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三讲

好,各位同学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三讲,在上一讲的内容中,我们主要是把蕅益大师说明为什么要编辑《净土或问》,然后把《净土或问》跟前面一些弘扬净土的大德们内容的一个相比较。让我们观察到时代的变迁,越到末法时期弘扬净土其实越是辛苦,因为邪见太多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接着最后这一段讲到净土和禅宗,合在一起就是双赢双美的,如果一定要把他离开,分开来做个比较,论个高低,就把这两个法门其实就是都给伤了,一损就俱损。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后面的这一段说明中就讲到,其实大德们虽然在极力的弘扬净土,有一些浅见的人,他就会觉得下意识的就会认为在贬低其他的宗派,特别是禅宗,他不知道实际上是在扶持禅宗。大家现在的内容还没有展开,你还可能听不到这个味道,在扶持禅宗和其他宗派。

所以在后面内容的开篇,就讲到永明大师虽然做了《四料简》这个偈子,看上去是主攻的在弘扬净土,实际上是非常有助于宗门教下的匡正,就是除去流弊。但是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道人,有悟性能够会通能力的话,他就会有偷心、有邪见,不能够理解祖师的这个层面,他就会生出来一种异议。

所以,可能我们大家这会儿一听这个还听不到这,刚开始就给我们已经铺垫过了,这个《净土或问》它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论典,是非常精练和高妙的。所以你看这就如同说当时印光法师在的时候,后来往生,只有弘一大师才能够看到和理解,印祖在“明弘净土,暗护诸宗”的这个手法。有的人他一听到《印祖文钞》他还来气,我就见过这样的人,听到他说印祖婆婆妈妈的劝人修净土,修你就修就算了吧,你要没完没了的劝别人干什么呢?受不了,所以你看这就是有邪见,知见不正。唯有弘一大师这样的人看出来了,印祖其实是在八宗并弘,有的是在用“面子”弘,有的是在用“里子”弘,就像衣服一样里子、面子是一件衣服,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

所以蕅益大师后面的这一段话,咱们今天把他展开来看看,其实也很重要。他怎么说呢,他说,如果是宗门教下都属于上上根器的人,也就是说学习佛法特别的灵光,一听就能够悟,还能够举一反三,是通透的。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一种遭遇吧!有的人在佛法包括知识名相也罢,或者说一些需要他有一些悟性的也罢,他一听了就通透。有的人呢不要说掰开了揉碎了讲他都入不进来,甚至有时候来三皈依的时候,念个“往昔所造诸恶业”他都念不全乎,为什么,就是过去的熏习。

所以蕅益大师说,从心地上能够参破最难理解的这些禅宗的公案,容易误会的这些禅宗公案,能够用差别智慧讲清楚,让大家纯粹的能够明白了最难说明的差别名相,佛教的名相。而且能够超越凡夫还有外道,甚至一些小教等等,这都属于歧途,都是绕远的路,不走这些远路,直接踏上成佛之道,这样的人。蕅益大师说的就是有这样的人,能够从见解也罢,修行也罢,就是这么一路走过去,永远再不会误入歧途,这个十分的不容易啊,大家想想。为什么蕅益大师这里提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认可有功于宗教的极力弘扬净土,因为十分不容易呀!

就是什么叫做参破禅宗的第一公案呢?禅宗的公案,他不是按套路出牌的,他虽然也是讲出来的话,可是你是不能用文字去理解的。理解都不了,云里雾里怎么都不懂,你怎么去参破呢。大家知道什么叫参破,参破就是要找准这个领悟的点,既得了禅宗公案文字的引导,但是又不随着他所说的语言文字,所谓的意境生起执着心,他让你一下子就离开心意识的作用,顿然就跟腾空鱼跃一样的,这样的叫做参破第一公案,就是开悟。

