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2015/08/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人生活在人群中,都希望对自己、对他人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可是要怎样才能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这一条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评价还是了解他人,都要先从自己开始。因为修身就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别人。

所以说“欲论人者先自论”,想要议论他人的善恶得失,先要评论自己的好丑高低。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怎么能要求别人完美无缺?从中外历史上看,许多口若悬河的“评论家”,往往都没有大的作为,自己的道德也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抨击。一个人整天眼睛向外,忙于对外面品头论足,就很难回头观察自己、提升自己。

而一个人对自己有准确的评判,说明他能常常回头反省自己,自然会努力改正过失,不断提高德行学问。自己改过都怕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去议论他人的得失呢?同时,一个爱惜自己名誉、不愿受人恶意批评的君子,也不会随便去议论别人,惟恐言语、传闻有出入,冤枉、伤害对方,误导大众,这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大众负责任的正确态度。

“欲知人者先自知”,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自知者智,知人者明,了解自己才是根本。如果对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够真正了解他人呢?所有的生命是一个共同体,人性是相通的。如同大海浮沤,似乎各有不同,当我把自己的水泡打破,看清楚自己只是海的一分子,自然就看清楚了:原来所有的水泡和自己并没差别,都是海的一部分,共同组成海的壮阔。如果困守在自己的小水泡中,想要看清楚其他水泡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深入了解自己,才是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最好方法。

——辑自《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有一句: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

对待坏人应该是嫉恶如仇还是包容随顺

问: 佛弟子对于恶势力、恶现象、坏人坏事应该是嫉恶...

八个与人相处的技巧

人在世间生活,不可能不和人接触,接触就要讲究相处之...

人生的十个好习惯

1.说了就要做(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如果你问别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会说为了快乐...

苦难的源头

鱼篮 捕鱼的人在河中设置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篮,旁边放...

惟贤长老《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

我们为什么喜欢习惯性评判别人

当你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抑制我们的怒气

从前有位富有的寡妇,在社交圈内以乐善好施闻名,她有...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

自立法师:观音菩萨聪明偈

我介绍一首「求聪明」的偈子,这是我做小和尚的时候自...

判断「生灭心」与「不生灭心」的方法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

【佛教词典】供具

又作供物。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之物。即香花...

【佛教词典】八大明王

据大妙金刚经所载,八大明王系指八大菩萨所示现之八大...

【推荐】古人的修身箴言

教子的金科玉律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

佛号如摩尼珠

原文: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

慈舟法师《八大人觉经浅释》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但是归依了...

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诚长老说,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说的...

三十六种富贵之人的心相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梵语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汉译普贤...

离心无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来的意识

唯识实在是太深,这个名相也很繁琐,但是唯识它是开启...

合理地舍弃,才能得到更珍贵的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

善根是无始劫来累积而成的

一个人的善根也是无始劫来累积而成的,人们常常只见其...

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了什么

这一科讲到教主略史,就是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

心、肝、脾、肺、肾逐个说

一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