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宏海法师  2018/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九讲

各位大觉世间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九讲。这两讲的内容,从教法理论上来讲是非常的紧凑和繁杂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把层次、差别能够听清楚。

我们今天也就开门见山的接着上一讲,因为这个问题一开始大家都知道,就是唯心和自性净土弥陀,和西方净土说法的弥陀,不能够融汇贯通,而导致把它从一心中给割裂开来,不圆融的一种见解所提出的问题。那么天如惟则法师除了把心性的广大、周遍,给做了一个介绍之外,后面就开始紧接着讲到一心,现前的一念心性,具足了十方三世所有国土的情状。从整个的差别相上来讲,可以分成为四类。这四类是从凡夫到最圆满的佛,乃至中间的诸差别相,而显现出来的优劣不同。

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相信只要听我讲法的同修早已耳熟能详了。但是这次讲的“凡圣同居”有别于以往的,一方面“凡圣同居”里边有凡有圣,在有凡有圣的同居土中,又有“凡圣同居秽土”和“凡圣同居净土”。秽土像娑婆世界最典型,里边有凡,凡里边有恶众生也有善众生;有圣,圣里边有实圣,真实的圣人,也有大权示现乘愿再来的圣人。从同居净土的极乐世界作为典型代表而言,里边为什么也有凡,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极乐净土作为同居净土也有凡,所以才把它称之为同居呢,就是因为往生者未必都是已经得道的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信息,大家要读懂。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看第二种国土,叫做“方便有余土”。大家来听论文:

“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则。若修二观,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者,无明未断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这是第二段,就讲方便有余土。在这里边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个名相,也就是佛学的名词。“二乘”,这就不用说了,就是指的声闻和缘觉,也就是罗汉和辟支佛两种圣者。“三种菩萨”是指的我们上一讲给大家介绍的通、别、圆,除去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三种菩萨的境界。

所谓的二乘和三种菩萨,为什么这里讲“证方便道之所居也”呢,“证方便道”说明他就没有上真实道,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没有见到中道佛性。二乘来讲,属于见到偏空的智慧。菩萨来讲,他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破无明、证法身的这种中道智慧,但是他断的烦恼也足以支撑他不必再轮回三界了,在这个层面的时候就叫“方便”。

这里所说的“修二观,断通惑”是什么意思呢?“修二观”就是指的空观和假观,这是又一个名词概念。“空观”,就是观空性,只观出世间的形而上的空性第一义谛。“假观”,就是在空性中还有缘起,从缘起中体现空性。他证到空性,以空性作为背景,在缘起中观出来的空性,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空性,就像我们说在红尘里修行出来,才是真正的修出来,所以它比空性要高一些,这就叫做“修二观”。具体来讲罗汉、二乘是修的“空观”,通、别、圆三种菩萨是修的“假观”,这是罗汉和菩萨的差别。

这里又讲到“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这又是一个概念,所以大家看今晚的概念层出不穷,要听好。“惑”就是指的烦恼,又叫“漏”,又叫“垢”,又叫“结”,总归就是让我们起心动念,念念不舍的都属于烦恼。在烦恼里边,就是烦恼断到什么情况下就成为圣者,跳出三界呢,就是见思烦恼断干净了。见思烦恼,因为是三界里边的人啊,都必须从这里下手,才慢慢能够转凡成圣,所以这样来讲的话,就是罗汉也罢,缘觉也罢,菩萨也罢,都要断这个“惑”。所以这里有一个词叫做“断通惑”,就是指的断了见思烦恼了。

“尽尘沙”,“尘沙”是指的菩萨的惑,尘沙惑。但是我们千万不要错解,尘沙惑不是说菩萨的烦恼像尘埃、沙子一样多。是由于证到菩萨位以后,他得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他在证菩萨位之前,有的事他经过、干过,有的事他没有经历过,不知道怎么个套路。所以他证到空性以后,回首去度化众生的时候,有的他干过了就得心应手,有经验了有缘分了。有的他没有干过,他就心性比较暗昧,不能够通达他没干过的这个法。没干过的这个法,不能通达,要用这个法度众生,就会有障碍,这就叫做尘沙惑。所以菩萨度化众生,要具足尘沙无量无数的法门,如果不能具足就是障碍。所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尘沙尽”是指的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以外,开始像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面临的这一切障碍和考验,一一都得通关,都得自在,都得利他,这种情况下才叫做“尘沙”断尽了。