从学教的人来讲,能够讲透第一个差别名相就更不容易了。因为你要去讲法呀,考虑到人的听闻领悟的能力,你要运用最佳的语言去组织,要保证在此情此景下让听众能够理解的到位,而且还不能偏离了佛法的正见。大家要知道只靠知识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开了圆解的人,所以这两者就属于宗通、说通、教通的人,咱们常听过这个。这样的人又能去入到十方世界,为在迷的人去引导、去超越。蕅益大师说能够理解到这个地步的行者,他不认为说从教也罢,从禅宗也罢,从净土也罢,只不过是完全一味的佛法的三个方面的用处,这三条路其实都是入解脱门,入成佛之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能够特别的劝导大家求生西方,你看这就跟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知见了,释迦牟尼佛讲了一辈子法,最后都是劝人导归净土嘛。

那说了半天这是蕅益大师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这句话的落脚点?就是我不相信这样的话,这样的人会说宗门或者学教来是高妙,净土呢是低级的,不上档次的。他说这种人说这样的话我根本就不相信,言外之意就是说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所以蕅益大师这里才把从《净土十疑论》到《念佛三昧宝王论》一直到这里的《净土或问》,为什么这样罗列出来呢,就是因为有感于法运盛衰的缘故,所以才把《净土或问》给列出来,成为《净土十要》的第六要。

综上所述,就是蕅益大师对于把《净土或问》收编在《净土十要》中的一个态度,这是蕅益大师的说明。

下面我们开始要讲《净土或问》的具体内容了,再说一遍,前面讲过了《净土或问》义理比较深,他的主导线索就是以禅宗和净土的差别和会通为主的,所以大家听起来也是非常的直接,开门见山,大家一定要带着前两堂课讲过的背景来听,才比较顺畅。

这个问题出现的开始他是有一个场景,我们就不再依着文字来逐字逐句的讲了,就把这个场景给大家描绘一下。就是说天如惟则禅师呀,他正在禅房里边坐禅,这个时候就是有参学的参禅者,他就推开了禅房的门进来,来参学嘛。大家知道参学是古代一个道人的,可以说他生活的主旋律了,在某一个寺院里面住的养一养道,或者用用功夫用到疑情起来了,这样的出去寻师访道,这样的基本上就是去问法、去求法这样的态度。还有一些,他是出去以后心里有问题,提出来质疑,他需要大德给他解惑来安心。另外有一些就是,自己觉得好像已经有所悟境了,就想到处去问问话,斗斗法,看自己是不是悟了,这是比较虚心的。还有一些以为自己悟了,他想去看别人号称是开悟的大祖师到底悟了没有,这样去斗斗法。有的是以为自己悟了,实际上是“误”了,误区的误。

所以特别是禅宗下的人,我们都把他不是叫做“禅和子”嘛,禅师嘛,他是不拘小节的,甚至不顾礼节的。当然需要是他有真实的见地和悟性,有的人就属于“狂禅”了。那这个禅师来讲的话,他还属于有一些心中的疑惑解不开,来面见天如惟则禅师。来了以后,他就跟惟则法师一块儿坐着,一个盘香已经差不多要点尽了,这个时候就等于说时辰到了,才齐整衣服起来提出来疑问,疑问的核心,一个就人而言,一个就法而言。

就人而言,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永明延寿禅师,他说这个永明延寿禅师得法于天台的德韶国师,又是法眼宗嫡传的徒孙。这么有名的人,当时在杭州的净慈寺(净慈寺大家都知道,就是济公老爷在那呆过,而且还有一口井,净慈寺的那口井想必大家都太熟悉了,就是连夜把木头给喷出来的,这是济公活佛给显的神通嘛),他在那里领众修行,光徒弟就有千人以上,所以这是指他的这个人属于根正苗红的法脉正统出来的,不会有问题。

