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今天是我们开讲《无量寿经》的第二讲,大家不知还是否记得上一讲我们说了一下净土的知见和学习的这些效果要领。今天我们就是直接把目光和心力投向《无量寿经》这部经典上来。那么我们今天主要的内容就是锁定这部经的经题。在讲经题这个义理之前,我们想先也是要说一下有关于《无量寿经》的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不管觉得到了一个法会道场,觉得很有加持很清净,大家来共修,特别是如果有一位老和尚或者一位大德高僧来作为法主,那我们就会更加相应。
所以带着这种,我们遥想一下说当时在印度释迦牟尼佛还在世的时候,想想当时不管是竹林精舍,或是祗桓精舍,特别是灵鹫山这样再再地讲,一部经一部经,就是这么随因随缘随机地讲出来,大家都在场,静静地坐下来,佛陀就在那儿娓娓道来。有时候那种情形我们设想一下,大家都读过《金刚经》吧?《金刚经》佛陀在游化的时候呢,序文开始的那个样子,入舍卫大城然后乞食,大家完了以后洗足趺坐,就在那儿禅思或者讲法。每一部经典都是如此而来,但是看似每天这样平静有序的这样的一个节奏生活呢,其实每一部经所讲的内容,也说它度化的法门,后来到了咱们中国不是常称为化仪和化法,化仪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法门用什么样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什么样的方法善巧,设置成什么样的一个形象来对众生进行接纳和度化。
化法就是具体讲的教法的内容是怎么样怎么样,在什么层次,属于什么水平,大机小机怎样的人来听。总归说什么法,这个法怎么修,设的格局是如何得度,一定是与与当时所有在场的每一位听法参与者的因缘果报直接有招感的关系。也就是因缘时节成熟了,这个根性应该听这个法的时间到了,这个地点对了,能够理解并且受持了,欢喜。特别是在讲法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有的这种学修基础上让他再往上增进,像《无量寿经》这样的法就是可以简直是,你看让这个当机随法众就像三级跳一样:欢喜信受,作礼而去。都是这样的情形,那么咱们这个净土三经都是在方等会上宣说的,除去《观无量寿经》和《弥陀经》外,我们都知道《无量寿经》是有好几个版本,所以为什么要先说一下这个,这个确实也是《无量寿经》的一个公案,它有好几个版本,内容上还有详和略的差异,虽然义理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现在至少留下来的有五个版本,曾经翻译过来的有十二个版本,就是从原来佛说的梵文的那样的梵语的经典直接翻译成我们汉语。
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以后我们再接触《无量寿经》或者其它版本的时候心里有点儿数。从历史上从古到后,就是历史的顺序上讲一共有五个现在剩的,第一个叫《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个是在后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支娄迦谶的大德给翻译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个就是在吴国,三分魏蜀吴嘛,还记得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三分魏蜀吴就是吴国有一个叫支谦翻译了第二个版本,但是这个非常长,我给大家念一下,《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这么长了解一下。最流畅的还是三国曹魏时期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我们大致就依着这个本子,这是第三本。还有一部《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是唐朝的时候菩提流支翻译的,大家知道菩提流支这是何许人也呢?就是昙鸾大师为什么后来学习《观无量寿经》,就是他学了道以后,拿到这个仙书结果碰到菩提流支了,说佛门有没有长生不老之药,菩提流支给他把《观无量寿经》拿过去,成就了一代净土宗的祖师。那么他翻译的这个《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也是非常流畅,读诵相对这五本来讲最为流畅的,蕅益大师曾经赞叹过。再一部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这个赵家的天下宋朝的时候叫法贤法师翻译的。
一共就这五本,那么要说净土的根本经典中这《无量寿经》来咱们东土最早,它的译本最多曾经有十二种,特别是这里边比如说内容上的差别,就光说阿弥陀佛的愿文吧,阿弥陀佛的愿文吴和汉这两译一共有二十四愿,里边讲到阿弥陀佛发的是二十四愿,曹魏和唐朝的这两个译本里边都是四十八愿,宋朝的这个(译本)里边是三十六愿。所以说几乎,告诉大家就是差不多的这个版本肯定是用一个版本的梵文版本翻译过来的,但是为什么要有二十四,三十六和四十八的差别呢?大家发现了没有,就是佛陀当时在印度讲《无量寿经》不止讲了一次,只要根机,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在场的听法众能够承担了,根机成熟了,他乘兴就宣说,见机成熟就说。而且这种愿文的差异呢总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也肯定是随着在场众,他们的喜好,他们的领解,他们的因缘,来随手信手拈来。因为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愿,为什么叫无量寿佛?到时候后边给大家讲。所以说这一种宣说的这个愿力呢,就是每一部里边都是挑与娑婆众生得度必然相关联的把它罗列出来。
所以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的时候要知道有这些版本,但是它的道理完全一样,全部是佛说的,不要相互是非。但是后面我们的内容就是要特别说明一样,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发心确实是为了灭除这个争论的烦恼,而起这个理性的随喜之心,这就是大家都知道《无量寿经》有什么本呀?有会集本。特别是有的大德近些年来弘扬的是以会集本为根本,那么有的又支持说不能会集,有的又一定要念会集本,然后就在这个版本上弄了不少的烦恼,常会有,所以我们特别今天讲这部经就是要特别说一下,就是这个《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都有四种,第一个是宋朝有一个叫王日休的,就是《龙舒净土文》的那个大德,那么他会集过叫《佛说大阿弥陀经》,把经题的名字也改了。其次清朝有个彭际清的居士,他还写过《无量寿经起信论》,上次介绍了,他也节略过一部叫作《佛说无量寿经》。