最后讲到“别惑无明未断”,这个前面叫“通惑”,后面就叫“别惑”。为什么叫“别惑”呢?无明烦恼是证到登地的菩萨,一般来讲才开始破无明,所以他只是针对菩萨而言的。“无明”是什么呢?是障碍中道的烦恼,障蔽中道实相之理。你看前面的话,不管二乘也罢菩萨也罢,他不是执著空、凡夫他就执著有,又有菩萨他执著中道,所以一旦有执著,都是偏的。只有悟到中道实相的时候,开始见法性,就破无明了,当然这个无明不是像我们前面讲到的。见思烦恼中也有无明,像思烦恼里边的贪、嗔、痴,痴不是也叫无明嘛。但是这里的无明是叫做根本无明,是障碍佛性、中道实相的。前面的无明是障碍空性的,叫枝末无明,这个大家也要搞清楚。

无明有两种。浅层次的来讲,就是说他悟不到空性,万法皆空;深层次的来讲,他就悟不到中道实相,这才是真正的究竟般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明如果从圆教的证果来讲,四十二品无明断尽了,就是圆教的佛。如果从别教来讲,别教比圆教要差一点,他们以为断到十二品的时候,就成了别教的佛了,但是在圆教来讲,还没有成佛。可是如果从前面我给大家讲的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和通教这两个层面里边,都不知道什么叫无明,搞不清楚的。也就是跟我们一般的俗人一样,都不知道什么叫烦恼,说一天很幸福、很痛快呀。说起心动念都是烦恼,他意识不到,连这个名相都没听过。所以这叫做“别惑无明未断”。

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因为会“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分段身”就是不像咱们,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死轮回。而是生到三界外,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了,受的是“法性身”。又来了一个名词概念,“法性身”是什么意思?“法性身”如果从道理上讲,就是空性显现的随类示现的身。说白了就是反正我已经证到空性了,我随着因缘,比如示现到我们这个世界的话,他还是好像是一个轮回的状态,但是他没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或者“我在轮回”的概念和执著,没有这种我执层面上的认知。他就是依着空性的智慧中,我该生成什么样就生成什么样,依着什么样的日子我度什么样的众生,所以这就叫做随类示现。

一到了“法性身”的时候,就等待着证法身、生常寂光土了,就直奔成佛而去了。为什么说他也是一种生死呢,他不是像咱们这样的分段生死,但是这里有一句话“即有变易”,他属于变易生死。很多时候我们理解不了什么叫做“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指的,你看出了三界外,他不是继续在修吗,刚刚出去了一段时间,或者再一段时间,那一定是有前后因果的。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前面的境界低就叫“因”,后面的境界高就称之为“果”,还有因果相续转化就称之为“变易生死”。

所以生方便有余土的人就只有变易生死了,当然这不是通常指的凡夫的人,是指的罗汉、菩萨。所以这里他引用了论典里面讲的,出了三界外还有净土,声闻辟支佛生在其中,受“法性身”而不是“分段生死”。所以这里叫“方便有余土”,这是第二个国土。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国土,一层比一层高,大家来听: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就更为殊胜了。首先提出一点什么叫做“无障碍”,这里有一个概念叫做“色心无碍”,“色”就是指的物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心”就是指的精神。那我们一般都认为,世间法里面还讲到唯心、唯物,其实就是精神和物质的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分别,也是我们第六意识妄想的产物。

所以真正的无分别世界里边,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圆融,相互无碍的。你看看这个国土你敢不敢想象?我们住在凡圣同居土的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哪里能够的着呢?所以这个国土里面,他说没有二乘,纯为法身菩萨所居。什么叫做“法身菩萨”,就是比前面强的,开始破无明,证法性,也就是证佛性。我们有时候叫做佛性,有时候叫做法性,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从拟人化,就有情而言,称之为佛性;从物质化,就万事万物而言,称之为法性。其实它就是一个中道佛性。

所以你看为什么《华严经》罗汉都听不懂,如聋若哑,因为它就是为这些法身大士所讲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直接就针对实报庄严土的法身菩萨们给说的法,那你说娑婆世界的和方便有余土的罗汉们能听得懂吗?如聋若哑呀!可是为什么叫做“实报无障碍”呢,因为无明它不是一下子破光的,一分一分的破,法身一分一分的显。所以说叫做“果报”,实报,真实的果报,是这样的一个国土。

我们要知道,在净土经论里边描绘的极乐世界的这些情状,都是依着极乐实报庄严土的面目来进行阐述的。为什么说敢给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说极乐实报庄严的情景呢,就因为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跟实报庄严是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可是在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他即刻就可以跟实报庄严同在一个频道,相互能够受用分享,互惠互利,就这么一个法界。

但是因为无明还没有断尽,就没有成佛嘛,他还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会指使牵动着他,还受变易生死的法性身,所以这里就叫“润无漏业”。三界内造的业是有漏的,所以他润的是“分段生死”,“润”就是滋润,其实说白了就是牵引着他去受报。所以这里又把这个国土叫做“果报国”。大家想想,里边全是妙觉佛和法身菩萨所显现的妙相庄严,那什么境界呀。

