时有生命的危险。而我们又帮不了众生,所以发愿一定要成佛,才能真正利益众生。第四、有一种人比较欢喜追求成就感,最高的成就是 什么?成佛。为了追求殊胜的果报而发起菩提心,这也是发菩提心的方法。

当然,一切的用心,一切的观照,都是从善知识得来的,很多人说:我们是学显教的,为什么要学西藏的佛教?各位如果有这种观念,表示你的民族意识太强烈了!哪里有佛的教法,我们往哪里去,要观察众生平等的佛性,不要只看见民族不同,那心胸太狭窄了。何况我们所学的显教已经慢慢变成佛 学研究,出家人都只研究学问,慢慢像日本佛教一样,学生跟教授之间没有信仰关系,不能表达内心的虔诚。我曾经有一年到缅甸去拜人家的脚丫子,各位不要笑, 一般人的脚丫是臭的,缅甸有一位阿罗汉,他的脚是香的,每个人抢着去顶礼他的脚,当作是佛的脚那样礼拜。另外还有一位老阿罗汉,他的高明在哪里?我们带东西给他吃,只要他吃过的再拿给我们吃,都变成甘露味。这些大修行者,各位亲近过之后才有所体会,对三宝的信心从此不会退转。

另外要注意有七件事情必定障碍学佛,必须小心防范。第一,上面讲亲近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远离恶知识,什么叫知识?饱读经书,有学问之人,但恶知识也读了很多书, 只是没有正见,没有悲心。恶知识告诉你,不要作施食,鬼会来你家哦,那是出家人做的,不是在家人做的。恶知识告诉你,不要放生,破坏生态啊!他想尽办法阻挠你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他叫你不要追求胜法,只叫你做些世间的杂行。

第二、离于女色。所谓离于女色也是离于男色,色欲是修行上的一大障碍。曾经有法师找过我,说他想来电视台讲经说法,我说好啊,结果他每次带个比丘尼替他开车,替他张罗琐碎的事情,我向这位法师说,不要做不好的示范,你应该去度男众,男归男,女归女,女生有女生的生活模式,男女相处久了会有感情的执着,对你,对她,都不好!所以各位要注意,一个女人如果跟其他女人合不来,只跟男人合得来,你要小心;一个师父如果身边都没有男众,都是女众,连侍者也是女众,你也要小心,这个人还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心态,他也不能叫善知识。

第三、离于恶觉。什么叫恶觉?执着自己的身相,生起贪爱染着。各位从小到大,天天照镜子,天天爱漂亮,这也不好,所以说「自观 形容,贪惜爱重,染着守护」。许多人每天照顾自己,头发经常变形,眼镜经常换,衣服天天换。我不能说他坏,而是关心自己超过关心别人,太爱自己叫自恋狂, 自恋狂怎么可能爱别人?

第四、离于瞋恚、憍慢、嫉忌。喜欢斗,爱生气,讲是非,嫉妒心,这些都会败坏菩提心。在密乘的教法中,当师父要把空性的大菩提法传给弟子的时候,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所以才叫密法。就是说,如果他观察你还有嫉妒心、分别心,绝不能传给你大手印、大圆满。噶 举派的教法,称为黄金珠鬘,黄金珠鬘是一个串一个,老师找到真正发心的学生,一直传下这个教法,千百年来不间断。

第五、离于放逸、憍慢、懈怠。你要发菩提心,必须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性--放逸憍慢懈怠,做了一点善事,以为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看不起别人。

第六、离于外道书论,有些人看经典的时间少,看杂志、看报纸的时间多,那些叫外道书论、世俗文颂,那一些文章不见得对道业有利益,必须记得,只要「非佛所说」,不要赞叹,不要读诵。

第七、不亲近邪见恶见,不让自己有不正见。菩萨如果不能远离这些,难免在学佛的路上发生障碍,所以佛说:「不见更有余法,深障佛道」,没看见还有其他的情况障碍成佛之道这么严重的,就是指前面这七种情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一函遍复讲记

这篇普遍答复信众的信函,语言虽然拙朴,意义都是依据...

修七支供迅速积累福德和智慧

修七支供的目的: 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过得更好,最主...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

【推荐】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

待在能让你的修行成长的地方

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提不起就放下

经过几天禅修,大家应感到自然安定,不会太浮躁。一般...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教词典】种子成就

种子成就者,谓若生欲界,欲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由种...

【佛教词典】不净黑品白品

【不净黑品白品】 p0335 瑜伽三十卷十六页云:云何名为...

净土宗发菩提心十种方法

菩提心的别相有十个。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

宗舜法师:正信佛教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宗舜法师答: 我觉得这个它应该是从两面去理解,首先...

面对生死,舍身就能欢喜解脱吗

最近,一段关于安乐死的家庭录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没...

学会换位思考

别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

到山下做水牯牛

南泉普愿禅师辞世前,门下问:和尚去世之后将往何处?...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要得无生法忍后,才能够无分别

第四个是无分别故。这个无分别怎么讲呢?我们上一次说...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想赚钱要靠努力与福报

世间的人之所以贪财,因为财富是安全的保障,是身分、...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祭祖时可以烧纸钱元宝吗

问: 法师,我们佛弟子在祭祖的时候,还可以烧纸钱元...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