还有清朝的魏承冠居士,他也会集过《无量寿经》,魏承冠就是把《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给列在净土五经一论,是他给定的,这个大居士。那么我们现在接触到是民国年间上个世纪,也就是夏莲居居士会集了一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是可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最多能够接触的就是这个会集本。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这么多本,到底依哪个本啊?今天我们首先是要明白,会集呀就凡夫而言,那就等于说给经文做手术。那经是佛金口宣说的,你再要上面做手术,当然可以,可是确实非一般人物所能。因为这个事儿太大了。而且这种深和广的利益,就是我们投向于深和广的利益来讲的话,理性上来说,从发心而言特别难能可贵,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这几位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德居士了,但是也真是,都是居士。那么就住持法道而言确实不利于长久的持续,这就是一个客观。
你看我们现在就因为会集才往往生是生非。所以说这一点上就是这些会集的大德,他在弘法度生上是有利益的,也不能够彻底给抹杀了,利益还是很大的,功不可没。可是在法道住持上,就是在弘扬佛法上跟法道主持它还算两个系统,在法道住持就是让佛法一直流传下去不出问题,它会引发弊端,这就是有大隐患。为什么呢?你想假如我们现在就说佛经是做过手术的,然后也是后来的人,甚至到了中国以后,甚至到了明清时期民国年间的人这样去会集的,那么再往后流传,再往后流传,就会有人说佛经都是会集的不可信了。所以说这个上面来讲的话它是有隐患的,我们要理解这种隐患,但是我们也要赞叹这种功不可没。
所以你看大安法师在写到几部经典的这个认识中就说过,说我们对待会集本要加以赞叹也要扬长避短。什么意思?就是说可以流通,因为确实会集本还是文句比较流畅的,但是另一方面呢,扬长避短,就是它有致命的弊端。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讲我们是这么一个态度来对待《无量寿经》的各种译本,各种版本和各种会集本,不要有这个增受。在这个大安法师的著作里边就讲到有一个叫做律航法师就提议,说如果我们要研究这个大经,就是研究它的义理就应该依着康僧铠(译)的这个《无量寿经》这个本。那么如果我们自己读诵惯了,你一开始缘起的就是会集本也可以继续,不要说心疼得舍不下,最后又听说不对,然后又最后剩的烦烦恼恼,还是继续也可以。
这是给大家交代一下。当然我们最基本的如果依照着最权威的祖师,像印光法师当时就说了,他没有说后面的人,他只说了宋朝这个王日休,他说这个王日休违经失理,违背的违,丧失的失,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说其过大矣。后来他就说了一句,说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就是像这么大的居士,这么有佛学功底,这么发心大,这些居士们当时在会集的时候都是要沐手焚香,斋戒闭关,呕心沥血的一点儿都不为过的,发大愿在佛前。但是尽管如此还尚有此失,他说后人怎么能够已经有了《无量寿经》了,为什么要无事生事?
当然印祖也说了他这么说的目的是:第一个以见会集之难,就是说不要因为看到前面有这么多的人来会集,你也就赶紧会集一本,你看怪得很嘛,弥陀经就没有会集的,观无量寿经也没有会集,其它经没有会集的,就这个《无量寿经》有会集的,而且会集了第一本以后,二三四就开始了,这就是人的习性,他就会看样儿学样儿,所以一有先例,后面就很麻烦;再一个就是以杜后人之妄,就是防止后来的人都说佛经是会集的,所以本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就依照印祖的楷定,五经的版本,把《无量寿经》首选了我们讲的曹魏时期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这个给大家交代一下,我们主要是从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大家手里拿到的版本都是康僧铠的本子。好,这是一点。
下面我们就开始从《佛说无量寿经》这六个字,这部经题开始讲起。众所周知每部经的经题都是本经内容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也是核心的宗旨。所以首先我们总的来体悟 ,你说这么一大部经,里面那么多内容,它怎么就只有简单的一句《佛说无量寿经》呢?所以跟大家讲这就是灵魂,高度概括本经的。讲说的这个道理,这部经里边,展开的这个境界,相关的这个主人翁,都是在经里边,可以说整个全部经典这个内容所围绕的主干线索。所以你看我们一听经题就让学者听明白学习,知道说这部经典里面让我们要相信什么道理,要向往什么境界,要依着什么圣贤来可靠的而修、仰靠。所以说往往经题就把一部经典所有的实践体现点都现形了告诉我们了,什么叫作实践体现点呢?就是启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得到好处。《佛说无量寿经》,就这么个好处。
再老调一下,就是从信愿行的角度,你看佛说无量寿经,两土的世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咱们这儿的教主,无量寿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两土的世尊,一定我们要相信佛,两土世尊的圣言量。如果从愿力来讲的话,依这个所说的法随顺着佛说的法,向往无量寿佛所在的世界这就发愿啊,那么行不是就念无量寿佛的名号。所以你看这核心,经题的关键作用一定是要这样,一目了然的。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讲经总是一开始一定会大幅度地来开讲经题呢?就是经题掌握了以后,第一个我们学的不会走样儿,始终围绕着经题,第二个我们不会忘本,就不会乱发挥,乱浮想联翩去了。再一个就是我们在经题中先浏览一下全经的内容,就像这个预告片一样,你看现在拍电影不是把这个最精彩的片断给你剪接出来,然后来一个视觉轰炸,然后你就生起了非常大的向往之心。所以这也算一个预告短片了,那我们就把经题开始讲起。