就法而言,他的弘法事业也是非常广大的,他的机锋禅辩都非常的敏捷。大家要知道,禅师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反应要快,我们以为反应快了,一定是说他这个人比较聪明,脑子转的灵。其实不是的,为什么,因为禅是不做思量的,他不是用咱们烦恼子的这种起心动念来进行对答,他是称性的应机,就地取材来施教的,所以他是下意识的就把法给露出来了。

所以你看这个人就提出问题,说永明延寿大师这个人,他的法如此的出众,可是为什么人人都赞叹这样的一个大德,“奈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大家听明白了,奈何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他直说了禅法之外自己又转修到净土了,而且还是以这个净土法门作为根本来教示大家。这是通说他对永明延寿禅师的不解,那么别说就是具体指出来什么情况呢,就提到《四料简》了。

他说《四料简》里边讲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他摘了这两句。摘了这两句的话,他就读出来其中的一个味道了,他说从永明延寿禅师的言语中,他就知道他是极力主张劝修净土,没有一点点的迟疑,非常的决绝。他就认为说难道这不是自屈门庭,把宗门给淹没了,而太过于盛赞净土了吗?他认为这个不是个小问题,所以就是请天如惟则法师给他说明回答。

所以大家看,从他的这个问题中,和他的心态上而言,禅宗的人的问题呀,可以在他这来显得比较典型,他也希望自己意见明确的有有威望的祖师来支持和印证。因为确实如此,如果你没有一样的开了圆解,见性明心的话,你不知道前面讲的,不知道这个相关的利害。他做为一个禅者,往往他见到自己特别景仰的祖师,而做这样的显现,他就会很失落,甚至会起退心,这就是在法上的执着点。

为什么你看在佛门里面常讲到“见和同解”最难,其它的“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这还算好解决的,只有对于佛法的见解是一个见解,大家一致的,比较难。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出去参学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著名的禅宗道场里边一块儿的法师们,师兄弟们。一个师兄见到一个师弟,师弟虽然住在禅宗道场,他见人就劝修净土,劝大家念佛,把他这个师兄给气得说他见到他就退道心,说我看见你我就退道心,你看生气了。

所以这个一直是存在的,当时我们净土宗的十二代祖师,也就是彻悟禅师,也是如此。他后来行归了净土以后,从禅宗的重心转到净土以后,把他曾经所有的开示都给烧掉了,彻底的来专弘净土专修净土,很多当时他的法子心子们就受不了了,这些徒众就受不了了,以为他的见解出了问题,就离他而去了。

我们现在能引用这个什么呢,可以把来果禅师的著作里面,禅宗诽谤净土,然后净土做解释的内容跟大家提几则,我们就了解当时的情况,是一直这样流传下来的。禅宗里面的人,很多几乎都是不买净土的账。因为禅法来讲,是让你彻底的心在不著相,一念不起嘛。像《六祖坛经》里面的内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等等,就让你一念都不能起。所以他认为念佛的心不断,心里就有牵挂,你老有一个“念”的心,这就是轮回的业因呀。而且他还看不上净土人,天天念佛念佛,把珠子拔的巴拉巴拉的响,有时候说着话珠子还在响,说到底是珠子在念呢,还是人在念呢?你静坐的时候,心散乱的时候,口又在念,不能够心静下来,那到底是口在念呢,还是你的心在念呢?说这样怎么能够生西方呢?看不上嘛!所以来果禅师就说,至少念佛的人,他想西方,想他的老家,久而久之,有这样一种想念心,久久自然跟佛感应,能够如愿以偿的。所以你不要笑人家念佛的人,念佛的人有想往生的心,就代表他有出离心。虽然有用“念”在念佛,可是他出生死就有了期限,有了期盼。你无心,你不念佛,那你了生死遥遥无期。

甚至还有一种见解,认为念佛,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一生你的心都在向外求法,不知道佛就在心中。说你天天念佛你都不知道,佛念你不反观一下,到底念佛的是谁?要参念佛是谁,大彻大悟了以后,那你知道自己就是佛,干嘛还要念佛呢?又认为除非得了念佛三昧,才能够保障生西方,否则这一辈子几十年修了个净土,什么都不干,也不修六度万行,也不去做一些护持、建道场、安僧众、广结善缘,这么多的生西方的资粮你不去修,那你怎么能具足经典里面说的“善根福德因缘”?