这里引用《仁王经》里面说“三贤十圣住果报”。“三贤”就是指的我们通常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指的十地的菩萨,这都是一些通常了解的概念。“住果报”,为什么叫做“实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这一句一句话里面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大家粗线条的听一下,不要蒙了就可以了。观实相就是指观照到中道实相,引发出真的、无漏的智慧,这里不是像罗汉也是无漏智慧,但是他是偏的,偏颇的、不究竟的。这里讲到的实相,中道实相,是真正究竟的无漏智慧,所以所得的果报就是真实不虚的果报,实报庄严。因为修因不定,每个菩萨都有他自己的法门,既然修因不定,也许他从观心法下手,也许他从观色法下手,只要他一入这个法界,色心无碍,所以叫做“实报无障碍土”。

这里还有一句,《华严经》里面讲“因陀罗网世界”,就是形容实报庄严土的。我们老听到“因陀罗网”,“因陀罗”这个词再给大家普及一下,“因陀罗”是梵文和汉语合在一起的称谓,才叫做“因陀罗网”。“因陀罗”其实翻译成咱们汉语的话,就是帝释天的意思,帝释天宫殿上的宝网,就叫“因陀罗网”。它上面的宝珠呀,个个交络在一起织成一个网状,都是珠子,摩尼宝珠。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是否了解。《西游记》里面,那三个菩萨去试猪八戒,那几个小姐叫什么来着,什么珍珍、爱爱的,说撞天婚配女婿了,把猪八戒给哄的呀,真的就去当上门女婿去了。结果第二天就被吊在树上,什么吊的呢,就是三姑娘身上披的璎珞、珠子,那就是用珠子连起来又织成网。那个珠子只是珍珠而已,这里的珠子可都是宝珠,弥覆在上面,那大家想想这个相互辉映的庄严呀,我们凡夫的心地是想象不来的。

为什么叫做重重无尽,就是大家设想那么多的宝珠里边,你随便拿起一个珠子,所有其它珠子的影子就显现在这一个珠子里边。每一个珠子都可以显现所有其它的珠子,相互影现,了了分明,这就是一重,重重无尽的一重;这个珠子里边影现出来其它珠子的影像,这个珠子的影像中,又有显现这一切的珠子,这就叫做二重。一重和二重相互辉映层层无尽,就叫做“因陀罗网世界”。

所以大家就感受一下,实报庄严土,其实就是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一卯一环扣在一起,为什么说能一顿饭的功夫,他方国土供养十万亿佛;为什么能在镜子里面睹他方国土,就像照我们的脸一样清晰;为什么水能够流下来,又能流上去;为什么一切的东西真的就跟长袖一挥,应念即至,就跟变出来一样。为什么?因为它都是相互辉映的一念心地法门。彻底打开了,而且还不是自己打开的,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打开的,实报庄严土。

我们再来看第四种国土,这越来越简单了,大家不要以为好像越上面越繁杂、富贵、绚烂,其实正因为一重国土比一重国土清净无染,所以才一重国土比一重国土更加的功德殊胜。最究竟圆满的,你看“三贤十圣住果报”的后一句话是“唯佛一人居净土”,就是指的第四种“常寂光土”。我们来看,“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

这多难理解呀!虽然它是个国土,他又觉得说“妙觉极智”。什么叫“妙觉”呢?就是本来之觉,真如实相,觉悟到这个实相真理。而且这个真理不是后来才有的,新造就的,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觉得原来如此,这个太妙了,叫“妙觉”。什么叫“极智”呢?这个智慧已经不偏空、不偏有、不执著中,已经到了一点点的、一念的执著都没有了,一念分别都没有了,所以到了极致的智慧,没有一点点偏颇,就叫做“极智”。

由这样一个真理真道,彻底的觉悟去对应,就是用这个觉悟去观察到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它的真如实相,没有一点偏颇,在这样的一个身心状态中。大家注意了,不是像我们这样的身心。也就是,他只有智慧觉照的存在,和真理的结合存在。所以方便的说,智慧观照到真理法界的“理”,就把它叫做“国”,以真理为国,“常寂光土”以这个真理为国土。不要很肤浅的理解为我们通常的大地或者星球,他就是一个法性土,这里讲到的“亦名法性土”。这些词可以说已经表达到极致了,可是我们理解起来通常是非常的没有感觉。

像“法性土”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这个真理呀,一切都是体现,一切的体现、一切的表达、一切的存在,当体就是一切,所以这个表达不是通常的表达。既不是我们真以为有一个怎么庄严的身,也不是真的有一个怎么样享受的土。