先我们讲一下佛说,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经题啊,讲经题需要悟性的,大家来听的时候。大家思想要跟进上来,否则你听的听的可能就乱坠去了,说起来天花乱坠,自己的心也跟着乱,合不到一起了。它是有一个起伏跌宕的过程,大家用神来听,我们常说要用神听。首先我们讲佛说,我们也不讲说自觉觉他了,觉悟的佛嘛,也不说什么悦所本怀就是直畅本怀,悦所怀也,把他心里的话都说出来,这叫佛说,我们首先讲讲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信佛,将来要成佛,那大家都知道佛是觉者,那觉者他是有一系列的反应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真的就是眼睛一闭啥都不知道了吗?真正的觉者,就像佛陀这样觉的境界,他没有不觉之时,没有不觉之处,没有不觉之事。
这才能够担当于觉者,所以说佛的这种觉悟凡夫真的是绝对难以理解的,那又叫我们怎么说呢?大家都来听法,我们每天都在嘴不断地说,可是如果我们啊,大家要设想啊,如果找到一个切点角度而言,你比如说你看整个宇宙的万法,我们就从现象上来说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比如说所有的十方国土都是这样的世界,虽然染净有别,但都是一种物质,一种现象的产生,都存在于整个法界内。那么任何一方的国土,这是从山河大地的依附来讲,不要忘了还有一切众生的身心世界,就是我们所思所想,我们的念头,我们的想法,我们所有一切的身心活动。都在于一个佛的觉来讲全部是现量,现量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他的视野感受中全是现场感觉,不是描绘也不是浮想,对他来讲就是真切的现场,不是蓝图也不是这个策划。这是他觉的层面,所以为什么佛所居的国土,大家不要以为一听常寂光,就概定里有一个,常寂光土就是包括我们所有的染净土,一切时处,一切存在。所以他是,常寂光又叫法身,有时候叫圆满现成真实的世界,所有的这些当下全体在佛的觉悟心中。
大家要知道这才叫觉,那已经都在觉悟心中了,一目了然了当下现前了,还要说什么?你说为什么还要说呢?本来就是如此呀,从来都是如此呀!当我们有想说的时候其实可能已经就不是如此了。是我们说的这样,说的如此,不是当体就明了,可能就远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大家设想啊,就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在福慧慈缘现场,这桌子这椅子这灯这台,你说我们还要说吗?诸位一目了然坐在这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用说吗?就比如说这个话筒吧,我现在说这个话筒,除去我说这个话筒你感觉有,大家齐刷刷的眼睛往这个话筒一看,还需要我说这是话筒,大家说嗯是话筒,需要么?所以你看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的明了,现前所有的心念即刻就知晓了,还要说什么?现见!所以你说佛说,佛说,这个法尔如是的这个道理,这个清净的法身境界,我们所有一切众生的佛性,它是有佛无佛,说与不说,常在世间的。
就是佛出世也罢不出世也罢,不关你的事儿,就是这个道理。你讲也罢,不讲也罢,还是如此,成佛了也罢,是众生也罢,也没有增减。那你说这有什么说的呢?一说就在上面动了,还不一定是真的。由此我们推说极乐世界的一物一景,一法会一庄严呀,行树呀,宝池呀,弥陀说法呀,这都在佛的觉悟世界中是一目了然现前分明的事儿,你要说什么呐!所以大家来理解所谓的佛说第一个是说而不说,没什么好说的,不说就是一种境界,当下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说也是这样,不说也是这样,那好像说也是白说了,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第一个大家记住,从这个角度叫说而不说。但是说而不说只是一个角度,如果你陷进去了也就等于走偏了,不在不说的现量中了,大家能明白吗?就是又开始刻意作意了。所以还要相对有一个不说而说是名佛说。什么是不说而说呢?在觉的世界里当然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可是在不觉的境界里全部是未知和错乱,在不觉的世界中。所以我们就尽管这样,必须经过提醒要解析,才能够突破这个不觉的僵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说呀,就像佛是觉了,可是佛是觉行圆满的,既自觉又觉他的,那么你自觉了以后不觉他,怎么成为觉行圆满呢。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启动了佛说的机制,所以我们现在想想佛的说,虽然他是说而不说的常态,现前境界,可是一旦他说的时候,我们常说天知道,只有佛知道这种说是多么的难能和可贵,所以我们要知道依智来讲,智慧来讲,叫说而不说,因为朗照的,依照悲来讲是不说而说。这样,开始出现在娑婆世间,作狮子吼,直畅本怀,宣说这个说与不说都一样的这个法,来刻意地说。说的是什么?说的是不说之法,这个不说之法呢不说又不知道,所以我们才称之为说方便设教,半生的讲经弘法生涯,一直说到涅槃时期。你看包括乃至正法灭了,像法灭了,末法时期为其弟子,我们现在还在这儿说,替他老人家代佛宣化。所以大家要晓得佛法之存在是由说佛法才能存在,尽管佛法一直存在,不说不存在,在不觉的世界里边。所以我们才皈依的时候说一心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
那么在这样来讲我们就知道,这种说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方便,可是我们还要说当下就是真实,并没有脱离不说的境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说与不说其实是统一的,等一下我们再进一步的勘验。但是众生的说他才能懂,只有说他才能够懂,才能够学会做,不说他就不懂,永远不做。所以在这个说与不说的本来是无差别的,就是这样的,不必说的这个境界中,用说的因缘投向众生能够到的视野,叫做佛说。这叫不说而说。我这样讲大家能听得懂吗?能悟过来啊。那既然这样,那就说明最后是什么呢?说即是不说,不说即是说,说与不说是统一的,我们现在说的时候一定是好像一定要口若悬河,不说的时候就金口不言,好像这两者是对立的,可是要知道在觉的世界中是统一的。虽然说三藏十二部现在还在说其所说,但是大家要知道说这一个法,就是我们现在说说说,这个现象,这个法就在不说的境界中其实,并没有超越不说的境界。能明白吗?