来果禅师也给他进行了解释,说没有悟的人,才分东分西。已经悟的人了,还分什么心在内,心在外,什么心内求法。说已经悟的人,就没有个“内外”了,向外求,外也不离开内;内心来念,念念也直通极乐世界之外,所以说这就是见解不圆。而且他认为,为什么人家念佛的人这辈子只修念佛,就能往生呢?说六度万行的资粮过去世已经造就。所以大家听明白,就是一个念佛行者,这辈子只念佛求生西方,意味着什么呢?他的六度资粮宿世已经积攒够了,多生积攒的已成了,今生呢就不用再置办了,才能到一心一意念佛的这个表现上来。

所以净土和禅宗自古以来就是相互有一些出入,那当然这不是法出了毛病,都是人的见解不圆,人知见上有了问题。所以这个人向天如惟则法师提出来,你要给我解释解释,否则我心里实在是想不通,那天如惟则法师就给他开示。

这里“答曰”我们读一下,他是怎么回答的。首先感叹,说“大哉问也”,说你这么提问应当知道什么呢,“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于宗教者也。”

这句话说白话是什么呢,你应该知道永明延寿大师,他并不是在有意的一定要赞叹净土,而是他说这个话恰恰是为了护持禅宗和教下,就是参禅和学教的人。所以这里才讲到“深有功于宗教者也”。这个“宗教”不是咱们说的有宗教信仰的宗教,那个可以说是从外围的一个形容,这里的“宗教”,我记得给大家讲过《宗教不宜混滥论》,那里面就提过这个概念。“宗”就是指的禅宗里边,彻悟现前的一念真心;“教”就是依照着他设的次第、解行并进,慢慢慢慢从教法上面一步一步的往真心上走。

所以从这里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天如惟则法师说永明延寿禅师,实际上是在护宗护教呢,因为佛法是“归元无二路”之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相辅相成,但是他重在让你“设教选修”,并不是宗门和教下乃至净土就是死对头,所以这里才说实际上是在护持宗教。

那其他的我们不多讲,从宏观上而言,大家都在学净土,净土虽然很简单的信愿持名,可是大家想想,净土的教法从哪里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具足的吗?我们不管在线下线上,一直给大家讲过《净土三经》,这里面的每一个道理、每一个名相、每一个内涵,都是要运用释迦牟尼佛一代说的法,进行组织说明,来诠释净土。所以如果没有其他的教法,怎么来凸显净土呢?这个既不能够混乱,也不能够截然分开。如果你不去依着教法的难行道的次第去学,就不知道易行道的横超法的殊胜。要想了解净土这么的殊胜方便,你先要知道教法中是怎么一个修行次第,才能够知道这个方便比那个方便,要更加的方便多。所以大家想想,从净土和教法的关系来讲,如果没有教法了,净土也就没有说明与衬托了呀。弘扬净土就需要弘扬教,不可以离开教的。离开教法的话,怎么来说明净土的殊胜方便呢?这是明摆着的事。从宏观上而言。

从微观上,具体上而言,这里天如惟则法师就给他讲到什么呢,可惜永明延寿当时只是说出来他的纲目,就是把他的总纲粗线条的说了一下,而“发明未尽”,就是没有具体的讲解。这是他给这个禅师说的,你并没有意识到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真正的深度。

既然这里天如惟则法师讲到永明延寿禅师粗浅的举,没有细细的说。我们很有福报,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流淌中,中间又出了一位大祖师——印光法师,他把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已经发挥到位了,正好我们今天借这个机缘来学习一下。