所以后面一句话,叫做“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既不是真的我们通常的国土的土,也不是确定我们色身的身,就打破了一切的定见概念。但是为了表达,强把它表达说“庄严身,法性土。”实际上它就是一体的一真法界,离开这个法性土,也说不成个庄严身;离开这个庄严身,也找不着另外一个法性土。整个都是依照法界的存在,方便把它称作为“土”或者“身”,所以这里叫土的话,就称之为“常寂光”。有时候说土,有时候说是身,是一个法的两面,一体两面而已。所以我们在学习《印祖文钞》的时候,记得给大家讲过,印祖讲到如果无明破尽,所有的佛性彻证无疑,成佛的时候就叫做“上上实报,究竟寂光”。这才叫真的常寂光土,常寂光世界。

我们应当再怎么进一步去深邃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就是实报庄严和常寂光,是一个内涵。就他所成就庄严的果报涌现出来的富贵绚烂,这个现象而言叫做实报;就他所证的没有一点点染着、清净无为的真理,叫做寂光。所以能把这个透过理解就明白了。

如果从理解上来讲,其实一切国土都是常寂光土,在佛的眼中,包括地狱、无间地狱。但是虽然理上是这样的,事上、行上没有圆满的发挥到极致,所以彻底把地狱也修掉、六道也修掉、连罗汉菩萨的国土都修掉,把实报庄严的果报彻底发挥到极致,再不能发挥,就是再不能庄严,再不能比这殊胜的果报。双管齐下,既已经具足了实报庄严,叫做“上上实报”,当体就是“究竟寂光”,一体两面的。所以其实我们真正修成佛,就是把身和土发挥到最佳状态,叫做佛。这个就是普贤菩萨观察到的毗卢遮那法身佛的住处,所以“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

好了,给大家介绍完了,今天和上一次,四种国土的差别相。介绍完了不是就没事了,这只是一种铺垫性的陈述,让你了解其中的差别相状。后面我们就是要进行归类了,怎么归类呢?先又要给大家讲个概念。

如果在佛教辞典里面去查,有一个概念叫做“二土”,二土里面分为真土和应土。真土就是真正的佛所住处,真实土,周遍的、不变不坏的土。应土又叫应化土,是随众生的机缘而化现的国土。所以其实真土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常寂光法身佛所居的,应土就是应身佛所居的国土,又叫做化土。佛为什么把应土又叫化土呢?就是为了度化凡夫,或者为了度化这些罗汉成佛,化作国土。其实再换一个角度,就是变化身所住的国土,它有净土和染土的差别。像我们娑婆世界就是化土中的染土、秽土,比如像兜率内院也算是化土,但是它是化土中的净土。

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化土是由佛应化身所居的佛。那我们常说娑婆世界,既然是化土,可是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恶业、苦乐参半,是善恶业所感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召感成的秽土。所以从众生的份上而言,就属于果报土。可是如果从佛的份上而言,他会以神通力变现出来,跟娑婆世界能够对接的这样一个秽土,就是跟众生的秽土相互融合在一起,现成一个相。就像很多束的灯光合和在一起,你能知道这个光是哪个灯发出来的?它就是一片光。所以这就叫佛的应化土。好了,这个概念了解了。

我们往下看,“前二土是应,即应佛所居。”也就是指的凡圣同居和方便有余是应化土,是变化佛所居的。

“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第三种实报庄严土,即是报身佛所居,当然它是报土。但是它同时也是为法身大士所应现的国土,也就是说报身佛,我们在读诵《梵网经菩萨戒本》的时候,讲到“卢舍那”就是报身佛。他为什么会示现成报身佛呢?为了给在报土里边的法身大士、这些菩萨们,去讲法而应化去的。所以既是他的果报所居,也是他的应化的功能,两种同步具足“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

“第四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常寂光土就是法身所居的真实的、最极清净的国土。它也不是应化土,因为它是真的。也不是实报土,因为它在一真法界里边,哪有因果相对嘛。实报庄严土是有因所感的有果,可是在常寂光里边,因果是对待的分别。它是因果相即的一真法界,所以为法身佛所居。

这些比较难懂,再提醒大家一下,要把精神集中起来。

再往下看,这是前面已经做了一个说明,这四种国土里边哪种国土是应土,哪种国土是报土,哪种国土是真土。其实在这里讲到了,报土也可以划到应土的范畴内,就前三种都属于报土,只有第四种属于真土,真实土。这是做了一个类别性的划分,第二个版块。

我们再往下看第三个版块。进一步的说明,要把常寂光的这个法身佛所居的国土,特别的表达一番,跟什么配合着表达呢?跟佛的“三德”配合。这又要讲到一个概念了,今天的概念非常多,大家要认真听。