不说的境界就是刚才讲的法尔如是,一切法就是这样的,那我们说的这个现象在不在法尔如是一切法之中呢?所以说虽然我们说称性说、尘说、刹说、炽然说,说的时候能离开不说的当体本体境界吗?能离开吗?说也是本体,就是不说中的一说呀。这是不说境界中的一个法呀,所以你现在就再怎么说,它没有离开不说,没有违背不说,为什么呢?比如说刚才我说了咱们现场桌子椅子话筒对不对?这是我们说的一般认知说这是物质的,不要忘了我们现场还有灵动的,比如说你们的意识,还有我的声音,这跟桌子椅子话筒一模一样,是平等的,是当下现前佛觉悟中一切法中的一法,声音也是一法,桌子也是一法。所以当我们在说的时候并没有跟,好像就跟桌子不一样了,在整体的福慧慈缘的会馆里面这个说,你就说破了嗓子,它跟桌子在这儿,你说在这儿,一模一样,没有脱离出来,是这个意思,大家能明白吗?所以说并不是说就是大家在听,我在说的时候好像就是超越了现前的这个现场,独立存在于之外,并没有。所以说说即不说,再怎么说,还在不说的当体境界中,说也是不说的一种。这叫说即不说。
所以说这个说法的这个说的现象呀,其实我们理解,其实就跟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你看《佛说无量寿经》,那么佛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寿是阿弥陀佛,说也是一法,你我他包括地狱它是一样平等的,都在佛的觉境界中。你说成个天还是在现场法中一个说,一个境界。所以说你就尽管我们现场一直在说,你看出不了这个现场,出不了佛的觉性,这叫做说即不说。那不说即说呢,当我们在表达的时候,目标就是为了警醒当下我们就身在现场,都在,大家知道吧,这个说的警醒功德就,一下子让我们悟到了一切的不说境界。所以大家想想,那这种方式,你设想一下不一定只有说的时候才有,我们这样大家都不说,不要说话,你看我提醒大家不要说话,都这么看着,以前禅宗里面有一个说老僧只管看。看就是说是不是现场?就跟这个释迦牟尼佛开悟了以后,在菩提树下成佛了以后他所有的现场感都出来了,他就不用说只管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你说一切的这种说跟不说,不说跟说的等于个什么呢?大家读《心经》都知道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即是说,说即是佛,佛不异说,说不异佛,说即不说,不说即说,说不异不说,不说异说,一切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才说说与不说都一样,不说与说无差别。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样的话我们才过来过去在说佛说。佛所证的境界,宣说的法门,每天的像凡夫一样示现的生活等等,从来就没离开人家的觉行圆满的境界,只是用方便直通到我们这个阴暗的角落透过了一丝光芒,在人家的世界里到处都是光芒,不需要再去打开灯了。所以我们这儿就说的时候就跟打开灯一样,刻意地打开灯,希望你见到光芒,等彻底见到了以后发现这个光芒是本来就具有的,就是这样。所以说总而言之,说也罢不说也罢,不说而说,说而不说也罢,都是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为成佛。成佛的方法只能有佛能说,故称佛说,这是这样来理解。
那么我想跟大家说就着本经来讲,就着本经来讲在一切的说也罢不说也罢,说而不说不说而说都也罢,在所有的这一切说中这部经典称之为格外之说,无量寿经称之为格外之说,这才是这里佛说的义理。那我们刚才的那些,刚才讲的那些义理呀确实需要你的心微细,还需要参,还需要透,你实在参不透了,只好回过神儿来我们听一下这个格外之说吧,就着这部《无量寿经》的内容来了解一下佛说的义理。第一个这里的佛说是揭秘之说,揭示一个法界天大的秘密,在这部经典里边详细地陈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是殊胜的庄严道场,说这个法藏比丘所修的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都是这样一种情景。无量寿佛的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他的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七宝之树周满世界,所有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七宝庄严自然化成的,这都在里面揭秘。
整个这个所有的浴池都是八功德水盈满,岸上的旃檀树香气普熏,吃饭的时候七宝钵器自然在前,所有的众生极乐世界的天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长得一模一样,形无异状,没有一点点差别,都在这里边说了。一切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事都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显的,为十方往生者提供了这么一个殊胜的修行胜境,也就是在法界里边有这么一个世界。但是如果佛不说,娑婆世界根本就不知道,哪里能听得到?能沟通得到?所以说你看要不是在净土的根本经典中专场地来揭开这个极乐世界的面纱,那娑婆世界众生永远不得知,哎呀有此等的世界,有这样的生活,到人家那儿的生活才叫人间佛教呀,生活修行修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我们这儿天天生活就得吃饭,就得说是非,修行才在那儿端着坐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人家那儿不是这样的。所以说第一个说我们就要知道,揭秘之说,这样的一个净土,举手投足,闻声音,嗅味道,视颜色,触这个尘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之中,这么一个世界,天大的秘密。天天在极乐世界公开展览,就在娑婆国土完全不知道。所以第一个佛说揭秘之说,这是一个板块。
第二个佛说,追溯之说,在这部经典里边明确地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怎么来的,这在《弥陀经》和《观经》里边不知道,没细讲。阿弥陀佛怎么修成的,整个这些细节都是借阿难的这个根机,追溯到阿弥陀佛因地发大愿和圆满大愿的经过,说过去不可思议的劫,有一个世自在王如来度国王出家号为法藏,那么他希望修成佛果,而且他还愿意一切众生快速修成,特别偏爱净土之行,所以发了四十八大愿,称性而起修,用了二百一十亿的这个资历经验,用了五劫的时间积功累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他叫做阿弥陀佛,追溯到五十三尊古佛以前的情形,就在这部经里面告诉我们,所以说追溯之说。
再一个这部经典是利益之说,让我们得利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情形,让我们油然生起这个欣慕求生之心。那么佛还讲到说往生净土的因行,就是你怎么样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这里边也讲到了还有边地疑城等等的因果,相状是怎么样儿的,乃至包括往生的人,随着他们精进的与否,功德的浅深差别,有时候碰到真佛来了,有时候化佛来接引不同,然后往生者还分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一般你看我们常说的三辈九品就是《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里边九品,这里的三辈合起来说往生行者的品位不一样。特别是这个往生以后的功德受益也有差异,所以这一部经典的利益之说就是修净土的纲宗,让我们圆生四土为根本的利益,径登不退。圆生四土就是生到极乐世界虽然是凡圣同居的净土,但是等于说生到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和方便有余土,利益之说。