在《印光法师文钞》的《净土决疑论》里边,就讲过这个道理。当时也是有人认为,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说话说的支离破碎,所以甚至有的人还以为,这不是永明延寿禅师的著作,这样说的都有,不足以为正见法门。永明延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的人就认为难道在禅堂参几天禅,坐几次禅堂或者再到念佛堂里边打个佛七,你就成为现世为人师的祖师爷,来生能够成就佛道的这样的根器吗?永明延寿禅师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说见了弥陀倒是能开悟,可是你们念佛的到处都是,也没见几个人临终都有瑞相、蒙佛接引呀?所以他就认为永明延寿禅师这个话不足为信,这就等于说天如惟则法师这个时代再往后延续,大家的邪见就更加的多了。

所以我们今天借机说永明延寿禅师“发明未尽”,我们看看印光法师是怎么“发明”的。印祖认为这种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的尝到滋味,就跟向天如惟则法师提问的这个人,表面看呢好像是有点道理,但是深入的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他没有悟到透处。

那我们今天要讲这个呀,按照印祖的交代,他认为其实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的偈文,可以说是整个一个大藏经的纲宗。原话叫做“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就是我们所放心可以借鉴的一个道理,依附的一个法统。但是要发挥理解《四料简》的道理,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禅”?什么叫做“净”?什么叫做“有禅有净”的“有”?什么叫做“无禅无净土”的“无”?大家想我们现在也是粗浅的这么说一说,其实因为搞不清楚这些。就因为搞不清楚,所以导致见地也不清楚,禅宗与净土反而就日渐衰落下去。

所以首先印祖就解释什么叫做“禅”,大家想想什么叫“禅”?我们现在也常说参加“禅修”,到底什么叫做真正东土的佛教的特色,在于祖师的禅法,大乘禅法。“禅”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有时候也叫真如心,大家想想“吾人本具的真如佛性”,这是印祖的原话,从这里面我们就要读懂,这个“禅”不是求来的,也不是修来的,因为它是本具的,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不是修来的。宗门下面,禅宗常常表达成“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实这句话也就是这么说一说,真正意义上他并不给你说破,因为说破就偏掉了,禅是不能说的呀,你一开口就错了。所以大家要知道,禅宗的禅法,就是让人去参,自己去得。你自己得到了,离开这个对待了,没有这个主观客观的,离开这个念头,灵知灵觉显现了,心意识不起作用了,灵光纯真心体显现出来,这就叫开悟了,得了禅法。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候就搞不清楚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宗门”,“禅宗”。那大家实在是搞不清楚怎么说这个“禅”,什么叫做“禅”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什么不叫“禅”。你用你的思维心、意识心、有自我感觉的存在的这种心,一定不在“禅”中。你今天感觉良好,大家坐了一会儿,很舒服,腿倒是盘了一会,也许有点儿酸,坐在那精神上很享受,喝了几杯茶,在榻榻米又有很多蒲团,还穿了几件汉服,只要你有舒服的感觉良好,就绝不是禅。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打坐打的还有点力量了,甚至在坐中可以出来很多非凡的境界,乃至特异功能,什么通。可是只要你有感觉,觉得“我”有了什么什么,“我”做出来什么什么,你还没入到“禅”。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只要你起一念分别心,对待心,你一定在烦恼中,而没在“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说在“禅修”,其实在“缠”,纠缠的“缠修”。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才叫做“禅”,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记得此前也给大家讲过,本来面目一直就是这样子的,就怕你不敢认,不敢信。所以大家看,其实禅宗也是要有绝对的信心,生死心切,才能够现前的。

什么是净土呢?印祖就说了,“只有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大家要记住,就这一句话,就这三个条件。什么唯心呀,什么自性呀,什么每个人都有净土、人人有座灵山塔等等,这一切说,都不属于净土的“专业说”。就是要你老老实实的相信,愿意求生西方念佛,这才叫净土。