“三德”是指的什么呢?成佛了以后具足三种功德。一个叫做法身德,是佛的本体常住不灭的法性为身,叫做法身德,前面跟大家讲过,佛性、法性;第二种叫做般若德,是能够如实觉了这种不生不灭法性的智慧、觉照的智慧,叫般若德;般若不是叫做智慧吗,由于般若的智慧,一直在照了这个常住不坏、不生不灭的法身,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点点的颠倒分别相,所以就叫解脱德,远离一切束缚、得大自在,叫解脱德。只要你圆满的成佛了,一定具足这三种,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这三德其实就跟常寂光的这个名词的称谓内在有联系的。你看,“又云,常即法身。”常就是不坏,永远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寂,就是解脱,已经得了大自在,寂灭了。光,就是般若,般若就像智慧一样,周遍的一直在照耀。所以常寂光土其实就具足了,既然是毗卢遮那佛,他就圆满的具足了佛的三德解脱。

后面又有一句话:“如世伊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这些话是比较专业的,在佛法里面,常会用梵语来作为比喻。梵语呢其实是一个三角形,就是梵文的形状,像三角形一样,写出来的字。你看“如世伊三点”,翻译成咱们汉语,叫做“伊”。三角形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心里现在观想一下,三角,等边三角形,一边一个点,三个点。这三个点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不纵横并别”。

就是如果说纵的话,就是成了一条线,就像我们写字的三点水一样。如果横的话,也成了一条线了,就像我们学习的“学”上面的三点儿一样。这样的话就有一个横竖的分别概念,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分别开来的。只有像等边三角形,这样一个梵文里面,“伊”的这个三点呢,既不是横的,也不是竖的。不能把它都弄在一块儿,因为它是三个角度,也不能把它割裂分开,因为它有稳定性连在一起。所以它就是比喻法身、常寂光的不可思议,你不能表达,也不能用一体,也不能用异体,也不能用前,也不能用后,总之就不能描述。所以这里叫做“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最后讲到极致处了,“秘密藏”,什么叫“秘密藏”?就是不可思议啊。不要把秘密藏当作又不知道藏在哪儿、掖在哪,有一个藏就有一个露。这里说的秘密藏就是怎么说都不圆满,就是这样子的,就行了,你认它信它就行了,这是佛的境界,这叫做常寂光土。所以后面来了一句:“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最后总结得多好,这才是佛的境界。“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游居”这个词用得多么好啊!“游”就是无所住,游玩一下;“居”就是生其心,他就住在这个无所住上;“处”,无处不在,没有丝毫的执著之心。

我们常给大家讲到,佛的境界不住生死的此岸,大家想想这不就是般若吗?但同时他也不住彼岸,为什么?此岸、彼岸,没有彼此呀,这就叫法身遍一切处。同时也不止中流,中间也不停,也不执著此,也不执著彼,也不住在中间,为什么?他彻底得了解脱了,无诤大自在了,这就叫解脱德,所以这就叫“游居处”。“游居”两个字就代表常寂光的般若、法身、解脱三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佛呀,真的是讲起来非常的高贵,又极其的平民。相信他,就可以无限的靠近,就是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对于常寂光的特别说明。

我们讲了这么多,前面讲到他是铺垫,是要为后面的见地而服务的。因为我们再回过头来,不要忘了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唯心自性”,和那么远、已经成了那么圆满的佛,跟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多远?能连得上线?怎么算心外求法?他后面有交待,就要告诉你,要认识到这个“心”,是怎样的一个广大无碍。

“由是观之。所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唯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无一佛不由吾性而发现。”

这几句话最为核心。首先引出的“由是观之”,就是由上面的这些差别相我们来观察,虽然有诸多的差别相,这么多的国土,但是它有没有离开我们现前一念遍法界、能为、能造的真心?也就是说前面这么繁杂的理论,这么差别的国土,这么繁盛的次第,万变不离其心。如果就烦恼而言,你烦恼的多少,相对给你呈现国土的染净;如果就业力而言,你什么样的业因,召感什么样的国土;如果就智慧的角度而言,你具体具足了什么样的智慧,是空性呢,还是中道佛性呢,你就得什么样的待遇;就断烦恼而言、断惑而言,你断到哪一步就能走到哪一层;就根器而言,你是什么种性,你就生什么国土;就感应而言,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你就召感什么样的世界面貌。那大家想想,不管从烦恼、业力、智慧、断惑、机、感,总在一起,万变不离,能离的开现前一念“心”的状态吗?

所以统而言之,就是唯在我们现前一念心中,展开我们上面,好像理解都很难,更不要说能够记在心,能够了解,那现场去观察就更不可能了。就这么多的差别不同,各个呈现,层层差别,但是出不了我们“唯心自性”的现前心性。

如果这几句话你真的能懂了,十方所有微尘国土都是我现前心性中所现的国土,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尊,都是我唯心自性中所显现的圆满觉者。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个国土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呈现的,没有一尊佛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所觉悟的。每一个时空交错,都没有离开我的心性,每一尊佛的成就,都是我现前一念中的一个觉悟点。

那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想,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就不是吗?极乐世界国土中的教主阿弥陀佛,就不是吗?这个道理太妙了,大家仔细体悟一下这个法语。说明我们层层无尽的这种国土中,我们一转身一转念就是佛。一念动,一念分别当下就是妄想轮回,然而这个轮回本身也是佛境,是佛境被我迷成轮回,就这么一念中的事儿,太妙了。

既然有这个道理,那一定会有这个事。往生西方有多远?太近了呀,一念啊。莲花化生有多容易啊,你把它穿透了,用什么,用信心,真信穿过去就好啦。真信心一念穿过去,愿力一使劲成功,念佛不断的扩展觉性。临终时刻往生西方或者因缘成熟现前见佛,都是我随心所欲,自作自受的事,就是自己定乾坤,自己做主的事呀!