第四个叫劝诫之说,劝导的劝,这个诫就是言字旁过来,持戒的戒。劝诫之说。这是本经最大的一个特色,大家知道在这部无量寿经里边有一个板块,就是痛彻地来揭示娑婆苦世界的种种恶相,说我们这儿是勤造三毒五恶之业,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所以招感了五痛五烧之果,这一个我记得我那会儿读《无量寿经》的时候跟大家讲,就读到这里深入地剖析了这个受苦的因缘,受苦的情况,而且不明因果的这种颠倒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全情的论证了五浊恶世的这个苦大仇深。咱们这儿说白了就一个成语就描绘尽了,苦大仇深。
你不受苦来不了这儿,你没有仇你不会到这儿来,都是寻仇的讨债的。所以令我们知道说要厌离娑婆要求生极乐,这个板块确实有极大的警醒和劝诫意义,而且非常生动,它讲的真的是特别生活化。你比如说里面讲到说,他怎么个揭露呀,非常无情的把人性最丑陋的这一面: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更相欺惑,就把这种,他不是说素昧平生或者一块儿闹了不愉快才更相欺惑,他说是父子兄弟室家夫妇,一家子最亲最近的,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我们就是这么样,有的是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不管这些的。特别在讲到我们对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怎么形容的说:少长男女,不管你老呀少呀男呀女呀,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就是你有也罢,你害怕失去了,天天不舒服,你没有了,你又也想有,天天受煎熬,所以说有无同然,忧思适等。而且是什么呢?适有一,复少一,就是刚刚有了一点,你就觉得没有还好说,越有越嫌少,他里面说的有是少是,就是什么东西有了以后你才觉得这还不够,说得多到位,就是把人性这种生活中最恶劣的这种发挥说得非常到位,就受不了了,真实地往七寸上打,就让我们舍下这个舍不得的世界和舍不下的人际关系。从这种觉苦中劝诫我们的求生出离心,所以说劝诫之说。
第五个正信之说,印证这部经的真实性和极乐世界存在阿弥陀佛。我要跟大家说,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当时的四众弟子在佛的威神加被下,即时就全部同时看见无量寿佛放大光明,阿难还见到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像须弥山一样高出一切世界之上。那我们就要知道所有的经典,哪怕这个经典要么是佛亲自说,或者说佛的弟子说要佛来印证确实有,释迦牟尼佛说如是如是,像《阿弥陀经》里面也有六方佛代表十方诸佛来印证,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只有这部《无量寿经》是本尊阿弥陀佛亲自现身来印证的,当时他出来的时候形容,譬如劫水弥满世界,整个就浩浩瀚瀚,没有差别了,这就是《佛说无量寿经》的一切说,确实如此,叫做正信说,只有阿弥陀佛亲自出来印证让大家起信,在场四众弟子都看到了。那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现在佛相也没了成了经文了,能看到一个像都不错。所以说第五是正信说。
第六是授记说,在末法的最后时期经将灭尽的时候为了度众苦,佛特别的慈悲加持,令这部经住世最后百年做最后的救度,也彰显了本经的殊胜稀有和难得。同时我们也等于说授记说也给我们一种彻发危机感,给我们的修行也来种加持作用。为什么呢?你想想经道都要灭尽的时候,还要特留此经百岁中得度呀。我们就不要等到特留此经百岁的时候呀,为什么这么说?你说我们世间法还说迟不如早,早不如就,就就是立刻,马上就是的意思,那就不必等到百岁的时候,这是一种加持的言教。
所以总而本经上述的一切内容,都是释迦牟尼佛特别地大开净土法门,又于千经万论,详略不尽同宣说的格外之法叫做佛说。希望我们在这个烦恼重,天然具有怀疑,断恶修善的心很难发起的地方,拈出了这么一个,在我们本国常法转向净土方便的这样的一个力挽狂澜之说,叫做佛说。当然如果说大家想把这个佛说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了解一下,我们也可以不妨把这个经题再做一个切割,本来这个经题是,佛说,无量寿,经,是这样切割的,对吧?我们如果把这个再进行一个切割,佛说无量,什么叫佛说无量呢?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咱们娑婆世界说,对不对?于此五浊恶世说此世间难信之法,可是我们要知道,他方诸佛还同时在他方国土中说。怎么得知的呢?你看后面经文里面讲到说,诸佛国土菩萨几百亿几百亿不断地往生极乐世界,那他们怎么知道极乐世界的?
肯定在他方国土里面,有他的教主佛在他方国土里面不断地说,劝往生呀。而且大家要知道,在他方国土里面,而是用他方国土的常法来引他方的众生入西方胜境,因为他方国土的众生,人家那儿的众生不一定长像咱们这样,也不一定只能用说来表达感情理解沟通呀,所以变化多端,你想想无量内涵就出来了。一个国土极乐净土法门是一个格调,你怎么想都想不到想不全,太离奇了,这种离奇就是我们说打妄想,你都妄想打尽了你都打不全,要不然不能叫无量。所以你看这叫此土也说他土也说,此土说他土说就是法界说。为什么说法界说呢?都在一个法界呀,如果我们把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叫做主会场,他方国土就是分会场,如果他方国土的分会场中,其中一个会场是主会场,那么其它的他方国土就是分会场。我们这儿释迦牟尼佛的会场就是分会场中的一个会场,但是所有这些皆入极乐世界这个总会场,整个法界遍地都在开极乐法会,叫做法会说。
所以你看佛说无量,就是无量无边,此土他土尽法界都在说,佛说无量,也就是说无量佛说。佛说的无量是在无量国土说,无量佛说就是在各个土中都有佛在说,所以称之为佛说。大家应该做如是的理解,所以叫做佛说。能听明白?好,这叫做佛说,我们再来看无量寿。这是经题里面最主要的内容,大家想什么叫做无量呢?我们都知道这是极乐世界教主的名号,本经也说阿弥陀佛的光明第一,寿命长久,所以无量光寿。《弥陀经》里面也说,彼佛光明无量无所障碍寿命无量,那我们就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都知道无量,你能够吃透这个无量的量是多少量吗?所以说首先我们要了解无量的内涵,什么叫做量?量就是局限,就是一个边一个际,所以称之为量。
那我们通常在我们认知的量中,一定只有有量和无量,现前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分别染土中基本上都属于有量之有量,什么叫做有量之有量呢?就是一切的分别心中有长有短,是不是?有边有际,那就有一个对比,比如说有五,这是五,这是一个量,那就有十,也是一个量,五跟十一对比,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是不是?都是有量,十也是量,五也是量,但是它有对比性,所以叫做有量之有量,都是有量的。在我们这里你看念佛,你是念一千,还是念一万,还是每天念三万,总归是一个有量的世界。
其次叫做有量之无量,什么叫做有量之无量?在我们有量的这种常情中,一定要相对等的用无量来超越我们有量的这个量,一定要相对等的用无量来超越,否定有量就成了无量了。所以你看为什么这里叫遮诠,不是说阿弥陀佛是多少量多少量,而是用个无量先否定,然后再用量来量。我们在超越我们的有量之量,可是大家要知道,在我们有量的世界中能够超越有量吗?能不能?有量的世界始终并行的,我们说无量的时候其实是什么呢?其实都是量,有量是量,无量是因为有量而说的无量之量,还是量,是不是?所以叫做有量之无量。