那什么叫做“有禅”的状态呢?认真的去参究,参究到力量已经用到极致了。大家要明白,我们一般以为说力量用到极致的时候,肯定是卯足了劲儿,出了一身汗,其实是彻底不使力气,放下了、放开了,这个境界现前了,这才叫做参究到极致。甚至你的心念中,连“我追求解脱,追求禅境,追求寂静”的这个心、念头也得没有了,求一个好境界的心也没有了,这才能叫彻见了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才称之为“有禅”。

大家记得我们现在在讲什么是“禅”,什么是“净”,什么是“有禅”。那什么是“有净土”呢?真实发菩提心,有信愿,持佛名号,一心求生西方,就这么修着,就叫有净土。

所以我们首先依着印祖的介绍,为了能够理解永明延寿禅师说的这个《四料简》虽然在赞叹净土,其实在护持禅宗和教法,我们要了解。先要把这些名词分组的进行理解,什么叫“禅”,什么叫“净”,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我想稍微有点逻辑能力的人,这会儿就分清楚了,禅和净土的解释,他是从教理的角度来展开的,就是告诉你这么一道理。

有禅和有净土的这个解释,是从你真实修行所得的境界,拥有了这个以后而论的。所以教理永远就是这个理,不管你有没有修,有没有得,理就是这个理。但是有没有禅,或者有没有净土呢,他的标准是一定要你修到这个层面,拥有了这个境界了,做到这个地步了,这才能叫做有了禅,或者有了净土。

所以这两者特别的容易让人理解错误,实际上他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只有开悟了才能叫做有禅,不是说弄个话头呀,照着说点公案,就称之为“有禅”。如果参禅没有开悟,或者说悟得不彻底,都不能叫“有禅”。如果再从念佛来讲,老是偏执以自力为根本,老想着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没有真正的生起来真实的信愿想往西方,或者是你的信愿好象是有,但是也不真切,晃晃悠悠的,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一种,你也许念佛念得很精进,我们在群里面现在有好多同修,可是我也看得出来的是,我们现在末法时期,咱们一样的这个效果,一样的这点本事,虽然也许你念得也很精进,可是心里还贪恋尘世间,下意识的就去求果,求生天。有的人还要求来生出家为僧,弘扬佛法、普利众生,我告诉大家这都不能叫做有净土。

这个话这个内容,对我们今天来讲特别重要,所以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净土,就从这来见分晓。其他的宗派都可以讲,说可以生生世世呀,住在娑婆世界,发大弘誓愿度化众生,可以。只有净土不容许有这个知见,你连来生的这个念头都不能起,不要来生了,就是这辈子要往生,这才能称之为“有净土”。

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有净土”,所以大家看,通过这样的一个系列的解释,我们才明白了不是你参禅了就叫做有禅了,也不是说念佛了就算有净土了。必须是已经开悟,这叫做有禅;或者已经有把握能够往生,这才能称之为有净土。

所以大家看看,也就是说你已经成就了这个法了,你才能称之为“有”。所以大家如果能把这个道理厘清以后,大家看是不是深深的有功于护持宗,有功于护持教。你看不管是“有禅”也罢,“有净土”也罢,都是重在一心一意。你如果能够打破这个一心一意,打破这个一心了,那么你就亲自见到自性了。如果你能保持这个一心念佛,那么你就将来能够亲自见到弥陀,就是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我们先把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什么叫做“有禅”,什么叫做“有净”,先把它弄清楚。