你真能把这个道理明了的话,我告诉大家,只要你今天晚上讲这个正知见理,永远的刻骨铭心,永不再退转,永不产生怀疑,往生已经成就了,就在今天就成就了,就这一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一信永不再疑嘛,你剩下的就是观照好自己的品位。当然不能自欺欺人啊,你要确确实实随文入观,观的真真切切,这个观不是你见到了,是你把层层无尽的这个理,了然于心了,铁定了,“为作大安”。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然则十万亿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净土乎。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这是反问说,你前面讲到说唯心自性、净土弥陀,就跟十万亿有了冲撞了,知见上透不过来,那我现在给你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讲,你终于知道十万亿外的极乐世界和弥陀教主,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唯心自性。现前的一念唯心自性,其中已经就有十万亿外的极乐教主,都在现前的一念心性中,你能不能够正确地感知唯心之心的这个广大无外。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叫作其大无外,就是它大到没有一法能够出它的范畴,没有一个物在外,何况说极乐世界呢?再一个说唯心之心广大无外,自性之性平等相通,大家不要以为说自性平等就是指的说一样的意思,是相通的意思。

就是我的心,我的心性,我的这个本性和佛的本性、真如性是一个性,是通着的。你就能够彻信,虽然我在这儿轮回,可是阿弥陀佛在那讲法,我们的本性是平等相通的,一滑就滑过去了。而且大家想想,不仅仅是西方弥陀不出我们唯心自性,十方三世一切国土之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六道众生,乃至十方三世整个十法界凡圣,皆在这现前一念心性之中,决定无疑。这个道理你能明白了以后,我们再往下看,这就太好了,终于透过来了。

后面的这一大段,就是在不断地在给我们进行一些美妙的呈现。我们在读的时候,虽然文比较繁涩,可是请大家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才是世界的本来状态,是多么的神奇绚烂。而且它绝不是说是什么起见,或者就像我们说这个地标式建筑一下子矗立在我们眼前,拔地而起,它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是无碍的。是我们执著的心,迷惑的心,划隔成这样一个有局限的视野,一念间。

好,我们再往下看:“又当知唯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无碍”。

“又当知唯此一心”,就是指的在这一念心性上,就国土而言,是就依报而言,十法界都在其中。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也罢,国土也罢,正报的色身也罢,所依载的世界也罢,色心圆融重重无碍,本来就是这样无碍的。一大法界性起法,性起就是重重无尽的缘起,这是从法界国土。

再其次,“又当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互现,念念交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说,众生和佛是相互交参显现的,就是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这是我们和佛,那众生又在我们和佛的心中。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说我们念,佛来呢。就是因为我在佛心中,佛在我心中,一个心呀!为什么我们一回向,用我们的心去祈请佛,去回向希望他救度谁,就随着我们回向的因缘佛就去呢,因为什么呢,众生念,众佛来呀。佛去应化众生,众生都在感应。为什么,因为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中,其实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没有自他的。

所以为什么讲到后面“所以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诸佛,念念弥陀”。大家想这个法,既然众生、佛是平等的,他是共享的,就说明这个心既不偏属于佛,也不偏属于众生,它是周遍的平等的。但是如果心属于弥陀的时候,所有的众生就是弥陀心中的众生,那他还接引不了吗?他接引自己心中的众生呀!如果心属于众生,属于我们,弥陀就是我们心中的弥陀,那我们还能见不到吗?上哪儿去见呀,就在一念心中呀。所以大家想想,这个理就叫作“念念交参,生佛互现,尘尘极乐,念念弥陀”,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后面进一步说,“又云,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虽然时间超过了,我们要把这段讲完,因为它太妙了,大家耐心一点听。

这就是从表达上已经极尽语言的能量,其实我们再怎么说,再怎么理解,它一定跟实情实景是脱钩的。我们要是想入这个实景,你就得谛信,去超越,去修观,去不断用我们的凡夫心转成圣言量的心,去跟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十方净秽”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不要我们现在光说极乐世界净土,所有的净土。不管是所有的净土,包括四种国土中的净土,甚至不管四种国土,包括六道轮回。你看“卷怀同在于刹那”,就是一念心收起来的时候就在现前一个刹那中,把它卷起来嘛,收缩的而言,表达的话就在刹那间。如果舒开来讲,云卷云舒嘛,“一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整个法界,想什么造什么,发什么愿成什么果,在一切法界有无限的可能。