另外一点就是把无量世界,无量的境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量,像无量寿佛的无量,要在有量的世界里面下意识地表达一定要方便说个量,所以你看这里才说本来是光明彻照,寿命无终,但是他说唯说,阿弥陀佛还是寿命无边无际,但是还是会涅槃,观音菩萨将来会成佛,那会儿极乐世界又叫什么名字,这就属于说有量之无量,在有量的世界里面,你理解不了这个无量的真实内涵,只有说相对有量立个无量,在有量中依照这个无量来超越有量,叫做有量之无量。
真正最终极的是什么呢?无量之无量,什么叫无量之无量?打破一切的定量,最极究竟,通达无边无际之无边际,无始无终之无始终,方便说了一个词叫无量之无量。就是完全就不可说嘛,佛法里面大家听说过说,不可说不可说就是无量。真如佛性都是无量的意思,你看是通的。所以大家想想,你看就这三个层面来讲,我们在学习《无量寿经》里面你一个层面都离不开,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学习经文,给大家讲课,一节两节,在这儿讲了多少讲,始终要入到有量之有量,对吧?可是有量之有量,我们为了描绘极乐世界的无量功德,又要设想在有量的范围内,设一个无量的局出来,大家向往无量,但是真正最后我们往生了,入到无量境界中,原来发现无量之无量,从始至终离不开这三种量。最后发现有量无量还是一样的,就跟说与不说完全等同一样,没有差别。
那我们来看如果就着这样的一个,我们彻底从无量的角度来看,我们想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横遍十方,无量寿是竖穷三际,打破这个时空以后还有什么呢?大家想想还有什么?还有什么?有什么?打破时空以后还有什么呢?你看我们现在,比如说这个时空交错的这种颠倒世界中,我们什么事情,什么存在能够离得开时空?能离得开吗?什么东西能够不在时空之中,能不在吗?那么既然这个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那就是彻底的爆破出这个无量的内涵了,没有什么时空概念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了?要知道在这时真正是什么呢?什么都有,这才叫无量,才真正爆破出无量的内涵,就是说时空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时空量而出现的,对吧?所以我们才有分别,有格局,一旦打破时空以后就成了无量,无所量而无所不量。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没有三千大千世界,是真正三千大千世界才映现出来,原来的未知,原来的颠倒,全部已知和正确了,是这样的。所以这才叫做无量,无量寿无量光。
如果你在这个角度,我们就发现原来说确实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之外还有什么?比如说他叫大愿王嘛,他的愿力也是无量的,虽然他发了四十八大愿,那是就我们这个土,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挑出来适合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而说的四十八大愿,有可能有的世界得说四百八大愿,有的世界得说四千八,有的世界说四点八就行了。就是这样的,所以他这个愿力就是随心所欲,无边无际,就跟《华严经》一样,真正的《华严经》是有恒河沙无量际,但是到了咱们南阎浮提,那么多,我们不要说受持读诵,想象都想象不来,所以到我们这儿成了什么?四十卷,六十卷,八十卷,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愿力就是无量,有多少众生,他就有多少愿力,无量愿力。他的庄严也是无量的,你们以为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当然我们刚才就讲了嘛,水鸟树林,那是因为咱们这也种树,咱们这儿也养鸟,宫殿楼阁,那是咱们这儿住房子,咱们这儿有卧室客厅,有殿堂法堂。
他方国土没这些的时候怎么去劝导,极乐世界怎么形容?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果有一个世界它啥都没有,全部是圆圈,这众生就是吃也在圆圈里,住也在圆圈里,他在那儿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圆圈是非常美妙的圆圈,不像咱们这儿的圆圈,极乐世界的圆圈就是你可以同时睡的时候就吃,吃的时候就睡,他只能这么讲。所以这叫做庄严无量,我们这儿,因为他方的国土不是咱们这儿这样的,人家说的说七宝池八功德水,人家听都听不懂,什么叫池,什么叫水,人没有这玩意儿,那你怎么办?所以说庄严无量,正报是这样依报是这样,依报是这样正报是这样。有多少国土的情形就有多少极乐世界的庄严,庄严无量。还有极乐世界的国土有多少?确定只有一个极乐世界吗?一人一个世界。阿弥陀佛难道真的就一尊吗?那怎么叫无量寿呢?无量寿佛,无量的内涵。
所以大家想想,阿弥陀佛的身也是无量的,极乐世界的土也是无量的,全是阿弥陀佛心性的发挥的这个极乐世界,应机赴感,往生唯心而去,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阿弥陀佛,就有多少极乐世界,大家要知道。就比如我们现在念佛的时候,一个众生念南无阿弥陀佛,想一下极乐世界,就会有一个阿弥陀佛,一个极乐世界现。多个众生念,都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一个极乐世界,就会有很多个,一个人现一个呀,很多个阿弥陀佛现,很多个极乐世界,多个众生。多个众生念念念阿弥陀佛,那你说得有多少?无边的众生念念念,一念一个阿弥陀佛,一念一个极乐世界,念念都在念,无边的众生都在念。所以说阿弥陀佛身也无量,土也无量,叫做无量寿。这也是无量的内涵。
所以大家想想,由于说身土无量,所以就可以说是怎么讲呢?接引众生也是无量,安置往生众生也是无量。总而言之不管是神通妙用,不管是威德感招皆是无量的,只要与阿弥陀佛发生了关联,有了缘了,我们已经就具足无量的内涵,这个道理真是非常人所能解所能悟。但是它就是这样的,我们天天说无量寿,无量寿,阿弥陀,阿弥陀,这就叫无量。但是我也要告诉大家,这是常人最能解最能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跟大家说真正的无量的内涵是什么呢?真正的无量的内涵就是一量,就一个,统一的,就搞定了。所以所有这些法门修证,所有的教理行果都就由无量寿,由阿弥陀佛就搞定了,什么你的法门行门,什么修证次第,全部由无量中就由这一量摆平了。这才是真正的无量寿,我们能够从一到多,也能够从多到一,一和多?也是什么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你看整个法界的道理就这么简单,一切法门就这么简单,成佛就是悟的这一点理,一句名号搞定。所以我们才为什么说念阿弥陀佛就怎样怎样,怎么说都不过分,怎么宣化赞叹,怎么称扬怎么随喜都不过分,你想说成什么样,为什么?他具有无量的内涵,你说都怕你说不尽,钱一样怕你取不完。你想要理解这个呀,我们做一个背景考量吧,就是为什么说无量最后其实就是一量。我们讲讲,这个有点专业,就是佛说佛说,我们还在讲佛说无量寿。佛说有一个背景叫做四悉檀,听过没有?有听过的,四悉檀,一二三四的四,悉,就是皆悉圆满,皆悉饱满舍悭贪的悉,熟悉的悉,就全部的意思,檀就是布施的意思,檀香的檀。四悉檀是一个专业词,听起来不懂,我们一讲就知道了,四悉檀就是普遍布施的意思。怎么讲?他说佛出世,一辈子讲法,其实本来是不说之法,怎么说呢?因为有四悉檀的因缘,所以才说的。什么叫四悉檀?