下面我们再依着印光法师的,最可以说圆满的讲解来发明一下,永明延寿禅师没有发明出来的《四料简》的这个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条料简叫什么呢,刚才读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指的这个人已经最开始的条件,就是已经彻悟了禅宗,明心见性了。然后又能够深入到经藏,去知道佛说的这个法门是真实的,那个法门是权巧的、方便的。在这样的一种了解下,然后以信愿持名作为自利利他的主线,有了智慧,有了辩才,所有的邪魔外道一听以后都闻名就丧胆了,就像虎有了两只角一样,这不是“如虎添角”嘛,我们常说如虎添翼。这样的人来了,有的人来了,他就以禅净双修给他讲法;有的人来了,他就让他专修净土给他讲法。这种人等到他因缘到了往生的时候,一定是保本就是上品往生,弹指一挥就能够见到佛,即刻就能够证到无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觉的这种地步,再经历一生即可成佛,这就叫做“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所以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水平呢,这是“有禅有净土”。

纵然没有禅,只要你有净土也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虽然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你已经决定要求生西方,挚诚恳切地念佛。而且往生,甚至包括了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能够忏悔了,能够蒙化佛接引了,也能够成功往生,所以这里才讲到说“万修万人去”。一旦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马上就有修行,都能够证果,何况开悟呢!这时候开悟就成了小菜一碟了呀。所以大家知道我们这个世界追求开悟,已经如此目标之高,在极乐世界去了一下就开了,不开你就入不进去,所以叫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我们再来看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虽然你在禅宗下面明心见性了,可是大家要知道烦恼还没有断,你还要在这个因缘中去炼去修,慢慢的才能出这个分段生死。如果你有一丝一毫,那么你还在六道生死苦海中,菩提路你还没有到家。可是这个时候生命无常,突然间就命终转世了,转世了以后,这是过来人给我们说的,大家知道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的境界现前了,还得依着业力去受生善恶道,不得主宰,所以叫做“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光开悟了,悟道了,没有证道,抵挡不了这个中阴身境,就是做不了主。

最后一条叫“无禅无净土”,这就最惨的了,“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因为法门虽然无量,只有净土和禅最当机。你既没有参禅开悟,又不信净土念佛求生,整天就是只管埋头造业,不知道忏悔,不修善法,这样的人因为毕生他还修了点功德,可是他没有智慧,来生就随着福报一转,享受五欲六尘,同时又广造恶业,招了恶报,一气不来了,就“万劫与千生”,“铁床并铜柱”去了。

所以大家看印祖盛赞永明延寿禅师写的“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和“无禅无净土”,就这四个线条,真的就是把我们凡夫的修证,难易、好歹,都已经给罗列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为什么这里这个禅者一问,天如法师就给他说,你不知道这个深浅,你应该知道延寿禅师不是过赞净土,而是他的这个《四料简》,恰恰就是扶持宗和教的。这样我们就把宗也明白了,什么叫做有禅嘛,那“禅”是什么,“净土”是什么,什么叫做“有禅”,什么叫做“有净土”,如果能厘清的话,这教法你也不是就了然于心了嘛,所以这是当之无愧的有功于宗教,匡正佛法。我们今天可以说也是非常有福报,能够听闻到这样的智慧语。

我们再总结一下,印祖的深度发挥可以说到底了,就把《四料简》讲圆满究竟了。那我们自己在里面汲取一点知识,就是首先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净土”,要记住,前面讲的什么叫“禅”,什么不是“禅”。“净土”的话,就是指信愿持名求生西方。

其次我们要了解,第二点,要学习到,禅宗的开悟呀,一定是不等同于了生脱死。就是开悟跟脱离轮回不是等号,开悟了以后才开始了生死。当然这个不绝对,在像六祖唐朝这样的根器以前呢,人家是开悟跟证悟是同步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了,慢慢就只开始先悟,但没有证,证就是彻底把烦恼断掉。

第三个,我们要明确,大家要听仔细,后面的总结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你能不能够吃透这个教法,禅宗和净土。第三点我们要总结的是,净土的修行不是以断烦恼证空性,为他修行的目标和主要的效果,而是在遇到阿弥陀佛这个缘,你生起的信愿,蒙佛接引往生成就是这个套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重在信愿持名,以凡夫就能成就。什么叫“禅”,什么叫“净”,禅宗的开悟不等同于了生死,修净土不是用来断烦恼的,而是来求往生的。