而且特别是后面的这句话,就是这一切的我们讲了这么多的神奇情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不要把它搞得好像佛典里面讲的,其他都不知道,其他的虽然不知道也在这个里边。“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你要注意到它的真实模样就是这样,它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作用,具足这个神奇的存在,现前就是这样。如果说,你确定的现前就是这样的,一念间是这样的,一个尘埃也是这样的,多念、多尘埃皆是这样子的。

我们来看,“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大家想天眼通怎么来的呀,他心通怎么来的呀。“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神足通怎么来的呀,三千大千世界,又是怎么来的,重重无尽。为什么一尊佛能够同时到一百个佛土、一千个佛土、一万个佛土,同时去示现作佛,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一念心来的。一念心有无尽的心,一个尘埃中有无尽的世界,芥子纳须弥。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时顿现非隐显”,就是我们讲的这么绚烂,你不要以为它有一个前后次第,有一个先来后到,没有的,一念现前就全体具足的。我们因为现在在娑婆世界只看到人道,十法界是同时具足的,在佛的眼中是一目了然的,不是先看这个,然后完了再翻过一页再看那个,没有隐显的这个作用。像我们生死轮回,其实也死不了,就是隐和显嘛。

《地藏经》里面“利益存亡品”,存的时候我们就以为是在生,亡的时候就以为就是死,其实它就是一个隐显的状态。但是在佛的眼中,一念就具足了,前生后世,尽未来际,清清楚楚。“一切圆成非胜劣”没有好坏,一切现成。所以说“若神珠之顿含众宝, 犹帝网之交映千光”。这就前面因陀罗网的比喻了,“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就是知道我的心是这样的,众生的心也是这样的,佛的心性也是这样的。

刚才我们给大家讲的道理,念的时候的感应,回向时候的感应,接引时候的感应,往生时候的感应,就是因为建立在心佛众生平等性体上。大家是真的了解到这个地方,真的相信了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还是这么道理听一听,你要依着这个道理就这么琢磨,这么超乎想象,这种想象已经不是妄想了,是观想,跟真实状态去对接。这样的话,好了,大事就办了。

“如此,则方了迁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你在这个道理明了了,你才说,哎呀,往生十万亿以外的佛土还是在自己心中,一扒拉的事儿。“孕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虽然好像是我这辈子活完了,或者无量劫来轮回,好不容易现在赶紧往生到西方,你莲花化生的时候,跟你一念无明生起来的时候,就是在一个时间的时候。你轮回之后你往生之前,就是一刹那,往生之后见到这一刹那,这是这个道理。

“又云,极乐遍在一切处,举一而全收也。如帝释殿上,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此珠不可为彼,彼珠不可为此。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一遍彰,亦无所在。极乐净土,即千珠之一。十万亿国,亦各千珠之一。至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一一无非千珠之一。阿弥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亦见十方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世古今。一印顿圆,无余法矣”。

这一段我们要求大家,要去美美地去看一看读一读,讲就不用讲了,因为他已经讲到头了。我们只要说一下为什么我们通常说见到一佛,一尊阿弥陀佛,就见到十方诸佛了,我们常说法界藏身,我老念藏(cang)身,当然这个藏身有时候其实是不到位的,标准的应该念藏(zang)身,法界藏,就如来藏一样,无处不在的意思。那我们法界藏身,你能够理解成佛无处不在也可以,用的是它的义,而不是它的名。为什么我们挑出来,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然后我们就明白了。

这段话就讲到的一颗珠千颗珠,相互遍入又杂而不分,杂而不掺和在一起,离开了也没有彻底分开。在这样的一种无尽的缘起中,为什么见阿弥陀佛就见到一切了呢,一切诸佛呢?生极乐就生到十方国土呢?因为它就是前面讲到的,都是一颗珠,这些珠的光都在一起,所以你见一颗珠的光就见到一切珠的光,就这个道理。

阿弥陀佛叫做无量光寿,我们刚才讲到的法身佛住在常寂光土,叫做毗卢遮那,也叫遍一切处,是一个道理。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内涵,没有两种活法,一样的,为了迁就凡夫取相的本能的烦恼,所以说阿弥陀佛在西方。实际上阿弥陀佛也是遍一切处的,释迦牟尼佛也是遍一切处的,大家知道吗。比如说我们以释迦牟尼佛为主,释迦牟尼佛是遍一切处的,阿弥陀佛就是为他所遍一切处的一处;如果以阿弥陀佛为主,阿弥陀佛是遍一切处的,释迦牟尼佛为他所遍一切处的一处。他是相互交辉、相入,但是又不相合的,也就是说条理非常清楚,又是一个状态。就好比一个人吧,大家自己都观想自己,好比我们自己一个人,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自,自己,对吧,一切人就是他。可是如果一切人这个每一个他,他都认为自己是自,那他所认的一切人又成了他了,我们也成了他的他。在这个里边有一个本质存在的自和他吗?没有自,没有他呀!自他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情况就是自也是遍一切处的,他也是遍一切处的,哪里有一个定的这方、他方、此方。