第一个叫做世界悉檀,就是说世间法,包括我们学佛也是,你多行善事会有长寿富贵果报,但是生生还在这个轮回之中,这叫做世间法,只在这个层面就叫做世界悉檀,给你布施世间的法则。第二个叫做对治悉檀,佛在讲这个法的时候,就是你是什么毛病,他设立一个什么法门,专门对治你这个毛病习气,这叫做对治悉檀。第三个叫各各为人悉檀,什么叫做各各为人悉檀呢?就是说每个人你修行的路上,佛会设定专门为你量身订作一个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让你来修,这叫各各为人悉檀。那么最终究竟圆满的为入什么呢?为入第一义悉檀,第一义就是入真如境界,就是刚才咱们说的那个不须说的境界,彻底的觉悟,这叫第一义悉檀。前三者都属于世间方便,后一者属于究竟圆满。这四种佛为什么说?这四种说法的情形,佛说佛说,就把所有的教法,所有的经典,所有对的根机讲的法门全部都摄在这四种类型,不能超过这四种。
那我们想想如果说就世间来讲,世界悉檀,大家说念佛是不是可以确定有利于世间法?我们好多人念佛念的病好了,好多人念佛念的确实违缘没了呀,因缘转了呀,而且我们常说念佛法门就是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所以说世界悉檀,你看无量寿的这个名号在世间流通度化多广呀,是不是世界悉檀?所以第一个一句名号就是世界悉檀。其次对治悉檀来讲,对治就是对治自己的习气,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到说我们修念佛三昧,我们还会修其它的三昧,像有法华三昧,大悲三昧,楞严三昧等等,有很多三昧就是说它有局限性,它可能只对治得了我们的嗔恨心,但是对治不了贪心,有的对治得了贪心,对治不了欲望。只有念佛三昧能够对治一切习气,一切烦恼。就在念佛三昧中所有这些贪嗔痴,所有这些财色名食睡都可以对治,是一个总持对治,我们想想一旦念佛就等于说转凡心成佛心,这是不是对治呢?对治悉檀,就又把第二个对治所有的一系列法都给摄进去。
第三个我们来讲各各为人悉檀,我也在此常给大家讲过,说我们要信受净土,信受极乐世界,纯为干什么?就是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专为我发的,极乐世界就是专为我设定的,所有我结的这些佛缘,他们都是来设的局,共同合作来成就我。这就是叫做各各为人悉檀,就是佛为我说的,专门为我说,阿弥陀佛大家早知道了,人家早知道了,就是为了让我知道。你要知道我们调治成这样的心境,是非常高的修行境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悟?所以这就叫做各各为人悉檀,我们最难理解就是说第一义悉檀,真如佛性,这跟无量寿名号有什么关系?当然有了,刚才我们就已讲了,无量有量,有量无量,最后无量无量,全部说的就是第一义,当体就是第一义,持这个无量的光寿,就用这个能量打开我们直通无量。所以你想想,蕅益大师说过,说当知离开现前一念无量寿之心,现前一念无量寿之心,就是打破时空,现前的一念介尔(之心),就是我们这个本有的真如心性,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
就是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是已经打开了吗?既然打开了,那么就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正在念啊,正在念的时候已经打开,打开的时候正在念,离开现前的一念无量光寿之心,还哪里去找一个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名号?如果离开这个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大家要知道这就是彻头彻尾形容什么呢?第一义悉檀,念佛就是第一义,当体就是第一义。是这个样子,所以你看我们说佛说佛说,佛说一代教法,就由这四种悉檀全部给摄尽了,而一句无量寿佛就可以把四悉檀全部的无量为一,一为无量,这就叫无量。这叫佛说无量寿,所以你看无量的内涵是不可思议的。刚才我们讲的用无量来表达,只能用这个遮诠,用否定来表达这个,用无来量,一旦用有来量的时候就有局限。无你是找不着的,因为我说无量无量,无边无际,无边无际意味着没有一个边际,你一说的时候,你说有多少边际?
那就有边有际。所以你看为什么用无量寿,用无来修饰量和寿?就是这个。所以大家想想极乐世界这个清净国土,阿弥陀佛这尊本尊圣者,他就简直就跟整个宇宙万法一个最深究竟的一个源头一样,这个源头是周遍融布在所有的十方三世的法界中,它靠什么载体?就要靠光和寿,光的话就可以整个空间都充满了,寿的话一切时间都搞定了,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只不过这里是用寿命来代替一下。那么由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佛一切情形这么一部经,就叫做《佛说无量寿经》。所说的依靠佛的力量作为增上因缘,往生到极乐世界,等我们回来时已经是大菩萨,就是这么一个顿超生死,简易到极点,方便到极点,让众生快速悟入佛知见的这么一个法门,说这个法门这么一部经就叫《佛说无量寿经》。
这就是我们《佛说无量寿经》的经题,而且跟大家说真得是这个题目确实是非常微妙。为什么说佛说无量寿佛呢?就是说只有佛说的才是能够说的是佛的境界,佛说无量寿佛,菩萨都说不了佛境界,大家说是不是?文殊菩萨都说不了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说出来佛的境界,所以叫《佛说无量寿经》。也就是说佛的情形一定是佛说的才能说清楚,说的一定说的佛才能说境界,就这样的。所以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说阿弥陀佛的这个情形,也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情形才能让释迦牟尼佛来说,因为他们都是唯佛与佛究竟明了,跟菩萨都没有份,我们九法界以内的众生就只能好好的听吧,认真的信吧,努力的行吧,就仅此而已。