再一点就是,如果你有禅没有净土,是危险的。所以为什么历代祖师们都是以禅为先锋,净为保本的靠山呢,就是因为禅固然你开悟得好,可是会退会迷呀,虽然你已经见性了,但是果报还是依然的呀,这个我们后面会更加的展开讲。见到性以后,也就是开悟了以后,其实修行是更难了,难的修行在开悟以后。这是第四点,光有禅没有净土作为保障,你会退会迷的。

第五点,也就是我们做一个会通,就是从禅宗和净土的选择上来讲,大家还是放心的修净土。为什么呢?你修净土,自然而然就能把禅给带出来,就是中途附加值一直在,可是你拼命的去参禅,你还未必能够成功,有这个福报,有这个善根,未必。纵然你能够参的熟透了,桶底脱落了,开悟了,可是开悟了以后干什么呢,这个法一般的人最难以理解。祖师们讲到的,悟后还同悟前呀!就是虽然你开悟了以后,该干啥还得干啥,念佛继续照旧,所以修净土能够把禅带出来,可是你辛辛苦苦把禅修得开悟了,依然还是修净土,不能够撂开。所以大家从这几点,我们要知道其中的好歹,利害关系,并把它厘清楚,自己心里有数,什么叫“禅”和“净土”,什么去做一个“有禅”或者“有净土”的人,哪个轻哪个重。

所以这个才是这里天如惟则法师说,你要知道永明延寿大师并非是过赞净土,而实际上是什么呢,在给我们深度的讲解,在扶持我们对于宗和教的理解,但是就是由于没有详细的讲解,不能够大家认识到。

今天我们正好把这句话切在这里列出来,借印祖的圆满的讲解给大家做了一个贯通,希望大家对于禅和净土的关系,乃至跟一代教法中的这个背景的沟通下,大家有这个能力,特别是后面总结的几点要清楚。

今天的内容,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但是我要求大家平常在念佛要有功课,要坚持十念法,在听法的习惯里边,一定要复习,就是你下次来听法的时候,最起码是要把上一次的重点你再听一遍,哪怕你嫌我烦,不愿意听我的,你把这个《净土或问》的文字看一遍,这样的话这次再讲,那我们就会能够连贯起来。要不然我们可能在闻思讲堂听《印祖文钞》,《印祖文钞》比这个话要白的多,而且就是从道理上来讲也浅一些,这里《净土或问》就是最直接的禅和净土的碰撞,特别是开篇。所以这就是关系到我们的解了嘛,只有解的好你才能行的质量高,才能念的痛快,就因为你的教法了然于心,你才不至于把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自己心里有数了呀。

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悟到这个,就像成实法师讲到的说,人们都喜欢向上一路的悟,悟得心地法门非常妙,什么芥子纳须弥,一切法皆是佛法,说悟来悟去都“误”了,就有一个佛的名号,六字或者说四字洪名,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他悟不到,什么东西都是佛法,就是一句名号,现前的一真法界他悟不到。所以才导致我们说的娑婆世界的人,就往往是生怕说净土走偏了,不能光信他力,其实我们真正能够光信他力吗?我们一直还是相信自己,信自的多,不信他的,信自己的力量占主要,而不是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再一个娑婆世界的人,他喜欢觉得繁了才是高,玄了才叫妙,他不喜欢说简洁平凡才是真。特别是娑婆世界这个斗争呀,只知道斗,斗争,争了世间法再争出世间法,总想力拔头筹,包括修行上也是。你说为什么这个禅人提出来看不上净土呢,他就认为禅是高的,净土是下的,有了分别心了嘛,这能叫“禅”吗。所以他就不知道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句弥陀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足以代表的法界实相,求生西方。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得

在百法当中,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一共有二...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佛教词典】续善根

【续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页云:云何续善根?谓由...

【佛教词典】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