由于遍一切处,所以只要见到弥陀净土就见十方诸佛,十方国土,就这样的,就这个道理。所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是他创造的,他是把它给发挥出来,建成一个载体,让它产生能量。我们往这个载体中去汇,汇到载体中,就跟十方国土法界实相汇到一起了,你看四十八愿里边“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刚才讲的“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如果没有遍一切处,举一而收全,珠珠相互辉映的话,哪里会出现这样的情状呢。法藏比丘想让他这样他就能这样吗?他是套用了法界的本来面目,都是本具的,不是缘起的。只是弥陀假借愿力让凡夫与这个境界结缘,自然兑现。

所以到这里的话,我们前面讲到的问题就明白了。“十世古今,一印顿圆,无余法矣。”都在这一个心性的证印之中隐显的呀,就在本具的心海中,大三昧、大觉海中。你还有任何一法能出这个心性之外呢?你敢说极乐弥陀是心外求法吗?你现在想心外求法,你能求得着吗,没有一法在心外,没有一法不在心内,你怎么去心外求法?包括我们现在心外求法,打的这个妄想,都是心内的一法呀。所以有祖师问,什么是真心呢,他会说,你问问题的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呀。你看,就直接把你给拍的妄想歇下来,就见这个无处不在,无一法不在心内,你怎么去心外求法?所以只存在心外求法的妄想,不存在心外求法的事实。这个心性,心印法海一直就在,只要我们一眼认出,一念相应,就见到阿弥陀佛了。所以信愿念佛,就是能够起到妙手回春之力,让我们即刻入毗卢性海的法界中,以极乐世界为直通渠道。就这么厉害,就这么妙,就这么稀松平常。

下面一小段这就好理解了,“如上所引,皆佛祖圣贤递相发扬之明训也。”上面讲的这些话都是在佛经里面,诸佛菩萨祖师爷们的开示,大成就们的开示。“知此,则知诸刹诸尘,尘尘皆唯心之极乐也。”讲到这份上还再用讲吗,都告诉你了,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哪个不是唯心净土。“一尘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弥陀。”哪一法不是自性弥陀呀!“复何疑哉”最后来了这么四个字,轻轻的,“复何疑哉”,你还有什么怀疑呢。

大家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也没有什么怀疑呀,这不仅仅是净土法门的核心见解,也是一代佛法的核心见解,释迦牟尼佛佛法、十方三世诸佛佛法的核心,就这一点。所以为什么开悟叫“明心见性”,往生叫做“带业往生”,再来的时候叫做“乘愿再来”,大家成就的时候叫做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的这一切法都全凭我们现前一念的“唯心自性”。所以你念念阿弥陀佛,你能真的念得跟今晚的这个道理相应的话,那个质量太高了。今晚的这个道理生起谛信,就是你得度的决定资粮。

好,今天多讲了十八分钟。可是因为今晚的内容太重要了,请大家一定要复习,要多听,要解悟,然后再好好的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火里莲花,女中丈夫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律航法师:三皈五戒的问答

三皈依的问答 问: 什么叫做三皈依? 答: 皈是归向,...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

人生怎样活才有意义

如果你真有信仰的话,这句话你就会有答案。当你还问出...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离开

问: 佛陀在火宅喻中并没有提出消灭火的方法,而是要我...

暂念弥陀圣号,便胜百年布施功德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娑婆世界修行,...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持戒的功德为何超过布施

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 我们这样子...

有情众生色心的状态--得

在百法当中,天亲菩萨用比较特别的专有名词,一共有二...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

现生读诵楞严咒,永受好命安乐福。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佛教词典】续善根

【续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页云:云何续善根?谓由...

【佛教词典】幻象

(杂名)幻化之象也。性灵集八曰:觉朝无多虎,悟日莫...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现在很年轻想往生,阿弥陀佛会来接引吗

问: 比如我现在还很年轻,身体又好,生活事业都好,我...

学佛要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吗

问: 学佛主要就是要解决后生大事.但我很多朋友都说在...

观音菩萨感应故事:治愈脊髓瘤

10年前,我因患病,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危难关头,...

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

巨商静心复得伞

有一位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票,...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戴着假面具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朋友对妙智说:人活着,特累。 不能...

【推荐】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三个小孩供养白珠

无量劫以前,一切度佛于世间弘扬佛法。一日,佛陀和弟...

烦恼与道用,全在一念之间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各种...