再一个大家知道,特别是如果我们从净土的角度来讲,为什么说《佛说无量寿佛经》呢?如果说佛都是觉行圆满的,佛觉行圆满,不但要觉圆满,还要行圆满,对不对,行圆满的时候,唯佛与佛才知道这个行是怎么圆满的,就跟他们都登山登到最高峰顶的时候,只有站在最高峰顶的时候才能够心照不宣的,从这个峰顶看到各个从山下上来之路,对吧?如果你只片面在这边走的时候,那边你不知道。所以也就是说只有到了佛心照不宣的妙高峰顶,全体窥到上山的各种路以后,才在这儿特别格外地说,还有这么一条上山路,这么一条成佛路。所以这就是说他们都尝到觉和行,特别是行圆满这个艰辛跋涉的过程,最后告诉我们还有简单易行的,因为他好不容易从那边上来,站在这儿发现那边有这么好的一条路,你们有过这种么?出去旅游或者什么,走着走着,绕来绕去,累得要命,突然发现还有一条小道,但是走上去才看到,山这边看不到。这也是一个佛说无量寿的内涵。
总而言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佛说无量寿,当然经就不必讲了,在此之前也讲了好几部经了,相信大家也基本上都听过了,经者,贯穿常法,也说到经是佛说,也有天人说,也有化人说,也有佛弟子说,但是不管谁说,这个经都需要佛来印证,否则不能称之为经,三藏里面经律论,只有经称之为圣人所宣的,论典就是祖师们来著的等等这些,所以经就是法宝的意思,可以说经就具足了佛法僧三宝,具足了菩萨一切的六度万行都在其中。你看我们所有的智慧,所有的修行,最后直至成佛的功德,从哪里来的?全部是从大家人手一本的经文里面来的,所以你说不说,你敢不说吗?不说都不知道呀。就一样的有时候,我们拿着这个经本,大家想就这个《佛说无量寿经》经题,那我们就讲了一节。如果不讲,有的你都悟不到这儿,你不知道说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原来如此,那以后你在修行念佛的时候,很可能有一些搞不定的问题,就因为这个法义,你透过去,这就叫经。经还有穿针引线的意思,所以等等诸如此类的吧,大家反正是自己去用功,这是经题。
下面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就是要讲一下这部经典的译者,看到没有?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康僧铠这个法师顾名思义,你看天竺三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德,精通三藏,经律论三藏非常精通,为什么他姓康呢?他是古印度那个时候叫康居国,翻译到咱们中国了他所在那个国家,他的祖国叫康居国,他的梵语名字叫僧伽跋摩。康僧铠这个法师不是中国人,他精通三藏,在三国的时代,就是曹魏的时候嘉平四年来到中国,就住在现在洛阳的白马寺,在洛阳的白马寺把这部《佛说无量寿经》翻译出来。
为什么你看,我们这里引申一下,打个小断,你看康僧铠,他姓康从康居国来的,当时经典翻译,就是佛教初传东土的时候,到汉地来传法的大多都是外国人,我们都知道是梵僧嘛。那么人们就会按照在东土咱们这儿的习惯,方便的称呼,给他起一个简化的音译的一个名字或者起一个汉语名字,我记得前些天有一个说相声的一个外国人,他外国名字搞不清楚叫什么,他到中国来叫大山,然后中国人都知道他叫大山,但是姓什么不知道。当时的情形就是这样,这些大师们到了中国都有中国名字,可是没有姓,最后怎么给他们冠的姓?就是说你从哪儿来的就给你姓什么吧,所以说因为他是从康居国来的,就用他们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名称给他们冠一个字,称之为他们的姓。所以叫康僧铠,其实这个康就是因为他从康居国来的。
你们还听过安世高吧?安世高这个人也是有名的大德翻译,因为他原来是安息国的太子,出家修道了,就给他以安为姓,像如果古印度,比如说印度那边来的,印度不是叫天竺吗?天竺印度,我们有听过竺法兰吧?竺法兰就是把《四十二章经》用白马驮着到了我们白马寺,是翻译《四十二章经》,翻译到东土的第一部经典。所以因为他们是印度来的,所以那会儿就让他们姓竺了,天竺嘛。还有竺法护,都来自天竺,就以竺为姓了。还有一个大月氏国听说过吗?这个月(rou)其实就是咱们常写的那个月亮,大月氏(darouzhi)国有时候也叫大月氏(daroushi)国,这里边来的都姓支,像支娄迦谶,支亮,支谦,这都是佛教上响当当的人物,他们那会儿从国外来,就直接让他们姓支。
后来我们现在为什么都姓释,释宏海呀、释法藏呀,为什么都姓释呢?就是慢慢到了这个魏晋的时候,翻译的经典越来越多了,汉地的出家人越来越多。汉地的出家人当时的姓也有两种,包括外来的,要么是随着这个国家姓了以后,流行一段时间又流行什么呢?又开始流行佛法僧三宝,就是姓佛,姓法,姓僧,怎么姓?你看姓佛大家都听过佛陀跋陀罗吧,去过东林寺没有?翻译《华严经》的这个,是六十华严,佛陀跋陀罗他的舍利塔,就是他的墓现在还在东林寺,你们去看这个碑还能看得到。并不是说他的国家音译过来是佛陀跋陀罗,他到了咱们这儿都姓了佛,所以他们的姓氏就用佛陀跋陀罗,《四分律》就是佛陀耶舍(译的),这都是以佛为姓。
还有以法为姓,法叫什么,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法叫达摩,有时候又翻译成昙无,就是昙花一现的那个昙无,所以也有一些人就叫昙无竭,昙无谶,佛教上也有这样的大德,这就是以法为姓,还有以僧为姓的僧伽提婆等等。后来随着这个,到了东土以后,汉地的人也出家出得多了,就是中国的僧团慢慢也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以后没办法,只好怎么样?拜了师的就跟认了父亲一样,随着师父的姓,像支遁当时就拜了支谦为他的师父,他就叫支遁,就是随着师姓了。可是越来越多,就开始比较乱了,只有到了东晋的时候,有一个释道安法师,他就依着佛在《阿含经》里面说,所有的河流入到海里面都称之为海水,所以他说四姓出家皆为释种,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释。
所以到现在我们所有的出家人,统一就是姓释迦族,称之为释。所以当时康僧铠这个法师,他为什么叫姓康呢?就是因为他从康居国来的,三藏不用讲了,天竺也不用讲了。但是这位大德他的弘化事业没有多说,因为他具体的事迹也不明,但是他最大的功勋,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受这个巨大的利益,就是他称性地翻译这么一部流畅绚烂的这么一部大经《佛说无量寿经》,是由康僧铠这位大三藏翻译过来,我们现在才能够受用,才能够宣讲,才有的学习。好,这是我们今天的大致内容,既然讲到这里也感恩大德给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经)因缘。
下面我们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